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人物 » 农业科学 » 园艺学 »

张凤兰——白菜育种专家张凤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24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张凤兰——白菜育种专家张凤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 

专家信息:

张凤兰,女,1964年9月出生,山东青岛人。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育种部首席专家、研究员,耐寒蔬菜育种研究室主任。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4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7年7月毕业于江苏农学院(现扬州大学)蔬菜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87年7月至今,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从事大白菜育种工作。

 

1999年3月日本国立岩手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

 

社会兼职:

 

1、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副秘书长。

 

2、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3、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从事白菜遗传育种和推广工作。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农业部948、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北京市成果转化、北京市自然基金、市新星等项目37项。

科研成果:

 

先后获得过各级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一项。

 

1 小白菜育种技术研究和优质抗病丰产系列新品种的选育 徐家炳; 张凤兰; 赵岫云; 余阳俊; 张德双; 许勇; 张雪平; 屈广琪; 刘立功; 李长田; 丁海凤 【科技成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2005-10-15

2 大白菜系列配套品种北京小杂56等的选育与推广 徐家炳; 陈广; 孙继志; 张凤兰; 余阳俊; 陶国华; 杨锐; 李明远; 柯常取 【科技成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2006-01-01

 

发明专利:

 

1 一种获得大白菜雄性不育系的方法 张德双; 张凤兰; 徐家炳; 余阳俊; 赵岫云; 于拴仓; 卢桂香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中国专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2010-01-20

2 一种获得叶片皱缩芸薹属突变体的方法 张德双; 张凤兰; 徐家炳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中国专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2010-01-20

3 一种桔红心白菜的选育方法 徐家炳; 陈广; 孙继志; 张凤兰; 余阳俊; 赵岫云; 张德双; 卢桂香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中国专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1999-09-01

4 白菜类蔬菜转育新型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材料及其获得方法 张德双; 张凤兰; 徐家炳; 曹鸣庆; 余阳俊; 赵岫云; 陈广; 孙继志; 卢桂香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中国专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2004-09-29

5 与大白菜桔红心性状紧密连锁的特征序列扩增标记及其获得方法 张凤兰; 张德双; 徐家炳; 刘秀村; 王美; 余阳俊; 赵岫云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中国专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2005-03-16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在国内外正式刊物发表论文107篇;在Plant Cell Reports、Breeding Science、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Euphytica、JIPB和Plant Breeding等SCI收录刊物发表文章7篇。

出版专著:

 

1、《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展望》 山东科技出版社 1993

 

2、《蔬菜优质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3、《白菜系列配套品种及其栽培技术》 台海出版社 2002

 

4、《大白菜良种及栽培关键技术》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6

 

5、《白菜 甘蓝 花菜 荠菜栽培》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6、《白菜 甘蓝 芥蓝100问》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7、《大白菜新品种特异性、稳定性、一致性测试指南》

 

发表论文:

 

1 一种优化的大白菜线粒体DNA提取方法 李振兴; 张德双; 司龙亭; 于拴仓; 张凤兰; 余阳俊; 赵岫云; 汪维红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华北农学报 2011-04-28

2 大白菜(大白菜×紫色小白菜)叶片紫色性状的遗传分析 张德双; 张凤兰; 赵岫云; 余阳俊; 徐家炳; 于拴仓; 汪维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中国蔬菜 2011-01-15

3 早熟青麻叶大白菜新品种京翠60号的选育 张凤兰; 张德双; 余阳俊; 徐家炳; 赵岫云; 于拴仓; 卢桂香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中国蔬菜 2011-01-15

4 我国大白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张凤兰; 李建伟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中国蔬菜 2011-02-01

5 黄心乌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植株再生 汪维红; 赵岫云; 于拴仓; 许明; 张凤兰; 余阳俊; 张德双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西北农业学报 2010-04-25

6 大白菜黑腐病鉴定的湿度试验及其苗期与成株期抗病性的相关分析 翟文慧; 张涛涛; 胡俊; 张凤兰; 严红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研究所;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国蔬菜 2010-05-15

