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一:
自主创新照亮能源新绿洲
——记苏卫星和他的“两向旋转发电机”等发明专利成果
长期以来,能源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保障有效的能源供应,同时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挑战,这是对我国的严峻考验。此等境况下,有利于能源发展的每一项科技成果的问世,都弥足珍贵——就像苏卫星积多年汗水与智慧研究发明出的“两向旋转发电机”等科技成果。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在发明创新道路上,苏卫星经历了太多的酸甜苦辣甚至是死神的威胁。然而,正是凭着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不拔之志,凭着对科技攻关的狂热喜爱,使他最终踏平坎坷,走出困境,收获累累硕果。
这是一场对耐性与心智的考验。没有资金,没有场地,没有科研设备,困难重重。但苏卫星敢于“摸着石头趟河”,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20多年的自主创新,诞生了“两向旋转发电机”、“自发电驱动式交通工具”、“两驱动一体发电设备”等成果,获得国家专利20项,谱写了一个民间发明人的传奇。
不仅如此,苏卫星的“两向旋转发电机”因节能减排时代背景下的巨大价值,受到国内外诸多商家的青睐。而他面对诱惑不动心,坚持“本土化”的生产路线,所展现出的民族气节令人拍手称赞。将科技成果产业化,苏卫星正进行着不懈努力,他相信通过“两向旋转发电机”延伸出的科技产品,必然会给我国能源发展带来新的支撑,给低碳社会带来新的欣喜。
苏卫星先后创办鹤壁市科技创新研究所、鹤壁市科技创新研究院,任职鹤壁市发明协会会长。在这一所、一院基础上延建起的河南中锦泽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专业生产节能环保“两向旋转风力发电机”和“两向旋转风力发电机风光路灯”的高科技企业。
从“草根发明人”到“获奖专业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走一条发明创新之路,是苏卫星的最大兴趣,也是他成功的原动力。
苏卫星1958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鹤壁市。自幼就爱动脑筋、勤于动手。1976年高中毕业后回乡,他不甘心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日子,边学习、边寻找发展的机会。他对发明创造有着深厚的兴趣,遇到问题爱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想好了就立即付诸行动。他人生的第一个专利,是1989年发明的“婴童保温奶瓶壶”,尽管有点“小打小闹”,却大大鼓舞了他发明创造的信心。
之后的1993年,苏卫星组织创办鹤壁市科技创新研究所并任所长,同年获得机械工程师资格,被评为当代发明家;1995年获得机械高级工程师资格;2001年鉴于他对专利技术事业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获得“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成就奖”;2003年组织创办了鹤壁市科技创新研究院,任院长;2005年成为中国亚太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常务理事、行业副理事长,获得中国百名行业风云人物奖及中国国际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行业荣誉博士殊荣;2006年入选共和国杰出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国际专家、中国国际专家交流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诚信企业家、中国行业著名专家、中国改革创新风云人物、中国时代百名优秀新闻人物、世界杰出华人;2007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家、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专业人才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2009年当选鹤壁市发明协会会长;被评为2010年河南省十大杰出科技创新人物,2011年被评为央视网特别推荐十大杰出创新发明家。前不久,鹤壁市科技创新研究院荣列亚洲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单位,苏卫星院长担任联盟常务理事。
自1976年到现在,凭着对科学的执著追求,苏卫星已获得20项国家专利,完成了从“草根发明人”到知名发明家的嬗变。
因突出贡献和科研探索精神,苏卫星的事迹广为人知,数十家新闻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中央电视台记者2009年两次到鹤壁拍摄苏卫星的大型系列片《不可不看——中国知识产权案例权威解读》,陆续在多家国家省市电视台及机场、列车车厢和新浪网等媒体进行播出。2010年9月-10月中央电视台到鹤壁拍摄了关于苏卫星的大型系列片《痴心无悔-创发明》,已在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网络电视台-管理与创新栏目》进行了播出。《科技日报》、《中国专利报》、《河南日报》、《鹤壁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了苏卫星的发明创新先进事迹,在社会各界反响良好。
科研成果独树一帜
搞科研不同其他,除了有奇思妙想,还需要有甘于寂寞、耐住清贫的艰苦探索精神。人们只看到成功者的鲜花和掌声,其背后所付出的寒暑岁月的磨砺,夜以继日的挑战却鲜为人知。苏卫星无疑是个优秀的、成功的发明家,不论是思维的犀利和长久的坚守,他最终用独树一帜的科研成果说明了一切。
