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黄烈健,男,中共党员,1971年9月出生于宣恩县种畜场。现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9年7月毕业于宣恩一中。
1993年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本科毕业。
1998年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2001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
2003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后学位。
2004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2005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培养学生情况:
指导博士研究生一名。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相思遗传改良、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及分子育种等。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国家“十五”攻关项目一项、“948”引进创新项目一项,作为主要骨干参加“973”项目一项、“863”项目一项、“948”引进项目两项、成果转化项目一项。
1、863课题“转基因番茄的中试研究”。
2、武汉市重点项目“番茄叶片抗衰老基因的转化研究”。
3、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几个重要农作物的杂种优势机理研究”。
4、973项目“树木重要木材性状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5、国家“十五”攻关项目“杨树和泡桐优良品种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6、国家转基因产业化专项“西部地区林草培育与示范”。
7、948项目“欧洲黑杨抗逆基因资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引进”。
8、“948”引进创新项目:相思定向育种与新品系示范。
9、成果转化项目:马大杂种相思生产性扩繁与示范。
10、科技部推广项目:相思纸浆材新品系规模化繁育与示范推广。
11、广东省农业厅攻关项目:南方乡土阔叶树良种选育。
12、广东省农业厅攻关项目:优良乡土阔叶树种红锥无性系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
13、主持“十五”国家攻关项目“相思良种选育与栽培技术”。
14、948引进创新项目“美国鳄梨珍优品系丰产技术创新与示范”。
15、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相思纸浆林高效集约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和“高产优质相思速生材新品种选育”等子课题。
16、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产优质相思速生材新品种选育2006BAD01A15-5”,“相思纸浆林高效集约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2006BAD32B0103”。
科研成果:
获成果2项:相思抗逆新品系定向选育,桉树、相思、柚木和西南桦新品种选育及培育技术。
1 桉树、相思、柚木和西南桦新品种选育及培育技术 徐大平; 谢耀坚; 徐建民; 梁坤南; 曾杰; 黄烈健; 焦如珍; 康丽华; 陈少雄; 曾炳山; 杨曾奖; 周再知; 陈祖旭; 罗建中; 陆钊华; 李光友; 张宁南; 郭文福; 杨承栋; 张方秋 2005-12-22
2 相思抗逆新品系定向选育 陈祖旭; 黄烈健; 张卫华; 张方秋; 胡彩颜; 谢建国; 卢国恒; 裘珍飞; 陈文军; 韩金发; 梁东成; 赵汝玉; 孟宪法; 刘水娥 2006-12-28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先后在遗传学报、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30篇。
发表论文:
1 哈斯油梨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黄烈健; 王莹; 陈祖旭; 张昭其; 黄雪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2010-01-20
2 大叶相思花部形态与开花生物学研究 李军; 黄烈健; 陈祖旭; 曾杰; 易敏 中国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2010-07-15
3 油梨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王莹; 黄烈健; 黄雪梅; 张昭其; 陈祖旭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2010-08-10
4 华南地区桉树/相思混交种植的林木生长效应 杨曾奖; 徐大平; 陈文平; 黄烈健; 李尚均; 陈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雷州林业局林业科学研究所 2009-10-15
5 桂垦3号油梨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黄雪梅; 黄烈健; 王莹; 陈祖旭; 张昭其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2009-09-10
6 厚荚相思抗寒性选择研究 张卫华; 张方秋; 陈祖旭; 黄烈健; 徐大平; 张守攻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2009-10-20
7 相思树种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易敏; 黄烈健; 陈祖旭; 李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2010-01-20
8 相思基因组DNA提取及其RAPD初步分析 张卫华; 黄烈健; 陈祖旭; 徐大平; 张守攻; 张方秋; 龚峥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东广州; 广东广州 2007-08-20
9 我国林木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及关键领域 苏晓华; 张冰玉; 黄秦军; 黄烈健; 张香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 2003-09-25
10 转基因林木研究进展 苏晓华; 张冰玉; 黄烈健; 黄秦军; 张香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 2003-02-28
11 我国杨树溃疡病研究进展 黄烈健; 苏晓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 2003-08-30
12 玉米P_(25)自交系抗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SSR分子标记定位 刘章雄; 王守才; 戴景瑞; 黄烈健; 曹海河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 国家玉米改良中心 2003-08-10
13 3种相思幼苗抗旱性研究 张卫华; 张方秋; 张守攻; 徐大平; 陈祖旭; 黄烈健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东 广州;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东 广州 2005-12-30
14 马占相思抗旱性生理指标的选择研究 张卫华; 张方秋; 张守攻; 徐大平; 黄烈健; 陈祖旭 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 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东广州; 广东广州;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5-12-30
15 大叶相思抗旱性生理指标主成分分析 张卫华; 张方秋; 张守攻; 徐大平; 陈祖旭; 黄烈健; 胡彩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东广州;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东广州; 广东广州 2005-12-30
16 玉米Ht近等基因系的RAPD、SSR分子标记比较研究 黄烈健; 向道权 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 北京 2003-09-25
17 玉米分子遗传框架图谱构建 杨俊品; 荣廷昭; 黄烈健; 唐海涛 ; 向道权; 戴景瑞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四川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 四川成都; 四川雅安 2004-01-25
18 美洲黑杨×青杨木材性状QTLs定位研究 黄秦军; 苏晓华; 黄烈健; 张志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2004-03-25
19 与杨树木材密度、纤维性状相关的SSR分子标记 黄烈健; 苏晓华; 张香华; 黄秦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 2004-03-10
20 玉米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杨俊品; 荣廷昭; 向道权; 唐海涛; 黄烈健; 戴景瑞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四川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 四川成都; 四川雅安; 四川成都 2005-02-25
21 玉米RFLP连锁图谱构建及大斑病QTL定位 黄烈健; 向道权; 杨俊品; 戴景瑞 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 北京 2002-12-10
22 SSR分子标记与玉米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曹永国; 向道权; 黄烈健; 王守才; 吴敏生; 戴景瑞 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 北京 2002-06-15
23 玉米产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的初步研究 向道权; 黄烈健; 曹永国; 戴景瑞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2001-09-15
24 玉米SSR遗传图谱的构建及产量性状基因定位 向道权; 曹海河; 曹永国; 杨俊品; 黄烈健; 王守才; 戴景瑞 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植物遗传育种系; 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所; 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植物遗传育种 2001-08-10
25 玉米产量QTL和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进展 向道权; 黄烈健; 戴景瑞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 1999-12-30
26 相思树种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易敏; 黄烈健; 陈祖旭; 李军 2009-11-07
27 杨树木材密度、纤维性状相关SSR分子标记研究 黄烈健; 张香华; 张冰玉; 黄秦军; 苏晓华 2002-10-01
28 我国林木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及今后研究应侧重的关键领域 苏晓华; 张冰玉; 黄秦军; 黄烈健; 张香华 2002-10-01
29 相思寒胁迫诱导的cDNA片段克隆的研究 黄烈健; 陈祖旭; 张卫华 2006-10-01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