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月宏,(郑曰宏),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2008年获主任医师资格。男,43岁,山东蒙阴人。血管疾病治疗专长:主动脉瘤病因和外周疾病诊治。
1986/1991年获山东医科大学外科学学士,1999起师从著名血管外科专家管珩教授,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管外科学博士学位。2003年由卫生部晋升为副主任医师资格。2003年评为协和医院优秀临床教师。2003年度赴澳门仁伯爵医院开展血管外科工作。2006获协和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兼任本科生导师。2007年度再次受邀赴澳门开展血管外科工作并获得“杰出”奖励。担任《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编委,《血管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临床实用杂志》编委等。在核心期刊、SCI发表论著如《复杂主动脉瘤破裂的抢救》、《腹主动脉瘤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的研究 》、《Surgical resection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 for Leiomyosarcoma》等50余篇。承担四项科研工作,以外周血管疾病治疗和主动脉瘤病因为研究方向。
自任职以来完成血管外科复杂难度手术。主刀操作胸腹主动脉全置换术、全主动脉弓置换术、主动脉弓病变杂交手术(搭桥结合大动脉支架)、头臂型大动脉炎升主动脉架桥、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累及肾动脉腹主动脉瘤切除术、各种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和介入治疗、颈动脉手术、椎动脉内膜剥脱手术、下腔静脉取栓或切除手术、门脉高压断流加分流术、内镜筋膜下交通支结扎术。股静脉瓣膜成形术、静脉曲张手术、静脉血栓、脉管炎、动静脉畸形、肾衰透析造瘘、经皮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覆膜支架术等。
动脉瘤病因和外周动脉、静脉疾病的手术、介入治疗
血管外科由“宏观”迈入“微观”的实践者与开拓者——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郑月宏教授
郑月宏,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学院本科生导师。擅长血管外科疾病的开放手术和介入治疗,对于颈部血管病变和腹主动脉瘤病因和诊治有较多研究。近年来热心血管医学学术推广和周围血管疾病专委会等公益活动,先后担任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兼任中华医学会组织工程分会血管委员、国际布加综合征联盟会员、中国老年学会血管分会委员、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高层次人才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和北京自然基金评审专家、FDA新药专家、澳门外科学会学术顾问等。兼任《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血管外科》等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以及SCI杂志ANN Vasc Surg、J Cardiovascular Surg审稿人。近年来指导研究生完成主动脉瘤病因的实验研究,在临床教学中认真带教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学生,获得好评,曾被评为 “北京协和医院优秀教师”、 “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优秀医生”。
厚积薄发,不断突破
郑月宏1967年出生于山东蒙阴农村一个普通家庭,艰苦的生活环境使他从小就立志要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1986年,郑月宏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1994年他从山东医科大学(现山东大学)硕士毕业不久,在知名专家陈雨历教授指导下,开展了“股薄肌神经压榨盆底肌重建”技术研究,相关成果获得山东大学医疗成果一等奖。
1999年,郑月宏在工作五年之后,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血管外科,师从著名血管外科专家管珩教授并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在读期间,郑月宏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发现了首例遗传病的家系,并申请到3项国家自然科研基金。博士毕业后,郑月宏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工作,2003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被评为北京协和医院优秀临床教师;2004年被协和医院外派到澳门仁伯爵医院工作一年,作为专科医师在澳门开展血管外科工作;2006获聘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兼任八年制本科生导师;2007年受邀再次赴澳门仁伯爵医院血管外科工作,因医疗成绩突出获澳门特区政府杰出奖励;2008年获主任医师资格;2011年被医学会北京血管外科分会评为优秀医生;2012年获聘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
郑月宏教授以周围血管疾病和主动脉瘤病因为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致力于对主动脉瘤病变基因及蛋白分子变化开展系列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目前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科技攻关课题等在内的多项科研基金。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著100余篇,近3年来发表SCI文章10篇。在专注于基础研究的同时,郑月宏教授积极开展主动脉病变的“杂交”治疗、术中“开窗”等治疗及肋骨切除经腹主动脉及肾动脉病变治疗、经腹翻肝布加根治术等工作。成功实施了多例腹主动脉瘤支架术、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治疗、胸腹主动脉全置换术、布加综合征根治术、肾移植术、翻肝术、颈动脉支架和剥脱手、下肢血管手术及各种周身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等。他对于各种血管疾病微创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体会较深、熟练掌握血管疾病各种腔内隔绝、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栓塞、溶栓术等治疗,特别是对于血管外科复杂疑难病例治疗有专门研究和体会。
