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高春保,男,1963年生,湖北蕲春人,农学硕士, 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主要从事小麦育种和栽培研究工作。
先后参与实施了国家和湖北省“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小麦育种科技攻关项目,目前主持和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5项。主持和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先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主持和参与选育了鄂麦12、鄂麦16、鄂麦17、鄂麦18和鄂麦580等小麦新品种。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和参与撰写专著5部。2005-2007年被聘为农业部小麦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湖北省首席专家,2007年以来被聘为湖北省农作物万亩高产创建专家组专家。2007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2008年被评为全省农业生产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农作物高产创建先进工作者。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3年7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
1983年7月-1985年8月从事中学教学工作。
1985年9月-1988年8月在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学习,获作物栽培与生理学硕士学位。
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湖北农科院工作。
2001年1月至8月赴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中心(CIMMYT)进修。
2007年2月至3月赴澳大利亚西澳州作物研究所合作研究。
社会兼职:
1.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武汉试验站站长。
2.农业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华中科学观测站站长。
3.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
4.中国作物学会理事。
5.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6.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常委及大小麦专业组组长。
7.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项目湖北省专家组副组长、小麦首席专家。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一直从事小麦育种和栽培研究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参与实施了国家和湖北省“九五”、“十五”和“十一五”小麦育种科技攻关项目,目前正主持承担的主要项目有: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专用小麦新品种鄂麦580的中试与示范”。
2.湖北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推广项目“鄂麦580的示范推广”。
3.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长江中下游冬麦技术集成与示范”。
4.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长江中下游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与诊断管理关键技术”。
5.国家行业科技计划“长江中下游稻(麦)油复种农机农艺融合研究与示范”。
6.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
7.农业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项目-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华中地区小麦病害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
8.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结合关联分析和连锁作图定位小麦抗赤霉病基因”。
科研成果:
高春保研究员主持和参与选育了鄂麦12、鄂麦16、鄂麦17和鄂麦18等小麦新品种。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撰写《湖北小麦》等专著2部。
出版专著:
1.《一地多种麦田高效种植模式》,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中国小麦品质区划与高产优质栽培》,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参编)
3.《全国小麦高产创建技术读本》,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参编)
发表论文:
1. 弱筋小麦新品种鄂麦58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张宇庆,陈泠,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作物杂志 2013-7-22
2. 江汉平原小麦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王小燕;高春保;熊勤学;苏荣瑞;朱展望;佟汉文;刘易科 长江大学农学院长江中游湿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荆州市荆州区气象局 作物杂志 2013-3-25
3.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pollen-specific promoter from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Chen ling; Miao Yingjie; Wang Cheng; Su Peipei; Li Tianheng; Wang Rong; Hao Xinglong; Yang Guangxiao; He Guangyuan; Gao Chunbao. Institute of Food Crops,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UST).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2012-12-01
4. Expression, purification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puroindoline A protein and its mutants. Miao Yingjie; Chen Ling; Wang Cheng; Wang Yajuan; Zheng Qian; Gao Chunbao; Yang Guangxiao; He Guangyu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UST); Institute of Food Crops,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mino Acids. 2012-10-01
5. 湖北省小麦营养品质状况分析 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陈泠;张宇庆;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麦类作物学报 2012-8-23
6. 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 佟汉文;刘易科;朱展望;张宇庆;陈泠;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麦类作物学报 2012-10-22
7. 湖北省粮食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鲍文杰;刘易科;朱展望;张宇庆;陈泠;佟汉文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农业科学 2012-12-05
8. 湖北小麦选育品种与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吴波;佟汉文;金卫兵;万正煌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农业科学 2011-12-15
9. 湖北省小麦种业现状与展望 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张宇庆;彭敏;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十堰市农业科学院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1-11-19
10. 湖北省小麦种质资源的分布及农艺性状和抗病性评价 佟汉文; 万正煌; 刘易科; 朱展望; 张宇庆; 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麦类作物学报 2011-01-15
11. 太谷显性核不育基因Ta(iMs_2)在湖北小麦轮回选择群体改良中的应用与实践 佟汉文; 高春保; 刘易科; 朱展望; 张宇庆; 庄宗英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农业科学 2010-12-05
