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李生宝,男,1958年11月出生于宁夏惠农区燕子墩乡。曾任林科所副所长。现任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长、党支部书记、研究员,是我区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林学系水土保持专业,从此便和农林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2年毕业回到宁夏,到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工作,曾任技术员、工程师、副研究员、林业研究所副所长,宁夏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
社会兼职:
1.宁夏林学会常务理事。
2.宁夏园艺学会理事长 。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从事荒漠化治理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始终把治理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和科技富民作为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科研方面严谨、认真,对工作始终是高标准、严要求,不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把青春献给了绿色,献给了宁夏农业科技事业。他的事迹,在宁夏农业系统受到交口称赞。
发明专利:
1 一种成年羊用柠条全价配合饲料 王峰; 张浩; 蒋齐; 温学飞; 左忠; 李生宝; 余峰 宁夏农林科学院沙漠治理研究所 2004- 10-27
2 一种羔羊用柠条全价配合饲料 王峰; 张浩; 蒋齐; 温学飞; 左忠; 李生宝; 余峰 宁夏农林科学院沙漠治理研究所 2004-10-27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宁南黄土丘陵区典型水保工程措施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 蔡进军; 李生宝; 蒋齐; 张源润 水土保持通报 2010-02-15
2 玉米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董立国; 袁汉民; 李生宝; 袁海燕; 潘占兵 生态环境学报 2010-02-18
3 宁南黄土丘陵区坡向、坡位对苜蓿地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异的影响 潘占兵; 余峰; 王占军; 李生宝; 张源润 水土保持研究 2010-04-15
4 宁夏南部土石质山区造林技术规程 张源润; 蒋齐; 李生宝; 蔡进军; 潘占兵; 季波; 董立国; 王月玲; 李娜; 许浩 宁夏农林科技 2009-04-10
5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 杨银生; 余峰; 刘华; 李生宝 宁夏农林科技 2009-06-10
6 宁夏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探讨 杨银生; 余峰; 李生宝; 刘华 宁夏农林科技 2009-06-10
7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典型抗旱造林整地技术集流效果研究 蔡进军; 李生宝; 蒋齐; 张源润; 许畴 水土保持研究 2009- 10-15
8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综述 黄肖勇; 李生宝 农业科学研究 2009-09-25
9 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蔡进军; 李生宝; 蒋齐; 张源润 宁夏农林科技 2009-10-10
10 刈割对紫花苜蓿的补偿效应研究进展 岳彩娟; 李生宝; 蔡进军; 陈宏亮 农业科学研究 2009-12-25
11 农用土壤保水剂在半干旱地区林业生产中应用效果研究 董立国; 蒋齐; 张源润; 蔡进军; 王月玲; 季波; 李生宝; 马步超; 火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06-03-05
12 宁南山区红薯生态适应性及栽培技术 董立国; 蔡进军; 徐学禄; 张源润; 季波; 王月玲; 李生宝; 蒋齐; 马步朝; 火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06-04-10
13 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董立国; 袁汉民; 李生宝 ; 蒋齐; 张源润; 蔡进军; 王月玲; 季波 现代农业科技 2006-05-10
14 彭阳县长城塬种植业结构模式优化初探 马步朝; 董立国 ; 李生宝; 徐学禄; 蒋齐; 赵丕明; 张词睿 现代农业科技 2006-05-10
15 半干旱退化山区不同生态恢复与重建措施的土壤水分研究 王月玲; 张源润; 蔡进军; 李生宝; 蒋齐 水土保持研究 2006-06-30
16 黄土丘陵区特旱年份豌豆品比试验结果初报 董立国; 蔡进军; 徐学禄; 张源润; 季波; 王月玲; 李生宝; 蒋齐; 马步朝; 火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06-06-05
17 宁南山区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土壤环境效应影响的研究 李生宝; 王占军; 王月玲; 季波 水土保持学报 2006-08-28
18 人工柠条灌木林营造对退化沙地改良效果的评价 蒋齐; 李生宝; 潘占兵; 王占军 水土保持学报 2006-08-28
19 黄土塬区玉米密度及氮磷肥用量优化模式的研究 董立国; 马步朝; 李生宝; 许学禄; 蒋齐 玉米科学 2006-12-30
20 柠条不同种植密度对植物群落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王占军; 李生宝; 蒋齐; 潘占兵 草业与畜牧 2006-10-30
