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沼气池
2025.01.25
首先声明,本文所讲的沼气池,不包括以产沼气为主业,以及大型养殖业沼气发电很完善的沼气池。
为了应对养殖粪污,全世界都在建沼气池。沼气池的功能如下:
其中:OM为固态生物质 MDOC 为水溶大分子有机碳例如沼液CH4为甲烷(沼气的主体)OM/n 为减量化的OM,即俗称沼渣。
绝大多数沼气池产生的CH4是被浪费掉(直排),MDOC即沼液被环保部门强令“处理一达标一排放”,而OM/n 沼渣一般被用于参与制造有机肥,也有乱处置的。
沼气池技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国兴起的,初期得到全国上下一致的好评,联合国专门组织还到成都平原参观考察沼气池。可是逐渐地,沼气池技术就暴露出问题了,成都平原的沼气池也消声匿迹了。为何?
沼气池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设施投资大。规模养殖场的沼气池和沼液处理全套设施,投资动则几百万,上千万。后来养殖场用黑膜池替代沼气池,又出现新的问题,就是不能避免泄漏,泄漏就污染地下水。
二、沼液处理能耗大。每吨沼液处理到达标,需耗电7~10元。出于节省成本考虑,许多养殖企业采用大氧化塘存沼液。但所谓“氧化”,除了使周围大面积空气污浊外,基本上还是为了寻机偷排。
三、看不见闻不到的大问题是CH4直排,这是比CO2 还高几十倍的温室效应气体。
这些明面上的问题以及很快因国家“双碳”战略的推进必然要追究的CH4直排问题,还能混多久呢?
我们还能继续把半个多世纪前的旧模式当圭宝供起来吗?
面对滚滚而来的粪污,沼气池此路不通,新路在哪里呢?
我们福建绿洲生化有限公司技术团队经历十几年不断探索,先是完成了沼液分解,现在又实现了对养殖场粪污不入沼气池直接分解。
在介绍这一技术之前,先向大家科普一则农业物质循环的原理:
理解了农业物质循环的原理,剩下的关键问题是“转化”环节怎么解决了。我们用“化学”和“生物”两种办法都实现了“转化”。化学方法快,但成本高。生物方法成本很低,但时间稍长,约20多天。以下重点介绍生物方法。
以上“水肥一体化产业布置图”已经把沼液(粪液)产业化讲清楚了,也就是说原有沼气池能用的,就分解沼液,不能用或新建养殖场,就取消沼气池,固液分离后直解分解粪液。以下是粪液直接用“碳菌”技术分解对比资料:
沼液(粪液)转化为水肥一体化的基础肥料,经济效益如何?一般沼液分解液,含有效碳约0.15%,其肥效是普通有机肥的10%,价值每吨约60元,成本(分解菌剂约4元,运输成本平均20元,添加化肥约5元,管理成本5元,电费1元)共约35元,每吨利润25元。
浓粪水分解液,含有效碳约1.1%,其肥效是普通有机肥的75%,价值每吨约400元,成本(分解菌剂10元,运输成本20元,添加化肥40元,管理成本5元,电费3元)共约78元。每吨利润322 元。
由此可见:养殖废液的肥料化转化,是一个非常有经济效益的朝阳产业,是值得企业家们抢占的风口,就看谁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了!
我国每年养殖废液排放量几百亿吨计,就算转化100亿吨其产值也是近万亿元!但能否在各地形成这种“有机碳—无机水肥一体化”产业,关键是各相关方面都要有积极性,用语言表述就是:政府牵线+政策加持+监管,由第三方转化单位唱主角,养殖户和农户两头助力,共建农业物质循环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