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徐世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16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徐世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专家信息:

徐世烺,1982年6月获大连工学院硕士学位,1983年大连理工大学讲师。 1988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工学博士。1990年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1995年至今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1996年至今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至2003年,分别在英国威尔斯大学和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员、客座教授。2000年教育部第三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德国工程师学会会员(OM.VDI)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M.ASCE)

第五届和第六届国际砼断裂力学会议国际科学委员会委员(Member)

美国混凝土学会会员(M.ACI)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土木工程系名誉系主任

教学情况:

指导硕、博士生研究方向:

混凝土断裂力学及其工程应用,新型材料与结构,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与应用,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及纤维混凝土断裂与破坏机理,结构安全监测与健康诊断,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破坏仿真分析与数值模拟。

人才培养:

在读硕士、博士人数:

11名硕士,13名博士,5名在站博士后

已毕业硕士博士人数:

17名硕士,9名博士,5名博士后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从事土木和水利结构工程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研究课题及成果:

已完成项目:

1. 项目名称:混凝土断裂和损伤的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类别为应用基础,项目编号为(83)年科基技字第 776号,获资助金额三万元,1983年9月-1987年7月,本人为该项目7月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材料与工程学部的评审。该项5篇为第一作者。这些论文中,一篇发表在中国“土木工程学报”1988年的第4期,一篇发表在中国“水利学报”1988年第4 期,两篇发表于由荷兰ELSEVIER科学出版社出版的1986年在瑞士洛桑召开的国际会议文集上,一篇发表于由荷兰ELSEVIER应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1986年在波兰华沙召开的国际会议文集上)。

2. 项目名称:混凝土断裂韧度的尺寸效应,水利水电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类别为应用基础,项目编号(84)水科基金字第016号,获资助金额三万元,1984年12月-1988年6月,本人为该项目负责人。 (该项目通过了国家教委1992年1月组织的评审。担任本项目评审工作的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原能源部总工程师潘家铮教授;原华北水电学院院长张镜俭教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水工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所所长于骁中教授;同济大学材料科学系名誉系主任黄蕴元教授;华南理工科大学副校长韩大健教授等10名国内本领域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在评审中,一致认为“这是一项国内外亟待澄清的具有重大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徐世烺、赵国藩等进行了规模国内外所未见、数量多、尺寸大、技术先进的系列实验,得出了两点具有独创性的重要规律和结论...... ,此项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共提交了6篇研究报告,在送交发表时,根据编辑部和审稿人的意见共分成9篇论文正式发表。其中在中国“土木工程学报”1991年第2期,1992年第2期上发表两篇,在“水利学报”1991年第1期发表1篇,在“水力发电学报”1991年第3期上发表一篇。在“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1992年第6期上发表两篇,在“工业建筑”1991年第12期上发表一篇,在荷兰BALKEMA 出版社出版的1989年在日本仙台召开的国际会议文集上发表一篇。)该项目研究成果获得了199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3. 项目名称:混凝土裂缝的评定技术,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 17-2-1 FL/C1,2,研究金额15万元(后追加至17万元),研究期限1986年12月至1989年12月,本人为该项目主持人,在项目完成人的顺序中为2。 (该项目作为“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第十七项中唯一实行招标试点的项目,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徐世烺作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全权代表,前去投标而获得,并承担了包括拟定研究路线,撰写投标书等大量前期工作。研究中,徐世烺自始至终主持了该项目的研究工作。1990年由国家能源部组织的部级鉴定会认为:“该项目攻关路线明确,方法先进,超额完成了合同规定的要求”,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作为17-2-1“高混凝土坝裂缝及其防治”专题中的项目之一共同获得了1991年能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中,由结构研究室承担的部分共提交了16篇研究报告,徐世烺执笔撰写了其中的12篇,并还撰写了4篇阶段成果总结报告和最终专题研究总报告的主要部分。并申请获得国家专利一项,专利号为实用新型第53870号。)

4. 项目名称:纯剪切断裂的裂缝扩展与断裂参数,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重点跟踪支持对象专项人才基金,项目编号为“教技管中心”(1990年)070号,研究金额6万元,研究期限 1991年1月至1993年12月。因1991年8月被确定出国开展合作研究,故该课题的研究内容在申请者出国后,在德国进行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励基金的研究工作中得到完成。

5. 项目名称:混凝土断裂尺寸效应与概率模型,英国威尔士大学巴尔教授申请的混凝土断裂及纤维混凝土断裂特性项目中的一小子题,研究期限1992年1月至1992年12月。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混凝土领域里一份著名杂志“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1995年12月,Vol.47, No.173, PP.311-320.

