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胡小玉,女 ,博士,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基础医学系副主任,免疫所所长。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天然免疫效应功能,包括巨噬细胞活化与功能的调控、自身免疫与炎症性疾病的机制以及肠道上皮细胞在稳态维持和宿主防御中的作用。已发表论文70余篇,引用>7000次,多项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Immunity, Nature Immunology, Cell Host & Microbe,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等国际期刊上。她的科研成果曾被多家媒体引用,其中包括时代杂志在线报道。她曾获得多个奖项包括国际细胞因子协会青年女性科学家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美国关节炎协会青年学者等。她为Immunity和Nature Immunology等杂志以及Society for Leukocyte Biology等国际学会撰写多篇观点及评述文章。她于多家国际期刊如Science Advances和eLife担任Associate editor,于Trends in Immunology担任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并任职国内主办的英文期刊Protein & Cell 副总编。
巨噬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炎症性疾病当中的调控、代谢机制
胡小玉研究团队从遗传学、基因组、代谢组和免疫学方面的技术手段揭示了肌酸具有抑制M(IFN-γ)同时并促进M(IL-4)活化的功能。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肌酸在巨噬细胞活化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诠释了精氨酸代谢和巨噬细胞活化的复杂网络调控关系,提升了肌酸代谢通路成为免疫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胡小玉团队证明了Hes1作为肠道上皮细胞的重要调控因子,对于肠道共生菌定植与肠道上皮的免疫稳态的维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次将哺乳动物肠道上皮细胞的营养感知系统与宿主防御功能联系起来,将代谢免疫研究拓展到了肠道上皮细胞领域。
胡小玉团队成功鉴定出了一群在炎症条件下特异产生的高表达CD127的抑炎性单核细胞。同时他们发现此类细胞在新冠肺炎轻症患者中的数量远多于重症患者,提示此类细胞有望作为治疗靶点以此调节新冠肺炎患者体内过度的炎症反应,为新冠肺炎的治疗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7年,就读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
2004年,纽约康奈尔大学威尔研究生院,免疫学博士学位。
2005-2008年,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研究部,讲师。
2008-2013年,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2010-2013年,美国纽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医学系,免疫学助理教授。
2014年至今,清华大学医学院,首席研究员。
社会职务:
Protein & Cell,副主编,2015年-至今
Science Advances杂志,Associate editor,2019年-至今
eLife杂志,Associate editor,2019年-至今
PNAS杂志,客座编辑,2020年-至今
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杂志,Associate editor,2020年-至今
Trends in Immunology杂志,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2020年-至今
开设课程
基础免疫学
免疫信号转导与疾病
免疫治疗前沿研究与临床转化
研究方向:
炎性因子信号转导通路的整合机制及其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
科学重点:
1.机制研究,监管骨髓细胞炎症反应。
2.发现新的治疗目标的自身免疫和炎性疾病。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作为科研项目的带头负责人领导的项目获得了美国多项基金。回国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年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1.“巨噬细胞激活的选择性调控”项目获得了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R01项目197万美元的项目资金。
2.“红斑狼疮中一型干扰素的调控机制”获得美国红斑狼疮研究所创新项目奖30万美元。
3.“Notch通路对炎症反应的调节”项目获美国风湿病协会风湿性关节炎科研项目创新奖,奖金40万美元。
科研成果:
1.2010年,鉴于科研项目“Notch通路对细胞因子表达的正负调节”对免疫学的贡献,她获得了美国干扰素和细胞因子国际协会颁发的全球范围内一年仅授予一人的杰出青年女性科学家奖。
2.揭示了Notch通路对巨噬细胞活化的调控及其在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
3.2008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国际免疫学期刊Immunity上的一篇文章阐述了Notch信号转导通路在炎症反应及天然免疫调控中的作用。胡小玉在研究人体原代巨噬细胞对toll like receptor(TLR)的急性炎症反应过程中发现TLR被激活后可上调Notch通路靶基因的表达,从而提示Notch通路可能对免疫系统的作用不仅局限于获得性免疫,而很有可能对天然免疫反应也起到调节作用。随后她开展了一系列机制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初步阐述TLR诱导Notch 靶基因表达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并揭示了Notch通路对体内急性炎症反应如感染性休克的重要调节作用。
4.发现Notch通路可以促进炎性巨噬细胞的分化和功能,从而促进针对李斯特菌的天然免疫反应。关于Notch通路调控炎性巨噬细胞分化以及机制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免疫学国际期刊Nature Immunology上。这篇报道引起了业内的强烈反响,此科研成果被多家媒体引用,其中包括时代杂志的在线报道。
5.阐述了一条调控IL-10表达的负反馈通路并证明激酶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GSK3)在此通路中的重要性。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GSK3调控IL-10表达的分子机制并提示GSK3将有可能成为炎症药物治疗的新靶点。这一成果以胡小玉为第一作者发表在Immunity上,并为一系列后续性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胡小玉凭借这一成果获得了美国关节炎协会青年科学家奖以及康奈尔医学院科学成就奖。
6.“丙型干扰素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机制”是胡小玉团队的又一研究成果。这一成果揭示了巨噬细胞中IFN-γ信号转导的正反馈分子机制,并提示此机制可能在人类自身免疫病中起到增强巨噬细胞活化的作用。这一项以胡小玉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后被康奈尔医学院评为杰出科研奖。
