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绍衡,1945年生,上海市人,现任江苏省舰船及海洋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及研究员、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常熟市电子仪器厂技术总监。198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4年,作为项目监测部分主持人参与研发“船舶无人值班机舱自动化系统”获全国交通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作为项目主持人研发的“CX80 船舶中文微电脑监控报警系统”获全国计算机应用成果一等奖,并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7年被评为全国交通战线劳动模范。1989年被破格晋升为自然科学研究员。1995年作为全国50名基层代表参加了全国科技大会。2011年主持研发的“综合登陆安全保障系统”荣获解放军有关部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被评中国造船学会评为为“中国船舶设计大师”。多年来在国内外发表论著62篇,共获得国家部市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12项为一二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分布数据库式高速响应实时控制网络”(ZL00125634.3)1项及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船舶、海洋设备、飞行器的离岸工作一体实时数据库信息平台(ZL201420733640.9)等8项。作为编委参加了大型工具书《英汉航运大辞典》、《轮机工程手册》等的编撰。
心系舰船,矢志报国
徐绍衡自小热爱科学,学生时期就能自装收音机及各种航海航空模型,成为一名科学家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是他年少时的志向,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1968年,热爱船舶设计制造的徐绍衡从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尽管没能如愿走上科研设计的工作岗位,但在海南八所港当装卸工的徐绍衡并没有放弃“科技报国”的理想。八所港由于设备故障率高,万吨轮船铁矿石装卸需要三天以上,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徐绍衡把装卸设备硫化胶接改造当作自己的第一个科研课题。他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在图书馆废寝忘食工作十多天,在详查水蒸气焓熵图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独立设计制造了一台0.5T/H流动式电热中压蒸汽锅炉关键设备,将当时的铁矿石装卸工效提高了10倍,报纸及电视台均以“万吨轮船不过班”作了大幅报道。
1972年,徐绍衡进入广州航道局工作,恰逢早期仿苏的双抓斗自航挖泥船“海港号”出厂二年无法工作。面对难题,他挺身而出,重新设计了“电机扩大机挖掘机特征曲线”,使“海港号”挖泥船等大型设备起死回生,每年创造千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此外,他还提出扒吸式挖泥船的UCM全自动疏浚创新方法,大大提高了挖泥质量和效率,相关科研成果获得交通部科技一等奖。在广州航道局期间,徐绍衡共进行了23项技术革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79年,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取得多项科技创新成果的徐绍衡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深造。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期间,徐绍衡作为项目主持人之一,参加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船舶无人值班机舱自动化系统”的研发工作。该项目有20多个子题,将全船所有设备自动化工程作为一个大系统来开发。当时世界上刚刚出现“1位”、“4位”微处理器CPU,徐绍衡刻苦钻研,坚持两个多月夜以继日地工作,最终将CPU应用到船舶自动化项目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缩小了我国船舶自动化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船舶无人值班机舱自动化系统”项目奠定了我国船舶自动化产品的基础,项目成果获得全国交通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主创新,不断赶超
上世纪80年代初,徐绍衡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套中文船舶计算机系统CX80,将国际ASCII字库增改中文库,该项目成果荣获1986年度“全国计算机应用成果”一等奖,他本人因此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此后,他连续主持了“ZCJ-1 船舶主机操纵记录仪”、“船舶注油器监视装置”等的研发。1984年他开始主持开发CJBW商船计算机监控系统和CY8800 舰船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关产品被安装到近三百艘大中型船舶上,其中很多船舶被出口到国外,1983年至1996年十三年间实现产值收入近2亿元。