7 SSR作为锚定标记构建白菜×芜菁分子遗传图谱 赵凡; 于拴仓; 石岭; 张凤兰; 余阳俊; 赵岫云; 张德双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分子植物育种 2010-03-28

8 大白菜霜霉菌诱导抑制性消减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和分析 唐永洽; 于拴仓; 朱月林; 张凤兰; 余阳俊; 赵岫云; 张德双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植物生理学通讯 2010-05-20

9 结球白菜带柄子叶外植体不定芽离体再生能力的遗传分析 杨慧莹; 王鸣刚; 武丽娜; 张凤兰; 刘凡 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0-04-28

10 中熟大白菜新品种京秋3号的选育 张凤兰; 余阳俊; 张德双; 徐家炳; 赵岫云; 于拴仓; 卢桂香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国蔬菜 2010-09-15

11 中熟大白菜新品种京秋3号 张凤兰; 余阳俊; 张德双; 徐家炳; 赵岫云; 于拴仓; 卢桂香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国蔬菜 2010-10-01

12 芸薹属异源六倍体的叶片突变体的获得 张德双; 张凤兰; 余阳俊; 赵岫云; 于拴仓; 徐家炳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国蔬菜 2009-02-15

13 大白菜中小孢子胚胎发生相关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汪维红; 于拴仓; 许明; 赵岫云; 张凤兰; 余阳俊; 张德双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9-12-20

14 中国大白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品种需求分析 张凤兰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国果菜 2009-08-15

15 紫色大白菜育种材料的创造 张德双; 张凤兰; 余阳俊; 赵岫云; 于栓仓; 徐家炳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长江蔬菜 2007-11-08

16 大力发展大白菜生产和消费新模式 张凤兰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2443信箱 【期刊】中国蔬菜 2008-01-18

17 紫色大白菜育种思路初探 张德双; 张凤兰; 余阳俊; 赵岫云; 于拴仓; 徐家炳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长江蔬菜 2008-11-28

18 大白菜SSR锚定标记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于仁波; 于拴仓; 戚佳妮; 张凤兰; 余阳俊; 赵岫云; 张德双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期刊】园艺学报 2008-10-25

19 小白菜品种的SSR指纹图谱及遗传特异性分析 王笑一; 于拴仓; 张凤兰; 余阳俊; 赵岫云; 张德双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华北农学报 2008-10-28

20 大白菜花色和球色遗传规律的研究 张德双; 张凤兰; 徐家炳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华北农学报 2003-06-28

21 与大白菜桔红心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 刘秀村; 张凤兰; 张德双; 杨建平; 王美; 徐家炳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 北京; 山东泰安 【期刊】华北农学报 2003-12-28

22 用小孢子培养创建大白菜双单倍体永久作图群体 张凤兰; 赵岫云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华北农学报 2003-12-28

23 大白菜永久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张立阳; 张凤兰; 王美; 刘秀村; 赵岫云; 薛林宝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扬州大学农学院园艺系 北京; 扬州大学农学院园艺系 【期刊】园艺学报 2005-04-30

24 优质、丰产小白菜新品种——京冠 赵岫云; 徐家炳; 张凤兰; 余阳俊; 张德双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蔬菜 2005-09-15

25 我国大白菜品种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 徐家炳; 张凤兰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国蔬菜 2005-05-18

26 大白菜新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药不同发育时期内源激素动态变化的研究 冯忠梅; 张凤兰; 张德双; 于贤昌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山东泰安; 山东泰安 【期刊】华北农学报 2005-08-28

27 白菜育种中应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赵岫云; 张凤兰; 徐家炳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辽宁农业科学 2003-08-18

28 京春系列春大白菜新品种——京春白、京春绿、京春99、京春黄 余阳俊; 张凤兰; 赵岫云; 张德双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电话:010-51 【期刊】蔬菜 2003-12-15

29 中国白菜AFLP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王美; 张凤兰; 孟祥栋; 刘秀村; 赵岫云; 樊治成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北京; 山东泰安 【期刊】华北农学报 2004-03-28

