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樊春海,男,汉族,1974年3月出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南京大学生物化学,学士。
1996年9月至2000年7月南京大学生物化学,博士。
2004年1月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11年任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首席科学家。
社会任职:
1. 美国化学会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副主编。
2. Nature出版社Scientific Reports (化学生物学部分)。
3. Wiley出版社Particle等杂志编委。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生物传感器与生物芯片;生物光子学;DNA纳米技术与DNA计算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基于高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探针的新一代多色超分辨显微镜研制,2012,负责人。
2. 973项目:纳米界面生物分子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及其在前列腺癌早期检测中的应用,2011,负责人。
3. 973项目:基于多元、协同界面的前列腺癌标志物的纳米生物检测方法研究,2011,负责人。
4. 石墨烯纳米材料与DNA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及其在microRNA检测中的应用,2011,负责人。
5. 基于饱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的超分辨细胞显微成像系统的研制,2010,负责人。
6. 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水科学项目课题 :基于DNA纳米技术的高分辨率、多模式生物成像研究,2010,负责人。
7. 卫生部科技重大研究专项:若干生物传感器与芯片技术研究及其在重大传染病快速检测中的应用,2009,负责人。
8. 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化学小分子调控的肿瘤抑癌基因甲基化信号转导过程的生物检测方法研究,2009,负责人。
9. 上海纳米专项:量子点蛋白质芯片在基于唾液的肿瘤快速检测中的应用,2009,负责人。
10.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电化学分析,2007,负责人。
科研成果:
1. 磁性纳米粒子在纳米基因传感检测与场发射碳纳米管阵列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樊春海; 姚思德; 余家会; 宋世平; 李晴暖; 王志刚; 岳涛; 徐慧; 李宇国; 宫培君; 窦大营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2007-01-19
2. 集成纳米生物检测技术及其在传染病和癌症早期和快速诊断中的应用 胡钧; 樊春海; 沈锡中; 刘建华; 李宾; 张晓东; 罗曼; 程圭芳; 李雪玲; 李鑫辉; 汪颖; 刘韬韬; 米丽娟; 杨文超; 何剑锋; 曹雪雁; 张炯; 颜娟; 邹亚娟; 张娟; 刘喜朋; 赵琨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学 2008-11-14
3. 集成纳米生物检测技术及其在传染病和癌症早期和快速诊断中的应用 胡钧; 樊春海; 沈锡中; 刘建华; 李宾; 张晓东; 罗曼; 程圭芳; 李雪玲; 李鑫辉; 汪颖; 刘韬韬; 米丽娟; 杨文超; 何剑锋; 曹雪雁; 张炯; 颜娟; 邹亚娟; 张娟; 刘喜朋; 赵琨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学 2008-11-14
4. 典型纳米材料的细胞生物学效应与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 金庆辉; 马璟; 樊春海; 贾春平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中心 2008-09-01
5. 一种用于DNA检测的纳米金信号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DNA检测的方法 樊春海; 刘兴奋; 王丽华; 宋世平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7-10-01
6. 纳米金作为葡萄糖氧化酶的应用 樊春海; 黄庆; 李迪; 李江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04-01
7. 一种接枝改性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李景烨; 樊春海; 虞鸣; 张伯武; 裴昊; 邓波; 李林繁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9-10-01 一种纳米硅线/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黄庆; 樊春海; 吕敏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06-01
8. 纳米石墨烯氧化物作为抗菌材料的应用 黄庆; 樊春海; 胡文兵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07-01
9. 纳米还原石墨烯氧化物作为抗菌材料的应用 黄庆; 樊春海; 胡文兵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07-01
10. 硅纳米结构的控制生长及相关应用基础研究 张晓宏; 师文生; 贺军辉; 汪鹏飞; 樊春海; 夏钶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湖南大学 2010-10-30
11. 一种油水分离的方法 李景烨; 樊春海; 方海平; 邓波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08-01
12. 一种DNA三维纳米结构探针的电化学检测方法 樊春海; 裴昊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03-01
13.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其检测方法 孟伟丽; 宋世平; 姜智能; 樊春海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05-01
