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 优 桂 8
品种来源:汕优桂8是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1980年用珍汕97不育系与ⅠR2061×ⅠR661杂交育成的恢复系桂8(原编号6161—8)配组而成的早籼早熟杂交稻组合。
产量表现:1980年晚造参加广西水稻所比产试验,折亩产550.9公斤,比汕优2号增产5.5%;1981年早造参加广西杂优协作组新组合统一比产,亩产506.9公斤,比同熟期常规当家种广选3号增产24.4%,其中5个试点增产极显著,2个试点增产显著。
1982~1983年参加自治区和南方早稻杂优区试,在自治区区试中,亩产425.8~467.3公斤,比对照种广选三号、广二矮104,增产1.3%和7.5%;在南方早稻杂优区试中,亩产为465.55公斤和474.85公斤,比统一对照种湘矮早9号增产9.1%和14.4%。另外,在贵州安顺和陕西汉中等中稻区比产,亩产458.35公斤和573.45公斤,均居首位,比当地主裁对照种增产22.2%和15%。1983年晚造又参加南方杂交晚稻区试,平均亩产457.95公斤,名列第一,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9.7%。1982年早造开始参加生产试种,在地处桂北的恭城县城厢镇三个点种植3.2亩,平均亩产超500公斤,其中古城村何承平种植1.22亩,平均亩产530.15公斤。1983年早造该镇种植492亩,一般亩产475公斤,高的超500公斤,比常规推广种亩增125公斤;晚造种植246亩,一般亩产450公斤,比常规推广种亩增122公斤。荔浦县马岭镇佛子村,1983年早造试种257亩。平均亩产549公斤,比朝阳早18选亩增75公斤,1984年马岭镇扩大试种1398亩,收割时对余志明等六户的田块进行丈量验收,亩产幅度为475~506.5公斤,平均亩产498.45公斤,比相同条件下种植的广二石,亩增100~150公斤。1983年,永福县苏桥乡推广站试种11.9亩,亩产405~525公斤,比红410亩增100公斤以上。梧州地区贺县,1983年早造对汕优桂8进行大田对比试验,三个点2.92亩,平均亩产431.25公斤,比对照广二石亩增59.7公斤,增产16%。地处桂南的浦北县1982年早造安排二个乡试种,其中小江镇白石坡村张祖杰户种2.4亩,亩产525公斤;樟家乡高坡村龙现忠户种1.3亩,亩产515公斤。1983年早造该县种植110多亩,亩产314.45~533公斤,比常规品种广二石亩增46~104.5公斤。1984年广西全区种植2万亩以上。特征特性:株高99.8厘米,株型集散适中,叶片挺直稍宽。苗期耐寒性较好,能早生快发,分蘖中等,后期熟色好,每亩有效穗16万,成穗率65.8%,每穗总粒数139.2粒,实粒数119.1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6.7%。早造生育期125天左右。抗性较好,据广西农科院植保室和江西农科院鉴定结果,对白叶枯病为中抗,对叶瘟、穗颈瘟、纹枯病轻感。抗褐飞虱,但不抗黄矮病和普矮病。米质较优,腹白小,色泽好,出糙率78.5%,精米率73.8%,完整精米率62.2%,米粒长6.1毫米,长宽比2.5,粒型适中,米胶长度2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7.6%,蛋白质含量8.93%,脂肪2.77%,淀粉76.23%。
栽培技术要点:由于汕优桂8的营养生长期较短。在栽培上要根据这个特点采取增穗、增粒的措施,特别是增加每亩的有效穗数,更是夺取高产的关键。
1.培育多蘖嫩壮秧,适宜插5~6叶的多蘖秧。采用6×4和7×4(寸)的规格,每蔸插两粒谷的秧,保证10万左右基本苗。
2.施肥采用“前重、中补、后轻”的原则,肥料种类要合理搭配。
3.搞好水分管理,使禾苗生长有促有控,插后20天总苗数达到20万左右,逐步开始露晒田,抽穗时保证有适当水层,灌浆期维持田土干干湿湿,不要断水太旱,防止高温干旱逼熟。
适应范围:汕优桂8全生育期比汕优2号短10天左右,适合于我区桂中以北及华南北部双季稻区作早稻,长江流域双季稻区作晚稻,以及淮南、陕南、云贵等省一季稻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