30 不同球色大白菜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张德双; 徐家炳; 张凤兰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国蔬菜 2004-05-20

31 大白菜晚抽薹性快速评价方法 余阳俊; 张凤兰; 赵岫云; 张德双; 张振贤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国蔬菜 2004-11-20

32 大白菜子叶离体培养再生植株 张凤兰; 高田畑粦; 徐家炳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日本国立岩手大学农学部;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园艺学报 2002-10-30

33 促进晚抽苔类型小白菜提早抽苔开花技术的研究 赵岫云; 徐家炳; 张凤兰; 张德双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辽宁农业科学 1999-08-18

34 大白菜室内苗期低温生长性的鉴定方法 余阳俊; 赵岫云; 徐家炳; 陈广; 张凤兰; 张德双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国蔬菜 2001-09-18

35 大白菜转育新型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研究 张德双; 徐家炳; 曹鸣庆; 张凤兰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华北农学报 2002-03-15

36 极早熟与早熟大白菜新品种──北京小杂50号、北京小杂51号 陈广; 徐家炳; 张凤兰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北京农业科学 1994-12-20

37 花期喷盐水结合蜜蜂授粉克服大白菜自交不亲和性试验 杨锐; 余阳俊; 徐家炳; 陈广; 张凤兰; 孙继志; 孙天水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华北农学报 1995-06-20

38 早熟大白菜新品种北京小杂60号的选育 陈广; 徐家炳; 张凤兰; 孙继志; 余阳俊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国蔬菜 1995-01-18

39 大白菜苗期对黑斑病抗性遗传规律的研究 张凤兰; 徐家炳; 严红; 李明远 北京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 【期刊】华北农学报 1997-09-20

40 中熟大白菜新品种北京75号的育成及推广 徐家炳; 陶国华; 陈广; 杨锐; 张凤兰; 孙继志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国蔬菜 1993-08-29

41 秋茭氮磷钾吸收规律的研究 张凤兰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蔬菜 1989-03-02

42 两熟茭白生长动态研究初报——Ⅱ.夏茭 张凤兰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期刊】中国蔬菜 1991-06-30

43 芸薹属蔬菜霜霉病研究进展 张胜菊; 于拴仓; 张凤兰; 司龙亭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会议】中国十字花科蔬菜研究进展 2009——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分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10-14

44 小白菜新品种京冠1号的选育 赵岫云; 徐家炳; 张凤兰; 余阳俊; 张德双; 于拴仓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会议】中国十字花科蔬菜研究进展 2009——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分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10-14

45 大白菜小孢子胚胎发生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汪维红; 于拴仓; 张凤兰; 余阳俊; 赵岫云; 张德双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会议】中国十字花科蔬菜研究进展 2009——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分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10-14

46 霜霉病菌诱导下大白菜SSH文库的构建和分析 唐永洽; 于拴仓; 张凤兰; 朱月林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会议】中国十字花科蔬菜研究进展 2009——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分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10-14

47 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在结球白菜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戚佳妮; 于拴仓; 张凤兰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会议】中国十字花科蔬菜研究进展 2009——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分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10-14

48 黄心乌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植株再生 汪维红; 赵岫云; 于拴仓; 许明; 张凤兰; 余阳俊; 张德双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会议】中国十字花科蔬菜研究进展 2009——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分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10-14

49 大白菜霜霉病苗期抗性的主效QTL及其与之连锁的分子标记 于拴仓; 张凤兰; 戚佳妮; 邹艳敏; 赵凡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会议】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 2009-01-04

50 国内外大白菜育种研究概况及展望 徐家炳; 张凤兰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会议】全国蔬菜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2-11-01

51 白菜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 张凤兰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会议】蔬菜分子育种研讨会论文集 2004-06-01

52 大白菜桔红心or基因的定位研究 于拴仓; 于仁波; 戚佳妮; 张凤兰; 余阳俊; 张德双; 赵岫云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会议】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和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摘要集 2007-10-01

53 中国大白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品种需求和育种对策 张凤兰; 徐家炳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会议】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会论文集 2008-11-01

