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男,汉族,1965年5月出生,辽宁省西丰县人,中共党员,博士。现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系统关键过程长期观测与模拟学科首席专家。曾担任江西省林业厅厅长助理,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管理中心主任、江西省大岗山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北京林业大学外聘博士生导师 。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2年7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获得硕士学位。
2001年至2002年,意大利科学院生理生态与生物化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2002年,获中国林科院生态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2002年12月,进入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5年9月至2006年10月,随中组部、共青团中央博士服务团赴江西挂职锻炼。
2006年11月至2006年12月,赴英国参加国家外专局组织的培训,并获OXFORD-CAMBRIDGE CENTRE FOR ADVANCED MANAGEMENT EXPERIENCE CERTIFICATE。
学术兼职及社会任职:
1.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简称:民进会员)。
2. 民进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3. 民进北京市委十三届科技医卫委员会委员。
4. 民进北京市委第十四届委员会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5. 原江西省林业厅厅长助理。
6.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管理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7.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网络管理学科组首席专家。
8. 江西大岗山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
9. 中组部、团中央第六批赴赣博士服务团团长。
10. 国家林业局第七次、八次森林资源清查专家委员会成员。
11.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中国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12. 北京林业大学外聘博士生导师。
13. 广西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14.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15. 《广西植物》第七届编委会委员。
16. 政协江西省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17. 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与流域治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18. 中国林学会森林气象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19. 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特聘专家、顾问。
20. 钱江源森林生态站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1. 江苏省林科院客座教授。
22. 新疆林科院森林生态研究所特聘客座教授。
23. 宁夏大学客座教授。
24. 沈阳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25. 广西大学兼职教授。
26. 湖北民族学院林学一级学科特聘教授。
27. 广西自治区林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
28. 新疆大学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高级客座教授。
29. 江西农业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
30. 江西省气象学会常务理事。
31. 南京林业大学兼职教授。
32. 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三峡库区森林生态保护与恢复市级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
33. 广东省林科院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客座研究员。
34. 安徽省林科院黄山森林生态站学术委员会主任。
35. 河南鸡公山森林生态站学术顾问。
36. 中国生态学学会长期生态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至今已经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9名。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关键过程长期观测与模拟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生态效益补偿、生态GDP核算、生态连清、森林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森林调控PM2.5能力和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标准化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荒漠化过程中的能流、物流转化规律研究。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工林光合产物分配的研究。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性样带研究。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藏林芝云杉光合生产的环境控制与产物分配特征研究。
5. 北京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山区典型森林类型结构功能模型和生长动态模拟系统研究(编号:0011-2)。
6. 科技部的“973”项目:森林植被对坡面水文过程与水量转化的调节机理(2002CB111501)子课题。
7.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基金:森林、湿地与旱地生态系统观测规范与数据信息共享系统研建(2002DEA20020)。
8. 国家林业局推广项目: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成果转化(编号:[ 2006 ] 100 号)。
9. 国家林业局新技术储备项目:典型生态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编号:2006-67)。
10. 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中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关键过程长期观测与模拟编号:2006-74)。
11. 国家林业科技“十一五”支撑计划专题:“中国森林生态质量状态评估与报告技术”(编号:2006BAD03A0702);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态系统水碳氮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编号:30590381-03) ;
13. 国家林业局标准项目: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与评估规范(编号:2007-LY-102)。
14. 科技部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位观测与评估技术研究 (编号:200704005) 。
15. 国家林业科技“十一五”支撑计划专题:典型区域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与生物资源动态监测技术研究 (编号:2008BADB0B0303) 。
16. 科技部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维护与经营技术研究 (编号:200804022E) 。
17. 林业公益性行业: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 (编号:201004010-02) 。
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生态地理区划的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网络典型抽样布局体系研究 (30972426),2010~2012年 。
19. 林业生态科技工程——“三北”地区水源涵养林体系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201104005)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
2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课题:天然森林和草地土壤碳储量及时空格局 (2011CB403200),2011~2015年 。
21.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分布式定位观测与模型模拟 (201204101),2012~2016年 。
22.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监测方法学研究及样带观测”(20130430101),2013~2016年。
科研成果:
首次利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在全国尺度上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继而又在省、市(州)、县、林场等尺度对服务功能评估方法进行了验证。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生态效益补偿定量化补偿措施。为了弥补绿色“GDP”的缺陷,还创造性的提出了“生态GDP”的概念, 构建了 “生态GDP”核算体系。2013年向“两会”提交的《关于倡导生态GDP,推行生态GDP核算制度》议案,得到了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又提出了森林生态要素 全指标连续清查技术(生态连清),实现了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耦合观测,为科学合理进行“生态GDP”核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近期,王兵研究员构建了北京城市 森林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并成功研发出了一款高精度的空气颗粒物气溶胶再发生器,解决了如何量化和分析树木吸附PM2.5作用的科学难题,填补了世界上此领域的空白。 牵头制定了《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LY/T 1626-2005)》、《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 1606-2003)》、《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方法 (LY/T 1952-2011)》、《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数据管理规范(LY/T 1873-2010)》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等11项国家林业行业标准。 并基于以上标准,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标准化体系研究工作。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数字化森林生态站构建技术研究”,首次提出并定义了“数字化森林生态站”的概念,成为迈向“数字林业”建设的重要一步。数字化 生态站的逐步实施将促使整个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的数字化进程。 通过十多年的探索,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站多能、以站带点”的生态站建设8字方针以及“基于 样带观测理念的森林生态站构建与布局模式”,并以经纬度驱动力为主线和森林格局为基础,构建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网络的东西大样带(WETSC)体系格局;目前中国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在国家尺度上单一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站数量最多的生态观测研究网络,已建设有80个台站,共计科研人员1000多人。以江西 大岗山国家级森林生态站为范例,创建了湘赣边界“九连山--井冈山--大岗山--庐山”为绿色观测链条的“红色小样带”尺度转换理念,并结合CFERN的实际提出 “多站点联合、多系统组合、多尺度拟合、多目标融合”的科研战略,对传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发展方向与内容做了创新性的调整。
