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杏起源中心,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繁多。杏在古代与桃、李、栗、枣共称五果,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7、β胡萝卜素和苦杏仁苷等,是防癌抗癌的水果佳品,世界公认十大健康水果排行榜第二位。世界人均占有杏0.5kg左右,我国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再加上食品、饮品、医药等行业对杏深加工利用的要求,目前我国鲜杏产量远远满足不了鲜食及加工的需求。
针对我国杏良种缺乏、花期晚霜危害严重、成熟期集中、设施栽培技术落后、加工滞后等突出问题,泰安市泰山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团队在
一、主要研究内容
1.针对杏易遭受晚霜危害(杏冻花)的现实,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寒新种质,先克隆出木本抗寒基因,利用花粉管和基因枪法导入抗寒基因,然后进行PCR及抗性的生理检测。
2.杏设施栽培技术研究。通过需冷量测定,确定适宜扣棚时间;根据光合性能等确定补光等提高果实品质技术;研究树体控制与幼树促花技术,制定出设施环境调控标准和调控技术等。
3.针对良种缺乏的现状,通过地方良种选育、国内外引种等途径培育新品种。从全国各地引进优良品种建立种质资源圃,同时建立多区域的品种试验园,经十年以上的适应性评价和产量、果实等性状调查,选出良种。
4.对影响杏坐果的主要因素雌蕊败育、授粉特性进行系统研究,探讨降低雌蕊败育的技术措施。研究雌蕊败育与矿质元素、温度、降水的关系,研究雌蕊败育对生理的影响,研究花粉的生物学特性和不同品种的授粉亲和性。
5.针对杏不耐贮运特点,开展以杏酒加工为主的系列产品开发,进行产业化开发。
二、创新点
1.最早(1994年)利用10年生的国内杏品种进行大棚栽培获得成功,1999年开创了凯特杏当年植苗、当年扣棚、翌年亩产达
2.创建了大棚杏丰产栽培技术。测算出12个品种的需冷量,探讨了杏树破眠技术,为准确掌握扣棚时间提供了科学依据;系统研究了多主栽品种保护地条件下光合特性,找出了影响光合作用的主导因子,为大棚杏树科学补光、CO2施肥提供了依据;开展了授粉特性研究;研制出具有语音提示功能的环境监测仪;制定出杏树保护地丰产栽培技术林业行业标准,为杏大棚的规范化、优质高产栽培奠定了基础。
3.良种选育。选出凯特杏、岱玉杏和美特杏等良种7个;采用分子克隆法(cDNA-AFLP 和RACE)从沙冬青中克隆出国内外首个木本植物抗寒基因AmEBP1,并转化到岱玉杏中,获得转基因株系。
4.揭示了雌蕊败育机理。研究雌蕊败育与矿质元素含量、1~3月温度、1~3月降水量关系,并研究了降低雌蕊败育率的措施;系统研究了杏花粉生物学特性。
5.与山东泰欧酒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出芭林喀系列杏酒,自主研制出一种苦杏酒,提出了加工工艺,促进了杏产业化开发。
三、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项目组把选出的良种以及发明的杏树塑料大棚栽培技术等应用于生产,先后在山东、新疆、山西夏县、浙江丽水等地举办培训班30期,培训人员1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规程8000余份。该成果被中央电视一、七台,齐鲁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有效推动了杏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已推广应用面积达50万余亩,累计增加产值10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