54 小白菜系列品种的选育进展 徐家炳; 赵岫云; 张凤兰; 余阳俊; 张德双; 于拴仓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会议】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会论文集 2008-11-01

 

资料更新中……

 

荣誉奖励:

 

1、2001年被北京市总工会授予“首都劳动奖章”,同年被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

 

2、2002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3、2003年被评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及成就奖。

 

4、2005年获得北京市优秀回国人员创业奖。

 

5、2005年被北京市总工会评为知识型职工标兵,获首都劳动奖章。

 

6、2006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一:


 

白菜专家张凤兰:留洋苦读博士 回国研究白菜

从事大白菜新品选育研究工作10余年,共参与和主持过11项国家及省部级攻关研究课题,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凤兰可真称得上白菜专家。

 

在日本攻读博士的4年,张凤兰每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周末也不休息,一门心思研究大白菜。她研究的项目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课题,包括白菜小孢子培养胚状体发生能力的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和白菜高效组织培养系、基因转化系的建立等。1999年,她谢绝了导师希望她继续留日做博士后的想法,回京报效祖国。

 

近两年,张凤兰在原始材料的筛选和创新、自交不亲和系S等位基因型分析及杂种优势利用、抗病性鉴定技术、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为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她参加了系列配套大白菜新品种的推广工作,这些品种综合了国内外众多品种的优良特性,类型丰富、品质优良、抗性强、丰产稳产等特点,现已推广到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大中城市,种子销售量逐年递增,平均年销种量5万公斤,年纯利润300万元以上,为农民治富和首都“菜篮子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几年来,张凤兰共获国家及省部院级科研成果奖10项,其中“芸苔属蔬菜作物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及其育种应用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今年,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来源:《京报网-北京日报》2002年6月26日

 

 

 

媒体报道二:


 

张凤兰:育成31种大白菜

作为一名白菜育种专家,张凤兰无疑是幸福的,她和她的课题组选育出了春夏秋播早中晚熟系列配套的大白菜品种并进行了产业化开发工作,育成的31个大白菜品种通过了北京市审定,8个品种通过了全国审定,目前北京老百姓吃的大白菜,80%都是他们培育出来的。

 

20年如一日,为大白菜忙得团团转

 

走进张凤兰的办公室,首先就被她桌子上面那颗硕大的“玉”白菜所吸引,不过这颗白菜虽然看起来是鲜嫩欲滴,却是中看不中吃。“这是我的学生送的白菜装饰品,蕴含有‘百财’的祝福,取自白菜的谐音,中国人都喜欢吉利,没想到我们的白菜还有这个寓意吧?”张凤兰果然是随时随地都不忘推销一下挚爱的白菜,白菜在其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实际上张凤兰进入农业领域实属偶然,她最初的愿望是想成为一名医生,却阴差阳错踏进了农学院。7年的学习,她渐渐爱上了这一行,1987年硕士毕业后,张凤兰就一头扎进了大白菜育种领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明年就做了足足20年了,就是这么一颗白菜让我们每天都忙得团团转。”虽说是忙,但绝对是乐在其中。

 

张凤兰的电脑中保存了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白菜的图片,长的、短的、绿的、黄的,甚至还有红心的,这可都是她的宝贝。而且每一种白菜适合什么地方种植、什么季节种植、口感如何、有什么特点,张凤兰都了如指掌。“你们可能看起来白菜都差不多,实际上有很多品种,光中国就有上千个品种呢。”

 

10年“怀胎”,才能孕育出一个新品种

 

白菜对于普通人来说,无非就是吃白菜和买白菜,但是对于张凤兰来说,可就不那么简单了,作为育种工作者,他们关注的是普通人看不到的白菜种子。搞育种都有育种目标,白菜的育种目标,就是要满足周年供应的要求。培育出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栽培需要的品种。

 

“过去北方的老百姓只有秋天能吃到白菜,其他季节根本看不到白菜,而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的白菜了,这就是育种家做出来的贡献,我们培育出了春天能种的品种、夏天能种的品种,还有秋天能种的品种。我们育种工作者,既要为种植者想,要育出满足生产需要的品种,又要为消费者想,要好吃又好看。”