1、“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规律”1999年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3;
2、“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复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2002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3;
3、“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获得江西省2003年科技进步2等奖,排名第一;
4、“大岗山林区水文气象长期观测与模拟”,荣获2006年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和技术工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5、“矿区废弃地植被综合恢复技术研究”2007年荣获第二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一;
6、“矿区废弃地植被综合恢复技术研究”2007年荣获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一;
7、人事部、国家林业局2007年“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排名第一;
8、“大岗山森林生态站”荣获“首届全国野外科技大会先进集体”,王兵研究员荣获“首届全国野外科技大会先进个人”的称号;
9、“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荣获“2011年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10、“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动态变化研究”荣获“2011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11、“广东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网络及服务功能评估”荣获“201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12、“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研究”荣获“2011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13、王兵研究员2013年荣获民进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14、“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14年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15、“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效益评估”荣获“2014年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四。
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和标准22部。
出版专著:
1. 《广东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王兵 张方秋 周平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年5月
2. 《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王兵 胡文 鲁绍伟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年3月
3.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张永利 杨锋伟 王兵 科学出版社 2010年6月
4. 《大岗山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王兵 李海静 郭泉水 夏良放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5.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王兵 崔向慧 崔国发 李迪强 科学出版社 2005
6. 《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王兵 聂道平 郭泉水 夏良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7. 《绿洲荒漠过渡区水热平衡规律级及其耦合模拟研究》王兵 崔向慧 马全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8. 《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研究网络》王兵 崔向慧 包永红 杨锋伟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9.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规律》刘世荣 温远光 王兵 周光益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10. 《大岗山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王兵 李海静 郭泉水 夏良放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出版标准:
1.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王兵 郭泉水 杨锋伟 蒋有绪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2. 《森林生态站建设技术要求》王兵 陈步峰 杨锋伟 崔向慧 李少宁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3. 《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王兵 德永军 杨锋伟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年10月
4.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王兵 李意德 李少宁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年10月
5. 《干旱半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王兵 余新晓 饶良懿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年10月
6. 《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王兵 周梅 郑秋红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年10月
7. 《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王兵 郑秋红 郭浩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年10月
8. 《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王兵 周梅 冯林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年5月
9.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王兵 杨锋伟 郭浩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年5月
10.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数据管理规范》王兵 国庆喜 郭浩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年2月
11. 《森林生态站数字化建设技术规范》王兵 郭浩 丁访军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年2月
12.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体系》王兵 鲁绍伟 李红娟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发表英文论文:
1 Xiang Niu,Bing Wang b,Shirong Liu,Chunjiang Liu,Wenjun Wei,Pekka E. Kauppi.Economical assessment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ina: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Ecological Complexity.(SCI IF=1.926)
2 Wang Bing,Gao Peng.Relationship of tree ring width of Cinnamomum camphora with climate factors in Sou-thern China.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Vol. 7(15), pp. 2297-2303, 19 April, 2012)(SCI IF=0.263)
3 Bing Wang,Wenjun Wei,Zhaokai Xing,Wenzhong You, Xiang Niu, Xiaoxu Ren,Chunjiang Liu.Biomass carbon pools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 forests in subtropical China: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Scandinav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12,1-16.(SCI IF=0.949)
4 Bing Wang, Yan JIANG, Xiao Hua WEI, etc. Effects of forest type, stand age, and altitude on soil respiration in subtropical forests of China.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Received. 2011,26:40-47.(SCI IF:1.075 )
5 Bing Wang, Bao Kai CUI, etc. Wood-rotting fungi in eastern China . Polypore diversity in Jiangxi Province. Annales Botanici Fennici .2011(1).p237-246.(SCI IF:0.692)
6 Bing Wang, Yu Cheng DAI, etc. Wood-rotting fungi in eastern China . Polypores from Dagang Mountains, Jiangxi Province. Cryptogamie Mycologie , 2009 , 30: 233-241. (SCI IF:0.717)
7 Wang Bing,WEI Wen-jun,LI Shao-ning. Carbon storage of bamboo forest ecosystem in china.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Jan.2008,vol.2,No.1
8 Bing Wang, Mei Zhou, et al. 2005. A preliminary study on soil erosion of the Longdong Loess Plateau region based on MODIS. Remote Sensing and Modeling of Ecosystems for Sustainability II,480-485(EI收录)
9 Wang Bing,Zhao Guangdong,Cui Xianghui,Bai Xiulan. 2002.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agangshan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4):58~62
10 Wang Bing,Cui Xianghui,Bao Yonghong. 2002. Research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and Dynamic Laws of Soil Water at Eco-tope between Oasis and Desert.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2):27~33
11 Wang Bing,Cui Xianghui,Li Shaoning,Bai Xiulan,Li Haijing,Zhong Biao. 2003 Study on Optimized Pattern of Forest Ecosystem Management in Dagangshan.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4):27~37
12 Wang Bing,Cui Xianghui,Yang fengwei. 2004.Chinese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and Its Development.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1):25~30.