6. 项目名称:纯II型断裂实验方法,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课题,该课题也是德国科学基金会(DFG)项目编号为“SFB-230”课题中的一部分,所完成的各向异性材料(以木材为典型实验材料)的纯II型断裂实验方法的研究论文被国际核心权威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在评审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以长篇论文(30页16开版面)在该杂志头版发表。

7. 项目名称:混凝土KIIc的确定,德国科学基金会(DFG)资助课题,项目编号为 DFG,Re 691/15-1,研究期限1996年6月至1997年10月,研究成果被意大利米兰工业大学和西班牙马德里工业大学应用,并据此申请到新的科学基金。

8. 项目名称:混凝土II型断裂能,德国科学基金会(DFG)资助课题,项目编号为 DFG,Re 691/15-2,研究期限1997年11月至1998年10月。所完成的混凝土纯II型断裂能实验方法的研究论文被国际核心权威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头版发表。

9. 项目名称:考虑材料断裂特性的结构设计理论,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59625814,项目起讫时间:1998.01-2000.12,研究金额60万元,所有项目完成人姓名及其排序:徐世烺,吴智敏,郑建军,王利民,赵志方,赵艳华,王金来,卢喜经,刘佳毅,丁生根。在申请者与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具有科学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并已于2004年6月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 认为“本项研究提出的双K断裂模型和基于裂缝粘聚力的KR阻力曲线具有科学原创性,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迄今为止,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学术刊物《国际断裂学报》《工程断裂力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1篇,国际会议文集发表论文8篇和国内学术刊物《土木工程学报》、《水利学报》、《水力发电学报》、《工程力学》、《中国工程科学》等发表论文22篇,其中SCI收录9篇,EI收录19篇。

最近完成的科研项目:

1 项目名称:“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 第九课题第三子题“在水压力和地震作用下混凝土断裂准则和破坏机理的研究”,国家973项目,批准号:2002CB412709 ,项目来源:国家科技部,项目起讫时间:2003.01-2007.12.

2 项目名称: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形成与发展及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研究经费:180万元,批准号:50438010,项目起讫时间:2005.01- 2008.12

3. 项目名称:地下隧洞衬砌结构限裂设计的研究,项目来源: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项目经费:56万,项目起讫时间:2005.10-2007.12

4. 项目名称: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南水北调工程超高韧性绿色ECC,项目来源: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监管中心,项目经费:48万,项目起讫时间:2006.5-2007.12。

论文专著:

主要著作:

1. 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徐世烺,赵国藩。

2. 岩石和混凝土断裂力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合著者之一)。

英文期刊论文 :

3. A Probability Model of Fracture in Concrete and Size Effect on Fracture Toughness.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 London,Vol.47, No.173, 1995 (311-320),S. Xu and Ben Barr.

4. Mode II Fracture Testing Methods for Highly Orthotropic Materials like Wo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Vol. 75, No. 2, 1996(185-214), Shilang Xu, Hans-W. Reinhardt and Murat Gappoev.

5.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KIIc of normal strength concrete.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Paris, vol. 31, 1998(296-302), H. W. Reinhardt and Shilang Xu.

6. Shear of Structural Concrete Members and Pure Mode II Testing. Advanced Cement Based Materials, New York, Vol. 5, 1997(75-85). H. W. Reinhardt, J. Ozbolt, S. Xu and A. Dinku.

7. Acoustic Emission Analysis Applied to Concrete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Conditions. Otto Graf Journal, Stuttgart, Vol. 18, 1997(255-269), Bernd Weiler, Shilang Xu and Utz Mayer。

8. Crack Extension Resistance and Fracture Properties of Quasi-Brittle Softening Materials like Concrete Based on the Complete Process of Frac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Vol. 92, 1998 (71-99), Shilang Xu and Hans W. Reinhardt.

9. Determination of Double-K Criterion for Crack Propagation in Quasi-Brittle Materials,part I: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crack propag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1999,Vol. 98, Issue 2, (111-149). Shilang Xu and Hans W. Reinhardt.