21 宁南黄土丘陵区新型集流造林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应用 王月玲; 蔡进军; 张源润; 李生宝; 蒋齐 西北农业学报 2006-07-16
22 胡萝卜品种比较及最佳种植密度研究初探 董立国; 马守才; 蔡进军; 李生宝; 许学禄; 张源润; 季波; 王月玲; 蒋齐; 马步朝; 火勇 中国种业 2006-11-15
23 农作物秸秆微贮后营养价值及对羊增重效果的影响 季波; 李生宝; 温学飞; 蔡进军; 张源润; 王玲 当代畜牧 2006-12-15
24 干旱区草地土壤种子库研究综述 池芳春; 李生宝; 刘华; 王占军 安徽农业科学 2007-02-28
25 宁南黄土丘陵干旱区小流域雨水资源潜力研究 王月玲; 蔡进军; 张源润; 李生宝; 蒋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03-30
26 宁南山区不同恢复措施对土壤环境效应的综合评价 李生宝; 季波; 王月玲; 董立国 水土保持研究 2007-02-28
27 干旱风沙区人工柠条林对退化沙地改良效果的关联度分析与综合评价 何全发; 王占军; 蒋齐; 李生宝; 潘占兵 水土保持研究 2007-02-28
28 宁夏半干旱地区梯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余峰; 董立国; 赵庆丰; 李生宝; 蒋齐; 许强 水土保持研究 2007-02-28
29 宁夏南部半干旱山区生态农业建设优化模式的建立 李生宝; 余峰; 董立国; 蒋齐; 张源润; 蔡进军; 王月玲; 季波; 李娜 水土保持研究 2007-04-30
30 玉米氮磷钾肥用量数学模型及优化模式的研究 董立国; 李生宝 ; 蔡进军; 许学禄; 张源润; 季波; 蒋齐; 马步朝; 火勇 土壤通报 2007-02-06
31 宁南山区典型旱作农耕地土壤特性分析 蔡进军; 蒋齐; 张源润; 王月玲; 董立国; 季波; 李生宝 西北农业学报 2007-03-16
32 充分利用坡地雨水资源,促进半干旱退化山区植被建设 王月玲; 赵庆丰; 蔡进军; 张源润; 李生宝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05-15
33 干旱风沙区营造人工柠条林对退化沙地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影响 李鸿军; 蒋齐; 李生宝; 潘占兵; 王占军 防护林科技 2007-07-15
34 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草地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研究 王红梅; 谢应忠; 王堃; 李生宝; 蒋齐; 陈来祥 农业科学研究 2007-09-25
35 宁夏彭阳县可持续发展研究 季波; 李生宝; 蔡进军; 张源润 安徽农业科学 2007-09-10
36 膜侧冬麦土壤水分温度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董立国; 袁汉民; 火勇; 徐华军; 李生宝; 蒋齐 节水灌溉 2007-12-05
37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模式与技术体系的探讨 董立国; 李生宝; 潘占兵; 蔡进军; 张源润; 蒋齐; 夏红玲; 王月玲; 季波; 许浩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8-12-15
38 水分和温度对冬小麦和玉米免耕作产量影响的研究 袁汉民; 董立国; 徐华军; 李生宝 ; 火勇; 陈洁; 袁海燕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07-15
39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的空间变异性 王月玲; 蒋齐; 蔡进军; 张源润; 季波; 董立国; 李生宝 水土保持通报 2008-08-15
40 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整地方式下草地植物群落稳定性分析 徐坤; 谢应忠; 李生宝; 李世忠 农业科学研究 2005-06-10
41 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王月玲; 张源润; 蔡进军; 李生宝; 蒋齐 中国农学通报 2005-07-30
42 宁夏南部山区坡地雨水资源化潜力及降水再分配研究 蔡进军; 张源润; 李生宝; 蒋齐; 火勇 水土保持研究 2004-09-30
43 不同种植密度人工柠条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潘占兵; 李生宝; 郭永忠; 王占军; 温学飞 水土保持研究 2004-09-30
44 沙冬青容器育苗及造林技术研究 郭永忠; 李振永; 张源润; 李生宝 山东林业科技 2004-12-28
45 盐池沙地综合治理优化模式的建立及其结构调整 李生宝; 蒋齐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1999-05-15
46 宁夏土地沙质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蒋齐; 李生宝; 范聪; 刘新; 王宁庚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9-06-30
47 盐池沙区农村庭院经济开发的探索 李生宝 ; 蒋齐; 王峰; 范聪; 王宁庚; 王莉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9-06-30
48 盐池沙地主要饲料灌木树种特性的观测 李生宝; 王北; 白永强; 王力 林业科学 2000-07-25
49 宁夏盐池县沙漠化土地的综合治理——以盐池柳杨堡试验示范区为例 蒋齐; 戴秀章; 李生宝; 王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0-09-30
50 盐池县风沙区林业存在问题的诊断及今后发展对策 李生宝; 白永强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1994-08-15
