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继国,男,博士,现任深圳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教育及工作经历:
资料更新中……
社会任职:
资料更新中……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资料更新中……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分子泵理论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清洁、大流量真空差分机理及新方法研究。
2、深圳市基础计划项目:清洁、节能的磁控溅射镀膜机理、工艺和设备。
科研成果:
1、分子、增压泵,获深圳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奖。
发明专利:
1、真空熔炼炉 储继国; 范平; 龚建华 【中国专利】深圳大学 2005-03-16
2、大型真空镀膜设备 储继国; 龚建华 【中国专利】深圳大学 2009-10-21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中文论文:
1 HIRFL充气反冲谱仪真空差分系统 杨晓天; 蒙峻; 储继国; 张素平; 游志明; 赵玉刚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深圳大学 【会议】真空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9-07-27
2 (Ⅱ)新一代分子增压泵—深冷水气泵组合抽气机组——无扩散泵、无罗茨泵、清洁、节能的大型蒸发镀膜设备 储继国; 龚建华; 郑主安; 蒋新元; 潘尚尧; 王树理; 王雨; 赖小化 深圳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摩尔市真空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三井真空设备有限公司; 上海协元低温真空设备厂; 深圳市振恒昌实业有限公司; 深圳丽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会议】第六届华东三省一市真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9-10-22
3 基于Monte carlo方法对大孔径同轴差分系统束流效应分析 张素平; 杨晓天; 储继国; 蒙峻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深圳大学 【会议】中国真空学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6-10-01
4 高真空快速抽气方法的实验研究 段献学; 龚建华; 储继国; 张永胜 合肥工业大学; 深圳大学 【会议】2007年真空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7-10-01
5 清洁、大流量真空差分系统的研制 杨晓天; 蒙峻; 张素平; 储继国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深圳大学 【会议】2007年真空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7-10-01
6 清洁、大流量真空差分系统的研制 蒙峻; 杨晓天; 张素平; 储继国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深圳大学 【会议】第三届全国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 2007-09-01
7 清洁、大流量真空差分系统的研制 蒙峻; 杨晓天; 张素平; 储继国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深圳大学 【会议】第三届全国粒子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7-09-01
8 分子/增压泵的结构、性能及其应用 储继国 深圳大学理学院 广东深圳 【期刊】真空 2006-01-25
9 新型分子增压泵的性能测试 蒙峻; 杨晓天; 张素平; 储继国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甘肃兰州;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广东深圳 【期刊】真空 2008-07-25
10 清洁、大流量真空差分系统的研制 蒙峻; 杨晓天; 张素平; 储继国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期刊】中国物理C 2008-03-15
11 节能、清洁的新一代圆排车——分子增压泵圆排车 储继国; 龚建华 深圳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深圳市摩尔真空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 【期刊】光源与照明 2008-06-30
12 进气口导流叶列对M型分子/增压泵抽速的影响 储继国; 王雅婷; 陈列东; 褚珍珍; 龚建华 深圳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深圳市摩尔真空技术有限公司; 合肥工业大学 深圳 【期刊】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05-09-30
13 双拖动分子泵 储继国 深圳大学应用物理系 【期刊】真空科学与技术 1996-04-15
14 粘滞气体不可压缩性的适用条件探讨 储继国 深圳大学应用物理系 【期刊】真空科学与技术 1997-02-15
15 拖动分子泵的压缩比——工作间隙的自泄漏模型 储继国 深圳大学应用物理系 【期刊】真空 1997-07-15
16 拖动分子泵的压缩比——工作间隙的自泄漏模型(续) 储继国 深圳大学应用物理系 【期刊】真空 1997-09-15
17 拖动分子泵的抽速 储继国 深圳大学应用物理系 【期刊】真空电子技术 1998-08-30
18 短叶片涡轮分子泵——一种复合分子泵 储继国 深圳大学应用物理系 【期刊】真空 1989-05-01
荣誉奖励:
资料更新中……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