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 优 桂 34
品种来源:汕优桂34是广西水稻研究所1982年用珍汕97不育系与ⅠR30×ⅠR24杂交育成的恢复系桂34(原编号3024—1)配组而成的早籼迟熟杂交稻组合。
产量表现:1982年参加组合比较试验,早造亩产590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580公斤增产1.7%,不显著,但早熟5天;晚造亩产466.5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14.1%,且早熟3天。1983~1985年参加广西杂交稻区试,三年五造比对照汕优2号,汕优6号,汕优桂33都增产,增产幅度为1.85~10%。其中1983年早造10个试点,平均亩产503.9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10%;晚造6个试点,平均亩产407.2公斤,比汕优6号增产2.8%。1984年早造9个试点,平均亩产520.65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5.3%;晚造19个试点,平均亩产362.35公斤,比汕优6号增产2.7%。1985年早造9个试点,平均亩产569.95公斤,比汕优桂33增产1.85%。1985年,参加南方稻区杂交晚稻区试,14个试点平均亩产431.2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6.26%,名列第一位,其中8个增产点平均亩产比汕优2号增产10.47%。在参加各种试验的同时,在面上进行多点示范试种。1982年晚造,浦北县四个点试种,一个点亩产520公斤,比汕优6号亩增67.5公斤,增产14.9%,其余三个点比汕优6号分别增产4.09%、14.9%、8.6%。大田验收1.22亩,平均亩产390公斤,比汕优6号亩增41公斤,增产11.74%。由于产量较高,该县83年晚造扩大试种500亩,普遍获得增产。1984年早造,南宁市心圩农技站进行比产,汕优桂34在七个品种(组合)中名列第一,折亩产524.35公斤,比汕优36亩增61.85公斤,增产13.37%,比双桂35号亩增58.5公斤,增产12.55%。玉林地区1984年多点试种8000亩,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如博白县种子公司验收15个农户试种田,面积145.26亩,平均亩产525.2公斤;该县江宁农技站晚造对比田,亩产471.25公斤,比双桂36亩增66.25公斤。平南县同和乡晚造试验,汕优桂34亩产456.25公斤,比汕优36亩增18.75公斤。北流县平政乡试验,汕优桂34亩产512.4公斤,比汕优30选亩增14.9公斤。1985年,玉林地区试种15万亩,普遍获得增产丰收,并出现一些亩产650公斤以上的高产典型。此外,在广东、福建、湖北、湖南等省试种也表现良好。如1984年广东省清远县良种场早造产比,汕优桂34亩产481.2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亩增80.7公斤,增产20.1%;湖北省京山县作中稻比产,汕优桂34在参试的5个组合中居于首位,比汕优63亩增52.5公斤,且抗倒、抗白叶枯病。1985年全区种植34万亩,1986年100万亩左右。
特征特性:株型集散适中,叶片挺直略呈瓦型。株高105.7厘米,每亩有效穗18万,成穗率54.7%,每穗155.7粒,结实123.3粒,结实率79.2%,千粒重25.9克,全生育期早造127天左右,晚造117天左右。初步分析出糙率80.3%。脂肪含量3.3%,蛋白质含量9.01%,饭软适口性较好。该组合,据大田试种调查和人工接种初步鉴定,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属中抗,比汕优6号、汕优桂33较强。但恢复系和杂种一代对温度反应较敏感,在温度较低情况下,容易出现包颈现象。
栽培技术要点:汕优桂34属感温性大穗型组合,在栽培上要根据其特性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增穗增粒,是夺取高产的关键。
1、适时播种,把抽穗期安排在当造最佳季节,避免低温的影响。
2、培育带蘖壮秧,采用6×4或7×4(寸)规格,每亩保证有8~10万基本苗。
3、及早追肥耘田,争取早分蘖,提高成穗率。施肥宜前重、中补、后轻,注意氮、磷、钾配合。
4、搞好水份管理,生长前期浅水灌溉促分蘖,插后20~25天总苗数达20万左右即逐步露、晒田,生育后期要维持土壤润湿状态,不可断水过早。
