桂 晚 辐
品种来源:桂晚辐是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包胎矮进行辐射处理,于1983年选育而成的晚籼迟熟常规稻品种。
产量表现:1983年大区观察试验,折亩产490~515公斤,比对照包选二号亩增15~35公斤,增产2.1~7.3%。1984~1985年品种比较试验。1984年折亩产440.2~449.05公斤,比对照种包选二号亩增60.6~69.45公斤,增产16.88~18.21%;1985年品比折亩产381.99~399.96公斤,比对照包选二号亩增66.51~84.48公斤,增产21.08~26.79%。1986年参加自治区晚稻区试,桂南稻作区十个试点,平均亩产350.1公斤,比对照种包选二号亩增60.56公斤,增产20.92%,达极显著水平,名列七个参试品种产量的第二位。1987年续试,桂南稻作区九个试点,平均亩产321.2公斤,比对照包选二号亩增38.27公斤,增产13.54%,增产显著,名列六个参试品种产量的第二位。1985年在区水稻所大田试种2.963亩,平均亩产387.13公斤,比对照包选二号亩增113.43公斤,增产41.14%。1986年在桂南稻作区8个县(市)29个乡(镇)及区水稻所扩大试种、示范一千多亩,普遍获得成功,表现增产显著。平南县试种148.2亩,产量均比相同条件下的包选二号高产,一般高50~75公斤。其中环城乡遥望村种植61.2亩,平均亩产458公斤,比包选二号亩增69.5公斤,增产17.89%,其中亩产超500公斤的有7.5亩,占12.2%;亩产450公斤以上的有42.9亩,占70.1%;亩产325公斤以上的有10.8亩,占17.7%。岑溪县试种48.3亩,平均亩产440.5公斤,比该县推广面积较大的“三包五”亩增70.75公斤,比包选二号亩增78.25公斤。武鸣县在10个乡(镇)15个点共试种242.1亩,多数安排在中低产田和边远田种植,而且播种期推迟,但平均亩产仍获得305.1公斤。其中附城乡启德村连片种植33亩,平均亩产389.3公斤;宁武乡伏塘村梁高祥户种植1.8亩,平均亩产435.3公斤。玉林市、邕宁、田东等县试种都获成功,深受群众欢迎。1987年在桂南稻作区19个县(市)多点试种、示范10.3万多亩,各地组织验收的结果,桂晚辐产量均显著高于包选二号。平南县环城乡遥望村连片试种1200亩,平均亩产463.2公斤,其中亩产超500公斤的有149.78亩,占12.48%;亩产超450公斤的816.56亩,占68.05%;亩产超388公斤的有238.66亩,占19.47%,包选二号亩产仅291.65公斤(倒伏)。南宁市郊区心圩乡验收45亩,平均亩产416.6公斤,比包选二号亩增133.6公斤,增产47.21%。凭祥市友谊乡验收15.35亩,平均亩产334.89公斤,比包选二号亩增143.79公斤;夏石乡验收5.8亩,平均亩产343.1公斤,比包选二号亩增108.25公斤。上林、武宣等县的验收结果,桂晚辐均比包选二号增产显著。
特征特性:株高100~105厘米,株型集散适中。叶片挺立,剑叶厚直。丰产性好,适应性广。茎秆粗壮,穗较大,着粒密。秧龄弹性大,根系发达,抗倒性明显比包选二号增强。抗白叶枯病,中抗穗颈瘟,不抗恶苗病,生长后期耐寒性强。抽穗快而整齐,后期熟色好,结实率高。考种每穗总粒数129.6粒,实粒122.8粒,结实率94.7%,千粒重21.5克。全生育期比包选2号短3—5天。米质与包选二号相仿,蛋白质含量11.09%,糊化温度5级,胶稠度27毫米,直链淀粉21.2%,出糙率80.5%,腹白小,饭味甜,有香感。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培育适龄壮秧。播种期宜于6月中旬至下旬初,秧龄40~45天为宜。
2、插足基本苗,采用5×4寸或6×4寸插植,每穴4~5苗,亩插足基本苗10~12万。
3、施肥采用“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促进前期低位分蘖成穗,控制中后期无效分蘖,使整个群体结构健壮生长。
4、注意防治病、虫、鼠害。