专注主动脉瘤发病机制研究,开展系列主动脉瘤诊治方法的改进工作
主动脉瘤是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一类疾病。随着现代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以及检查方法的进步,近年来主动脉瘤发病率也明显升高,主动脉瘤一旦破裂导致大出血则抢救困难,死亡率较高。
近10多年来,郑月宏教授专注于主动脉瘤发病机制研究,进行实验探索发病过程中各分子层面变化的机理。在腹主动脉瘤病变中发现基因的差异表达,并研究炎症、细胞凋亡及基质胶原异常沉积等现象的分子机理。研究发现OPN诱导的平滑肌细胞自噬、Notch信号通路调控的炎症及凋亡为腹主动脉瘤发生进展的重要分子机制,发掘抑制Notch、拮抗OPN等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动物模型的建立、动物实验的开展和对动物及人体标本的研究,均促进改善了临床诊治工作。他带领研究团队通过基因敲除动物复制出成熟可信的病变模型,并建立了动物脏器缺血模型,发现改进的间断缺血处理方式可以减少手术阻断并发症,为临床改进提供了依据,此外,还通过基因芯片研究阐明了术中低温灌注对脏器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
郑月宏教授以前期研究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主动脉瘤诊治方法的改进工作。通过实验动物及人血清学研究,初步评估主动脉瘤病情进展的监测指标,发掘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治疗方面,针对治疗并发症率高、危害大等问题;开展主动脉瘤的“杂交”手术、经腹膜后入路胸腹主动瘤病变的治疗、微创治疗等术式改进工作。相关技术方法经培训后易于掌握,目前已在多家省级三甲医院推广应用。他带领团队完成的“主动脉瘤术式改良及发病分子机制研究”受得业界广泛关注,并荣获2013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科技进步奖。
助力我国血管外科向纵深发展,致力解决外周血管疾病治疗难的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近年来我国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相应地也促进了我国血管外科的快速发展。多年来血管外科医师尝试从宏观角度研究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与诊疗技术,但在糖尿病足、慢性下肢缺血等周围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瓶颈。与此同时,学者们日益发现微血管病变与周围血管损伤密切关联,
“研究微循环与血管疾病可以从微观层面上阐明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检测诊断血管疾病,监测病情,开拓新的治疗思路,为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服务。”郑月宏教授认为,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我国血管外科专科取得了井喷式的发展,各地医院专科纷纷成立,从业人员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但一些临床医生尤其是一线医生没有意识到微循环在周围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单纯处理主干血管和大血管,但是忽略了微循环的障碍,使得组织和细胞依然处于“饥饿状态”。同时,临床工作中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包括外科、内分泌科、心内科、血液科、检验科等多学科协作,不仅仅要处理患者的肢体缺血情况,还要处理原发疾病,遏制原发疾病对微循环的损害,打通微循环。
为更好地从微循环角度开展血管疾病的转化医学研究,解决外周血管疾病治疗难的现状,不久前,郑月宏教授推动成立了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该专委会是一个血管外科医师为主导、多专科医师参与的学术组织,宗旨在于促进学科横纵向交流合作,促进优秀科研成果转化,原则是关注微循环,聚焦地市级,扶持中青年,碎步小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事,以期逐步解决当下外周血管疾病诊疗中的一些瓶颈问题。
作为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的首任主任委员,郑月宏深感肩上的重任,他表示,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后,将积极向社会公众尤其是临床工作者宣传微循环在周围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意义,提高整个社会对于周围血管疾病的认知。同时,加强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深入老年人群开展工作,服务于临床。在微循环这个平台上,将微循环的技术应用于临床,把新技术、新方法转化为临床工作中的创新,为提高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摸索出一条新的思路,推动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治向前发展。
后记
从医20余年来,郑月宏教授心系病患,努力为广大血管病患提供优质治疗。他在工作注重发扬团队精神,开展多科协作,在进行外科专业常规工作和临床科研的同时,努力完成血管外科复杂病例的创新手术,获得了同事及患者的好评和认可。目前,郑月宏教授每天除了忙于临床治疗、研究、教学等工作,还利用各种时间进行学习,定期去先进国家医疗中心参观,协助各省市大医院开展血管外科新的手术和支架治疗。
“近年来我国血管外科蓬勃发展,血管外科正由‘宏观’迈入‘微观’,在血管疾病诊疗技术方面,微循环已经显现了早期诊断、精确治疗和评估预后方面的价值,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微循环在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会越来越广泛。”郑月宏教授表示,血管外科不仅要在宏观层面“架桥挖渠”,而且要关注微观层面的“涓涓小溪”,他愿意与更多的业界同仁深入微观世界去研究探索,开拓血管疾病新的诊断思路,助力我国血管病事业发展壮大,为广大病患带来健康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