 

张凤兰说,他们做的工作就是充分利用杂交优势的原理,培育出一个新品种白菜,然后让杂交出来的白菜继承“父亲”和“母亲”的优点,所以“父亲”和“母亲”的搭配非常重要。这个过程中,要靠学问、靠经验、还要靠运气。在一大片白菜地中,谁能挑到好的白菜,这就要看谁的眼光独到。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耐心,单是“双亲”的选育就需要长达8年的时间,因为只有选育出高纯度优秀的“双亲”,才能“孕育”出优秀的杂种一代。

 

搞科研也要有市场意识

 

科学是严谨而规律的,但是在育种过程中,有些事情却是预测不到的,而由此带来的惊喜往往让人雀跃不已。这对张凤兰来说也充满了诱惑和挑战。

 

现在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娃娃菜的出现就是缘于偶然。“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白菜品种,腋芽容易萌发,长出的叶芽包成一个完整的小球,过去都认为这是不好的性状,因为会破坏大白菜的生长,但是这个品种很特殊,每个腋芽都会萌发。种植者把叶芽采下来拿到市场上卖,这就是最初的娃娃菜。刚开始大家都觉得很新奇,种子价格也炒得特别高,大家买不起。于是我们开始想办法,从现有的生长周期比较短的品种中,挑选出可能能做娃娃菜的品种,原来一亩地种3000颗白菜,现在为了能长成娃娃菜,一亩地种上1万颗白菜,结果在密度特别高的情况下,生长出了娃娃菜品种。”

 

现在娃娃菜的价格依然偏高,但是张凤兰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娃娃菜会越来越多,老百姓也就不用担心价格高的问题了。近20年的大白菜育种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搞科研,张凤兰始终绷着一根弦,那就是市场。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育种水平的基础上,培育出了许多符合生产和消费需求,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

 

“市场引导我们走,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做出什么。做育种的人都要考虑到市场,做出来一个品种市场不需要,就没有意义。”

 

干育种责任重大,千万要细心

 

近20年的育种工作,张凤兰一个最深的感触就是,责任重大,千万千万要细心。育种这一行在她眼中甚至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种子是一个很特殊的商品,一袋50克白菜种子就可以种一亩地,卖一袋种子我们仅仅赚5块钱。可一旦这50克种子种下去,出现了问题,那就是农民一亩地的问题,至少会造成1000块钱的损失,好与坏的种子光看表面看不出来,只有种出来才知道,但是种出来后,损失已经造成了,所以要求我们一定要非常细心,一点错误也不能出。”

 

除了日常实验室的工作,张凤兰也要经常下乡给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有时候整整一个月都在种植基地待着,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张凤兰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多么了不起的科学家,她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农民,“我就是学了点知识,会说外语而已。”

 

专家简介

 

张凤兰,博士,研究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育种部首席专家,耐寒蔬菜研究室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副秘书长。从事白菜遗传育种和推广工作近20年,先后承担国家攻关、863、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市科委重点项目、市基金、市新星、农业部948等项目34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编写专著8部,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科技报》2006/12/06

 

媒体报道三:


 

张凤兰:一生与大白菜结缘(组图)

今年冬贮大白菜的季节早就过了,但像近几年一样,大白菜早已没有了昔日的风光——曾经作为“当家菜”、“爱国菜”的冬贮大白菜,已经成为“百菜”中的一种平常菜!不过,我们也发现,现在的大白菜口感更好了,品种也增加了,而且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多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育种部首席专家张凤兰,和她的课题组选育出了春夏秋播、早中晚熟系列配套的大白菜品种,先后育成31个大白菜品种。目前北京老百姓吃的大白菜,80%用的是他们培育出来的品种。有人说:感受北京白菜的变化,就等于看到了白菜在我国十多年来发展和变化的缩影。日前,本报走访了跟大白菜打了20多年交道的张凤兰——

 

老百姓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白菜,经历了15年的时间

 

问:大白菜曾经雄霸北京人冬令餐桌数十年,但现在人们好像吃得越来越少、大白菜越来越无足轻重了。作为研究大白菜的专家,您有没有失落的感觉?