13 Lishaoning,Wang Bing,Zhao Guangdong ,Cui Xianghui, Bai Xiulan,.Review of Researches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 Services ——Theories and Methods. 2003.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3):50~57.
14 Xianfeng Su,Wang Bing. 2000. A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the Main Managerial Areas of Plantations in China. Forests and Society:The Role of Research XXI IUFRO World Congress. 322~325.
发表中文论文:
2015
1 基于B/S模式的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优先出版 王红霞; 王兵; 李保玉; 牛香; 刘祖英 林业资源管理 2015/05
2 基于大数据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进展 宋庆丰; 牛香; 王兵 生态学杂志 2015/10
3 用生态GDP核算美丽中国(续) 王兵 林业与生态 2015/09
4 鲁中南石灰岩山地侧柏混交林对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 李艳霞; 高鹏; 李肖; 牛香; 王兵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5/04
5 叶片表面粗糙度对颗粒物滞纳能力及洗脱特征的影响 房瑶瑶; 王兵; 牛香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4
6 用生态GDP核算美丽中国 王兵 林业与生态 2015/08
7 北京不同污染地区园林植物对空气颗粒物的滞纳能力 优先出版 张维康; 王兵; 牛香 环境科学 2015/07
8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产能 宋庆丰; 牛香; 王兵 生态学杂志 2015/06
9 陕西省关中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大气颗粒物滞纳特征 房瑶瑶; 王兵; 牛香 生态学杂志 2015/06
10 北京市常见落叶树种叶片滞纳空气颗粒物功能 优先出版 王兵; 王晓燕; 牛香; 张维康; 汪金松 环境科学 2015/06
11 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王红霞; 王雪松; 王兵; 李保玉; 牛香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12 江西大岗山杉木人工林降雨截留特征及修正Gash模型的模拟 刘胜涛; 高鹏; 李肖; 牛香; 王兵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2
13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王红霞; 王雪松; 王兵; 李保玉; 牛香; 王晓燕; 师贺雄; 汪金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5/01
14 北京10个常绿树种颗粒物吸附能力研究 优先出版 王兵; 张维康; 牛香; 王晓燕 环境科学 2015/02
15 森林生态连清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王兵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01
2014
16 丝栗栲、苦槠和青冈幼苗叶片功能性状对增温和施氮的响应 王致远; 赵广东; 王兵; 邓宗富; 夏晨; 罗嘉东; 王财英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12
17 基于GIS的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规划 优先出版 郭慧; 王兵; 牛香 生态学报 2015/20
18 中国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网络构建方法 郭慧; 王兵; 牛香 水土保持通报 2014/06
19 辽西大黑山生态修复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驱动力 郑云龙; 高鹏; 张立勇; 王兵 山地学报 2014/06
2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以小五台山为例 郭慧; 王兵; 牛香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4/04
21 丝栗栲、苦槠和青冈幼苗叶片光合生理指标对人工增温和施氮的响应 王致远; 赵广东; 王兵; 邓宗富; 夏良放; 陈传松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4
22 退耕还林工程不同林种生态效益评估 王红霞; 王兵; 李保玉; 牛香; 王晓燕; 鲁绍伟; 李少宁; 师贺雄; 陈波 林业资源管理 2014/03
23 江西省大岗山主要森林类型降雨再分配特征 优先出版 李道宁; 王兵; 蔡体久; 殷卓; 琚存勇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8
24 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监测省份生态效益评估 周鸿升; 敖安强; 李保玉; 王兵; 牛香; 王晓燕 林业经济 2014/05
2013
25 江西大岗山不同密度杉木林林冠截留特征研究 殷卓; 王兵; 蔡体久; 李道宁 安徽农业科学 2013/36
26 水分变化对毛竹林与常绿阔叶林土壤N素矿化的潜在影响 宋庆妮; 杨清培; 王兵; 祁红艳; 欧阳明; 陈伏生 生态学杂志 2013/12
27 大岗山不同海拔毛竹林土壤肥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薛沛沛; 王兵; 牛香 浙江农业学报 2013/06
28 武宁县、江山市和邵武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 薛沛沛; 王兵; 牛香; 李红 水土保持学报 2013/05
29 江西大岗山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研究 优先出版 潘勇军; 王兵; 陈步峰; 彭清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10
30 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牛香; 宋庆丰; 王兵; 房瑶瑶; 任军; 汪兆洋; 薛沛沛; 郭慧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3/08
31 细根对竹林-阔叶林界面两侧土壤养分异质性形成的贡献 刘骏; 杨清培; 余定坤; 宋庆妮; 赵广东; 王兵 植物生态学报 2013/08
32 广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优先出版 潘勇军; 陈步峰; 王兵; 肖以华; 裴男才; 彭清珍; 粟娟; 史欣; 黄金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05
33 大岗山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冰冻雨雪灾害后健康经营研究 薛沛沛; 王兵; 牛香 江西农业学报 2013/03
34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研究概况 李峰卿; 王兵; 牛香 浙江农业科学 2013/03
35 大岗山杉木人工林大径材培育优化技术 薛沛沛; 王兵 浙江农业科学 2013/03
36 人工控制增温和施氮对丝栗栲和苦槠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喻志强; 赵广东; 王兵; 邓宗富; 杨清培; 贺小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01
37 江西大岗山不同密度杉木林枯落物持水与土壤贮水能力研究 赵磊; 王兵; 蔡体久; 满秀玲; 李道宁 水土保持学报 2013/01
38 中国典型生态区划方案对比研究 郭慧; 王兵; 牛香 广东农业科学 2013/03
39 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王兵; 魏江生; 俞社保; 梁建平; 蔡会德; 农胜奇 广西植物 2013/01