10. Determination of Double-K Criterion for Crack Propagation in Quasi-Brittle Materials, part II: Analytical Evaluating and Practical Measuring Methods for Three-Point Bending Notched Bea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1999, Vol. 98, Issue 2, (151-177). Shilang. Xu and H. W. Reinhardt.

11. Determination of Double-K Criterion for Crack Propagation in Quasi-Brittle Materials part III: Compact Tension Specimens and Wedge Splitting Specime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Vol. 98, Issue 2, 1999, (179-193). Shilang Xu and Hans W. Reinhardt.

12. Crack Extension Resistance Based on the Cohesive Force in Concrete.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London, 1999,Vol. 64, Issue 5, (563-587). Hans W. Reinhardt and Shilang Xu.

13.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Double-K Fracture Parameters for Three-Point Bending Tes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2000, Vol. 104, Issue 2, (181-208). Xu, Shilang and Hans W. Reinhardt.

14. A Practical Testing Approach to Determine Mode II Fracture Energy GIIF for Concre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2000, Vol. 105, Issue 2, (107-125). Reinhardt, Hans W. and Shilang Xu.

15. Conservation Law and Application of J-Integral in Multi-Material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Vol. 22, No. 10, 2001, (1097-1104). WANG, Li-Ming, Haoran Chen, Shilang Xu.

16. A New Improved Uzawa Method for Finite Element Solution of Stokes Problem.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Springer, 27(4), April 2001, 6 pages (305-310). Weiming Liu and Shilang Xu.

17.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ouble-K Fracture Model and the Two Parameter Fracture Model. Otto Graf Journal, Stuttgart, Vol. 24, 2003, Shilang Xu, Hans W. Reinhardt, Zhimin Wu and Yanhua Zhao.

18. Analysis on the Cohesive Stress at Half Infinite Crack Tip.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Vol. 24, No. 8, 2003, (917-927). Wang Li-Ming, Xu Shi-lang.

19. Bond properties between carbon,aramid and alkali resistant glass textiles and mortar.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ASCE), Vol. 16, No. 4, July/August 2004, (356-364),Xu, Shilang, Krueger, M., Reinhardt, H.-W., Ozbolt, J.

20. Shear fracture on the basis of fracture mechanics. Otto Graf Journal, Stuttgart, 2005, 16, 21-78,Shilang Xu, Hans W. Reinhardt.

21. Analysis on cohesive crack opening displacement considering the strain softening effect.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Physics and Astronomy, 2006, 49(1), 88-101, Limin Wang, Shilang Xu and Xiqiang Zhao.

22. Study on the Average Fracture Energy for Crack Propagation in Concrete.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ASCE, 2006, 18(6), 817-824, Shilang Xu, Yanhua Zhao, and Zhimin Wu.

23. Bond Properties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of Textile Reinforced Concrete.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2007, 22(3): 529-532, Shilang Xu, and He Li.

24.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Structure’s Reliability Based on Smart Properties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2007, 22(3): 546-550, Dianjun Zhang, Qiang Wang and Shilang Xu.

25. Fracture resistance on aggregate bridging in concrete.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 China, 2007, 1(1):63-70, Xiufang Zhang, Shilang Xu.

26.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of Double-K Fracture parameters of Concrete with small-size aggregates,Frontiers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 China, 2007, 1(4), Xiufang Zhang, Shilang Xu and Shuang Zheng.

27. Variation of fracture energy dissipation along evolving fracture process zones in concrete.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19(8): 625-633 AUG 2007, Yanhua Zhao, Shilang Xu, Zhimin Wu.

28. Fracture 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Polyvinyl Alcohol Fiber Reinforced Cementitous Composites.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on) 2008, 23(1): 7-12, Shilang Xu and Shuling Gao.

29. Determination of fracture toughness of concrete using energy approach.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2008, 75(15) : 4292-4308, Shilang Xu, Xiufang Zhang.

30.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Bending Behavior of Functionally Graded Composite Beam Crack-Controlled by Ultrahigh Toughness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09, 52(2):363-378,Shilang Xu and Qinghua Li.

31.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Flexural Performance of Steel Reinforced Ultrahigh Toughness Cementitious Composite RUHTCC Beam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09, 52(4):1068-1089, Shilang Xu and Xiufang Zhang.

32.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flexural performance of functionally graded composite beam crack-controlled by ultrahigh toughness cementitious composites,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09, 52(6):1648-1664, Qinghua Li and Shilang Xu.