51 宁夏盐池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发展规划的决策分析 李生宝; 王北; 白永强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1994-11-15
52 灰色预测在盐池县降雨量预测中的应用 李生宝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1997-11-15
53 盐池沙区土地类型分类评价及其治理对策 李生宝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7-12-30
54 我国的固沙型灌木林及其研究进展 蒋齐; 李生宝; 翟明普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8- 06-25
55 宁夏沙地立地分类评价和适地适树的研究 王北; 孙德祥; 李生宝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3-12-31
56 盐池干旱风沙区草场饲料林营造技术 李生宝; 王北; 袁世杰; 陈昕 宁夏农林科技 1993-05-01
57 沙棘不同播种深度育苗试验 梅曙光; 李生宝; 张源润; 陈立峰 宁夏农业科技 1986-10-28
58 聚类分析及综合评判在河北杨地理种源划分和选优中的应用 戴秀章; 梅曙光; 孙德祥; 李生宝 宁夏农业科技 1986-12-27
59 宁夏黄土高原不同立地条件土壤水分动态的研究 戴秀章; 梅曙光; 李生宝; 孙宝山; 孙德祥 宁夏农林科技 1987-12-27
60 黄土丘陵区水保薪炭林营造技术研究 戴秀章; 梅曙光; 李生宝; 孙宝山 宁夏农林科技 1988-03-01
61 优良固沙植物—山竹子 王北; 于卫平; 王谋; 狄开莲; 袁世杰; 李生宝 宁夏农林科技 1989-05-01
62 濒危灌木沙冬青容器育苗及造林技术研究 郭永忠; 李振永; 张源润; 李生宝 宁夏回族自治区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06-30
63 宁南黄土丘陵区农村经营结构及其能流分析 蔡进军; 张源润; 蒋齐; 李生宝 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 04-01
64 宁夏盐池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及其效益分析 蒋齐; 李生宝; 王峰 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 2003-08-01
65 灰色关联分析在固沙型灌木饲料林树种选择评价上的应用 蒋齐; 李生宝 ; 潘占兵 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 2003-08-01
66 宁夏盐池县沙地主要灌木树种特性的观测研究 李生宝; 李振永; 王北; 白永强; 王力 北方省区《灌木暨山杏选育、栽培及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 2004-07-01
媒体报道:
李生宝,男,1958年11月出生于宁夏惠农区燕子墩乡一个农民家庭,197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林学系水土保持专业,从此便和农林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82年毕业回到宁夏,到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工作,曾任技术员、工程师、副研究员、林业研究所副所长,宁夏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现任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长、党支部书记、研究员,是我区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李生宝同志从事荒漠化治理研究工作 23年,始终把治理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和科技富民作为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科研方面严谨、认真,对工作始终是高标准、严要求,不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把青春献给了绿色,献给了宁夏农业科技事业。他的事迹,在宁夏农业系统受到交口称赞。
宁南山区的足迹
刚刚从大学毕业的李生宝,被派往西海固参加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科技示范与工程建设项目。西海固的贫困是举世闻名的,但他没有畏惧困难,一头扎进了项目,一干就是5年。这期间,他与项目组的科技人员一起在西吉县开展水源涵养林营造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作为课题的主要执行者,2年营造试验示范林16800亩,示范推广面积达5.8万亩,初步建立起西吉县的水源涵养林体系,为宁夏六盘山外围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在原州区黑城乡红城村试验区工作时,他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摸爬滚打了3年,在工程施工季节,和群众吃住在一起,白天指导造林,晚上制定计划,还要挤出时间进行技术培训。又要挤时间学习、记观察笔记,把实践中的点滴心得记下来,仔细比照研究,从中获得营养,积累工作经验。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他与项目组同志齐心协力,共营造水土保持林4.714万亩,示范区累计造林面积达到了5.4万亩,整个流域和行政区域内的林木覆盖率由1980 年的1.5%提高到1986的11.8%,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生活燃料问题,