40 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鸡公山落叶栎林和松栎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优先出版 张学顺; 王兵; 冯万富; 戴慧堂; 刘国顺; 单燕祥; 厉相卿; 董卉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3/01
2012
41 大岗山毛竹林中主要树种生态位及DCA排序分析 杨清培; 王兵; 郭起荣; 杨光耀; 赵广东; 余定坤; 宋庆妮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06
42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方法的现状与前景 薛沛沛; 王兵; 牛香; 李峰卿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2/05
43 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方法 任晓旭; 王兵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2/02
44 基于分布式测算方法的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牛香; 王兵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2/02
45 杉木人工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性质的通径分析 吴永铃; 王兵; 戴伟; 王丹; 安晓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2/02
46 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方法 王兵; 宋庆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2/02
2011
47 杉木人工林土壤系统有机碳相关变量的通径分析 王丹; 王兵; 戴伟; 李萍 土壤通报 2011/04
48 毛竹树干液流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丁访军; 王兵; 赵广东 林业科学 2011/07
49 江西省广丰县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研究 王兵; 鲁少波; 白秀兰; 宁金魁; 杨晓菲; 王晓燕; 鲁绍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03
50 大岗山毛竹扩张对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储特征的影响 杨清培; 王兵; 郭起荣; 赵广东; 方楷; 刘苑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03
51 短轮伐期桉树人工林土壤温度特征分析 潘勇军; 王兵; 陈步峰; 陈进; 史欣; 李汉强 林业科学研究 2011/03
52 大岗山毛竹林与常绿阔叶林碳储量及分配格局 王兵; 杨清培; 郭起荣; 赵广东; 方楷 广西植物 2011/03
53 江西大岗山地区7—9月降水量的重建与分析 乔磊; 王兵; 郭浩; 吴喜昌; 周梅; 王志强; 刘晓彬; 夏良放; 邓宗付 生态学报 2011/08
54 中国灌木林-经济林-竹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王兵; 魏江生; 胡文 生态学报 2011/07
55 土壤呼吸及其三个生物学过程研究 王兵; 姜艳; 郭浩; 赵广东; 白秀兰 土壤通报 2011/02
56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差异研究 王兵; 任晓旭; 胡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1/02
57 中亚热带毛竹和杉木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 丁访军; 王兵; 郭浩; 赵广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01
58 毛竹林物种多样性对集约经营的响应模型 杨清培; 时培建; 王兵; 赵广东; 郭起荣; 杨光耀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01
59 帽峰山森林气温与区域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潘勇军; 王兵; 陈步峰; 史欣; 肖以华 林业科学研究 2011/01
60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 王兵; 任晓旭; 胡文 林业科学 2011/02
61 杉木生长及土壤特性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王丹; 王兵; 戴伟; 李萍 生态学报 2011/03
62 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相关变量的敏感性分析 王丹; 王兵; 戴伟; 李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1/01
63 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研究 吴永铃; 王兵; 赵超; 戴伟; 李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2010
64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区域差异性 王兵; 任晓旭; 胡文; 魏江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11
65 江西大岗山毛竹林土壤呼吸时空变异及模型模拟 姜艳; 王兵; 汪玉如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66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标准体系构建 王兵; 丁访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06
67 江西广丰森林生态服务及其价值研究 王兵; 王丹 江西科学 2010/05
68 毛竹的异质性空间点格局分析 时培建; 郭世权; 杨清培; 王兵; 杨光耀; 方楷 生态学报 2010/16
69 亚热带林分土壤呼吸及其与土壤温湿度关系的模型模拟 姜艳; 王兵; 汪玉如; 杨清培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7
70 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王兵; 鲁绍伟; 尤文忠; 任晓旭; 邢兆凯; 王世明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7
71 中国栎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郭浩; 汪玉如; 王兵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72 亚热带几种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评价研究 李萍; 王兵; 戴伟; 王丹; 邓宗付; 赵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03
73 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 王丹; 戴伟; 王兵; 李萍; 邓宗付; 赵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03
74 不同海拔毛竹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的研究 赵超; 王兵; 戴伟; 吴永玲 河北林果研究 2010/01
75 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周薇; 王兵; 李钢铁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2009
76 江西大岗山毛竹林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 王兵; 王燕; 郭浩; 赵广东; 白秀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06