33. Produc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ign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140 composit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09, 52(7): 2119-2127, Shilang Xu, Liangli Gao and Weijun Jin.

34. Investigation on potential use of strain hardening ECC in permanent formwork with small scale flexural beams,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on) , 2009, 24(3): 482-487,Hedong Li, christopher K.Y. Leung, Shilang Xu and Qian CAO.

35.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fracture parameters for crack propagation in hardening cement paste and morta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2009,157(1-2):33–43, Shilang Xu and Yu Zhu.

36. Tensile and flexural properties of ultra high toughness cemontious composite,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2009, 24(4): 677-683,Hedong Li, Shilang Xu and christopher K.Y. Leung.

37. Correlation between tension softening relation and crack extension resistance in concrete,Frontiers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 China,2009, 3(3), Xiufang Zhang and Shilang Xu.

38. Evaluation of Fracture Parameters of Concrete from Bending Test Using Inverse Analysis Approach,Materials and Structures(accepted), RILEM, 2009, Jun Zhang, christopher K.Y. Leung and Shilang Xu.

中文期刊论文 :

39. 混凝土断裂韧性的试验及分析。水利学报,1982年6期,61-66,徐世烺

40. 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概率统计分析。水利学报,1984年10期,51-58,徐世烺

41. 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概率模型研究。土木工程学报, 1988年,21卷 4期,9-23,徐世烺、赵国藩。

42. 混凝土裂缝的稳定扩展过程与临界裂缝尖端张开位移。水利学报,1989年4期,33-44,徐世烺、赵国藩。

43. 混凝土巨型试件断裂韧度和高混凝土坝裂缝评定的断裂韧度准则。土木工程学报, 1991年,24卷 2期,1-9,徐世烺、赵国藩。

44. 混凝土大型试件断裂能和缝端应变场。水利学报,1991年1期,17-25,徐世烺,赵国藩,黄承逵,刘毅,王凤翼,靳国礼。

45. 用光弹性贴片法研究混凝土裂缝扩展过程。水力发电学报,1991 年第3期,8-17,徐世烺,赵国藩。

46. 三点弯曲梁法研究混凝土断裂能GF及其试件尺寸影响规律。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1年1期,79-86,徐世烺,赵国藩,刘毅,叶丽达。

47. 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的双K断裂准则。土木工程学报, 1992年,25卷 2期,32-38,徐世烺、赵国藩。

48. 混凝土窄条断裂区模型及其应用。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2年6期,徐世烺,赵国藩。

49. 大骨料全级配混凝土断裂韧度和断裂能研究。工程力学,1996年增刊,赵国藩、徐世烺、王凤翼。

50. 大尺寸混凝土试件的断裂韧度。水利学报,1997第6期,67-76, 吴智敏,赵国藩,徐世烺

51.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砼双K断裂参数。水利学报,1999年第7期,12-16, 吴智敏,徐世烺,王金来。

52. 三点弯曲梁法研究砼K断裂参数及其尺寸效应。水力发电学报。2000 年第4期,(35-39),吴智敏,徐世烺,王金来,刘毅。

53.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砼等效断裂韧度。工程力学,2000,17卷第1期, (99-104), 吴智敏,王金来,徐世烺,刘毅。

54. 双相介质界面附近裂纹的断裂力学特征。复合材料学报,2000年,17卷第3期, (78-82), 王利民,陈浩然,徐世烺,赵光远。

55. 试件初始缝长对砼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水利学报,2000 年第4期, 吴智敏,徐世烺,刘毅。

56. 骨料最大粒径对砼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 年,40卷3期, (358-361), 吴智敏,徐世烺,刘红艳,刘毅。

57. 用于确定双K断裂参数的混凝土软化本构曲线。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 40卷(S1),(110-113),赵志方、徐世烺

58. 试件尺寸对混凝土新KR阻力曲线的影响。水利学报,2001年12期。赵志方,徐世烺

59. 混凝土强度对基于粘聚力的新KR阻力曲线的影响。水力发电学报,2001年10月,第3期,11-21,赵志方,徐世烺

60. 混凝土软化本构曲线形状对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土木工程学报, 2001年,34(5),29-34,赵志方、徐世烺

61. 裂纹垂直于双相介质界面时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力学学报,2001,18(1),33-36,王利民, 陈浩然,徐世烺,赵光远, 蒲琪。

