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张建勋,男,1956年出生,福建长乐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历任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处长、副校长、校长等职务。现任福建工程学院副校长、党委委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福建省岩土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省级土木工程教学团队负责人。
教育及工作经历:
资料更新中……
社会任职:
1.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2. 高等教育出版社应用型本科系列教材编委会副主任。
3.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岩土与基础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4.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福建建筑》编委会副主任。
教学情况:
承担教学项目情况:
1. “建筑结构”、“土力学”等省级精品课程,主持。
2. 省级精品课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建设,参与。
3. 福建工程学院2003-2010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负责人。
4. 福建工程学院2003-2010科技发展规划,负责人。
5. 福建工程学院产业发展规划,负责人。
教学成果:
1. “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获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 “探索专业领域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途径” 获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 “建设类高工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4. 《建筑施工》课程建设,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5. 《建筑结构》2007年获福建省级精品课程。
6. “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9年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主讲课程:
主讲《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土力学》、《地基基础》等课程。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桩基工程、复合地基等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参加国家重点自然基金、教育部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和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的研究,主持过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以上科研项目。
1. “江阴长江大桥北锚碇区砂性土流变试验研究”。
2. “被动荷载影响下的桩基性状研究及其CAE&CAD软件”。
3. “桩、土工织物复合地基试验与计算理论研究”。
4. “减少沉降桩在福建软土地区的应用研究”。
5. “桩基沉降的非线性性态研究”。
6. “单柱单桩基础受力性状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
科研成果: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主持编写教材4部。
出版专著:
1《基础工程》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01月
2《砌体结构》主编
资料更新中……
发表中文论文:
1 被动桩中土拱效应问题的数值分析 张建勋; 陈福全; 简洪钰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会议】首届海峡两岸土木建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09-01
2 海西建设类人才支撑体系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陈国铁; 张建勋 福建工程学院 【期刊】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08-15
3 岩土工程教学中加强手算训练的研究与实践 陈国周; 钱晓丽; 张建勋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期刊】中国地质教育 2011-06-25
4 岩质边坡稳定分析三维与二维的比较 陈国周; 张建勋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期刊】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0-02-10
5 高速公路边坡支护的安全监测 陈国周; 张建勋; 贾金青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 【期刊】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20
6 岩质边坡锚杆支护的三维稳定分析及工程应用 陈国周; 张建勋; 贾金青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期刊】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15
7 不同布桩形式群桩基础模型试验研究 钱晓丽; 张建勋; 陈为群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期刊】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25
8 塑料排水板地基处理固结沉降特性 钱晓丽; 张建勋; 陈为群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期刊】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15
9 勘查专业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钱晓丽; 张建勋; 林智勇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期刊】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0-09-15
10 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研究动态 颜桂云; 张建勋; 叶建峰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期刊】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9-02-10
11 半地下污水处理池浮力法平移技术研究与实践 林奇; 刘宝光; 詹素华; 伍伟; 张建勋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福建工程学院基建处 【期刊】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9-02-10
12 单体香料在卷烟中作用评价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谢剑平; 宗永立; 屈展; 张建勋; 刘强; 陆益敏; 张朝平; 张映; 杨达辉; 钟科军; 李世勇; 杨春强; 胡军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玉溪红塔烟草(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烟草(集团)公司; 江苏中烟工业公司科技部; 福建中烟工业公司; 湖南中烟工业公司技术中心; 河南中烟工业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枫杨街2号;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枫杨街2号;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大道118号; 上海市长阳路717号; 南京市中山北路406-3号;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路24号; 长沙市芙蓉区火星开发区七片; 郑州市陇海东路72号 【期刊】烟草科技 2008-04-20
13 桩承土工织物加筋地基的研究与工程应用综述 张建勋; 陈福全; 简洪钰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福建 福州; 福建 福州 【期刊】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3-09-10
14 受堆载超载影响下的桩基性状分析研究 张建勋; 陈福全; 黄建华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福建 福州; 福建 福州 【期刊】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3-12-10
15 两种形式深水桩基施工平台的有限元分析 张建勋; 孙旻; 徐伟 福建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 福州 【期刊】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4-03-10
16 深基坑开挖预留土堤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 陈东杰; 张建勋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上海; 福建 福州 【期刊】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4-03-10
17 被动桩中土拱效应问题的数值分析 张建勋; 陈福全; 简洪钰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福建福州; 福建福州 【期刊】岩土力学 2004-02-29
18 超限车辆与桥梁承载力试验研究 王黎怡; 张建勋; 徐伟; 林江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系; 福建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福建省电力公司 福建 福州; 福建 福州 【期刊】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4-06-10
19 用强度折减有限元法分析土坡稳定问题 张建勋; 陈福全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福建福州; 福建福州 【期刊】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3-30
20 PHC管桩沉桩力学分析与研究 张建勋; 黄建华; 李韬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福建 福州;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 【期刊】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5-02-10
21 桅杆阵风响应动力系统的简化估计方法 胡晓依; 张建勋 上海同济大学建工系;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期刊】福建建筑 1999-08-15
22 桅杆结构的最优设防风压 胡晓依; 张建勋 同济大学建工系;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3-10
23 更新办学理念 顺应教育发展 实现新的跨越——纪念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办学106周年 张建勋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福州 【期刊】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6-10
24 混凝土施工新工艺产生的问题及防治 林跃忠; 张建勋; 徐伟 山东科技大学;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同济大学 【期刊】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6-15
25 带刚臂超高层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 张建勋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期刊】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0-12-30
26 某多层房屋的沉降分析和处理 张建勋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期刊】福建建筑 1995-11-15
27 饱和砂性土流变特性的试验与研究 张建勋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期刊】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08-01
28 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和结构次生应力问题 张建勋; 杨敏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同济大学 福州 【期刊】福建建筑 1996-02-15
29 桅式结构的特点和研究现状 胡惠群; 张建勋 上海崇明建筑设计院;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期刊】福建建筑 1998-08-15
30 白僵菌高毒株生产与应用试验研究 兰斯文; 翁希昭; 吕水泉; 杨子旺; 卢美珠; 洪波; 张建勋 福建省南平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 福建省南平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 福建省建瓯县森防检疫站; 福建省建瓯白僵菌厂 【期刊】福建林业科技 1991-06-30
荣誉奖励:
1. 2007年获第三届福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 2008年获福建工程学院第一届教学名师奖。
3.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资料更新中……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