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编辑专家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人物 » 基础科学 » 地质学 »

李大伟——采矿工程专家李大伟——河南理工大学教授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17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李大伟——采矿工程专家李大伟——河南理工大学教授 

专家信息:

李大伟,男,1963年11月出生,博士,现任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焦作矿业学院采矿系矿井建设专业毕业。

1985年7月至1991年8月平顶山矿务局科研所。

1991年9月至1994年7月中国矿业大学建工学院岩土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

1994年8月至2003年9月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技术中心,负责巷道支护技术与采煤方面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2006年6月至今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从事教学、研究。

社会任职: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巷道支护技术与采煤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稳定单向铰接U型钢支架研制。

2. 焦作矿区程村矿软岩巷道大变形围岩稳定控制试验研究。

3. 梨园矿宁庄井大变形巷道流变控制技术研究。

4. 邢台矿区显德汪矿1191三软煤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5. 平顶山矿区十一矿丁六皮带下山巷道维修支护技术研究。

6. 软岩巷道二次支护合理支护强度研究。

7. 单向铰接转动U型钢支架大承载及高稳定性技术研究。

科研成果:

1. 松软超高地应力巷道动态叠加支护技术研究,获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 动压巷道围岩稳定理论与控制技术研究,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3. 巷道围岩应力转移理论与技术 周华强;李学华;柏建彪;蒋金泉;董正筑;瞿群迪;王悦汉;张农;尹增德;李大伟;赵才智;陈俊国;曲华;孟进军 【科技成果】中国矿业大学 2005

发明专利:

1. 可缩刚性间转换的U型钢支架搭接段连接方法 李大伟 【中国专利】河南理工大学 2008-08-20

2. 刚性U型钢支架的型钢间搭接段连接装置 李大伟 【中国专利】河南理工大学 2009-01-28

3. 巷道金属支架连接拉杆用板式拉环 李大伟; 贾安立 【中国专利】河南理工大学 2011-01-12

论文专著:

在《岩土工程学报》、《煤炭学报》有关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

出版专著:

《深井软岩巷道二次支护原理及控制技术》

发表中文论文:

1 赵固一矿风化破碎巷道控制技术研究 朱影; 李大伟; 周俊帆; 李登月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期刊】中州煤炭 2011-08-25

2 松软破碎带巷道围岩变形控制研究 李登月; 李大伟; 周俊帆; 徐基根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淮北矿业集团朱仙庄矿 【期刊】煤炭技术 2010-12-10

3 高强U型钢支架在软岩巷道支护中的应用 周俊帆; 李大伟; 李登月; 唐杰兵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期刊】煤炭技术 2010-12-10

4 岩石Ⅰ型断裂韧度测试技术和理论研究综述 张盛; 李小军; 李大伟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期刊】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15

5 平煤十一矿丁六胶带下山破坏巷道的修复 唐杰兵; 李大伟; 徐书航; 周俊帆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十一矿 【期刊】中州煤炭 2010-01-25

6 圆盘厚度对岩石抗拉强度公式的影响性研究 张盛; 梁亚磊; 李大伟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与工程学院 【期刊】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9-12-15

7 软岩破碎巷道大刚度二次支护稳定原理 常庆粮; 周华强; 李大伟; 柏建彪; 侯朝炯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徐州; 江苏徐州; 河南焦作 【期刊】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7-06-15

8 基于软岩条件下的配水井设计优化与应用 戎建伟; 李大伟 煤炭工业郑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郑州; 河南焦作 【期刊】中州煤炭 2007-08-25

9 显德汪矿软煤巷道托顶煤锚网支护研究 李大伟; 戎建伟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煤炭工业郑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南焦作; 河南郑州 【期刊】中州煤炭 2007-10-25

10 软岩巷道锚喷支护破坏分析与对策 李大伟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焦作 【期刊】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2-15

11 围岩应变软化巷道锚杆支护作用的计算 李大伟; 侯朝炯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河南焦作; 江苏徐州 【期刊】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8-03-15

12 巷道锚杆支护特性分析与应用 李大伟; 侯朝炯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河南焦作; 江苏徐州 【期刊】煤炭学报 2008-06-15

13 大刚度高强度二次支护巷道控制机理与应用 李大伟; 侯朝炯; 柏建彪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河南焦作; 江苏徐州 【期刊】岩土工程学报 2008-07-15

14 锚杆支护对围岩稳定作用的弹塑性力学计算与应用 李大伟; 侯朝炯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江苏徐州 【期刊】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06-03-30

15 帮底锚索应用条件与施工技术研究 李大伟; 侯朝炯; 常庆粮; 戎建伟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郑州煤矿设计院 江苏徐州; 江苏徐州; 河南郑州 【期刊】建井技术 2006-06-25

16 软岩破碎巷道大刚度二次支护稳定原理 常庆粮; 周华强; 李大伟; 柏建彪; 侯朝炯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徐州; 江苏徐州; 河南焦作 【期刊】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7-06-15

17 围岩应变软化巷道锚杆支护作用的计算 李大伟; 侯朝炯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河南焦作; 江苏徐州 【期刊】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8-03-15

18 煤物理吸氧量随温度及粒径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 李大伟; 王德明; 顾俊杰; 戚绪尧; 仲晓星; 黄本斌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江苏徐州 【期刊】煤炭科学技术 2008-02-25

19 煤低温阶段吸氧特性的研究 戚绪尧; 王德明; 仲晓星; 李大伟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徐州 【期刊】煤炭科学技术 2008-03-25

20 泡沫除尘机理的理论研究 黄本斌; 王德明; 时国庆; 李大伟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江苏徐州 【期刊】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8-05-10

21 巷道锚杆支护特性分析与应用 李大伟; 侯朝炯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河南焦作; 江苏徐州 【期刊】煤炭学报 2008-06-15

22 大刚度高强度二次支护巷道控制机理与应用 李大伟; 侯朝炯; 柏建彪 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河南焦作; 江苏徐州 【期刊】岩土工程学报 2008-07-15

23 圆柱形薄壁铜罐外表面平均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曹亮; 韩可琦; 李大伟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学院 【期刊】大众科技 2008-08-10

24 基于失碳速率的煤氧化动力学模型研究 顾俊杰; 王德明; 仲晓星; 李大伟; 许涛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期刊】火灾科学 2009-07-15

25 断裂电磁辐射Kaiser效应的实验研究 刘明举; 何学秋; 李大伟 焦作工学院瓦斯地质研究所; 中国矿业大学; 平顶山矿务局 【期刊】焦作矿业学院学报 1995-08-28

26 低强度软岩巷道大变形围岩稳定控制试验研究 李大伟; 侯朝炯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江苏徐州 【期刊】煤炭科学技术 2006-03-25

荣誉奖励:

1. 获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 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资料更新中……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