62. 光弹贴片法研究裂缝扩展和双K断裂参数的尺寸效应。水利学报,2001年4期,34-39,吴智敏,徐世烺,刘佳毅。

63. 砼非标准三点弯曲梁试件的双K断裂参数。中国工程科学,2001 年第4期(76-81)。吴智敏,徐世烺,卢喜经,刘佳毅。

64. 混凝土裂缝端部粘聚力的计算。中国工程科学,2002,4(5),53-58。徐世烺,王利民。

65. 裂纹端部细短纤维的应力分析。力学学报,2002,34(2),200-207。王利民,徐世烺,陈浩然。

66. 准脆性材料裂纹中远场桥联筋的应力与变形。工程力学,2002,19(3), 132-136。 徐世烺, 王利民,赵艳华。

67. I-II复合裂纹脆性断裂的最小J2准则。工程力学,2002,19(4),94-98。赵艳华,徐世烺

68. 混凝土软化本构关系对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工程力学,2002 19(4),149-154。赵志方,徐世烺,周厚贵。

69. 高性能精细混凝土与碳纤维织物粘接性能研究,工程力学,2002,增刊,95-104,徐世烺,Reinhardt HW, Markus Krueger。

70. 配箍率对钢骨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力系数限值影响的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 2002年,35(6),39-43,贾金青,徐世烺,赵国藩。

71. 砼双K断裂参数的实用解析方法。工程力学,2003, 20(3),54-61, 徐世烺,吴智敏,丁生根。

72. 楔入劈拉法研究混凝土断裂能。水力发电学报,2003年第4期,15-22,徐世烺,赵艳华吴智敏,高洪波。

73. 钢骨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力系数限值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3年1期,14-19,贾金青,徐世烺

74. 半无穷大裂纹端部粘聚力分析,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24(8):812-820,王利民,徐世烺

75. 混凝土断裂过程区的虚拟裂纹粘聚力奇异性。 应用力学学报,2004,21(1):30-35,王利民,徐世烺

76. 混凝土II型断裂与破坏过程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水力发电学报,2004,23(5):15-21,徐世烺,赵艳华。

77. 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的双G准则。土木工程学报,2004,37(10):13-18;51;91, 赵艳华,徐世烺,吴智敏。

78. 混凝土断裂能的边界效应. 水利学报,2005,36(11): 1320-1325赵艳华,徐世烺,聂玉强。

79. 短纤维增强混凝土应力传递剪滞理论的改进。工程力学,2005,22(6),165-169,张滇军,徐世烺

80. 考虑软化效应的粘聚裂纹张开位移分析。中国科学G辑,2006,36(1),59-71,王利民 徐世烺 赵熙强。

81. 一类Fredholm型弱奇性核积分方程展开解。物理学报,2006,55(2):543-546,王利民 任传波 徐世烺 赵熙强。

82. 小骨料混凝土双K断裂参数的实验测定。水利学报,2006,37(5):26-36,徐世烺, 张秀芳,郑爽。

83. 混凝土断裂参数的灰关联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46(3):395-400,张滇军,徐世烺,王娜。

84. 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TRC)的基体开发和优化。水力发电学报,2006,25(3):76-80,李赫,徐世烺

85. 碳纤维编织网和高性能细粒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建筑材料学报,2006,9(2):211-215,徐世烺,李赫。

86. 用于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自密实混凝土。建筑材料学报,2006,9(4):481-483,徐世烺,李赫。

87. 混凝土Ⅱ型断裂韧度KIIc试验研究。水力发电学报,2006,26(5):20-28,高洪波,徐世烺,吴智敏,卜丹。

88. 碳纤维砂浆与碳纤维混凝土导电性能实验研究。建筑材料学报,2006,9(3):347-352,张滇军,徐世烺,孙进。

89. 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全过程的新GR阻力曲线断裂判据。土木工程学报,2006,39(10):20-31,徐世烺,张秀芳。

90. 各种级配大坝混凝土双K断裂参数实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6,39(11):64-76,徐世烺,周厚贵,高洪波,赵守阳。

91. 混凝土楔入劈拉试件的双K断裂参数叠加计算及其边界效应。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46(3):868-874,张秀芳,徐世烺,高洪波。