7.发表了一系列研究IFN-y与其他炎性信号转导通路相互作用的成果,并作为第一作者撰写了概述IFN-y信号转导及其在疾病中作用的综述,这篇2009年发表在Immunity上的综述迄今为止他引数已超过100次 。
8.关于Notch信号通路对炎性因子表达起重要调控作用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加深大家对炎性因子调节的理解,揭示调控特定炎性因子亚群(如TNF、IL-6)而不影响其他免疫分子(如IL-1、趋化因子、抗病毒分子)的机制,从而达到选择性调控炎性因子产生的目的。预计这些研究将在炎症治疗领域推进选择性调控这一新兴概念 并引入Notch通路作为自身免疫/炎症性疾病药物新靶点。
论文专著:
1.Ji Liangliang; Zhao Xinbin; Zhang Bin; Kang Lan; Song Wenxin; Zhao Baohong; Xie Wei; Chen Ligong*; Hu Xiaoyu* Slc6a8-mediated creatine uptake and accumulation reprogram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via regulating cytokine responses, Immunity 2019.8, 51(2), 272~284
2.Liang Shaonan; Guo Xue-Kun; Ou Jiayao; Huang Rongyao; Xue Qing; Zhang Bin; Chung Yeonseok; Wu Wei; Dong Chen; Yang Xuerui; Hu Xiaoyu* Nutrient Sensing by the Intestinal Epithelium Orchestrates Mucosal Antimicrobial Defense via Translational Control of Hes1, Cell Host & Microbe 2019.5, 25(5), 706~718 (封面文章并配有述评)
3.Shang Yingli; Coppo Maddalena; He Teng; Ning Fei; Yu Li; Kang Lan; Zhang Bin; Ju Chanyang; Qiao Yu; Zhao Baohong; Gessler Manfred; Rogatsky Inez; Hu Xiaoyu* The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Hes1 attenuates inflammation by regulating transcription elongation. Nature Immunology 2016.8, 17(8), 930~937
4.Yu Li; Zhang Bin; Deochand Dinesh; Sacta Maria A.; Coppo Maddalena; Shang Yingli; Guo Ziyi; Zeng Xiaomin; Rollins David A.; Tharmalingam Bowranigan; Li Rong; Chinenov Yurii; Rogatsky Inez*; Hu Xiaoyu* Negative elongation factor complex enables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responses by controlling anti-inflammatory gene express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5, 11(1), 2286.
5.Xu Haixia; Zhu Jimmy; Smith Sinead; Foldi Julia; Zhao Baohong; Chung Allen Y.; Shi Chao; Li Yueming; Ozato Keiko; Blobel Carl P.; Ivashkiv Lionel B.; Hu Xiaoyu* Notch-RBP-J signaling regulates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IRF8 to promote inflammatory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Nature Immunology 2012.7, 13(7): 642~650
1. Xu H, Zhu J, Smith S, Foldi J, Zhao B, Chung AY, Outtz HH, Kitajewski J, Shi C, Weber S, Saftig P, Li YM, Ozato K, Blobel CP, Ivashkiv LB, and Hu X. Notch-RBP-J signaling regulates IRF8 to promote inflammatory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Nature Immunology 2012; 13:642-650
2. Hu X, Ivashkiv LB. Cross-regulation of signaling pathways by interferon-gamma: implications for immune responses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Immunity 2009; 31:539-550.
3. Hu X, Chung AY, Wu I, Foldi J, Chen J, Ji J, Tateya T, Gessler M, Kageyama R, Ivashkiv LB. Selective and reciprocal regulation of TLR-inducible gene subsets by Notch and IFN-g pathways. Immunity 2008; 29:691-703
4. Hu X, Paik PK, Chen J, Yarilina A, Kockeritz L, Lu TT, Woodgett JR, Ivashkiv LB. IFN-g suppresses IL-10 production and synergizes with TLR2 by regulating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 and CREB/AP-1 proteins. Immunity 2006; 24:563-574
5. Hu X, Ho HH, Lou O, Hidaka C, Ivashkiv LB. Homeostatic role of Interferons conferred by inhibition of IL-1-mediated inflammation and tissue destruction.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5; 175:131-138
6. Hu X, Li WP, Meng C, Ivashkiv LB. Inhibition of Interferon-g signaling by glucocorticoids.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3; 170:4833-4839
7. Hu X, Herrero C, Li WP, Antoniv TT, Falck-Pedersen E, Koch AE, Woods JM, Haines GK III, Ivashkiv LB. Sensitization of Interferon-g Jak-STAT signaling during macrophage activation. Nature Immunology 2002; 3:859-866
荣誉奖励:
1.2010年,获美国干扰素和细胞因子国际协会颁发的全球范围内一年仅授予一人的杰出青年女性科学家奖。
2. 康奈尔医学院科学成就奖。
3.2006 美国关节炎协会青年科学家奖
4.2010 国际细胞因子协会青年女性科学家奖
5.2013 中组部青年高端人才计划
6.2015 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7.2015 扬森研究员
8.2016 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
9.2017 拜耳研究员
10.2017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