12. 郑麦9023在湖北省大面积生产中的品质性状分析 刘易科; 佟汉文; 朱展望; 张宇庆; 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农业科学 2010-12-05
13. 湖北省“十一五”小麦生产概况分析及“ 十二五”发展思路 高春保; 刘易科; 佟汉文; 朱展望; 张宇庆; 鲍文杰; 陈斌; 张勇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枣阳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襄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10-11-05
14. 小麦新品种鄂麦352的选育及其主要特征特性 李梅芳; 董静; 许甫超; 高春保; 葛双桃; 王贤智; 张宇庆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9-10-05
15. 湖北省小麦增产潜力分析和2009年小麦秋播的主要技术措施 高春保; 朱展望; 刘易科; 佟汉文; 张宇庆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9-10- 05
16. CIMMYT高降雨量区小麦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抗性评价 佟汉文; 杨立军; 朱展望; 刘易科; 张宇庆; 付汉红; 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9-12- 05
17. 小麦受冻害后的抗灾补救措施 高春保 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期刊】农家顾问 2008-02-05
18. 粘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间育性基因的累加和互作效应研究 朱展望; 张改生; 高春保; 牛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期刊】麦类作物学报 2008-07-15
19. 小麦新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佟汉文; 黄荣华; 刘易科; 朱展望; 张宇庆; 秦金成; 付汉红; 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长江大学农学院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8-07-05
20. 湖北省近年育成的小麦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分析 刘易科; 黄荣华; 佟汉文; 朱展望; 张宇庆; 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8-09-05
21. 气候变暖对湖北省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朱展望; 黄荣华; 佟汉文; 刘易科; 张宇庆; 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8-10-05
22. 小麦穗发芽抗性与选择效应研究 黄涛; 李和平; 张兆顺; 高春保; 朱旭彤; 廖玉才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武汉 【期刊】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02-15
23. 今年湖北省小麦秋播技术指导意见 高春保 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期刊】农家顾问 2007-10-05
24. 小麦、大麦耐渍性种质改良的研究综述 佟汉文; 黄荣华; 张宇庆; 刘易科; 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武汉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7-11-30
25. 郑麦9023的高产群体结构及栽培技术 张宇庆; 黄荣华; 庄宗英; 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武汉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5-06-30
26. 湖北省发展弱筋专用小麦的思路和对策 高春保; 高广金; 余贵先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种培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 【会议】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学术交流论文集 2004-03-01
27. 湖北省发展弱筋专用小麦的思路和对策 高春保 湖北省农科院作物所武汉 【会议】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科技进步与农业产业发展论坛”文集 2003-04-01
28. 小麦新品种鄂麦17的选育及主要特征特性 高春保; 庄宗英; 李梅芳; 张宇庆; 黄荣华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3-05-30
29. 湖北省发展弱筋专用小麦的思路和对策 高春保; 高广金; 余贵先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 湖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 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3-07-30
30. 优质小麦鄂66378的整体特性优势及保优栽培 李梅芳; 庄宗英; 高春保; 张宇庆; 黄钺; 李宝珍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武汉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2-05-30
31. 发挥区域优势 抓好豆类生产 高广金; 高春保 湖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武汉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2-05-30
32. 高产优质小麦品种郑麦9023鉴定与研究 吴和明; 董新国; 高春保 湖北省种子管理站; 湖北省种子管理站;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武汉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2-09-30
33. 小麦新品系鄂48359的选育及其主要特征特性 李梅芳; 褚瑶顺; 庄宗英; 高春保; 张宇庆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武汉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2001-07-30
34. 湖北省小麦品质概况及其对策 李梅芳; 敖立万; 庄宗炎; 高春保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 【期刊】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1-03-20
35. 鄂麦12品质性状的初步评价 高春保; 庄宗英; 李梅芳; 汪爱顺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1999-01-30
36. 湖北省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高春保; 吴鸿翔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 湖北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1999-09-30
37. 小麦新品种鄂麦12的选育 庄宗英; 李梅芳; 高春保; 汪爱顺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1998-05-20
38. 小麦新品种鄂麦12号的高产性能及栽培要点 庄宗英; 李梅芳; 高春保; 汪爱顺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1997-09-30
39. 发展碑麦要走“科场厂”联合之路 秦盈卜; 李家发; 高春保; 任祖钧; 叶华林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 襄北农场 【期刊】农村经济与科技 1996-09-20
40. “科场厂”联合 促进啤麦发展 秦盈卜; 李家发; 高春保; 任祖钧; 叶华林; 宛延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 湖北省襄北农场 【期刊】大麦科学 1996-11-15
41. 水稻旱育秧技术在双季晚稻上的应用研究 费同兴; 高春保; 李家发; 黄春安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1996-03-30
42. 啤酒大麦 “24561”公顷产6000kg的栽培技术研究 宛延; 孙淑萍; 秦盈卜; 高春保 湖北省襄北农场农科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 【期刊】湖北农业科学 1996-07-30
43. 湖北大麦发展前景分析与对策 秦盈卜; 李家发; 高春保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物所;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物所 【期刊】大麦科学 1996-08-15
荣誉奖励:
1.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获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
4.获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5.2007年获湖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