14. 一种基于纳米材料的检测葡萄糖的方法 樊春海; 黄庆; 李迪; 李江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04-01
15. 纳米金作为葡萄糖氧化酶的应用 樊春海; 黄庆; 李迪; 李江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04-01 2
16. 一种接枝改性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李景烨; 樊春海; 虞鸣; 张伯武; 裴昊; 邓波; 李林繁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9-10-01
17. 一种纳米硅线/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黄庆; 樊春海; 吕敏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06-01
18. 纳米石墨烯氧化物作为抗菌材料的应用 黄庆; 樊春海; 胡文兵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07-01
19. 纳米还原石墨烯氧化物作为抗菌材料的应用 黄庆; 樊春海; 胡文兵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07-01
20. 一种油水分离的方法 李景烨; 樊春海; 方海平; 邓波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08-01
21. 一种基于纳米材料的检测葡萄糖的方法 樊春海; 黄庆; 李迪; 李江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04-01
22. 一种DNA三维纳米结构探针的电化学检测方法 樊春海; 裴昊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03-01
23.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其检测方法 孟伟丽; 宋世平; 姜智能; 樊春海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05-01
发明专利:
1. 一种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超分辨成像方法 樊春海; 黄庆; 程亚; 陈建芳; 邓素辉; 梁乐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2-12-19
2. 一种基于DNA三维纳米结构探针的电化学miRNA检测方法 樊春海; 闻艳丽; 林美华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3-01-30
3. 一种采用碲化镉量子点清除帕金森模式细胞中产生的α-核突触蛋白的方法及其应用 黄庆; 陈楠; 李晓明; 魏敏; 樊春海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3-04-03
4. 一种多价免疫刺激纳米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黄庆; 陈楠; 魏敏; 裴洁; 李凡; 孙艳红; 李晓明; 樊春海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3-04-03
5.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孟伟丽; 宋世平; 姜智能; 顾睿风; 朱欣华; 苏岩; 樊春海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1-01-26
6. 一种纳米金-富勒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耿马可; 张玉杰; 张欢; 陈楠; 樊春海; 黄庆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1-02-02
7. 一种油水分离的方法 李景烨; 樊春海; 方海平; 邓波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1-01-26
8. 一种单层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张玉杰; 张欢; 胡文兵; 樊春海; 黄庆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1-02-16
9. 一种纳米金-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张玉杰; 耿马可; 张欢; 李江; 樊春海; 黄庆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1-02-16
10.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其检测方法 孟伟丽; 宋世平; 姜智能; 顾睿风; 朱欣华; 苏岩; 樊春海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1-04-06
11. 纳米石墨烯氧化物作为抗菌材料的应用 黄庆; 樊春海; 胡文兵; 彭程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1-03-30
12. 纳米还原石墨烯氧化物作为抗菌材料的应用 黄庆; 樊春海; 胡文兵; 彭程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1-03-30
13. 一种接枝改性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李景烨; 樊春海; 虞鸣; 张伯武; 裴昊; 邓波; 李林繁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1-05-04
14. 一种抗菌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李景烨; 黄庆; 樊春海; 张玉杰; 赵金明; 胡文兵; 蒋海青; 于洋; 虞鸣; 李林繁; 邓波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1-08-31
15. 一种基于纳米材料的检测葡萄糖的方法 樊春海; 黄庆; 骆伟洁; 李迪; 李江; 苏邵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09-15
16. 纳米金作为葡萄糖氧化酶的应用 樊春海; 黄庆; 骆伟洁; 李迪; 苏邵; 李江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09-15