苏卫星发明的“两向旋转发电机”,其发明原理打破被世界科学界公认的发电机定子不动的科学禁锢,实现定子与转子相对转动,在相同的时间内相对转速提高,从而使切割磁力线的次数增多,两向旋转发电的原理通过实践得到社会的认可。产品已经河南省科技厅指定的权威机构检测,测试结果显示:在使用相同质量的铜线、相同工艺制造出的相同尺寸、面积的铁芯的两向旋转发电机与传统(单向)的发电机相比,输出功率可提高3倍以上。该产品已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并获得“高新产品”证书,被业界称为电机行业的产业革命。经权威部门鉴定及多次实验证明,“两向旋转风力发电机”在同样的能源、同等质量、同样尺寸的铁芯、同等的原理和技术可用于风力发电机、汽轮发电机、水轮发电机等制造领域,可降低制造成本、增加利润、节省原材料。该专利曾获得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质奖”、五十一届世界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二十二届伯尔尼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中国高新科技杯金奖等。
“自发电驱动式交通工具”,是一种能够靠自体运动产生电能与蓄电池用电器驱动电动机提供、补充电能量的“自发驱动式交通工具”。它是在交通工具车轮中,能够在机车架可转动位置处进行发电机发电。发电机绕组与整流控制器、蓄电池、驱动电动机、用电器连接。人力驱动发电机、蓄电池驱动交通工具运动,发电机都可发电,发电机并可在行驶的过程中再次发电,为蓄电池驱动电动机、用电器提供、补充电能量。该专利能够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加大交通工具行使距离。“两向旋转风力发电机”、“自发电驱动式交通工具”,均属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高科技孵化项目,项目的实施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实用价值。
“两驱动一体发电设备”,可有效克服目前发电机不能更有效发挥潜在的能量转换成电能,向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动力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支承架上装有机架,机架外面有外罩,机架上面装有发电机、控制装置、防护系统装置、调向系统装置,发电机的两端的轴分别与连接装置通过紧固件连接配装,连接装置与变速装置连接,转动件上分别装有液压、控制、制动、刹车系统构成的控制装置,变速装置的外端通过传动装置经配件与驱动轮连接,驱动轮中间位置与导流罩配装在一起,组成两驱动一体发电设备,可使发电设备将潜在的能量发挥出来,致使输出效率提高。该专利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为原创、原理性母体发明,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国家重点扶持、支持的高科技、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项目,现已完成10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申请。
“发电、电动多功能一体设备”发明专利是一种发电与电动机容为一体的设备,可有效克服目前发电机、电动机使用的单一性、不能更有效地发挥设备使用价值和发电时潜在能量转换成电能。可为使用者提供方便,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节省能源的问题,该设备实现了一套设备可集发电、电动一机多用,科学地利用了磁场的特性和原理。致使利用效率提高,输出功率增加,减少了投资,方便了用户、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苏卫星以上重点发明成果,均属原创发明,具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对于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和高效利用能源方面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
产业化发展环境利好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能源的生产量不能满足能源消费需求的增大,所以能源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能源重量的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深入研究能源发展问题,推出有利于能源建设的科技成果,对我国经济社会和节能减排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苏卫星的“重量级”发明成果“两向旋转风力发电机”,因蕴藏着重大实用价值和广阔市场,被众商家看好。2000年以来,缅甸、美国、德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商家,先后就此项发明专利与苏卫星洽谈合资事宜,但最终均没有结果。原因是,这些商家均提出要控股,还有一些公司想邀苏卫星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到国外合作办公司。2001年7月,美国一家公司通过中介抛出3000万美元的诱饵,想一次性买断“两向旋转风力发电机”……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利益诱惑,苏卫星坚守着自己原则:一是专利留在国内,中方控股;如果投资建厂总部必须设在河南。否则,一切都免谈。