77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王丹; 王兵; 戴伟; 李萍; 胡文; 郭浩 林业科学研究 2009/05
78 贵州省黔东南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王兵; 魏江生; 胡文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79 林业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成效 杨锋伟; 王兵; 周梅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9/03
80 赤水河下游不同林地类型土壤物理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 丁访军; 王兵; 钟洪明; 潘明亮; 母永秋 水土保持学报 2009/03
81 中国杉木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王兵; 马向前; 郭浩; 王燕; 冷泠 林业科学 2009/04
82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组分区分中的应用 郑秋红; 王兵 林业科学研究 2009/01
83 中国经济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王兵; 鲁绍伟 应用生态学报 2009,20(2):417-425
84 江西大岗山林区樟树年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兵; 高鹏; 郭浩; 冷泠 应用生态学报 2009,20(1):71-76
85 影响丝栗栲树干液流速度的环境因子分析 王兵; 郭浩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3(1):43-48
86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研究 王燕; 刘苑秋; 杨清培; 邓宗富; 王兵; 曾炳生; 郭浩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9-12-20
2008
87 江西大岗山三种主要植被类型枯落物水文性能研究 王兵; 王燕; 赵广东 水土保持研究 2008/06
88 CO2浓度短期倍增对银杏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包青春; 王兵; 赵广东; 王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89 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杨锋伟; 鲁绍伟; 王兵 林业科学 2008/11
90 怀来盆地丘陵区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动态 郑秋红; 王兵; 郭浩; 张宏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05
91 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及其时空分布格局 丁访军; 王兵; 郭浩 江西科学 2008/05
92 我国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进展 王燕; 王兵; 赵广东; 郭浩; 丁访军; 马向前 林业科技开发 2008/04
93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进展 王兵; 王燕; 赵广东; 包青春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94 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的中国森林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方法 王兵; 郑秋红; 郭浩 林业科学研究 2008(2):268-274
95 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王兵; 魏文俊; 李少宁; 郭浩; 白秀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47(2):93-98
96 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研究 马向前; 王兵; 郭浩; 王燕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8/01
97 杉木人工林碳密度特征与分配规律研究 魏文俊; 王兵; 白秀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8/01
98 江西大岗山3种林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王燕; 王兵; 赵广东; 郭浩; 马向前; 邓宗富 水土保持学报 2008/01
99 科技如何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肖显静; 彭新宇; 蒋高明; 骆世明; 章家恩; 王兵 中国科技论坛 2008/02
100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的江西省森林贮碳功能研究 魏文俊; 王兵; 郭浩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8-12-15
101 中国油松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 郭浩; 王兵; 马向前; 赵广东; 李少宁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8-06-15
102 中国竹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王兵; 魏文俊; 邢兆凯; 李少宁; 白秀兰 生态环境 2008,17(4):1680-1684。
2007
103 江西省森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 王兵; 魏文俊 江西科学 2007(6):681-687
104 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 李少宁; 王兵; 郭浩; 曲晖; 李彬彬; 张丽荣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06
105 美国杏李不同栽培模式适应性评价 斯琴格日乐; 德永军; 王兵; 白秀兰; 吴慧; 张彦廷; 高秀丽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11
106 江西省森林植被乔木层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 魏文俊; 王兵; 李少宁; 马向前; 孙建军; 陈方建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7/05
107 江西大岗山杉木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动态及多样性 林英华; 刘海良; 张夫道; 白秀兰; 王兵 林业科学研究 2007/05
108 江西大岗山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 陈滨; 赵广东; 冷泠; 王兵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7/03
109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研究进展 王兵; 郭浩; 王燕; 马向前; 李少宁; 陈涛; 常伟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 (3):114-121
110 四倍体刺槐不同栽培模式适应性评价 王兵; 周梅; 德永军; 斯琴毕力格; 刘书文; 斯琴格日乐; 翟景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111 大岗山四种林型夏秋季土壤呼吸研究 张连举; 王兵; 刘苑秋; 陈滨; 敖剑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7/01
112 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王兵,李少宁,郭浩. 江西科学,2007(5):553-559
2006
113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王国兵; 郝岩松; 王兵; 阮宏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S2