17. 一种纳米硅线/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黄庆; 樊春海; 吕敏; 苏邵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10-13
18. 一种DNA三维纳米结构探针的电化学检测方法 樊春海; 裴昊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0-12-22
19. 微流控阵列蛋白质芯片及其使用方法 宋世平; 樊春海; 颜娟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8-04-23
20. 一种DNA的荧光检测方法及其试剂盒 宋世平; 刘兴奋; 李江; 王丽华; 樊春海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8-08-13
21. 一种采用茎环结构检测探针的电化学DNA检测方法及其试剂盒 樊春海; 刘刚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8-08-13
22. 一种用于DNA检测的纳米金信号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DNA检测的方法 樊春海; 刘兴奋; 王丽华; 宋世平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8-08-20
23. 检测含鸟嘌呤的DNA的电化学方法及利用其的防伪认证方法 樊春海; 张治洲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6-02-15
24. DNA的荧光检测方法及其试剂盒 樊春海; 徐慧; 武海萍; 李文新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6-07-26
25. 一种产氢储氢一体化方法和装置 张立娟; 胡钧; 方海平; 樊春海; 张益; 沈广霞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7-06-27
26. 生长纳米级气泡的方法及其观察并控制装置与方法 张立娟; 胡钧; 方海平; 樊春海; 张益; 沈广霞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7-06-27
27. 电化学电解装置 樊春海; 武海萍; 周波; 徐慧; 宋世平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6-12-20
28. 一种检测DNA的i-motif构象的光学方法 刘兴奋; 王丽华; 樊春海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9-05-20
29. 一种基于纳米金与核酸结构的靶分子检测方法 樊春海; 王丽华; 张娟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9-05-06
30. 一种电化学发光系统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9-05-13
31. 基于核酸适体的靶物质的检测方法及其固相生物感应器 王丽华; 刘兴奋; 樊春海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9-05-13
32. 一种用于重金属离子现场检测的无动力微流控芯片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 樊春海; 宋世平; 何世江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9-05-20
33. 一种纳米复合物、该纳米复合物在处理酚类废水中的应用及其应用方法 樊春海; 左小磊; 胡钧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9-06-10
34. 一种基于纳米金与核酸结构的靶分子检测方法 樊春海; 王丽华; 宋世平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09-10-21
论文专著:
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Protocols, PNAS等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引用7000余次(12篇>100次)。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英文论文:
1.Pei, H., Liang, L., Yao, G., Li, J., Huang, Q. and Fan, C.* (2012) Reconfigurable Three-Dimensional DNA Nanostruct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racellular Logic Sensors. Angew. Chem. Int. Ed., 51, 9020-9024.
2.Pei, H., Li, F., Wan, Y.W., M., Liu, H.*, Su, Y., Chen, N., Huang, Q. and Fan, C.* (2012) Designed diblock oligonucleotide for the synthesis of spatially isolated and highly hybridizable functionalization of DNA-gold nanoparticle nanoconjugates. J. Am. Chem. Soc., 134, 11876-11879.
3.Chen, P., Pan, D., Fan, C.*, Chen, J., Huang, K., Wang, D., Zhang, H., Li, Y., Feng, G., Liang, P., He, L. and Shi, Y.* (2011) Gold nanoparticles for high-throughput genotyping of long-range haplotypes. Nature Nanotechnol., 6, 639-644.
4.Gao, A., Lu, N., Dai, P., Li, T.*, Pei, H., Gao, X., Gong, Y., Wang, Y. and Fan, C.* (2011) Silicon-Nanowire-Based CMOS-Compatibl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Nanosensors for Ultrasensitive Electrical Detection of Nucleic Acids. Nano Lett., 11, 3974-3978.
