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产学研用 推进火力发电技术进步——记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节能减排,提升火力发电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并为我国火力发电行业技术创新提供重要的开放交流平台和基地,华北电力大学在电力节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整合校内相关优势学科、研发队伍和软硬件资源,于2009年组建成立了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火力发电的安全、清洁、高效等需求,坚持“自主创造核心技术,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创新理念,在“创新、产业化”方针的指引下,探索“产、学、研、用”的新机制、新模式和新途径,在建设验收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引领关键共性技术自主创新
中心依靠华北电力大学的学科优势,着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一方面为中心自身发展培养一批适用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定向培养等方式为企业和研究设计单位输送火力发电研究、设计、仿真、检测、控制等相关领域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经过三年的建设,目前中心共形成了5支科研团队,包括固定人员56人、流动人员103人。拥有一批拔尖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研发团队,其中973首席科学家3人,“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学术带头人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7人,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余人。2支团队入选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个基地列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依托华北电力大学在电力行业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中心每年培养各类博士研究生20余人、博士后近10人,培养各类硕士研究生80余人。同时,与发电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和在职研究生20余人。
成立以来,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合国内外火力发电技术进步和发展趋势以及国家需求,根据“中心”的地位和总体发展目标,围绕“大型火电机组安全、调峰运行技术”、“火力发电节能节水技术”、“火力发电清洁运行和减排技术”以及“火力发电测控和仿真技术”四个方面凝练中心的工程技术研发方向,在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原理探索、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新系统研发等不同层次上为我国火电机组的优化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创新平台建设离不开基础设施和条件的建设。中心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建设了火电厂重要部件的先进表面技术与再制造技术研发平台,火电厂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维修决策系统研发平台,火力发电过程节能与机组优化运行技术研发平台,火电厂清洁运行与环保减排技术研发平台,火力发电测控与仿真技术研发平台等5个大型的创新研究平台,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发基地,占地面积4000余平米,仪器设备等资产超过3000万元。
健全辐射体系,促进技术成果工程化产业化
为了加强电力企业与中心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中心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中心依托华北电力大学分不同层次成立了中心理事会和会员单位,同时发起成立了中国火力发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心理事会由国内外电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组成,是对中心发展战略、规划、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等重要事务进行咨询、指导的机构,是电力企业与中心加强联系、双向参与的桥梁和纽带,是增强中心服务电力企业能力、促进中心发展的组织形式,是实现中心与企业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心理事会与大学理事会相得益彰,既加强了大学与各电力集团的战略合作,又深化了中心与各电力企业的务实协作。
2009年10月,华北电力大学等十八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火力发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于次年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第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第一届联盟理事会由中国华能集团担任理事长,华北电力大学担任秘书长,秘书处设在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盟成员与中心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也进一步得到加强。作为技术需求方的企业,每年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用于技术的升级及改造;作为技术提供方的科研院所及高校,紧紧围绕企业和社会需要,做了大量前瞻性、突破性的研究工作;而中心则作为中间环节,发挥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作用。
中心依托华北电力大学组建,属于学校的二级机构,但中心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质,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心的部分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扩散活动的开展。为此,中心将依托单位早年创办的校办企业进行了部分整合,目前已有北京华电之星科学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成为了中心的成员单位。这些单位与中心在技术研究、系统开发、产品生产及推广等方面开展了全面深入的合作与融合,其中,中心主要承担技术研发和工程设计,会员单位主要承担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生产和市场化推广。
实施对外开放,提高行业领域公共服务能力
中心针对发电厂技术人员培训任务,组建了一支长期固定的培训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中机、电、炉、自、化、环保、金属等专业人员配置齐全、合理。专业课教师中有多人曾在发电厂担任过运行值班员、运行专工和检修专工等职,具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熟悉相关专业设备、系统及规程。中心培训基地现有大型培训教室2个,仿真培训机房3个,多媒体教室2个,占地面积超过800余平米。目前,中心每年可向企业完成人员培训500人次以上。
国家能源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是中心对外开放服务的前沿阵地,是中心为国家提供的一项共性公益性服务平台,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等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该平台2012年开始建设,规划设计了能源人才库、能源技术平台、能源产业平台、能源产业基金四大模块,另外建设有能源行业知识库和信息及政策分类库。该平台旨在通过建立国内能源电力行业全面、可靠、新颖的数据库,提供系统化的、全面化的能源产业公共服务,以更高、更远、更多的视角着眼于全球能源产业及第三次工业革命,推进中国能源产业的发展。
设立开放基金是中心对外公共服务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放基金用于资助火力发电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旨在鼓励新思想、新方法、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中心依托现有的研发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自筹经费资助国内外电力技术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中心每年发布一期开放基金申报指南,重点支持与中心发展方向关联的研究课题和项目。同时,中心也将加强同依托单位、共建单位、相关大型企业的合作,通过与上述相关单位联合发布开放基金申报指南的创新形式,力争使开放课题的研究能面向国家和相关企业单位的需求,并使课题能获得更多来自企业的资助。
中心于2014年7月正式对中心理事会单位、中国火力发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成员单位发放中心简报《火力发电》。简报是中心对外公共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心向外展示自身的重要途径。在展示中心阶段工作的同时,向外界介绍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技术辐射和推广的作用,推动了同行之间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