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 优 桂 32
品种来源:汕优桂32是广西水稻研究所1981年用珍汕97不育系与ⅠR36×ⅠR24杂交育成的恢复系桂32(原编号3624—32)配组而成的早籼迟熟杂交稻组合。
产量表现:1981年晚造参加组合比较试验,折亩产508.23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1.96%,增产不显著。1982年继续比产,早造折亩产620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6.4%;晚造折亩产505.45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23.6%,达极显著标准。1983~1985年,参加广西杂交稻区试。1983年早造9个试点,平均亩产478.6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4.5%;晚造12个试点,平均亩产433.95公斤,比汕优6号增产4.6%。1984年早造9个试点,平均亩产513.95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4.0%;晚造18个试点,平均亩产376.15公斤,比汕优6号增产6.6%。1985年早造9个试点,平均亩产570公斤,比汕优桂33增产2.5%;晚造在桂南7个试点,平均亩产415.1公斤,比汕优6号减产3.06%。三年五造比对照增产,增产率为2.6~6.6%。1985年参加南方稻区杂交稻区试,14个试点平均亩产422.58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增广4.11%,居第二位,其中9个增产点平均增产6.78%。1983年开始在面上试种,当年玉林地区试种面积2000多亩,1984年扩大到8万多亩,1985年又试种9万多亩,普遍获得增产丰收。1985年梧州地区的岑溪县南渡乡试种4.6亩,平均亩产552公斤,比双桂36号251亩平均亩产475公斤,增产16.2%;安平乡试种4亩,平均亩产581公斤,比广二矮104的5亩平均亩产440公斤,增产32%;山区的黎木乡、诚练乡试种12.75亩,平均亩产565.25公斤,比梅桂1号3.6亩平均亩产439.5公斤,增产28.6%。到1986年,全区累计种植面积24万亩。
特征特性:汕优桂32与汕优桂33同为姐妹系,据广西区试结果,该组合株型集散适中,分蘖力强,繁茂性好,叶片稍宽但挺直。株高111.1厘米,在每亩插植6万基本苗情况下,有效穗17.6万,成穗率54.2%,每穗145.9粒,实粒121.4粒,结实率83.2%,千粒重27.6克,平均生育期早造约128天,比汕优桂33迟熟3天,晚造120天左右。据广西水稻所初步分析,汕优桂32出糙率为79.1%,脂肪含量2.93%,粗蛋白含量8.19%,淀粉含量75.61%,米饭粘度和适口性与汕优桂33相仿。该组合经自然诱发和人工接种鉴定,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属中抗,其抗性与汕优6号、汕优桂33相似。但恢复系和杂种一代生育期较汕优桂33长3天左右。早造秧苗期耐寒性较弱,晚造生育后期耐寒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早播,加强秧田管理,培育带蘖嫩壮秧。
2.每亩插2万蔸左右,6×5或7×4(寸)规格,保证返青成活后有6~8万基本苗。
3.多施农家肥做基肥,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追肥以前重、中补、后轻为原则。
4.插后20~25天,总苗数达20万左右,即可逐步露、晒田,灌浆至成熟保持田土干干湿湿。
适应范围:适宜桂南作双季杂交稻,桂中、桂北作杂交晚稻或一季中稻种植。
1.适时早播,加强秧田管理,培育带蘖嫩壮秧。
2.每亩插2万蔸左右,6×5或7×4(寸)规格,保证返青成活后有6~8万基本苗。
3.多施农家肥做基肥,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追肥以前重、中补、后轻为原则。
4.插后20~25天,总苗数达20万左右,即可逐步露、晒田,灌浆至成熟保持田土干干湿湿。
适应范围:适宜桂南作双季杂交稻,桂中、桂北作杂交晚稻或一季中稻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