114 宁夏六盘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贮水与入渗研究 王兵; 魏文俊; 冷泠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115 宁夏六盘山落叶森林凋落与枯落物分布及持水特性的研究 魏文俊; 王兵; 冷泠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116 栎林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在凋落物分解中的变化 林英华; 杨德付; 张夫道; 王建修; 白秀兰; 王兵 林业科学研究 2006/03
117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水量平衡的研究 崔向慧; 李海静; 王兵 林业科学 2006/02
118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景观质量评价 崔向慧; 王兵; 朱学灵; 朱聪博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01
119 极端困难立地植被综合恢复技术研究 王兵; 赵广东; 苏铁成; 李刚; 白秀兰 水土保持学报 .2006,20(1):151-154
120 数字化森林生态站构建技术研究 王兵; 李少宁 林业科学 2006,42(1):116- 121
121 基于样带观测理念的森林生态站构建和布局模式 王兵; 赵广东; 杨锋伟 林业科学研究 2006.Vol19,No3,385~390
2005
122 数字化森林生态站系统的构建 沈静; 陈志泊; 王兵; 李少宁 农业网络信息 2005/12
123 大岗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研究 王兵; 李海静; 李少宁; 邓宗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27(5):678~682,699
124 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研究 王兵; 李少宁; 李利学; 崔向慧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27(5):683~688
125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丝栗栲和苦槠栲光合日动态特征研究 王兵; 赵广东; 李少宁; 白秀兰; 邓宗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27(4):576~579
126 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及其应用 赵广东; 王兵; 杨晶; 张志坚 气象科技 2005/04
127 煤矸石山废弃地不同植物复垦措施及其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赵广东; 王兵; 苏铁成; 白秀兰; 李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02
128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丝栗栲和苦槠栲不同叶龄叶片光合特性研究 赵广东; 王兵; 李少宁; 白秀兰; 邓宗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02
129 沙棘对辽宁西部杨树人工林叶片水分状况的影响研究 赵广东; 刘世荣; 张振军; 贾瑞; 李学民; 王兵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02
130 以植被指数为主要依据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研究.王兵,周梅等.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增刊):151~152
131 江西大岗山森林植物区系研究 李海静; 王兵; 李少宁; 李南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期刊】江西植保 2005-06-30
2004
132 中国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及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 赵广东; 王兵; 靳芳 世界林业研究 2004/06
133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水文生态效应的研究 崔向慧; 王兵; 邓宗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4/05
134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理论与方法 李少宁; 王兵; 赵广东; 崔向慧; 白秀兰 世界林业研究 2004/04
135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王兵; 崔向慧; 杨锋伟 生态学杂志 2004,23(4):84~91
136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区辐射特征与热量平衡规律研究 王兵; 崔向慧; 包永红 林业科学 2004,40(3):26~32
137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区水量平衡规律研究 王兵; 崔向慧 生态学报 2004,24(2):235~240
2003
138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区沙土温度的变化特征 崔向慧; 王兵; 高志海; 纪永福 林业科学研究 2003/06
139 林业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采集 王兵; 董娜 林业科技管理 2003,3:31~38
140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的发展 王兵; 崔向慧; 杨锋伟 林业科技管理 2003,2:15~21
141 荒漠生态系统水热平衡规律研究进展 崔向慧; 王兵; 亢新刚; 冯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02
142 林业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采集 王兵; 董娜 林业科技管理 2003-09-30
2002
143 大岗山森林生态站区气象要素分析 王兵; 崔向慧; 李海静; 白秀兰 林业科学研究 2002,15(6):693~699
144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王兵; 李少宁; 白秀兰; 崔向慧; 李海静 世界林业研究 2002,15(4):1~6
145 荒漠化地区土壤水分时空格局及其动态规律研究 王兵; 崔向慧; 白秀兰; 马全林 林业科学研究 2002,15(2):143~149
146 大岗山人工针阔混交林与常绿阔叶林水文动态变化研究 王兵; 崔相慧; 白秀兰; 夏良放; 李江南; 陈仲庐 林业科学研究 2002,15(1):13~20
147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水热平衡规律研究进展 王兵; 刘世荣; 崔向慧; 白秀兰 世界林业研究 2002,15(1):19~28
148 野外观测台站规范化与标准化研究. 王兵. 标准出版社.2002,5:1~123
2002年以前的
149 从第21届国际林联世界大会看全球“森林与水”研究进展 王兵; 崔相慧; 杨峰伟 世界林业研究 2001,14(5):1~7
150 退耕还林(草)科技培训教材汇编. 王兵.中国林科院.2001,8:195~223
151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云南省金沙江流域东川市、会泽县生态林业建设调研 王兵; 肖文发; 郎南军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0-12-30
152 中国主要森林群落植物生活型谱的数量分类及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郭泉水; 江洪; 王兵; 阎洪 生态学报 1999/04
153 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王兵. 林业科学研究.1999,12(5):561~562