 

张凤兰:如今人们不仅仅靠大白菜过冬,说明了我们的蔬菜品种日渐丰富,这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但从农业部的统计资料来看,现在,全国白菜播种面积占蔬菜总播种面积的17%,北京白菜播种面积占北京总蔬菜播种面积的22%左右,仍居各种蔬菜作物之首。尽管相对过去冬季吃得少了,但原来人们是冬季和早春吃白菜,现在一年要吃12个月,吃的时间拉长了,消费总量非但没减,另外,过去南方人不怎么吃白菜,现在南方吃的量不比北方吃得少。以前南方种不好大白菜,以小白菜或油菜为主,现在经过品种改良之后,适合南方栽培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从全国来讲,“冬日白菜美如笋”已经扩展到“四季如笋”,品种也变为传统大白菜和苗菜、娃娃菜等系列白菜的“群英荟萃”。对我们来说,要做的科研工作是越来越多、责任也就越来越大了。

 

问:现如今大白菜一年四季都有,是不是要改变其自身的生长规律?

 

张凤兰:对白菜品种的改良,正是育种科技工作者的贡献。过去种植冬贮大白菜用的都是秋播品种,如果春天、夏天也种白菜,必须进行品种改良,研究晚抽薹和耐热、耐湿的品种。因此我们从我国的台湾、日本、韩国引进一些种质资源,但是引进的材料并不能直接用。比如我国北方的夏季跟台湾的热带气候有较大差异,台湾是高温高湿,我国北方是高温干旱,品种直接引进来之后病毒会很严重。我们就要把北方抗病毒病的基因,跟台湾抗热抗湿的基因融合到一起,选出既抗病毒病又耐热,适合北方夏季栽培的品种。从韩国、日本引进的春天种的品种也是这样,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是海洋性气候,它们的品种对北京的干燥大陆性气候也是不适应的,我们引进它的晚抽薹基因,同时通过育种手段把

 

我国北方抗病毒病的抗性基因转育进去,然后改良成我们北方春天能种的品种。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春、夏、秋季种的品种就配套了,老百姓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白菜了。这个过程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我们做工作差不多经历了15年的时间。

 

一个没有大学生的学校,

 

培养出了大学生

 

问:你专注于白菜育种研究20多年,并获得很高的成就,这中间是不是也失去许多属于女人自己的生活内容,比如美容、逛街、娱乐。你是怎样协调家庭、事业和自我的冲突?

 

张凤兰:有些东西我天生就不喜欢,比如逛街。我去商场买东西,往往是拿着一个纸条,把要买的东西写上,去了商场买完就走,并不是没时间就不去逛街。而且我天生就长得土,一直也不讲究打扮。在家庭和事业之间,我觉得找到平衡点就好,不要因为工作,家里就不管了;或者因为要管家,工作就不顾了。现在家庭都这么小,家里没有太多的事儿,自己稍微付出一点就够。有人觉得家庭中俩人要分出主次,我们家就没有说以谁为主,个人都把自己的事干好,再承担一部分家务就行了。我爱人是大学教授,打扫卫生属于他管,做饭基本是我来做。我们孩子培养得比较独立,三四岁开始就可以自己在家,不会乱动电器、乱动火等等危险的东西,这是培养出来的。我们两个人在日本读博士的时候,周六周日基本上只休息周日一天,周六这一天小孩在家自己呆着。日本的幼儿园有一点特别好,有一种是专收双职工子女的幼稚园,可以到晚上七点接孩子。小孩儿那时候三四岁,我就把她送到幼稚园,等于给我们延长了工作和学习时间。孩子上学以后,做作业基本上是自己做,不会的时候她可以来问我们。她养成了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家长也就比较省心。

 

问:大白菜育种工作是很枯燥、很辛苦的,这是你最初的奋斗目标吗?