适应范围:汕优桂34生育期比汕优2号短3~5天。适宜于桂南地区作早晚双季杂交稻,桂中、桂北作杂交晚稻,一季稻区作中稻种植。
产量表现:1982年参加组合比较试验,早造亩产590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580公斤增产1.7%,不显著,但早熟5天;晚造亩产466.5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14.1%,且早熟3天。1983~1985年参加广西杂交稻区试,三年五造比对照汕优2号,汕优6号,汕优桂33都增产,增产幅度为1.85~10%。其中1983年早造10个试点,平均亩产503.9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10%;晚造6个试点,平均亩产407.2公斤,比汕优6号增产2.8%。1984年早造9个试点,平均亩产520.65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5.3%;晚造19个试点,平均亩产362.35公斤,比汕优6号增产2.7%。1985年早造9个试点,平均亩产569.95公斤,比汕优桂33增产1.85%。1985年,参加南方稻区杂交晚稻区试,14个试点平均亩产431.2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6.26%,名列第一位,其中8个增产点平均亩产比汕优2号增产10.47%。在参加各种试验的同时,在面上进行多点示范试种。1982年晚造,浦北县四个点试种,一个点亩产520公斤,比汕优6号亩增67.5公斤,增产14.9%,其余三个点比汕优6号分别增产4.09%、14.9%、8.6%。大田验收1.22亩,平均亩产390公斤,比汕优6号亩增41公斤,增产11.74%。由于产量较高,该县83年晚造扩大试种500亩,普遍获得增产。1984年早造,南宁市心圩农技站进行比产,汕优桂34在七个品种(组合)中名列第一,折亩产524.35公斤,比汕优36亩增61.85公斤,增产13.37%,比双桂35号亩增58.5公斤,增产12.55%。玉林地区1984年多点试种8000亩,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如博白县种子公司验收15个农户试种田,面积145.26亩,平均亩产525.2公斤;该县江宁农技站晚造对比田,亩产471.25公斤,比双桂36亩增66.25公斤。平南县同和乡晚造试验,汕优桂34亩产456.25公斤,比汕优36亩增18.75公斤。北流县平政乡试验,汕优桂34亩产512.4公斤,比汕优30选亩增14.9公斤。1985年,玉林地区试种15万亩,普遍获得增产丰收,并出现一些亩产650公斤以上的高产典型。此外,在广东、福建、湖北、湖南等省试种也表现良好。如1984年广东省清远县良种场早造产比,汕优桂34亩产481.2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亩增80.7公斤,增产20.1%;湖北省京山县作中稻比产,汕优桂34在参试的5个组合中居于首位,比汕优63亩增52.5公斤,且抗倒、抗白叶枯病。1985年全区种植34万亩,1986年100万亩左右。
特征特性:株型集散适中,叶片挺直略呈瓦型。株高105.7厘米,每亩有效穗18万,成穗率54.7%,每穗155.7粒,结实123.3粒,结实率79.2%,千粒重25.9克,全生育期早造127天左右,晚造117天左右。初步分析出糙率80.3%。脂肪含量3.3%,蛋白质含量9.01%,饭软适口性较好。该组合,据大田试种调查和人工接种初步鉴定,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属中抗,比汕优6号、汕优桂33较强。但恢复系和杂种一代对温度反应较敏感,在温度较低情况下,容易出现包颈现象。
栽培技术要点:汕优桂34属感温性大穗型组合,在栽培上要根据其特性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增穗增粒,是夺取高产的关键。
1、适时播种,把抽穗期安排在当造最佳季节,避免低温的影响。
2、培育带蘖壮秧,采用6×4或7×4(寸)规格,每亩保证有8~10万基本苗。
3、及早追肥耘田,争取早分蘖,提高成穗率。施肥宜前重、中补、后轻,注意氮、磷、钾配合。
4、搞好水份管理,生长前期浅水灌溉促分蘖,插后20~25天总苗数达20万左右即逐步露、晒田,生育后期要维持土壤润湿状态,不可断水过早。
适应范围:汕优桂34生育期比汕优2号短3~5天。适宜于桂南地区作早晚双季杂交稻,桂中、桂北作杂交晚稻,一季稻区作中稻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