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吕江南,男,硕士。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研究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6年7月毕业于安徽工学院(现合肥工业大学)农机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6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商学院,获硕士学位。
社会兼职:
资料更新中……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麻类加工机械和加工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主持农业部科技专项等项目2项,第二主持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专项、948引进项目、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4项,参加课题30多项。
1.“环保型麻地膜”,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在苎麻剥麻机研究方面,先后参加6BM-350型苎麻剥麻机研究,一次喂入式苎麻剥麻机研究,双滚筒苎麻剥麻机研究和横向喂入式苎麻剥麻机研究。提出机剥苎麻色变和滚筒防缠的解决办法,应用于剥麻机设计,取得较好效果。参加起草的《苎麻剥麻机技术条件》和《机剥苎麻》湖南省地方标准填补了我国机剥苎麻标准的空白。
在红麻剥皮机研究方面,参加了“5TM-500型”和“5TM-350型”红麻脱粒机研究,红麻茎杆打捆机研究,红麻打包和贮存技术研究以及HB-500型黄红麻剥皮机和XM-380型黄红麻洗麻机的改进与推广。在环保型麻地膜加工技术研究方面,参加国家攻关专题、支撑计划专题、948引进项目以及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研究,首次研究出可降解的环保型麻地膜生产工艺技术、产品以及生产设备,获得鉴定成果、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
发明专利:
1 苎麻纤维剥制方法及其横向喂入式苎麻剥麻机 吕江南; 龙超海; 何宏彬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专利】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2008-04-30
2 环保型麻地膜的制备装置 王朝云; 吕江南 ; 欧阳清; 易永健; 刘建明; 汪洪鹰; 聂兆君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专利】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2008-07-09
3 苎麻生物脱胶工艺技术与设备 刘正初; 彭德源; 孙庆祥; 冯湘沅; 吕江南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专利】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1996-09-04
4 环保型麻地膜及其制造工艺 王朝云; 欧阳清; 张运雄; 薛召东; 唐建文; 杨剑飞; 易永健; 吕江南; 杨孙枝; 熊建生; 刘建明; 汪洪鹰; 王莉英; 屈东鑫; 田晓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专利】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2005-01-05
5 夏布处理方法 熊和平; 刘恩平; 杨喜爱; 沈建新; 吕江南; 唐守伟; 喻春明; 郭运玲; 朱爱国; 王延周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湖南尤特尔生化有限公司 【中国专利】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湖南尤特尔生化有限公司 2005-01-26
6 横向喂入式苎麻剥麻机 吕江南; 龙超海; 何宏彬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专利】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2008-07-02
7 苎麻剥麻机 王绍文; 张腾芳; 宋贻则; 吕江南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专利】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1991-02-20
8 高秆作物秸秆打捆机 宋贻则; 王绍文; 张腾芳; 龙超海; 吕江南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专利】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1995-08- 16
9 一种环保型麻地膜涂层装置 吕江南; 王朝云; 易永健; 聂兆君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专利】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2008-10-29
10 环保型麻地膜的制备装置 王朝云; 吕江南 ; 欧阳清; 易永健; 刘建明; 汪洪鹰; 聂兆君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专利】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2008-12-10
11 黄、红麻剥皮机 龙超海; 吕江南; 王志军; 田先明; 马兰; 何宏彬; 谭佩莲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专利】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2010-06-09