在宁南山区,为改善宁夏黄土高原植被现状,提高植树造林的效率,他进行实地考察,对每个村、每个林场等林木生长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搞清了影响造林成活的主要因素和关键因子,对造林立地类型进行了划分。根据适地适树造林的要求,绘制了规划图,为这一地区的人工造林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研究出了宁夏黄土高原造林立地类型与适地适树成果,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此项成果推广覆盖了整个宁夏黄土区,使这一地区的造林成活率由过去的47%提高到75%以上,几年的南部山区的实践,也使他由一名技术员锻炼成长为一位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战斗在毛乌素沙地
地处毛乌素沙地的盐池县,是宁夏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中心区,其治沙工作一直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特别关注,也是重要的科研课题。1987年,李生宝同志转战盐池,参与课题组,一干又是18年。刚开始,生活环境恶劣,科研条件简陋,特别是交通不便。许多大学生纷纷选择了考研深造,但他却默默无闻的战斗在毛乌素沙地。他说:“我的课堂在这里。”为了尽快扼制沙漠化的延伸和危害,他和同事们进驻盐池县北部风沙区,风餐露宿、力排艰险、同舟共济、勇往直前,积极开展“盐池县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他运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坚持农林牧结合、工程建设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等技术路线,开创了盐池县荒漠化治理的新局面。他带领课题组,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打破乡村界限,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实行“乔、灌、草”和“带、片、网”结合,大规模地开展林草工程建设。在风沙危害极其严重的作业区,工作和生活是极其艰苦的,作业点大都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春天风沙弥漫,大风一刮就是十多天;夏季烈日炎炎,蚊虫叮咬,干热难熬。有时早上吃一点稀饭,中午是干饼子加凉水,甚至一连几天吃不上蔬菜,住的是简易民房,没有电视没有报刊,文化生活极度贫乏。但他却乐在其中,不顾白天的疲劳,不是给农民讲课,就是组织进行调研,做生态治理规划,或者撰写科技论文。他很多有见地的论文都是在这个时期发表的,他说:“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
18年里,课题组和当地林业部门一起完成荒沙治理而积380多万亩,其中造林84万亩,林木覆盖率由1985年的4.8%增加到2001年的24.6%,使近100万亩的流动、半流动沙丘被固定。完成天然草场建设近300万亩,建设人工草地15万亩,改良后的草场单位产量比“七五”末增加了1.4倍。28万亩的农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项目实施15年总创工程建设净效益2.6亿元,农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355万元增加到88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85年的365元,增加到1860元,从而使盐池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得到了协调发展,使沙区群众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这些都凝聚着他和同志们辛勤的汗水。
18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家里孩子上学不能接送辅导,妻子生病不能尽责于床前,就连年迈的双亲,也很少回家探望。最使他难忘的是,一次他长时间没有回家,到家后年幼的女儿不认识,躲在妈妈的怀里不敢看他这“晒黑”的怪人,更不情愿叫他一声爸爸。他欠亲人的很多很多,却无法补偿。妻子说习惯了,老父亲说忠孝不能两全。他唯一能够报答的就是工作早出成效,他真的没有让亲人失望,让组织失望。沿着银王高速公路向东驶去,远远望去,沙漠绿洲是那样的招人喜爱,盐池项目区的治沙成果令人注目,他本人也成长为—个党员领导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让绿色改变荒漠秃岭,让荒漠远离人们的生活,让沙尘暴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这是所有治沙科技工作者的心愿,为了这一事业,他们愿奉献一切,李生宝便是他们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开发生态农业模式
2001年,已担任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长的李生宝,带领课题组,重返西海固。他深入宁夏南部山区,针对当地存在的“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尘态与尘产条件恶化、经济贫困”等突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他结合国家实施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需要,竞标主持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中国西部重点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的课题。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他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推进生态农业,探索农林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模式。