如今,苏卫星的发明成果花落河南中锦泽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铺陈开一幅壮美的产业化蓝图。鹤壁市历史悠久,名胜古迹荟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风景秀丽,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河南中锦泽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国际专利的集节能、环保产品研发、生产、经营为一体的新兴高科技企业,注册地位于鹤壁市经济开发区。该公司人才实力雄厚,其中专家、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及其他技术人员25人;占地厂房面积12000平方米。拥有最先进的数控机床、摇臂钻床、数控铣床、刨床、压力机、气保焊机等生产加工设备。公司是国内唯一专业生产节能环保“两向旋转风力发电机”和“两向旋转风力发电机风光路灯”的高科技企业,年产10万台两向旋转风力发电机风光发电路灯。在低碳社会、节能减排时代的利好环境下,苏卫星和中锦泽能源公司以科技新秀产品迎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机遇。
2012年6月1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扩大能源领域投资的实施意见》指出,要继续支持民间资本全面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鼓励民营资本扩大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领域投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7月22日在接受采访时说,随着切片、储能等新技术的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不断下降,发展前景看好。
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太阳能热利用累计集热面积4亿平方米。2011年我国太阳能热利用总保有量为21700万平方米,根据规划到2015年要达到4亿平方米,即4年内要实现18300万平方米的增量,市场总值至少有4000亿元的空间。包括2011年的936亿元在内,“十二五”期间我国太阳能光热利用将拥有5000亿元市场。
这是在产业20年高速发展、在中高温技术突破、在“国家将组织100个新能源示范城市,200个绿色能源县,30个新能源微网示范工程建设,创建可再生能源利用综合示范区”基础上的科学规划。这将为我国太阳能光热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同时,到2015年,风电累计并网装机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900亿千瓦时,其中海上风电装机达到500万千瓦,基本上形成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到2020年,累计并网风电装机达到两亿千瓦,年发电量超过3900亿千瓦时,其中海上风电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风电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电源。
中锦泽能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两向旋转风力发电机风光路灯”的关键性部件之一,风能发电机采用“两向旋转发电机技术”,能使资源利用率得以极大提高,使得专利技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创造财富,科技改变中国。中国确定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战略,明确了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成为21世纪以来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中锦泽能源公司坚持“诚信、创新”的宗旨,“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致力于和各界同仁共同为中国的风光路灯工业尽一份力,为中国的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如今,公司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现代化管理与营销模式,吸引了海内外客商前来洽淡与合作,同时,也以良好的信誉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诞生于发明专家苏卫星夙兴夜寐攻关缔结的科技成果,如今已从“梦想照进现实”,走上了一条健康有序的产业化道路。创新火花,点亮能源世界一片绿洲,苏卫星的作为已跟能源建设大局紧紧联系到了一起。
文章来源:《中国网》2013-01-07
媒体报道二:
跋涉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
—记鹤壁市发明协会会长“两向旋转发电机”发明人苏卫星
二十多年以来,凭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凭着甘于吃苦的顽强毅力,在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三无科研设备的条件下,刻苦专研、勤奋自学,走上了自主创新发明创造之路。历经磨难,倾尽所有,获得国家专利20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就是苏卫星。