12 双滚筒苎麻剥麻机 龙超海; 吕江南; 马兰; 何宏彬; 谭佩莲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专利】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2010-09- 22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苎麻剥制加工机械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龙超海; 吕江南; 马兰; 何宏彬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湖南农机 2011-01-15
2 麻地膜降解对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 王朝云; 许香春; 易永健; 吕江南; 汪洪鹰; 聂兆君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01-20
3 4BM- 260型苎麻剥麻机的研制 龙超海; 吕江南; 马兰; 何宏彬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麻业科学 2011-04-10
4 麻地膜覆盖栽培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易永健; 许香春; 王朝云; 吕江南; 汪洪鹰; 聂兆君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麻业科学 2010-10-10
5 黄、红麻剥皮机的研究与设计 龙超海; 吕江南; 王志军; 田先明; 马兰; 谭佩莲; 何宏彬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湖南省农业机械鉴定站 【期刊】中国农机化 2010-09-25
6 麻地膜覆盖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王朝云; 许香春; 易永健; 吕江南; 汪洪鹰; 聂兆君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麻业科学 2009-06-10
7 双滚筒苎麻剥麻机的研究 吕江南; 龙超海; 马兰; 何宏彬; 谭佩莲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麻业科学 2009-12-10
8 可生物降解材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合成与应用概述 李懋; 王朝云; 吕江南; 易永健; 聂兆君; 汪洪鹰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12-15
9 以产业带动生产,小作物做出大文章——江西省苎麻生产调查报告 吕江南; 汤清明; 刘恩平; 谭石林; 贺德意; 王朝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湖南长沙; 湖南长沙 【期刊】中国麻业 2003-10- 20
10 麻杆粉代料栽培香菇的技术研究 夏志兰; 吕江南; 刘明月; 何长征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系 湖南长沙; 湖南长沙 【期刊】中国麻业 2004-02-20
11 全国麻类生产调查报告 吕江南; 贺德意; 王朝云; 汤清明; 刘恩平; 谭石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湖南长沙; 湖南长沙 【期刊】中国麻业 2004-04-20
12 全国麻类生产调查报告(Ⅱ) 吕江南; 贺德意; 王朝云; 汤清明; 刘恩平; 谭石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湖南长沙; 湖南长沙 【期刊】中国麻业 2004-06-20
13 全国麻类生产调查报告(Ⅲ) 吕江南; 贺德意; 王朝云; 汤清明; 刘恩平; 谭石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湖南长沙; 湖南长沙 【期刊】中国麻业 2004-08-20
14 黑龙江省高产红麻品种筛选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谭石林; 王朝云; 吕江南; 江青文; 马骥; 刘福祥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澳门立新实业有限公司北方总公司; 澳门立新实业有限公司北方总公司 湖南长沙; 湖南长沙; 哈尔滨15000 【期刊】中国麻业 2004-10-20
15 全国麻类生产调查报告(Ⅳ) 吕江南; 贺德意; 王朝云; 刘恩平; 谭石林; 汤清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业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业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业研究所 湖南长沙; 湖南长沙 【期刊】中国麻业 2004-10-20
16 全国麻类生产调查报告(Ⅴ) 吕江南; 贺德意; 王朝云; 刘恩平; 谭石林; 汤清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湖南长沙; 湖南长沙 【期刊】中国麻业 2004-12-20
17 全国麻类生产调查报告(Ⅵ) 吕江南; 贺德意; 王朝云; 谭石林; 汤清明; 刘恩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湖南长沙; 湖南长沙 【期刊】中国麻业 2005-02-20
18 全国麻类生产调查报告(摘要) 吕江南; 贺德意; 王朝云; 汤清明; 刘恩平; 谭石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棉麻流通经济 2005-03-15
19 全国麻类生产调查报告(摘要) 吕江南; 贺德意; 王朝云; 刘恩平; 谭石林; 汤清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棉麻流通经济 2005-05-15
20 用黄红麻麻骨制作高档门板系列产品前景 吕江南; 龙超海; 何宏彬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农牧产品开发 1999-02-25
21 我国南方亚麻开发的几点思考 吕江南; 胡镇修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农牧产品开发 1999-07-25