5. Pei, H., Lu, N., Wen, Y., Song, S., Liu, Y., Yan, H.* and Fan, C.* (2010) A DNA Nanostructure-based Biomolecular Probe Carrier Platform for Electrochemical Biosensing. Adv. Mater., 22, 4754-4758. (Cover paper)
发表中文论文:
1 单个金纳米颗粒原位催化活性的“开”“关”效应 刘青; 李扬; 静超; 李迪; 樊春海; 龙亿涛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实验室 【中国会议】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11-11-25
2 基于纳米生物探针的生物分析(英文) 宋世平; 樊春海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11-01
3 微型分析仪器在生化分析测试中的发展 孟伟丽; 宋世平; 樊春海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11-01
4 有序切割核酸适体构建夹心法检测Cocaine电化学传感器 万莹;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11-01
5 基于硅材料的IL-8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 苏邵; 宋世平; 樊春海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11-01
6 石墨烯纳米探针对金属银离子的检测 温燕勤; 李迪;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实验室 【中国会议】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0-07-05
7 基于纳米电极的DNA免标记检测 刘刚; 孙春凤; 李迪; 宋世平; 郑小雪; 毛秉伟; 樊春海; 田中群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实验室 【中国会议】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0-07-05
8 一种新型电学检测体系及其与光学检测方法的比较 胡海燕;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会议】第七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10-08-06
9 基于磁性粒子和水溶性导电高分子材料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荧光基因传感器 徐慧; 武海萍;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会议】第六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12-01
10 多肽纳米纤维在无机衬底表面的外延生长:界面亲疏水作用的影响 张峰; 杜海宁; 张志祥; 吉丽娜; 唐琳; 王化斌; 樊春海; 徐洪杰; 张益; 胡钧; 胡红雨; 何建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会议】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6-05-01
11 纳米金生物复合探针的构建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10-01
12 基于纳米金自组装探针的凝血酶分析 张娟; 王丽华;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10-01
13 电化学H_2O_2传感器 左小磊; 陈浩德; 张兰勇;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会议】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7-10-01
14 表面引发的DNA杂交链式反应的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英文) 王萍; 葛志磊; 裴昊; 王丽华;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实验室 【期刊】化学学报 2012-10-28
15 针灸对帕金森小鼠模型运动机能调节的分子机制研究 黄庆; 孙艳红; 王璐; 张一; 诸颖; 李晓明; 孔华庭; 王少朋; 胡钧;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核技术 2012-11-10
16 基于DNA/RNA的逻辑门与逻辑运算 俞洋; 陆建华; 王东方; 裴昊; 樊春海 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电子信息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实验室 【期刊】科学通报 2013-01-20
17 脱氧核糖核酸分子设计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刘刚; 万莹; 邹子英; 任淑贞; 樊春海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实验室 【期刊】分析化学 2011-07-15
18 基于三维DNA纳米结构的电化学SNP检测 葛志磊; 裴昊; 王丽华;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中国科学:化学 2011-10-20
19 基于阳离子型共轭聚合物与酶底物探针的磷酸酯酶检测新方法 张小平; 黄艳琴; 樊春海; 黄维 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1-11-10
20 基于氧化石墨烯淬灭效应的DNA传感器特异性检测三聚氰胺 李静; 裴昊; 李凡; 王丽华;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核技术 2012-05-10
21 用于光电化学水分解的高光氢转换效率TiO_2纳米棒阵列 王鹏; 汪德高; 彭程;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核技术 2012-06-10
22 基于电化学技术的microRNA生物传感器 闻艳丽; 林美华; 裴昊; 鲁娜;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期刊】化学进展 2012-09-24
23 基因分型技术的研究进展 陈鹏; 樊春海; 贺林; 师咏勇 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细胞生物学杂志 2009-04-15
24 基于电沉积导电聚合物薄膜的高灵敏DNA电化学传感器 张兰勇; 万莹; 张炯; 李迪; 王利华;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中国科学(B辑:化学) 2009-07-20
25 DNA折纸术研究进展 付衍明; 张钊; 李璨; 师咏勇; 阎秀峰; 樊春海 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 【期刊】应用化学 2010-02-10
