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王铁成,男,出生于1964年,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支部书记、玉米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5年毕业于延边农学院农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5年至今,在吉林市农业科学院从事玉米育种及新品种推广工作。
1992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硕士学位。
社会兼职:
1.吉林省政协委员。
2.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组委员会委员。
3.“农业科技通讯”编委(中国农业科学院)。
4.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客座教授 (2008.12-2011.12)。
5.吉林省作物学会副秘书长。
6.吉林省遗传学会理事。
7.吉林省科技管理协会理事。
8.吉林市农学会理事。
9.现为《东北玉米》副主编。
10.《吉林种业》编委。
11.《农业高新技术》编委。
12. 吉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面试考官。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一直从事玉米育种、栽培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高淀粉玉米系列新品种综合配套技术产业化集成与示范”(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2008-2010),首席专家。
2.“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吉林市综合试验站”,(农业部项目,2008-2013),站长。
3.“适应吉林省东部山区气候特征的抗冷、早熟、淀粉型玉米杂交种的选育”(省财政厅,2007-2010),主持人。
4.“吉林市农科院玉米新品种研发体系建设”(省发改委、省农委,2009-2010),主持人。
科研成果:
选育出“九单号”玉米新品种十余个,为九单100、九单48、九单57、九单64、中种868、九单62、九单50、九单13、九单14、九糯3等玉米杂交种的第一选育者,同时还是九单10、九单12、九甜粘玉米新品种的主要选育者。在他的带领下,吉林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在国内玉米育种领域获得了很高的声誉,玉米新品种的推广工作成效显著,近三年来玉米研究所推广“九单号”及其他玉米杂交种900余万斤,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70万元,创造社会效益2.7亿元。有两个品种被农业部授予品种权,分别为九单48(CNA20020039.9)、九单57(CNA20040018.5)。
论文专著:
1 《东北玉米》, 副主编 ,农业出版社 2007
2 《吉林种业》,编委,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3 《农业高新技术》,编委,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 《农业生产知识600问》, 编委,吉林市科技局 2009.3
5 《玉米生产与科研概况》年中国生产实用新技术国际培训班教材;执笔2004
6 《杂种优势理论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年中国玉米生产实用新技术国际培训班教材;(执笔) 1999
7 工业用高淀粉玉米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 张闯; 王铁成; 沈立国 吉林省吉林市农业科学院 【期刊】农业科技通讯 2009-07-17
8 特用玉米子粒遗传研究初报 李淑霞; 王铁成; 赵虹; 李洪刚; 杨立冬; 吕鹏秀; 沈利国; 韩秀云 吉林市农业科学院玉米所; 吉林市农业科学院玉米所; 吉林市农业科学院玉米所 吉林; 吉林13 【期刊】吉林农业科学 2002-10-25
9 吉林省玉米单产的预测 党拥华; 徐占宏; 李克祥; 程砚喜; 王铁成 吉林市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吉林市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期刊】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1995-11-15
10 半姊妹与全姊妹轮回选择对玉米沈综(旅)C_1群体改良效果的研究 王铁成; 李华; 徐占宏; 程延喜; 李源有 吉林市农业科学院 【期刊】延边农学院学报 1996-12-20
11 糯玉米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 徐占宏; 赵虹; 党拥华; 王铁成 吉林省吉林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期刊】玉米科学 1998-09-15
荣誉奖励:
1.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
2.被评为市农委先进工作者。
3.1999年获国际农牧渔业三等奖。
4.2004年吉林市科教兴市先进个人。
4.2005年吉林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科技人才。
5.2006年第九批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6.2006年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玉米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先进个人(省级)。
7.“优质高淀粉系列玉米新品种九单57选育与推广”获2006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8.“高产抗病高淀粉玉米杂交种九单64”获2009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9.2010年首届吉林玉米节全省玉米科技标兵。
10.2010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