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孟国文,男,1960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固体物理所纳米材料研究室主任。“纳米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面向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痕量检测与治理的纳米材料应用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4年获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士学位。
1987年获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
1987年4月—1996年10月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1992年3月—1996年9月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职)。
1995年12月晋升副教授。
1996年11月—1998年11月中科院固体物理所,凝聚态物理学专业,博士后、副研究员。
1998年10月出站后留所工作。
1999年1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1998年—2001年间,曾四次访问德国马普学会金属研究所,在德国累计工作一年。
2002年10月—2004年11月期间,在美国Rensselaer理工学院纳米技术中心做博士后。
2000年起历任纳米材料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2009年8月任固体所副所长。
培养学生情况:
已培养毕业博士7名,出站博士后2名。现有在站博士后1名,在读博士生6名、硕士生2名。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一维纳米材料及相关纳米原型器件、纳米材料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研究。
承担的科研情况:
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一维纳米线及其有序阵列的制备研究,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无机纳米线和纳米线阵列,获2002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类一等奖(第二完成人);钛合金锻件组织和力学性能控制,1995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5完成人);TC4、TC11 两相钛合金等轴细晶化新工艺,获航空工业总公司1989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5完成人)。
1 无机纳米线和纳米线阵列 张立德;孟国文;程国胜;梁长浩;李勇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2003
2 碳化硅基纳米线和纳米电缆的合成 孟国文;张立德;秦勇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2000
发明专利:
申请有关纳米材料的发明专利10余项。
1 大块二氧化钛介孔固体及制备方法 冯素平;孟国文;张立德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1998-07-08
2 纳米二氧化钛/二氧化硅介孔复合体及制备方法 冯素平;孟国文;张立德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1998-08-05
3 表面包敷与未包敷二氧化硅的碳化硅纳米棒及制备方法 孟国文;张立德;牟季美;秦勇;冯素平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1999-07-14
4 去除纳米氧化铝模板背面剩余铝的方法 范继存;孟国文;郜涛;张立德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2003-01-29
5 制备纳米材料的氧化铝模板及模板的制备方法 庞岩涛;张立德;孟国文;单文钧;高学云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2004-04-21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与他人合作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论文被同行在SCI刊物中正面引用1000余次。撰写纳米材料国际专著1章。
发表论文:
1 Guowen Meng, Yung Joon Jung, Anyuan Cao, Robert Vajtai & Pulickel M. Ajayan. Controlled fabrication of hierarchically branched nanopores, nanotubes, and nanowir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2,7074-7078 (2005).
2 Xiaohong An, Guowen Meng*, Qing Wei, Xueru Zhang, Yufeng Hao, Lide Zhang. Synthesis and Photoluminescence of SnO2/SiO2 Micro Rings. Adv. Mater. 13, 1781-1784 (2005).
3 Yufeng Hao, Guowen Meng*, Zhong Lin Wang, Changhui Ye, and Lide Zhang. Periodically Twinned Nanowires and Polytypic Nanobelts of ZnS: the Role of Mass Diffusion in Vapor-Liquid-Solid Growth. Nano Letters 6(8), 1650-1655(2006).
4 Yajun Yang, Guowen Meng*, Xianyun Liu, and Lide Zhang. Converting Free-standing Porous Silicon into Related Porous Membrane. Angew. Chem. Int. Ed. 47, 365-367 (2008).
5 Guowen Meng*, et al. A Generic Synthetic Approach to Interconnected Nanowire/nanotube and Nanotube/nanowire/nanotube Heterojunctions with Branched Topology. Angew. Chem. Int. Ed. (in press)
6 Guowen Meng, Yung Joon Jung, Anyuan Cao, Robert Vajtai & Pulickel M. Ajayan. Controlled fabrication of hierarchically branched nanopores, nanotubes, and nanowir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2,7074-7078 (2005).
7 Xiaohong An, Guowen Meng*, Qing Wei, Xueru Zhang, Yufeng Hao, Lide Zhang. Synthesis and Photoluminescence of SnO2/SiO2 Micro Rings. Adv. Mater. 13, 1781-1784 (2005).
8 Yufeng Hao, Guowen Meng*, Zhong Lin Wang, Changhui Ye, and Lide Zhang. Periodically Twinned Nanowires and Polytypic Nanobelts of ZnS: the Role of Mass Diffusion in Vapor-Liquid-Solid Growth. Nano Letters 6(8), 1650-1655(2006).
9 Yajun Yang, Guowen Meng*, Xianyun Liu, and Lide Zhang. Converting Free-standing Porous Silicon into Related Porous Membrane. Angew. Chem. Int. Ed. 47, 365-367 (2008).
10 Guowen Meng*, et al. A Generic Synthetic Approach to Interconnected Nanowire/nanotube and Nanotube/nanowire/nanotube Heterojunctions with Branched Topology. Angew. Chem. Int. Ed. (in press)
11 异质材料与分支形貌一维纳米结构的模板法构筑 孟国文; 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 2010-06-20
12 具有可逆蓝光发射特性的氧化硅纳米绳 郝玉峰; 孟国文; 张立德; 纳米科技 2007-04-15
13 多孔氧化铝薄膜的紫外光致发光 郜涛; 孟国文; 张立德 科学通报 2003-03-30
14 金属氧化物纳米点薄膜的模板法合成 郜涛; 孟国文; 张立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3-03-30
15 多孔阳极氧化铝在纳米结构合成中的应用 郜涛; 孟国文; 张立德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2-12-28
16 纳米TiO_2颗粒与介孔SiO_2复合体系的光吸收边调制 冯素平; 孟国文; 张立德; 贾俊辉; 何国良 科学通报 1998-08-08
17 准一维β-SiC纳米丝的制备、表征与物性研究 梁长浩; 孟国文; 吴玉程; 张庶元; 张立德; 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 2000-06-30
资料更新中……
荣誉奖励:
1、2004年12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2、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3、2006年个人获第七届“安徽青年科技奖”。
资料更新中……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