22 赴黑龙江省金兴亚麻原料厂亚麻制纤生产考察报告 吕江南; 文庆华; 吴永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麻作 1999-06-30
23 轻体实芯麻骨板生产技术 龚治湘; 龙超海; 吕江南 湖南省常德市德茂高新技术应用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农村科技 1999-10-15
24 我国苎麻纤维剥制机械研究概况及发展方向 吕江南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纺织学报 2000-04-20
25 苎麻纤维初加工机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吕江南; 龙超海; 何宏彬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植保与机械研究室 【期刊】农业机械学报 2000-01-25
26 推广苎麻剥麻机势在必行 龙超海; 吕江南 ; 何宏彬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麻作 2001-03-30
27 6BM-350小型苎麻剥麻机的特点与使用 张腾芳; 吕江南; 王绍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麻业 1994-09-30
28 红麻料片压缩特性试验研究 吕江南; 龙超海; 王绍文; 张腾芳; 宋贻则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麻作 1995-09-30
29 造纸用红麻原料打包的研究 龙超海; 王绍文; 吕江南; 宋贻则; 张腾芳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造纸 1996-11- 25
30 DK-180型红麻茎秆打捆机研究 宋贻则; 王绍; 文张腾芳; 龙超海; 吕江南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农机与食品机械 1996-11-25
31 红麻打包和贮存技术研究报告 宋贻则; 龙超海; 王绍文; 陈洪福; 吕江南; 张腾芳; 薛召东; 石淑兰; 胡惠仁; 冯文英; 魏德津; 何秋实; 秦文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天津轻工业学院 【期刊】中国麻作 1996-03-30
32 红麻打包和贮存技术研究 宋贻则; 龙超海; 王绍文; 陈洪福; 吕江南; 张腾芳; 薛召东; 石淑兰; 胡惠仁; 冯文英; 魏德津; 何秋实; 秦文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天津轻工业学院 【期刊】中国麻作 1996-06-30
33 DK-180型红麻茎秆打捆机 龙超海; 吕江南; 何宏彬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造纸 1997-11-25
34 红麻料片的压缩特性及压力与压缩密度的数学模型 吕江南; 龙超海; 何宏彬; 王建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机械研究室; 湖南大学工程力学系材力教研室 【期刊】农业机械学报 1998-06-25
35 一次喂入式苎麻剥麻机剥麻工作部件研究初报 吕江南; 龙超海; 何宏彬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麻作 1998-09-30
36 南方亚麻制纤技术及制纤设备 吕江南; 胡镇修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麻作 1998-12-30
37 农用薄膜应用现状及可降解农膜研究进展 吕江南; 王朝云; 易永健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湖南长沙; 湖南长沙 【期刊】中国麻业科学 2007-06-10
38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熊和平; 孙进昌; 唐守伟; 吕江南; 朱爱国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湖南长沙; 湖南长沙 【期刊】中国麻业科学 2007-10-10
39 日本农用地膜生产及应用现状考察报告 吕江南; 王朝云; 易永健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湖南长沙; 湖南长沙 【期刊】中国麻业科学 2007-12-10
40 环保型麻地膜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朝云; 吕江南; 易永健; 汪洪鹰; 聂兆君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湖南长沙; 湖南长沙 【期刊】中国麻业科学 2007-12-10
41 环保型麻地膜的试制 王朝云; 吕江南; 欧阳清; 易永健; 张运雄; 唐建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湖南中核无纺有限公司; 湖南中核无纺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湖南长沙; 湖南益阳 【期刊】纺织学报 2008-03-15
42 苎麻动力剥麻机的研究与应用 吕江南; 龙超海; 何宏彬; 马兰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麻业科学 2008-10-10
43 苎麻纤维剥制技术及剥制加工机械研究与展望 吕江南; 龙超海; 何宏彬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农机化 2008-09-25
44 小型苎麻剥麻机试验研究 王绍文; 张腾芳; 宋贻则; 吕江南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1992-03-01
45 6BM—350小型苎麻剥麻机研究 王绍文; 张腾芳; 宋贻则; 吕江南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麻作 1992-04-01
46 苎麻剥麻机纤维缠绕及变色问题探讨 吕江南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期刊】中国麻作 1990-10-01
荣誉奖励:
资料更新中……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