154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迹地不同森林经营类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郭玉文; 聂道平; 王兵; 陈仲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8/04
155 中国森林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预测研究 刘世荣; 郭泉水; 王兵 生态学报 1998/05
156 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松林地理分布影响的研究 郭泉水; 阎洪; 徐德应; 王兵 生态学报 1998/05
157 大气CO2浓度增加对不同层次生物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可能影响 刘世荣; 郭泉水; 王兵; 钮利民 世界林业研究 1998/01
158 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问题与进展 聂道平; 徐德应; 王兵 世界林业研究 1997/05
159 油松-白桦混交林种间关系研究 聂道平; 王兵; 沈国舫; 董世仁 林业科学 1997/05
160 中国若干森林水文要素地理分布规律的模拟 王兵; 刘世荣; 郭泉水; 温远光 生态学报 1997,17(4):344~348
161 气候变化对我国森林降水截留规律的可能影响 王兵; 郭泉水; 阎洪; 温远光 林业科学 1997,33(4):299~306
162 造林区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研究 王兵; 刘世荣; 陈力 农村生态环境 1997/01
163 大气CO2浓度增加对生物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可能影响──Ⅰ─模拟CO2实验技术以及细胞、叶片和个体生长对CO2的响应 刘世荣; 郭泉水; 王兵 地理学报 1996/S1
164 大气CO2浓度增加对生物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可能影响──Ⅱ─植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结构和生产力对大气CO2浓度增加的响应 刘世荣; 王兵; 郭泉水 地理学报 1996/S1
165 中国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及环境质量 王兵; 肖文发; 刘世荣 世界林业研究 1996/05
166 现代森林水文学研究中的数据管理技术 王兵; 聂道平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6/02
167 中国森林植物群落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蒋有绪; 王丽丽; 王兵 林业科学研究 1994/05
168 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经济系统内外部效益评价 吴斌; 王兵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 【期刊】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4-03-30
169 竹荪实用栽培技术(上) 王丽丽; 王兵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 【期刊】林业科技通讯 1994-02-15
170 竹荪实用栽培技术(下) 王丽丽; 王兵 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 【期刊】林业科技通讯 1994-03-15
171 大岗山红黄壤中过氧化氢酶与土壤性质关系的研究 戴伟; 王兵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林科院 【期刊】林业科技通讯 1994-04-15
172 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Ⅱ.中国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摸拟 刘世荣; 徐德应; 王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期刊】林业科学研究 1994-08-30
173 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 王兵; 吴斌; 李建牢 中国林业科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 黄委会天水水保站 【期刊】水土保持学报 1994-09-28
174 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Ⅰ.中国森林现实生产力的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 刘世荣; 徐德应; 王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副研究员 【期刊】林业科学研究 1993-12-27
会议论文:
1 水分变化对毛竹林与常绿阔叶林土壤N素矿化的潜在影响 宋庆妮; 杨清培; 王兵; 祁红艳; 欧阳明; 陈伏生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3-10-13
2 基于样带观测理念的森林生态站构建和布局模式 王兵; 赵广东; 杨锋伟 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6-08
3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关键技术研究 王兵; 李少宁; 崔向慧 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5-10
4 极端困难立地植被综合恢复技术研究 王兵; 赵广东; 苏铁成; 白秀兰; 李刚 首届北京生态建设国际论坛 国际会议 2005-10
5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关键技术研究 李少宁; 王兵; 崔向慧 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5-08
6 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研究 王兵; 李少宁; 崔向慧 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 中国会议 2005-06
7 以植被指数为主要依据的陇东黄土高原区土壤侵蚀 王兵; 周梅; 郭广猛; 宋维峰; 张满良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内蒙古农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林业大学; 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中国会议】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2) 2005-06-30
8 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理论与方法 李少宁; 王兵; 赵广东; 崔向慧; 白秀兰 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中国会议 2004-09
9 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研究 王兵; 崔向慧; 李少宁; 白秀兰; 李海静; 钟飚 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中国会议 2004-09
10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水量平衡研究 李海静; 王兵; 崔相慧 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中国会议 2004-09
11 复垦措施对矿区废弃地土壤化学性质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王兵; 赵广东; 苏铁成; 白秀兰; 李刚 “全国第五届青年植物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4-08
12 从第21届国际林联世界大会看全球“森林与水”研究的进展 王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会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 2003-09-01