92. 混凝土断裂能的边界效应确定法。工程力学, 2007,24(1):56-61,赵艳华, 聂玉强, 徐世烺

93. 混凝土大坝接缝灌浆的剪切断裂过程及其断裂韧度测定,水利学报,2007,38(3):300-305,徐世烺, 喻常雄,李庆华。

94. 楔入式紧凑拉伸法确定混凝土的断裂能。水利学报,2007,38(3):683-689,徐世烺,卜丹,张秀芳。

95. 静水压力下混凝土双K断裂参数试验测定,水利学报,2007,38(7):792-798,徐世烺,王建敏。

96. 电测法确定混凝土裂缝临界长度,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7(9),1432-1434,高淑玲,徐世烺

97. 利用水平外力总功研究PVA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韧性。东南大学学报, 2007, 37(2):324-329,高淑玲,徐世烺

98. 单边切口薄板研究聚乙烯醇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断裂韧性。工程力学,2007, 24(11):12-18,高淑玲,徐世烺

99. 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拉伸特性实验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7, 47(2):233-239,高淑玲,徐世烺

100. 黏聚裂纹阻抗的弯曲梁承载力。中国工程科学,2007,9(2),30-35。王利民,徐世烺,任传波。

101. 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薄板力学性能的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7,28(4):117-122,李赫,徐世烺

102. 高轴压比PVA纤维超高强混凝土短柱延性的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7,40(8):54-60,姜睿,徐世烺,贾金青。

103. 基于碳纤维混凝土机敏性的Ⅱ型断裂试验研究。建筑材料学报,2007,10(4):484-487,张滇军,徐世烺

104.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实验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7, 47(5):699-706,徐世烺, 姜睿,贾金青,孙根勤, 厚童。

105. 碳纤维编织网与PVA短纤维联合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7,40(12):69-76,徐世烺, 李庆华,李贺东。

106. 水泥净浆和水泥砂浆材料的Ⅰ型断裂韧度测定。水利学报,2008,39(1):41-46,徐世烺,朱榆,张秀芳。

107. 混凝土软化本构关系与裂缝扩展GR阻力曲线的相关性,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8(3),316-320,张秀芳,徐世烺

108. 不同尺寸楔入式紧凑拉伸试件双K断裂参数的试验测定,土木工程学报,2008,41(2):70-76徐世烺,卜丹,张秀芳。

109. 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弯拉作用下虚拟应变硬化机制分析,复合材料学报,2008,25(2):129-134, 吴香国,韩相默,徐世烺

110. 用荷载-裂缝口张开位移曲线确定混凝土断裂能,水利学报,2008,39(6):714-719,张秀芳,徐世烺

111.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及其工程应用,土木工程学报,2008,41(6):72-87,徐世烺, 李贺东。

112. 基于碳纤维混凝土(CFRC)机敏性的三点弯曲梁断裂参数试验研究,水力发电学报,2008,27(2):71-77,张滇军,徐世烺,郝红曼。

113. 用能量方法研究混凝土断裂过程区的力学性能,工程力学,2008,27(7):18-23,张秀芳,徐世烺

114. 利用导电性能确定接缝灌浆材料II型断裂临界荷载,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8, 48(4):546-550,徐世烺,喻常雄,张滇军。

115. 提高纤维编织网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实用方法,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48(5):685-690,李庆华,徐世烺,李赫。

116.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与钢筋粘结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008,25(11):53-61,徐世烺,王洪昌。

117. 采用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提高钢筋混凝土梁弯曲抗裂性能研究(1):基本理论, 土木工程学报,2008,41(12):53-59,张秀芳,徐世烺

118. 混凝土裂缝扩展的断裂过程准则与解析,工程力学,2008,25(S2):20-33,徐世烺,赵艳华。

119. 水压作用下大坝混凝土裂缝扩展与双K断裂参数,土木工程学报,2009,42(2):119-125,徐世烺,王建敏。

120. 不同软化曲线形状对裂缝扩展阻力GR曲线的影响,工程力学, 2009,26(2):5-9,张秀芳,徐世烺

121. 超高性能纤维加劲混凝土断裂参数研究与应用,工程力学,2009,26(3):93-98,吴香国,徐世烺,吴明喜。

122. 钢筋增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RUHTCC受弯梁的计算理论与试验研究,中国科学(E辑)2009,39(5):878-896,徐世烺,张秀芳。

