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高级搜索 人才直达
招聘推广
招聘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服务 » 科技奖励 » 正文

湖北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湖北建设成效初显

湖北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湖北建设成效初显
 
日期:2014年09月19日      湖北省科技厅

 

 
    近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湖北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区域创新体现初步构建,创新湖北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政策措施不断加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建立科技创新长效机制等方面的激励和保障政策,特别是2013年以来制定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十条”及其配套实施细则,在全国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率先突破。全省已经形成了上下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校院所及企业积极投入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是科技投入力度大幅提高。财政科技资金实现了持续增长。2013年,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77.2亿元,与2006年16.2亿元相比,年均增长25%。在财政资金的有力引导下,全社会科技创新投入实现了大幅提高。2013年全社会R&D投入达到446.7亿元,与2006年94.7亿元相比,年均增长24.8%;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81%。
    三是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基本形成。组织创业大赛,加强创业人才培养,推进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创业、大学生创业,加大创新创业典型的宣传,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释放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基本形成。
    二、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依托高校、院所和骨干企业建设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在鄂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居全国前列、中西部地区之首。其中,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是全国6个国家实验室之一,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2个、也是全国仅有的3个示范区之一。
    二是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现有R&D人员18.6万人,位居全国第7位。2013年,在鄂两院院士63名,入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71人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75名,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以来,湖北科技人员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计划项目数量保持在全国前3位。
    三是科技创新产出能力不断增强。近五年来,全省专利申请、科技论文发表、获国家科技奖励等主要产出指标均位居中部第一位。2013年,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621项,增长3.5%。获国家科技奖30项,居全国第四位。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4052项,居全国第十位。全年成交技术合同418.7亿元,增长82%,跃居全国第六位。
    三、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围绕重点主导高新技术领域,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在汽车、冶金、化工等湖北省“十大千亿元产业”中,开发应用了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60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4.6%,比2006年提高5.5个百分点。
    二是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创新发展。通过推进农业技术源头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一大批优质农林渔动植物新品种、种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新技术、农业生产资料新成果,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双低油菜育种、种植及加工技术全国领先,推广面积占全国的50%;淡水水产品、魔芋、莲藕等品种的技术力量、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三是科技惠及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组织突破了中药现代化、新药创制、疾病防治、污染治理、循环经济等一批关键技术,为医药、环保等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改善环境、服务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PM2.5监测、工业烟气脱硫除尘、污水处理、特色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究与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四、区域创新体系布局更趋完善
    围绕全省“一元多层次”区域战略实施,形成了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牵引,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突破口,以县市基层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以省级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支撑的,全省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推进的格局。武汉、襄阳、宜昌相继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省已建有23个高新区、42个农业科技园区、54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区域创新体系布局基本形成。
[ 创新服务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联盟在线
文章搜索
 
科研成果
等待您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