 

张凤兰:我出生在山东青岛的莱西县,父母都不识字,姐妹也比较多。我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在我们村里的学校上的。因为是村办中学,只有两个老师中专毕业,其他都是农民出身的代课老师。所以我们考上大学之后,我们校长特自豪地说:我们一个没有大学生的学校,培养出了大学生!我

 

是1980年参加高考的,全班七个人参加高考,只有我一个是女生。当时自己想考的是医学院,家里头也特别希望我成为一名医生。可考试的时候没发挥好,就报了农学院,家长也很失望:家里都是农民还要上什么农学院?我们不上大学也会种地!上大学半年以后,我们学到植物生理、植物遗传等,都让我觉得很新鲜,慢慢地我就喜欢上了自己的专业。大白菜育种这个工作确实很辛苦,因为我们要做育种,就要亲自到地里去做很多调查。我们还做种子的生产和销售,经常要跑到基地跟一户一户的农民接触。现在整个基地的面积很大,春季一两个月都在基地检查指导。每年的育种工作从程序上来讲是重复的,内容上可能会有区别。而且育出一个优良的品种也有运气的成分在里头,比如我们一年要试配一千多个组合,从里面挑选最优的组合。我们有很多的育种材料可以组合试配,但不可能把所有的材料都组配到,选配组合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当然在这种枯燥的过程里也有乐趣——出来了一个新的品种,是你预期想要的东西,那就很高兴,苦啊累啊也会忘掉了。我们课题组在研究所里一直是做得很不错的一个团队,发展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传了三代人:第一代的老专家叫陶国华,前些天刚去世;第二代的老专家徐家炳,他2000年退休之后我来接的班。他已经干了37年了还没有干够,我刚干20年,那就更没干够了!

 

人吃五谷杂粮才健康,吃蔬菜并不单纯是吃营养

 

问:现在有一种说法,颜色越深的蔬菜营养价值越高,您怎么看白菜的营养价值?

 

张凤兰: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儿误区。颜色越深实际上是指绿色越深,绿色越深只是叶绿素这部分增加了。其实营养品质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因为它包含的成分非常多。从白菜来讲,它整个叶球95%是水分,剩下的5%干物质里面很大的部分是纤维的含量,其他还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糖、矿质元素等,营养很全面但量都不是很高。从我的观点来讲,吃蔬菜一个是吃它的口感,觉得好吃所以要吃,并不是单纯为吃营养而吃营养。另外一个,吃蔬菜最重要的一点是补充纤维素,因为从别的食物里面你获得不了那么多纤维素。原来认为纤维素对人体没有那么重要,但现在的认识是,尽管纤维素人体消化不了,但是它在人体的消化和排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量地补充纤维素,可促进肠道蠕动,从而加快排便速度,防止便秘和降低肠癌的风险;又可以减少消化过程人体对脂肪的吸收,从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脂的水平,防治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我的观点是,人就是要吃五谷杂粮才健康。

 

问:据说白菜在日本、韩国也是重要的蔬菜品种?

 

张凤兰:日本、韩国种白菜只有一百年的历史,我们种白菜都两千多年了。韩国主要是用于做辣白菜,日本比较大的一个消费是做腌渍菜,做火锅配菜也用一部分。我们的吃法比它们要丰富,凉拌、热炒、烧汤、做馅、渍酸菜等。我现在比较看好的是,白菜向小棵型发展的前景。现在我们研究出适合密植的小棵型白菜,通过高密度种植的方法,在不减少亩产量的情况下,达到收获小棵菜的要求。现在这个技术基本上成熟了,而且种小棵白菜亩产量并不低。现在娃娃菜有一定的市场,比我说的小棵型白菜更高档一些,但加工过程浪费太大。因为娃娃菜产品要的是白菜心,它在加工包装过程中会切掉很多能食用的外层球叶。所以我觉得小棵型白菜,重量在一斤到一斤半,只是去掉外叶就上市,一个三口之家正好一天吃一棵,应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张凤兰,1964年出生山东青岛,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育种部首席专家、耐寒蔬菜育种研究室主任。从事白菜遗传育种和推广工作20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来源:《北京晚报(北京)》2007-12-18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