123. 超高韧性复合材料控裂功能梯度复合梁弯曲性能理论研究,中国科学(E辑)2009,39(6):1081-1094,徐世烺, 李庆华。

124. 定向多壁碳纳米管-M140砂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中国科学(E辑),2009, 39 (7): 1228-1236,徐世烺,高良丽,晋卫军。

125. 超高韧性复合材料控裂功能梯度复合梁弯曲性能试验研究,中国科学(E辑)(已接受),李庆华,徐世烺

126. 采用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提高钢筋混凝土梁弯曲抗裂性能研究(II):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已录用),张秀芳,徐世烺

127. 钢筋增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梁的弯曲承载力及延性分析,工程力学(已录用),张秀芳,徐世烺

128. UHTCC薄板弯曲荷载-变形硬化曲线与单轴拉伸应力-应变硬化曲线对应关系研究,工程力学(已录用),徐世烺,蔡向荣。

129.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增强普通混凝土复合梁弯曲性能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已录用),徐世烺,王楠,李庆华。

130. 超高韧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抗冻耐久性能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已录用),徐世烺,蔡新华,李贺东。

131.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直接拉伸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已录用),徐世烺, 李贺东。

132.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干缩性能及其对抗裂能力的影响,水利学报(已录用),徐世烺, 刘志凤。

133.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基本力学性能研究,水利学报(已录用),徐世烺,蔡向荣。

134. 钢筋增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受弯构件试验研究,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8(已录用),李庆华, 徐世烺, 侯立军。

135. UHTCC单轴受压韧性的试验测定与评价指标,工程力学(已录用),徐世烺,蔡向荣。

136. 钢筋增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试验研究与计算分析。建筑结构学报(已录用),李庆华,徐世烺

137.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控裂钢筋混凝土复合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建筑结构学报(已录用),张秀芳,徐世烺

138. 配筋率对RUHTCC梁弯曲性能的影响研究。土木工程学报(已录用),张秀芳,徐世烺, 侯利军。

139.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早期抗裂性能试验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已录用),徐世烺, 刘志凤。

140. 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测定与分析,土木工程学报(已录用),徐世烺,蔡向荣,张英华。

141. 水工有压隧洞衬砌双K断裂理论分析及裂缝宽度计算,土木工程学报(已录用),徐世烺,刘建强,张秀芳。 已通过同行专家委员会评审鉴定的重要研究报告

142. 混凝土损伤和断裂的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结报告。大连理工大学(已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与工程学部组织的评审),1987,1-99,赵国藩、徐世烺

143. 混凝土裂缝的评定技术,七五国重点科技攻关17-2-1 FLCL,2项目总结报告。大连理工大学(已通过国家能源部部级鉴定),1989,1-295,赵国藩、徐世烺

144. 混凝土断裂韧度的尺寸效应,水利水电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结报告。大连理工大学(已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同行专家的评审),1990,1-105,徐世烺、赵国藩。

145. 混凝土裂缝扩展的断裂理论和分析方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结报告。大连理工大学(已通过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同行专家的评审),2004,1-201,徐世烺

146. Determination of KIIc of Concrete. A Research Report to Germany Science Foundation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1997(1-50),Shilang Xu and H.-W. Reinhardt.

147. Determination Methods of KIIc and GIIF of Concrete. A Research Report to Germany Science Foundation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1999(1-82), Shilang Xu and H.-W. Reinhardt.

148. 南水北调工程超高韧性绿色ECC新型材料研究及应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研究结题报告。大连理工大学(已通过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同行专家的评审),2008, 1-307。徐世烺

149. 水工地下有压隧洞衬砌结构限裂设计研究:大尺度水工隧洞结构模型试验研究、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已通过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同行专家的评审),2008, 1-338。徐世烺

150. 混凝土结构裂缝形成与发展机理及控制技术。大连理工大学(已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建筑学科重点项目结题验收,评为特优(A)),2009, 1-310。徐世烺

 

荣誉奖励:

1.1989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

2.1990年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青年教师重点跟踪支持对象”(全国共评出29名)。

3.1991年获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授予的“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4.1991年获得大连理工大学授予的“作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荣誉称号

5.1992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研究奖学金

6.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7.2000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8.2006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9.研究成果1987年和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均为第二获奖人)

10.1991年能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11.1992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2.1999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第二获奖人)

13.200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14.2006年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15.200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