上世纪90年代初,徐绍衡主持设计成功我国首套船舶2+网络控制管理系统,并成功应用到“远望三号”卫星测量船及补给船等船舶上。这一成果推广到工业自动化领域,配套安装在十余条生产线上,并向越南出口了一套生产线计算机系统。与此同时,2+网络还被清华大学等高校列入教学内容。此后的几年间,徐绍衡还主持了“DK44微机多回路可编程工艺试验系统”、“超大屏幕高亮度彩色多功能显示系统”、“JHD型机场航班动态管理和信息图像显示系统”、“JL1800Y 锦纶帘子布浸胶生产线全自动控制系统”、“微波式智能液位电子标尺”、“xx舰损管综合报警装置研制”等项目或系统的研究设计工作。其中,“xx舰损管综合报警装置研制”项目成果获军队有关部门科技二等奖。他还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套CAN网络舰船自动化设备,本世纪初又推出了首套TCP/IP数字信息平台,应用到舰船、市政工程以及智能住宅小区等领域。
多年来,徐绍衡在开展科研创新的同时,还兼任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委员会和轮机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及副主任、上海电脑应用协会副主任委员,为促进相关技术的提高和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在工作注重培养和引导新一代科研人员成长成才,先后培养了2名青年正研究员、12名副研究员,这些年轻人大多成为我国船舶设计制造领域的技术骨干,有的还因为工作出色走上了领导岗位。
屡创佳绩,终成大师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徐绍衡担任了中国船舶工业集团611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及室总工程师。1997年他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军舰“损管安全系统”。21世纪初,徐绍衡研究设计的“虚拟数据库信息平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ZL00125634.3),同时,设计的因特网搜索名AutoNet技术以及“PCC通用可编程采集控制与虚拟数据库信息平台”获得了多项专利。他研发的“管理与控制一体化虚拟数据库平台”(ZL200820151901.0),可以取代SQL等大型数据库,并且不需要复杂的网络服务器,成为计算机系统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徐绍衡研制的“采用万用监测控制器的分布数据库控制管理一体化平台”目前已普遍装备到我国的大中型军舰上,在部分民用船舶及工业上也得到应用,该信息平台实现了64000点双向信息和1毫秒以内的信息响应速度,这一功能指标已达到和超过了国外先进水平,获军队有关部门科技一等奖,促进了海军的科技进步。
上世纪七十年代船舶上开始出现自动化设备,早期的船舶自动化设备主要是为了节约人力、高效航行,设备的完好率对航行影响不大,用人工完全可以取代。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海事组织IMO等对船舶安全、船舶节能、船舶排放、环境保护等提出了强制性要求,船舶自动化设备成了船舶必需品,目前船舶设备信息量最多达30000点,与大型工厂相当,由于船舶流动维修难,自动化设备必须高质量与100%可靠。作为江苏省舰船与海洋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徐绍衡主持开发的新一代舰岸一体分布数据库式实时信息平台AutoNet能压缩卫星网络带宽到数万分之一,把卫星流量费从天文数字变为实用,低成本高可靠地把所有船舶、海洋设备、飞行器上的实时数据动态连续传到岸上,方便地实现设备远程遥控、远程维修等,“黑匣子”也可以移动到岸上工作,卫星流量费用很低,该技术的推广,世界上可以不再打捞“黑匣子”,解决世界上的科技难题,意义重大。
同时该平台采用标准化全功能具有平台的可编程监控模块PCC200,提高了自动化程度,整块更换维修,维护简单,提高了自动化设备的完好率,全功能平台PLC也属于世界首创。
为了解决自动化设备可靠性,同时能抵御黑客的网络攻击,徐绍衡创新了8项可靠性设计,使用AutoNet及PCC200系统,在黑客网络攻击下不会瘫痪,自动化设备故障时不会发生重大事故,是自动化技术的重大突破,是21世纪自动化技术的最新发展。
船岸一体实时信息平台AutoNet及全功能PLC控制器PCC200经严格的军品与民品环境条件试验、电磁兼容试验以及十余年的舰船与海洋工程实际应用验证,技术成熟可靠,是实现绿色、安全、高效航运的重要保障。目前,徐绍衡研发的AutoNet网络舰船自动化技术已转让给上海市三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市智舟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泰州市虹雨电工器材厂、镇江市赛尔尼科自动化设备厂、常熟市电子仪器厂等五家船舶自动化设备生产厂商,实现了批量生产,相关产品远销埃及、越南、新加坡、中东及欧洲各国,创造直接经济效益数亿元。
从黑龙江到曾母暗沙,2000年以后中国建造的大中型军舰上均使用AutoNet及PCC技术;在某超大型舰中央控制室五大系统中二大系统采用AutoNet与PCC200平台稳定可靠;在某大型登陆舰是综合平台,控制、指挥、安全、管理一体化;应用AutoNet及PCC200的设备在数百艘民用船舶上应用,安全航行于世界。
徐绍衡在科研岗位上奋斗了近半个世纪,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舰船及港口等设备设计研究与改造创新。他秉承严谨求学的治学态度和淡泊明志的高尚情操,为我国船舶自动化设计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1980年以来,徐绍衡共获得国家、部级及市级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12项为一等奖和二等奖。2013年,他更是众望所归被评为“中国船舶设计大师”。荣誉和肯定,对他而言意味着新的开始。肩负历史使命,瞄准新的目标,奋进在科技报国道路上的徐绍衡正努力实现新的、更高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