4年来,他带领课题组的科技人员,在生态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彭阳县中庄村开展试验示范,经过不懈努力,通过山区坡地植被快速营建、封育恢复和农林牧复合生态农业模式的试验示范,进行山区雨水就地积蓄与高效利用技术、抗旱植物资源开发、生态防护林体系的快速营造技术、高效农林牧复合生态农业等技术的攻关,组装、配套、集成了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5个技术体系,开发出了在半干旱退化山区具有广泛适应性、经济效益高的5个生态农业模式完成了试验示范区17558亩的建设任务,超计划任务的 125.6%;在试验示范区内造林8251亩,种植牧草紫花苜蓿3617亩,使林草植被覆盖率由17%提高到57.4%;土壤侵蚀模数由6700吨/平方公里/年降至2457吨/平方公里/年以下,下降了57.9%。他带领科技人员深入村村户户、田间地头,对农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培训工作,先后培训农民达1256人次,把科技致富的本领教给了农民示范区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科技致富能力显著提高,65%的农户掌握了1--2门科技致富技术,示范区农民年人均收入由650元提高到1350元。在开展试验示范的同时,还将示范区的科技成果及时向外辐射推广,总面积达6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4560万公斤,增加优质牧草3000万公斤,增加经济作物510万公斤,累计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578万元,间接经济效益1962万元。开辟了一条治沙、治山增效、农民增收与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提高了群众参与治理沙漠和小流域的热情和信心。这一做法,完全符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降低农民负担,增加收入提供了实践经验。李生宝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自小生长在农村,深知农民的艰辛,一个农林科技人员,能为农民做点事情,我心里无比高兴。”这就是他的心声!
光荣与梦想同在
大学毕业到现在,李尘宝同志从事农林科研已经23年,在荒漠化治理工作中,他不畏艰难,刻苦钻研,尊重科学,求实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宁夏沙区和山区引进旱生灌木130余种,培育优良抗旱种苗12000多万株,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共营造各类试验示范林近100万亩。他建成的试验示范区已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的样板,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的好评。共参加和承担荒漠化治理科研攻关和推广项目18个,其中国家组项目8个,自治区级10个。撰写发表有影响的科研论文30多篇,为宁夏林业研究增添了成果。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吟诗情到碧霄。23年的辛勤耕耘,换来累累硕果和阵阵掌声,他取得国家和自治区科研成果12个,获得各类成果奖10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3等奖6项。多次被宁夏农林科学院及其所在单位和地方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特别是2001年至今,他连续被宁夏农林科学院评为先进工作者,先后被授予林业劲松奖、宁夏青年科技奖、国家科技部科技扶贫奖、全国钱学森沙产业开发奖、全国环境保护大奖“地球奖”、全国治沙暨沙产业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从无到有,逐步壮大,增强了科研能力,他们按照自治区荒漠化防治和生态建设的总体部署,调整学科方向,重组学科体系,深入一线,组织攻关,坚持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对全区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变化,荒漠化变迁规律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荒漠化综合整治技术、水土流失、干旱风沙区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以及农林复合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几年来,研究所连续多年被评为宁夏农林科学院先进集体,被评为自治区科技三下乡先进单位、全国世纪英模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单位和全国科普先进集体。现在,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在全国治理沙漠研究方面已占有一定席位。这是宁夏林科院的光荣,是全所的光荣!更是他与科技人员辛勤汗水的结晶。
李生宝,一位质朴的农林科研人员,一位农家出生的高级知识分子,20余年如一日,他把生命的意义,寄托在劳动和工作中。他不善言谈,用双脚丈量着沙漠和荒丘;他脚踏实地,凭两手种出了绿色和希望。风刀霜剑严相逼,仍没有磨灭他铺满绿色的希望,大漠丘岭始终是他不倦工作的场地。一位熟悉他的朋友,看到他在项目区工作的场面时,赠言道:“皮肤经风沙熏染粗裂黝黑,额头被岁月啃蚀沟壑纵横” ,虽然有些夸张诙谐,却是一个农林科学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不知底的人,看他在林间地头劳动的样子,决然猜不到这是一位研究员。他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劳动,他信奉科学家爱迪生的一句名言:“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
来源:宁夏新闻网 2005-4-8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