26 大科学装置同步辐射光源在生命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秦玉; 樊春海; 黄庆; 陈洪渊 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物理生物学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中国科学:化学 2010-01-20
27 基于光学性质的纳米生物探针设计策略 彭红珍;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生物物理学报 2010-11-30
28 多通道电化学分析仪的研制及性能测试 孟伟丽; 姜智能; 朱欣华; 苏岩;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南京理工大学 【期刊】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2010-10-25
29 基于“酶-邻氨基苯酚”体系的电化学免疫传感方法及其应用 胡海燕; 邓王平;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生物物理学报 2010-12-31
30 DNA折纸术构造多边形网络和镂空三维结构算法 付衍明; 裴昊; 曾冬冬; 黄庆;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实验室; 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期刊】生物物理学报 2010-08-31
31 基于DNA分子的逻辑门与计算机 俞洋; 宋世平; 樊春海 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电子信息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期刊】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6-02-28
32 蛋白质直接电化学研究及其应用 周波; 孙润光; 王丽华; 宋世平; 樊春海 上海大学材料学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 【期刊】化学进展 2006-08-24
33 光化学制备用于链亲和素固定的胺基磁性纳米凝胶的研究 宫培军; 洪军; 刘兴奋; 余家会; 樊春海; 董黎; 姚思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生物工程材料与器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期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06-12-20
34 DNA纳米结构仿中国地图 钱璐璐; 汪颖; 张钊; 赵健; 潘敦; 张益; 刘强; 樊春海; 胡钧; 贺林 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DNA计算机交叉团队;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DNA计算机交叉团队 上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上海 【期刊】科学通报 2006-12-30
35 “纳米粒子PCR”中纳米金与聚合酶相互作用机制探讨 米丽娟; 朱红平; 张晓东; 胡钧;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纳米生物学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上海交通大学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纳米生物学实验室 【期刊】科学通报 2007-04-30
36 一种新型电化学DNA纳米生物传感器——CDS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中国基础科学 2007-06-15
37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研究新进展 曹雪雁; 张晓东; 樊春海; 胡钧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纳米生物学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纳米生物学实验室 上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自然科学进展 2007-05-15
38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 张炯; 万莹; 王丽华; 宋世平;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期刊】化学进展 2007-10-24
39 基于水溶性共轭高分子构象效应的凝血酶检测 刘兴奋; 王丽华; 宋世平; 樊春海; 黄维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 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 江苏南京 【期刊】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15
40 DNA分子计算与DNA计算机的研究进展 俞洋; 缪淮扣; 宋世平; 樊春海 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 【期刊】科学通报 2008-03-15
41 基于共轭高分子材料的光学生物传感器 刘兴奋; 王丽华; 宋世平; 樊春海; 黄维 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化学进展 2008-09-24
42 纳米生物传感器 樊春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世界科学 2008-11-15
43 基于水溶性导电高分子材料的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 徐慧; 武海萍; 樊春海; 李文新; 张治洲; 贺林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医药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医药研究室; 上海交通大学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上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科学通报 2004-10-15
44 血红蛋白在硅藻土膜内的电子传递和酶活性研究 王海燕; 樊春海; 李根喜 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会议】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1-09-01
45 大科学装置同步辐射光源在生命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秦玉; 樊春海; 黄庆; 陈洪渊 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物理生物学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期刊】中国科学:化学 2010-01-20
46 电化学方法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逄键涛; 樊春海; 李根喜 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期刊】电化学 2002-06-25
