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刘志军,男,1969年10月出生,工学博士。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化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党支部书记。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3年7月在大连理工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93年7月至1995年8月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助教。
1995年9月至1997年8月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讲师。
1997年9月至2000年6月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副系主任。
2000年7月至2003年6月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系主任。
2000年8月在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化工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2000年10月至2007年11月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副教授。
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日本国立熊本大学,博士后、客座研究员。
2007年3月至今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党支部书记。
2007年月至今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化工机械学院,教授、博导。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本科生和研究生:《粉体力学》、《化工流体力学》、《化工过程基础》、《过程机器》、《计算机文化基础》、《环境流体力学》等八门基础课和专业课。
培养研究生情况:
在读博士生:6名;在读硕士生:13名;毕业博士生:1名;毕业硕士生:7名。
社会任职:
1.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2.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学术委员会委员。
3. 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专家工作组成员。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5.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6.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
7.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
8. 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专家。
9. 辽宁省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评审专家。
10. 《天津大学学报》、《应用力学学报》、《精密仪器与测量》审稿人。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粉粒体物理学理论及应用、多相流动及传递过程、环境流体力学及水质控制方向的研究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或承担过国家质量工程、教育部、辽宁省和学校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
1、膜装置振动剪切力的过程强化原理分析及设计。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资料更新中……
发明专利:
1、粉粒体固体流间壁式换热器 刘志军; 史启才; 盛展武 【中国专利】大连理工大学 2000-01-05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主编国家 “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其它教材和讲义3部。
出版专著:
1《过程机械》李志义 喻健良 刘志军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2
2《粉体力学与工程》(第2版) 谢洪勇 刘志军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3《过程机械》李志义 喻健良 刘志军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资料更新中……
发表中文论文:
1 构筑创新教育平台 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冯林; 朱泓; 刘志军; 李志义 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实验学院教务处 【期刊】化工高等教育 2011-04-30
2 对下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若干问题的探讨 李志义; 朱泓; 刘志军; 张晓鹏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 中国大学教学 2009-02-15
3 从本质上认识高校本科教学评估 李志义; 朱泓; 刘志军 大连理工大学 【期刊】中国高等教育 2010-04-18
4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船舶机舱火灾风险分析 刘志军; 纪卓尚; 林焰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CAD工程中心 【期刊】中国造船 2010-09-15
5 对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反思 李志义; 朱泓; 刘志军 大连理工大学 【期刊】中国高等教育 2010-08-18
6 基于审核模式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探讨 李志义; 朱泓; 刘志军; 丁堃; 仲秋雁; 李旦; 王颖 大连理工大学 【期刊】中国高等教育 2009-01-18
7 论化学化工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高水平建设 银建中; 刘志军; 毕明树; 马源; 胡大鹏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 【期刊】化工高等教育 2009-04-30
8 超高压处理对海参自溶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夏远景; 刘志军; 李宁; 陈淑花; 邓记松; 刘学武; 李志义 大连理工大学流体与粉体工程研究设计所; 大连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系 【期刊】高压物理学报 2009-10-15
9 对“过程装备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认识与规划 李志义; 刘志军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期刊】化工高等教育 1999-08-15
10 型板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和阻力降特性研究 刘志军; 史启财; 刘凤霞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期刊】化工机械 2002-04-30
11 固流体波面换热器的开发 孙以苓; 刘志军; 盛展武 大连理工大学 【期刊】石油化工设备 1994-09-25
12 颗粒物料移动床与波形壁面间传热的研究 刘志军; 盛展武; 孙以苓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 【期刊】化工学报 1995-12-25
13 用SHBWR方程计算石油气的压缩因子 刘志军; 李桂芹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机系; 大连耐酸泵厂机械密封分厂 【期刊】压缩机技术 1996-02-29
14 粉粒体间壁换热器的传热过程分析 刘志军; 高文元; 盛展武; 孙以苓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大连 【期刊】化工设备设计 1997-02-10
15 旋液式油水分离器性能研究 刘志军; 张大为; 石杰; 石玉文; 王宏明 大连理工大学; 北京燕山石化公司 【期刊】石油化工设备 1998-03-30
16 新型固流体板壳式波面板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及设计 高文元; 张春原; 刘志军; 孙以苓; 盛展武 大连轻工业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期刊】化工设计通讯 1998-02-15
17 废水处理用ALR生物反应器研究与设计 刘志军; 张兴文; 李桂芹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大连博格曼有限公司 大连 【期刊】化工设备设计 1998-10-15
18 用PIV测试涡旋波流场的速度和剪应力分布 刘凤霞; 刘志军; 王琳; 史启财; 周集体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辽宁 【期刊】实验力学 2006-06-30
19 应用PIV技术测试涡旋波流场 刘凤霞; 史启财; 刘志军; 王旭; 郅红虹 大连理工大学流体与粉体工程研究设计所; 大连理工大学流体与粉体工程研究设计所; 大连理工大学流体与粉体工程研究设计所 辽宁 【期刊】实验力学 2006-10-30
20 涡旋波流场的涡量测试与计算及特征参数的影响 刘志军; 刘凤霞; 王旭; 史启财; 李丰; 周集体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期刊】应用力学学报 2007-03-30
21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探讨——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 李志义; 刘志军; 朱泓; 高金吉; 钱才富; 潘家祯; 陈学东 教育部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过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 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 中国工程院 【期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05-28
22 正确认识和把握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五个关系 刘志军; 朱泓; 曲景平; 李志义 大连理工大学 【期刊】中国高等教育 2008-09-18
23 电阻焊接波形传热板的应力分析与测试 许晓飞; 刘志军; 史启财; 刘凤霞 大连理工大学流体与粉体工程设计研究所; 大连理工大学流体与粉体工程设计研究所; 大连理工大学流体与粉体工程设计研究所 大连 【期刊】机械工程学报 2008-04-15
24 非对称槽道中涡旋波的特性研究 刘凤霞; 刘志军; 李丰; 郅红虹; 史启财; 周集体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 大连 【期刊】力学学报 2005-11-19
25 VTBR反应器的应用与设计 童健; 周集体; 刘志军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研究设计所;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研究设计所;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研究设计所 辽宁 大连; 辽宁 大连 【期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5-10-30
26 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背景的认识 李志义; 刘志军 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 辽宁大连; 辽宁大连 【期刊】化工高等教育 2003-03-30
27 环境流体膜状流动传递参数耦合特性研究 孙福涛; 刘志军; 刘凤霞; 史启才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机系;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机系 【期刊】化工装备技术 2003-02-28
28 非牛顿环境流体降膜发展段流动和换热问题相似解 孙福涛; 刘志军; 刘凤霞; 史启才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 辽宁大连; 辽宁大连 【期刊】应用科学学报 2003-12-30
29 种群生态系统的时滞和脉冲效应研究 刘志军 大连理工大学 【博士】大连理工大学 2006-10-01
荣誉奖励:
1. 2003年获教育部第八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
2. 2006年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荣誉称号。
3. 2006年获大连理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4. 获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和优良奖。
5. 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资料更新中……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