苏卫星,男,汉族,1958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鹤壁市。从小就爱动脑筋、勤于动手。1976年高中毕业后回乡,在参加劳动之余就刻苦自学,后自主创业,通过刻苦自学思想得到升华,对发明创新产生极大兴趣,于1989年发明“婴童保温奶瓶壶”获得人生中第一个个人专利;1993年组织创办鹤壁市科技创新研究所、任所长,同年获得机械工程师资格;1993年被评为当代发明家;1995年获得机械高级工程师资格;2001年鉴于对专利技术事业发展所作出的作出的卓越贡献获得“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成就奖”;2003年组织创办了鹤壁市科技创新研究院、任院长;2005年成为中国亚太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常务理事、行业副理事长获得中国百名行业风云人物奖及中国国际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行业荣誉博士殊荣;中国国际专家、中国国际专家交流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诚信企业家、中国行业著名专家、中国改革创新风云人物、中国时代百名优秀新闻人物、世界杰出华人;2007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家、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专业人才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2009年当选鹤壁市发明协会会长。被评为2010年河南省十大杰出科技创新人物,2011年被评为央视网特别推荐十大杰出创新发明家。
1976年以来,凭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凭着甘于吃苦的顽强毅力,在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三无科研设备的条件下,刻苦专研、勤奋自学走上了自主创新发明创造之路。历经磨难,倾尽所有,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已获得20项国家专利。他的精神和事迹曾被数十家新闻机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报道;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中央电视台记者2009年两次到鹤壁拍摄(关于苏卫星同志的)大型系列片《不可不看——中国知识产权 案例权威解读》陆续在多家国家省市电视台及机场、列车车厢和新浪网等媒体进行播出。2010年9月-10月中央电视台到鹤壁拍摄了(关于苏卫星同志的)大型系列片《痴心无悔-创发明》,已在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网络电视台-管理与创新栏目》进行了播出。《中国专利报》、《科技日报》、《河南日报》、《鹤壁日报》等多家报刊上刊登,成绩得到社会认可。
“两向旋转发电机”的发明原理打破被世界科学界公认的发电机定子不动的科学禁锢,实现定子与转子相对转动,在相同的时间内相对转速提高,从而使切割磁力线的次数增多,两向旋转发电的原理通过实践得到社会的认可,产品已经河南省科技厅指定的权威机构检测,测试结果,在使用相同质量的铜线、相同工艺制造出的相同尺寸、面积的铁芯的两向旋转发电机与传统(单向)的发电机相比,输出功率可提高三倍以上。该产品已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见鉴定证书),并获得“高新产品”证书。被业界称为电机行业的产业革命。经权威部门鉴定及多次实验证明“两向旋转风力发电机”在同样的能源、同等质量、同样尺寸的铁芯、同等的原理和技术可用于风力发电机、汽轮发电机、水轮发电机等制造领域,可降低制造成本、增加利润、节省原材料。该专利曾获得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质奖”、五十一届世界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二十二届伯尔尼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中国高新科技杯金奖等。
“自发电驱动式交通工具”实现交通工具行使过程中发电机发电,发出的电通过控制装置对交通工具进行补充充电,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可有效加大交通工具行使距离,属原理性发明原理可用于不同交通工具。 “两向旋转风力发电机” 、“自发电驱动式交通工具”均属国家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高科技科技孵化项目,项目的实施具有极大地社会效益和经济实用价值。
“两驱动一体发电设备”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为原创、原理性母体发明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国家重点扶持、支持的高科技、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项目,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现已完成10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申请。
“发电、电动多功能一体设备”发明专利是一种发电与电动机容为一体的设备,可有效克服目前发电机、电动机使用的单一性、不能更有效的发挥设备使用价值和发电时潜在能量转换成电能。为与使用者提供方便,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节省能源的问题,实现了一套设备可集发电、电动一机多用,科学的利用了磁场的特性和原理。致使利用效率提高,输出功率增加,减少了投资方便了用户、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以上发明均属原理性、独创发明,具有极大地社会和经济价值,对于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和高效利用能源方面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
在科技创新这条崎岖的道路上,苏卫星刻苦勤奋,顽强拼搏,克服了重重困难,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和奖章证书,数十载的风雨兼程和岁月沉淀着他的梦想,他用知识价值和奉献情怀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文章来源: 《中国网》2012-07-31