47 辅酶Ⅰ在中性介质中的方波检测 樊春海; 庄毅; 李根喜; 朱德煦 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分析化学 1998-12-15
48 生物医学工程学的重要领域及研究进展 姚军; 樊春海; 李根喜 国家教委科技司; 南京大学生化系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生化系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1998-11-15
荣誉奖励:
1. 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
2. 2006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3. 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4. 2007年、2008年、2009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5. 2007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6. 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7. 2010年入选中科院上海分院第二届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8. 2010年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
9. 2010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10. 2011年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11. 2011年获嘉定区科技功臣奖。
12. 2012年第十一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一: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研究员樊春海:“微小世界”的建造者
樊春海(右)与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lan Heeger
未来,人们或许可以体验这样的体检过程:向医生提供自己的血液样本,后者利用专业仪器,快速检测出基因中可能带有的各类遗传性疾病、传染病等隐患。
若体检者已患病,医生可以判断出病症的变化趋向,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症下药;若未得病,医生可以提醒其针对可能患的疾病进行预防。
这种基因检测目前在临床已有应用,然而其尚未成熟的技术与高昂的费用往往让普通人望而却步。
如何让这一美妙的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38岁的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樊春海带领他的团队,一直在为之努力。
“盲目”的志愿决定一生的事业
1992年,参加完高考的樊春海报考了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
“当时选择生物化学很盲目,一点也不了解。”樊春海回忆说,“高中时喜欢化学,但觉得单纯学化学会到化工厂一类的公司工作,因此就选择了和生物学交叉的生物化学。”
2000年,樊春海在南京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开始了在美国近三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在美期间,他师从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lan Heeger教授,进行生物传感器方面的研究。
“与当时国内或美国一般的实验室相比,在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实验室,看问题的视野、方式方法以及接触到的人是非常不同的。”樊春海说。
在美国期间,繁杂的科研工作曾让樊春海一度应付不来。他主动找到Heeger教授,向他请教,在很多重要的事情面前应该怎么做。
Heeger教授说:很简单,你就挑最重要的事情做。
简单的一句话为樊春海开辟出一条清晰的道路,“这句话我记忆犹新,对我的影响也最大”。
操控DNA分子构筑纳米世界
樊春海的团队将纳米技术与纳米思维引入生物检测,研发了DNA纳米生物传感器。他们希望能大大提高基因检测的效率,为基因检测的普及解决技术难题。
DNA纳米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前沿交叉领域,一经兴起便蓬勃发展。该技术的宗旨是利用DNA分子自组装和识别能力,将其作为一种纳米材料实现精确的纳米构筑。
“我们希望在纳米的世界,通过一些先进的物理手段,实现像DNA这些生物分子按我们的意愿堆积、编织起来,构成纳米的器件。”樊春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个将来可能会引领新的纳米技术。”
早在2006年,年仅32岁的樊春海就将纳米领域中的重要材料纳米金应用到生物传感器的改进,使其具有高灵敏性和高特异性。
改进后的生物传感器可在1到2小时内快速检测到约2万多个DNA分子,检测灵敏度达到10飞摩尔/升,超出常规荧光DNA检测方法约3个数量级。
当时的《美国化学会志》的审稿人评论指出:“这种新型生物传感器……是一个概念上的突破,并可以使DNA分析方法变得简单。”
兴趣引导工作
“我是从研究生阶段开始接触到生物传感器的,奠定下了以后的研究兴趣。”
“兴趣”是樊春海在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到的一个词——自己的兴趣、研究团队的兴趣、未来科研的兴趣。
正是靠着这份“兴趣”,樊春海在纳米生物传感器方面的研究越走越远,并带领研究团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樊春海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项目,发表SCI论文180余篇,完成了多种生物传感的原理设计和传感元件制作。
此外,樊春海已申请8项美国、国际专利(2项授权)和20余项中国专利,入选了中科院“百人计划”,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和第十一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等荣誉称号。
“原来我读研究生时,能够看到的文献都是别人发表半年后的,而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我们跟美国是同步的。特别是现在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这么大。”樊春海感慨地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只要有兴趣、肯努力,都可以尽情实现科研的梦想。”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2012-07-23
媒体报道二:
访中科院上海应物所研究员樊春海:加快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的进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委纳米专项等相关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近日研制出一种新型的电化学DNA纳米生物传感器,这一新型生物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不久前,该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樊春海领衔这项研究,这位年仅32岁的博士表示:正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大大缩短了项目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的过程。
比“荧光鼻”灵敏度更高
樊春海介绍,人体的很多疾病首先反映在基因上。如果能迅速定位与该病变相关的基因及其变化,对早期预防相当重要。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很多,但主流方向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这种方法检测灵敏度高,但存在仪器设备昂贵、检测过程较复杂、特异性相对较差等缺点。DNA生物传感器则有可能以它的高灵敏嗅觉,迅速将目标“揪”出来。
发展新型DNA检测方法是后基因组时代的需求,诸如生物安全、人体健康 (肝炎、艾滋病等)等领域都需要快速、便捷的DNA或RNA检测技术。电化学技术具有快速、灵敏、低能耗、易于微型化和集成化等优点,被认为是在时效、成本等有较高限定要求的场合实现DNA检测的首选技术之一。在樊春海的指导下,年轻的博士生张炯等人掌握了新的检测手段,其特色是通过对电极界面纳米尺度的精细调控,同时引入金纳米粒子进行电化学信号放大,从而显著提高了DNA检测的灵敏度。
据介绍,该生物传感器目前可在1到2小时内快速检测到约2万多个DNA分子,检测灵敏度达到10飞摩尔/升(1飞摩尔=10-15摩尔),超出常规荧光DNA检测方法约3个数量级。研究人员也以一种与乳腺癌相关的BRCA-1基因序列检测为模型,展示了该传感器可以进行单碱基变异性检测(即SNP分析),具备高特异性。《美国化学会志》的审稿人评论指出:“这种新型生物传感器……是一个概念上的突破,并可以使DNA分析方法变得简单。”樊春海说,这个新型“鼻子”内部安装了一个金属纳米粒子,它是一个“扩音器”,能把检测DNA探针的电化学信号从DNA分子传输到仪器上,从而提高DNA检测的灵敏度。通过试验比较发现,电子“鼻”的“嗅觉”灵敏度比常规荧光“鼻”高出整整1000倍。
让DNA分析方法简单起来
“现在很多医院和实验室所用的检测设备,用的都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检测方式。聚合酶是生物体里都有的物质,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可以把极微量的DNA样本扩增到数以几百亿计的DNA,就很容易检测了。1993年,其原理设计者还得了诺贝尔奖,现在这一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方法。”樊春海说,“这种PCR检测方法是灵敏度特别高,但特异性差、检测需要仪器昂贵等问题也突出,同时链式反应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升降温过程。”
据樊春海介绍,理想的检测仪器灵敏度和特异性都很高。灵敏度是指有很少的病毒就能检测出来,比如检测艾滋病病毒,灵敏的PCR检测方法能测出极微量的艾滋病病毒。但特异性可以确定病毒DNA是不是产生了变异,有时候病毒可能有一个位点发生突变,因为变化很小,低特异性的仪器就会认为还是这种类型的病毒,但实际上它已经变异成其他病毒。也就是说,灵敏度能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特异性则能判断出是不是某种类型的病毒。
樊春海带领的研究小组采用一种基于DNA杂交反应的方法,它最大的特点是特异性高,虽然灵敏度相对PCR方法低一些,但检测过程简单、速度更快。“一般来说,检测方法灵敏度越高,越是要保证它的特异性高,检测到假阳性或假阴性都可能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理想的状态是在保持高特异性的情况下,越快越好、越方便越好。最好能在自己家里,几分钟就测出结果。”
樊春海说,PCR的灵敏度是DNA生物传感器所不能及的,但是,现在主流的PCR检测设备大小和一台电脑相当。而樊春海课题组的目标是设计一种便携式的仪器,大小和掌上电脑差不多,重量会在1公斤左右。“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电化学的检测设备可以做得很小,价格也越来越便宜。我们设计的这种东西,希望将来能在一个小时内将结果分析出来。它可广泛应用于小诊所、家庭或是在野外检测,让检测变得简单起来。”
“基金支持我一直研究”
生物传感器能在医学诊断、食品营养、环境监测、国防工业及人类卫生保健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美国YSI公司推出一种外固定化酶型生物传感器,利用它可以测定出运动员锻炼后血液中存在的乳酸水平或糖尿病人的葡萄糖水平。在癌症药物的研制方面,生物传感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将癌症患者的癌细胞取出培养,然后利用生物传感器准确地测试癌细胞对各种治癌药物的反应,经过这种试验就可以快速地筛选出一种最有效的治癌药物。“9•11”事件发生后,随着全球反恐形势的严峻,科技发达国家都把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作为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生物传感器研究已经成为学科的前沿。
“我现在所做的工作就和在国外做博士后时的研究方向一致,当时我刚回到国内,就很幸运地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使我能在这一方向上继续进行研究。”樊春海说。
2000 年,樊春海在南京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到加州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师从 Alan J. Heeger 教授( 2000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进行生物传感器与生物芯片、生物电子传递、生物电化学与生物光谱方面的研究。2004年,他成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回到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当年,他就申请到了一个基金项目。这让他很高兴,因为钱虽然不多,但能“起到启动作用”。2005年,他又参与了一个重点项目。他觉得能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自己研究得到一定的认可。
“我的本行是做生物传感器的,做过PCR也做其他的检测方式。做一些高灵敏度、便捷实用的传感器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这一工作只是其中的一步。现在虽然还只是基础研究阶段,但估计三至五年内,我们会看到产品。”樊春海说,“现在高端的PCR检测仪器还依赖进口,我们现在国内也对仪器设备和实验器材的国产化率比较重视,我们也希望在这方面做出点工作。正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我们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成果,为应用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2006-10-16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