适应范围:适宜于桂南稻作区有种植包胎矮、包选二号、大灵矮习惯的地区种植。
产量表现:1983年大区观察试验,折亩产490~515公斤,比对照包选二号亩增15~35公斤,增产2.1~7.3%。1984~1985年品种比较试验。1984年折亩产440.2~449.05公斤,比对照种包选二号亩增60.6~69.45公斤,增产16.88~18.21%;1985年品比折亩产381.99~399.96公斤,比对照包选二号亩增66.51~84.48公斤,增产21.08~26.79%。1986年参加自治区晚稻区试,桂南稻作区十个试点,平均亩产350.1公斤,比对照种包选二号亩增60.56公斤,增产20.92%,达极显著水平,名列七个参试品种产量的第二位。1987年续试,桂南稻作区九个试点,平均亩产321.2公斤,比对照包选二号亩增38.27公斤,增产13.54%,增产显著,名列六个参试品种产量的第二位。1985年在区水稻所大田试种2.963亩,平均亩产387.13公斤,比对照包选二号亩增113.43公斤,增产41.14%。1986年在桂南稻作区8个县(市)29个乡(镇)及区水稻所扩大试种、示范一千多亩,普遍获得成功,表现增产显著。平南县试种148.2亩,产量均比相同条件下的包选二号高产,一般高50~75公斤。其中环城乡遥望村种植61.2亩,平均亩产458公斤,比包选二号亩增69.5公斤,增产17.89%,其中亩产超500公斤的有7.5亩,占12.2%;亩产450公斤以上的有42.9亩,占70.1%;亩产325公斤以上的有10.8亩,占17.7%。岑溪县试种48.3亩,平均亩产440.5公斤,比该县推广面积较大的“三包五”亩增70.75公斤,比包选二号亩增78.25公斤。武鸣县在10个乡(镇)15个点共试种242.1亩,多数安排在中低产田和边远田种植,而且播种期推迟,但平均亩产仍获得305.1公斤。其中附城乡启德村连片种植33亩,平均亩产389.3公斤;宁武乡伏塘村梁高祥户种植1.8亩,平均亩产435.3公斤。玉林市、邕宁、田东等县试种都获成功,深受群众欢迎。1987年在桂南稻作区19个县(市)多点试种、示范10.3万多亩,各地组织验收的结果,桂晚辐产量均显著高于包选二号。平南县环城乡遥望村连片试种1200亩,平均亩产463.2公斤,其中亩产超500公斤的有149.78亩,占12.48%;亩产超450公斤的816.56亩,占68.05%;亩产超388公斤的有238.66亩,占19.47%,包选二号亩产仅291.65公斤(倒伏)。南宁市郊区心圩乡验收45亩,平均亩产416.6公斤,比包选二号亩增133.6公斤,增产47.21%。凭祥市友谊乡验收15.35亩,平均亩产334.89公斤,比包选二号亩增143.79公斤;夏石乡验收5.8亩,平均亩产343.1公斤,比包选二号亩增108.25公斤。上林、武宣等县的验收结果,桂晚辐均比包选二号增产显著。
特征特性:株高100~105厘米,株型集散适中。叶片挺立,剑叶厚直。丰产性好,适应性广。茎秆粗壮,穗较大,着粒密。秧龄弹性大,根系发达,抗倒性明显比包选二号增强。抗白叶枯病,中抗穗颈瘟,不抗恶苗病,生长后期耐寒性强。抽穗快而整齐,后期熟色好,结实率高。考种每穗总粒数129.6粒,实粒122.8粒,结实率94.7%,千粒重21.5克。全生育期比包选2号短3—5天。米质与包选二号相仿,蛋白质含量11.09%,糊化温度5级,胶稠度27毫米,直链淀粉21.2%,出糙率80.5%,腹白小,饭味甜,有香感。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培育适龄壮秧。播种期宜于6月中旬至下旬初,秧龄40~45天为宜。
2、插足基本苗,采用5×4寸或6×4寸插植,每穴4~5苗,亩插足基本苗10~12万。
3、施肥采用“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促进前期低位分蘖成穗,控制中后期无效分蘖,使整个群体结构健壮生长。
4、注意防治病、虫、鼠害。
适应范围:适宜于桂南稻作区有种植包胎矮、包选二号、大灵矮习惯的地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