媒体报道三:
苏卫星:追逐新能源的农民发明家
听说过苏卫星的人,都对他一个农民能收获20项国家专利感到不可思议,赞叹他30多年痴迷发明的顽强毅力。春节期间,记者采访了苏卫星。
痴迷发明 走上艰难科研路
出生于山城区鹿楼乡后营村的苏卫星,从年幼时就崇拜发明家爱迪生,想成为爱迪生那样依靠科学发明改变世界的人。1976年高中毕业后,他在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三无科研设备的情况下,怀着发明家的梦想走上了发明创造之路。
在村办机电维修门市部工作的苏卫星,深知自己的理论知识不足,就如饥似渴地学习。他省吃俭用购买了《世界发明》、《中国专利报》等报刊,有时还跑到书店蹭书看。
苏卫星的第一个发明是“可调多光长寿灯”。一次,他发现灯泡的灯丝十分容易烧坏,他就想是否能发明出更长寿的灯泡。
念头一经萌生,苏卫星就要力争把它变为现实。常规灯泡有2个支点连接钨丝,烧断一根,灯泡就废了。他琢磨如果将灯泡改为3个支点,连接2根钨丝,这样即使其中一根烧断,另一根也能照明,灯泡的寿命可以延长一倍。在试制过程中,他又把连接3个支点的钨丝进行了串联和并联,使灯泡的亮度达到四档。
“可调多光长寿灯”于1993年获得了国家专利,后来还获得了“爱迪生杯”优秀发明奖,耀眼的奖杯终于在苏卫星30多岁时向他走来,这让他百感交集。
“可调多光长寿灯”发明成功,大大激励了苏卫星,这年,他组织创办了市科技创新研究所,全身心地投入到发明创造中。
苏卫星原本不会绘图,有了什么好的想法,就去找朋友帮忙。可他渐渐发现,有时朋友绘制的图纸并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图,苏卫星决定学绘图。他买来制图书籍和绘图工具,一点一点地学,反复摸索着画。
他不仅苦学知识,还骑着摩托车到废品收购站、加工店里找材料,找器械、零件。鹤壁找不到,就到安阳、河北沧州、山东德州等城市再找。没有钱,苏卫星坐火车从来不舍得吃饭;从汤阴下火车后,他都是走回鹿楼乡后营的家里。长期的劳累使他患上了冠心病、心肌炎等疾病。
看书过于专注撞到树上,雨雪天走路摔进沟里,一连几顿饭忘了吃饿得眼冒金星,这在苏卫星看来,都习以为常。一年冬天,苏卫星在实验室烘干器件,由于几天都没休息好,十分疲惫,他迷迷糊糊就睡着了,直到感觉有点疼才发现身上的棉衣着火了……这样惊险的事在苏卫星的发明生涯中还有四五次。
对科研近乎痴狂的劲头,别人对他很不理解。他也从不解释,有人戏称他为“科研狂人”。
奇思妙想 科学挑战传统
苏卫星对发明创造有着浓厚的兴趣,遇到问题爱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他说:“发明,有时就是逆向思维的产物。发明就应该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苏卫星发明的“两向旋转发电机”正是基于这个思路而产生的,它改变了普通发电机定子不动的情况。
那年夏天格外热,苏卫星吹着电风扇发呆,看着电风扇不断地旋转,一个想法突然闪进他的脑海:如果让定子也旋转,而且是和转子相向旋转,应该可以提高转子的相对旋转速度吧。他非常兴奋,立即进行了实验。
寒来暑往,1996年,“两向旋转发电机”终于研制成功了,它实现了定子与转子相向转动,发电功率较普通发电机提高3倍以上,可用于风力发电机、水轮发电机等制造领域,降低制造成本、节省原材料,有着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苏卫星发明的“两向旋转发电机”被国家权威部门确认为“国内首创,查阅国际文献也尚未发现同类产品”。1996年6月8日,“两向旋转发电机”被正式批准授予国家专利,并受到联合国TIPS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执行机构,宗旨在于促进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技术转让和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合作)的关注。
凭着对科学的不懈追求,苏卫星通过自主创新,先后共获得国家专利20项。
坚持不懈 梦想照进现实
并非每一项发明成果,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都能实现价值最大化。有的发明人穷尽毕生之力创造出来的成果,因难以对接市场而被社会遗忘。
30多年顽强坚持的苏卫星是幸运和成功的。他的“两向旋转发电机”因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价值,受到国内外诸多商家的青睐。
为了给专利找个好归宿,苏卫星四处奔波谈判。最终,苏卫星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和几个投资人合伙在我市开办了一家能源开发公司。在低碳社会、节能减排时代的利好环境下,苏卫星和他的能源公司迎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2012年11月,沈阳一家绿化公司与苏卫星的能源公司签订了订货合同,暂订50万个风光发电高杆灯,要求今年6月前交货1万个。
梦想照进了现实。如今,每当看到自己的发明成果转化为产品,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时,苏卫星就感到无比欣慰。他充满信心地说:“通过两向旋转发电机等成果延伸出的科技产品,一定可以为我国新能源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感言:
科研发明不同于其他行业,除了要有创新、有技术,还需要甘于寂寞、耐得住清贫,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者的鲜花和掌声,却不知他们背后付出的是寒暑岁月的磨砺,夜以继日的挑战。苏卫星是一个令人钦佩的“草根”发明家,不论是思维的活跃还是长久的坚守,他最终用独树一帜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他所追求的一切。
文章来源:《鹤壁日报》201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