13 金沙江流域防护林体系生态经济效益评价 王兵 中国林业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室; 国家林业局大岗山森林生态定位站 【中国会议】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 1999-10-18
荣誉奖励:
1. 1999年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排名第三。
2. 2000年获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文明荣誉称号。
3. 2002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排名第十三 。
4. 2003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排名第一。
5. 2006年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和技术工作奖”二等奖 ,排名第一。
6. 2007年获第二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一。
7. 2007年获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一。
8. 2007年获全国野外科技大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9.人事部、国家林业局2007年“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排名第一。
10.“大岗山森林生态站”荣获“首届全国野外科技大会先进集体”,王兵研究员荣获“首届全国野外科技大会先进个人”的称号。
11.2011年获得“CFERN & GENE生态优秀论文奖励基金。
12. 2011年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13、2011年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14、2011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15、2011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16、王兵研究员2013年荣获民进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17、2014年荣获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18、2014年荣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四。
学术交流:
曾出访欧美等三十几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考察过美国的LTER、英国的ECN、德国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法国和荷兰的生态林业建设。
1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13-10-13
2 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6-08
3 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5-10
4 首届北京生态建设国际论坛 国际会议 2005-10
5 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5-08
6 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 中国会议 2005-06
7 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 2005-06-30
8 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中国会议 2004-09
9 “全国第五届青年植物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4-08
信阳是生态高地 养生福地 度假胜地
——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员王兵
“信阳真是个好地方啊,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生态高地、养生福地、度假胜地!”昨日,当记者问及这次信阳之行的总体感受时,王兵感慨道。
“这次对信阳市两处景区负离子的现场实测,得出的结果令人非常振奋,特别是黄柏山万丈崖景点负离子的瞬间峰值竟高达每立方厘米47.8万个,这是我们权威的森林负离子观测团队在全国范围内目前所掌握的森林负离子含量的瞬间最高值,也是我们森林生态学在负离子观测方面一个新的发现,充分说明了信阳的森林空气质量非常好,非常有利于人体健康。”王兵如数家珍。
那么,什么是“负离子”呢?王兵解释道:“负离子”就是空气中带有负电荷的分子,它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包括太阳辐射在内的各种射线源对空气中离子的激发,使负离子脱离出来,附着在氧气分子、水分子,还有二氧化碳等分子的表面,结合成负离子,因为这种负离子经常与氧气结合,所以我们在科普的时候常常把它叫负氧离子。其二是森林本身的光合作用,绿色的树冠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把二氧化碳存到绿色植物中,把氧气排到大气中,这样既起到碳汇的作用,又给人类提供了呼吸氧气。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光合作用的进行,也会使一些离子脱离它原有的结合体,漂浮在空气中,并与其他的空气分子结合,形成负离子,这是森林光合作用的一种属性。其三,在水流跌落的过程中,与岩石撞击,浪花的相互碰撞,也会形成负离子。
王兵接着说,国际上把森林负离子叫做“空气的维生素”,也就说,它是空气中能给人提供健康的一种要素。我们平时可以吃主食获得养分,同时我们的体内也需要各种各样的维生素。空气也是这样,空气中的氧气只能维持我们的正常呼吸,我们如果要想更健康,心理上更加愉悦,那么,就需要空气中含有更多的负离子。
“正是由于森林与空气、水分的相互作用,负离子才会大量产生,所以我们在寻找负离子含量高的环境时,找森林植被好、水汽充足,最好是有溪流、瀑布的地方。如果森林原生性很强,特别是原始森林,再结合溪流、瀑布,这就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负离子的生产车间、生产基地。我们到这样的环境中休闲、锻炼,对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在回答如何选择负氧离子较高的环境时,王兵如是说。
最后,王兵详谈了负离子对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他说,负离子对人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精神系统的健康有非常大的好处。这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些相关的研究报告中,还有国内外学者的学术论文中,都已经得到了证明。我们知道,在大城市工作的白领,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压力,甚至可能会产生一些抑郁倾向,存在一种亚健康的状态,那么在这种状态下,什么是最好的良方?就是空气的负离子。工作压力大、常失眠的人,应该经常到负离子丰富的地方多休息、多运动,这样就会使自己的身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专家简介:
王兵,男,1965年5月2日出生,辽宁省西丰县人,现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首席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7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12月,进入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主持的课题项目多项获奖。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站多能、以站带点”的生态站建设8字方针以及“基于样带观测理念的森林生态站构建与布局模式”,首次提出并定义了“数字化森林生态站”的概念。(见习记者 马迎春)
来源: 信阳日报 时间:2014-09-05 09:19:48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