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人物 » 基础科学 » 地质学 »

尚彦军——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研究专家尚彦军——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17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尚彦军——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研究专家尚彦军——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专家信息:

尚彦军,1967年出生,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以来先后担任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隧道掘进机工程应用分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放废弃物地质处置分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实例分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会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西安科技大学兼职导师、中南大学兼职导师。

学习及工作经历:

1.199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系水文工程地质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2.1994年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3.1997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水文工程地质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所工作至今;

4.2006年1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5.1998~2007年先后同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韩国汉城国立大学能源与环境系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隧道工程地质、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软岩硬土。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独立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10多项横向课题;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了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与总参四所的军队科研合作项目等13项。

1.2010.01—2012.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软弱围沿岩变形特性与TBM卡机相关关系研究;

2.2009.06—2009.10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段岩土界面勘察专题研究;

3.2009.04—2009.05中石油管道局国际部,黑龙江过江定向钻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研究;

4.2008.04—2009.06新疆伊犁河流域开发建设管理局,新疆大坂隧洞泥岩膨胀性试验专题研究;

5.2008.11—2009.03铁道部第三勘察设计院,石太客运专线太行山隧道围岩变形及支护数值模拟研究;

6.2008.11—2009.05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矿山环境工程地质评价体系研究;

7.2008.07—2009.07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TBM卡机事故工程地质分析;

8.2007.03—2007.1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选址工程地质研究;

9.2006.01—2007.12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地下战略储备库工程地质研究;

10.2004.01—2006.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工程地质多因素相互作用关系矩阵研究;

11.2004.01—2005.12国际合作项目,复杂地质条件下TBM正常快速施工研究;

12.2003—2005中石油管道局,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库选址工程地质勘察;

13.2003.01—2005.1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中微子地下实验室隧道工程地质勘察。

研究成果:

率先将多因素相互作用关系矩阵理论引入到工程地质学中,发展了工程地质力学综合集成方法论(EGMS),首次提出了综合适应性指标 (CSI)和工程地质分区指标(EZI),定量研究和初步解决了多类型多层次工程地质因素相互作用复杂性问题,深化发展了工程地质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结果为六大地质工程(川藏线大拐弯北段地质灾害时空分布及工程地质分区、北方两地下储油库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工程场址适宜性评价、引黄入晋联结段和上公山隧洞TBM施工)工程地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申请者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主要有三点创新:1)首次提出工程地质多因素作用关系量化指标(CSI、EZI等)并在实际中应用;2)首次开展全风化花岗岩结构力学CT试验并概化塑性变形和脆性破裂机理;3)在国内较早从工程地质学角度提出岩石掘进机(TBM)施工地质问题综合分析。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部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发育与分布研究 作者:尚彦军 杨志法 袁广祥 曾庆利 丁继新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9

2.川藏公路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作者:杨志法 尚彦军 张路青 许兵 出版社:中国科学出版社 2006

发表论文:

1. Yanjun Shang Zhifa Yang Lihui Li Da’an Liu Qiulin Liao (2003). A super-large landslide in Tibet in 2000: background, occurrence, disaster, and origin. Geomorphology 54/3-4:225-243 (SCI).(1.508)

2. Yanjun Shang, Sijing Wang, Zhifa Yang, Kunshu Zhou, and Lihui Li (2003). The cultural relic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long the canal line and appraisal of its influence by the Middle Route Project for Water Transfer from South to North China. 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9(1): 403-420 (SCI).(1.113)

3. Yanjun Shang, Yue Zhongqi, Zhifa Yang, Yangchun Wang, Da’an Liu (2003). Addressing severe slope failure hazards along Sichuan-Tibet Highway in Southwestern China. Episodes 26(2):94-104 (SCI).(1.222)

4. Yanjun Shang, Jihong Xue, Sijing Wang, Zhifa Yang, Yongxin Qu (2004). A case history of Tunnel Boring Machine jamming in an inter-layer shear zone at the Yellow River Diversion Project in China. Engineering Geology 71:199-211(SCI & EI).(1.04)

5. Y.J.Shang, Z.Q.Yue, B.D.Xia, H.M.Lin, G.H.Li (2002). A tectonic escape model for the formation of sedimentary basins in the Yangzhou Block of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Vol 20/2: 105-118 (SCI).(0.969)

6. Shang YJ, Yang ZF, Li LH, Wang SJ & Chen SG (2006).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bright points and sedimentation rate from an 1171-years old weir in eastern China.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81(3):371-380 (SCI & EI).(0.841 )

7. Y.J. Shang, H.D. Park, Z.F. Yang (2006). Flexible design of a rock slope abutment at the Wuqiangxi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65(3): 281-288 (EI).(<1.0

8. Yanjun Shang, Heong-Dong Park, Zhifa Yang (2005). Engineering geological zonation using interaction matrix of geological factors: An example from one section of Sichuan-Tibet Highway. Geosciences Journal 9(4):297-406 (SCI). (0.494)

9. Y.J. Shang, H.D. Park, Z.F. Yang, J. Yang (2005). Distribution of distinctive landslides adjacent to northern side of the Yarlu Tsangpo Grand Canyon in Tibet,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48(6):721-741 (SCI & EI).(0.654)

