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水土污染机理 研究污染防控方法 创新污染修复技术——中国地质调查局/河北省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
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简称污染修复实验室)成立于2012年6月,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简称水环所)集合我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的技术骨干力量、地质微生物研究室和纳米铁地下水修复团队等技术力量组成。2013年,先后获批进入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实验室主要开展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物检测技术、污染物在土壤与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控以及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等研究。
实验室围绕“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学科发展方向,先后承担各类财政项目33项。其中,国家973计划项目(专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英国皇家工程院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4项,部委公益项目5项(环保部3项、水利部2项),地科院或水环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9项,横向科技服务项目3项。承担了我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组织实施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及防控区划研究,开展了重金属水文地球化学行为、新型污染物环境行为、三氮迁移转化、微生物基因芯片识别等研究,以及纳米材料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可渗透反应格栅(PRB)修复技术、气相抽提(SVE)-电加热联合修复技术、土壤重金属钝化技术等应用性修复技术研发,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
1.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
该成果系统查明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并首次查清了华北平原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状况,研究和制定了一系列地下水采样、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及规范,为同期开展的首轮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示范作用。基于该项工作编制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状况及其防治建议最终形成了有关部委于2013年联合下发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2.我国东部主要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
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沈阳地调中心共同组织完成了包括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区、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等在内,涉及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等十余个省市,共70多万km2的我国东部主要平原区的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系统查明了我国东部主要平原区的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编制了《我国东部主要平原地下水水质和污染报告》白皮书并提交给国家有关部门。
3.氯代烃芳香烃污染场地调查与修复技术研究
综合运用连续多通道多级监测井、探地雷达、直推钻进、低流量被动取样等技术,系统地查明了一个氯代烃和芳香烃污染场地的污染现状,对其污染风险进行了模拟、评价和预测。采用过硫酸盐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开展了同时修复地下水氯代烃和芳香烃的中试试验。监测井中高浓度氯代烃的去除率在4个月内达到40%以上,芳香烃的去除率达到95%以上。
4.利用高效石油降解菌处理采油废水及油污土壤实验研究
针对濮阳中原油田油盐复合污染现状,通过采集、富集和培养,获得了可高效降解石油污染的三种土著微生物。通过微生物修复联合种植玉米、苜蓿、田菁3种植物,完成了40余亩的修复示范。结果显示,场地的石油烃含量普遍从近1000 mg/kg下降到25 mg/kg以下,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
5.一种可降解地下水中六价铬的绿茶还原纳米铁制备技术
针对现有纳米零价铁制备成本高,容易氧化、悬浮不稳定的问题,通过优化现有绿茶还原铁盐制备技术,成功制备出产率高、悬浮稳定性好,并且对六价铬有很好还原降解能力的绿茶还原纳米铁。该纳米铁在含水层中有很好的运移能力,并且可以完全去除地下水中10mg/L的六价铬。
6.水稻田镉污染的低成本原位钝化技术
针对湖南水稻田镉污染问题,开发出一种低成本土壤重金属钝化和改良剂,已完成室内修复试验。添加土壤干重5%的修复剂,可将稻米镉含量降低81%以上,稻米产量增加10%以上。
7.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磁性沸石去除技术
开发出一种对Pb和Cd等重金属有很强吸附性能的磁性沸石,通过加入土壤后再用磁选分离,一次可将土壤有效态Pb和Cd去除40%以上,2次处理可将土壤有效态Pb和Cd去除75%以上。
8.可用于充填可渗透性反应墙的沸石负载纳米铁制备技术
开发出一种可迅速同时去除水中六价铬(20mg/L)和二价镉(200mg/L)的沸石负载纳米铁,可用作污水处理填料和地下水修复中的可渗透性反应墙填料。
9.河流底泥多环芳烃的磁性碳添加去除技术
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合作,开发出一种磁性活性碳,添加8.1%重量比的磁性碳可将河流底泥中的总生物可利用性多环芳烃降低98%,三个月之后77%的磁性碳可以从底泥中回收,从而实现对底泥中多环芳烃的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