10. Y.J. Shang H.D. Park Z.F. Yang L.Q. Zhang (2004). Debris formation due to weathering, avalanching and rock falling, landsliding in SE Tib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41(3): 528-529 (SCI & EI).(0.338)

11. Y.J.Shang, J.G.Cai, W.D.Hao, X.Y.Wu, S.H.Li (2002). Intelligent Back Analysis of Displacements for tunneling in China. 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17(4):381-389 (SCI & EI).(0.333)

12. Y.J.Shang, S.J.Wang, G.C.Li, Z.F.Yang (2000). Retrospective case example using a comprehensive suitability index (CSI) for siting the Shisan-Ling power statio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37 (5):839-853 (SCI & EI).(0.338)

13. Yanjun Shang, Hyeong-Dong Park, Guangxiang Yuan, Yuanchun Sun, Qian Gao (2008). From in situ stress and discontinuities to the strength of granites: comparison and case study. Geoscience Journal 12(4):361-372 (SCI).

14. 尚彦军,史永跃,金维俊,袁广祥,孙元春 2008. 花岗岩风化壳分带与岩体基本质量分级关系探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7(9):1858-1864 (EI).

15. 尚彦军,岳中琦,王思敬,涂新斌(2005). 全风化花岗岩样品中粘土矿物含量变化对比.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0(3): 381-386 (EI).(0.502)

16. 尚彦军, 史永跃, 曾庆利, 尹俊涛, 薛继洪 (2005).昆明上公山隧道复杂地质条件下软弱围岩中TBM卡机及护盾变形问题分析和对策.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4(21):3858-3863 (EI).(0.729)

17. 尚彦军, 王思敬, 岳中琦, 胡瑞林. 涂新斌 (2004). 全风化花岗岩孔径分布-颗粒组成-矿物成分变化特征及指标相关性分析. 岩土力学(10):1545-1550(EI).(0.307)

18. 尚彦军, 王思敬,岳中琦,谭国焕,赵建军 (2003). 原状全风化花岗岩三轴实验CT监测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3(3):365-371(EI).(0.729)

19. 尚彦军 杨志法 曾庆利 孙元春 史永跃(2007).TBM施工遇险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和失误的反思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6 (12): 2404-2411(EI)

荣誉奖励:

1.“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997);

2.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

3.总参兵种部优秀计算机软件一等奖(2001);

4.中国地质学会第九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2003);

5.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优秀科技奖“金奖”(2004);

6.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的“青年科技奖”和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IAEG)“Richard-Wolters”奖;

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

 

媒体报道:

地质力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记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技奖-金锤奖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金奖获得者尚彦军博士

尚彦军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第七届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委员。研究领域涉及工程地质、岩石力学和构造地质等。

近年来在风化岩结构力学、西藏东南部滑坡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岩体风化与文物保护、石油地下储存库工程选址,及现代施工条件下隧道工程地质力学研究等方面有创新,首次提出工程地质分区指标(EZI)、工程方案决策中综合适应性指标(CSI)、风化岩结构力学相关模型等,并得到一定应用。

尚彦军通过压汞试验、粒度分析、三轴试验CT实时监测等方法和手段,系统研究了风化花岗岩物质成分(化学和矿物)、结构和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得出风化岩结构分布特征,概化出其结构力学模型,其结果得到合作方香港大学的高度评价;开展了西藏滑坡地质灾害调查和分类,对其时空分布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到了地质灾害分布与构造相关性结果,为国际研究滑坡同行所关注;对地质工程多因素关系开展研究,首次提出CSI和EZI指标并分别用于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五强溪水电站库区边坡、川藏线工程地质分区等工程中。他不仅在理论和方法上丰富了多因素相互作用关系分析内容,在应用领域上亦有所扩展。其结果为相互作用关系矩阵创始人Hudson教授所赏识, 并给予高度评价。结合TBM在引黄入晋和云南上公山隧道施工中遇到实际问题,运用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分析和构造地质等原理,科学解释了TBM在不同构造部位和岩性条件下出现塌方、突水和卡机等工程事故原因,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工程处理建议措施,收到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并且在石油战略储备地下洞库选址中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工程地质、岩石力学和水文地质等学科知识,提出了较适宜库址和布设方案。

尚彦军主持和参加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19项,包括:国家973项目二级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院知识创新项目2项,同地方和部队合作课题9项。曾独立主持“东南沿海花岗岩风化壳岩土力学参数区域变化特征研究”和“工程地质多因素相互作用关系矩阵研究”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合作和意大利CMC公司合作2项国际合作项目;主持2项国家地下油库选址、1项中微子实验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课题;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了国家科技部973项目 二级子课题关于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研究 ,与总参四所合作承担军队科研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重点项目和横向课题等10多项。同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汉城国立大学等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参加国际会议8次并做报告;指导和合作指导硕士4人、博士3人。发表学术论文82篇(第一作者国际SCI和EI论文9篇);出版中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尚彦军曾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总参兵种部优秀计算机软件一等奖1项、中国地质学会第九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优秀科技奖--金奖等奖项。

(出处:《科学中国人》)

2005年5月10日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