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潘国君,博士,研究员,1961年5月生,现任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书记、所长,黑龙江省龙粳高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2年1月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学专业,1987年至1988年在日本北海道拓殖短期大学学习水稻育种和栽培技术并取得毕业证书。
学术兼职:
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成员、黑龙江省水稻育种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科技厅水稻育种、栽培首席专家,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育种与繁育研究室岗位专家、中国农学会会员、中国作物学会会员、中国生物技术学会会员、中国水稻产业分会理事、中国水稻种子分会副会长、北方水稻科技协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有机水稻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种子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会委员和水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省和农业部成果评审专家和咨询专家、佳木斯市人大代表、佳木斯市人大常委会农林委员会委员,佳木斯市科协副主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水稻常规育种、生物技术育种、优质米品种配套技术研究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主持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农业部重点项目、省重点项目等20余项。
科研成果:
育成水稻品种合江19、23号、龙粳1、2、3、4、5、6、7、8、9、10、12、13、14、16、18、19、21、23、24、25、27号、龙粳29、龙联1号、龙香粳1号、龙糯1号、上育418等28个,取得获奖成果2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0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重大经济效益奖1项,发表论文30余篇。
论文专著:
1 黑龙江省粳稻品种的品质现状与评价 孟庆虹; 李霞辉; 卢淑雯; 潘国君; 姚鑫淼; 陈凯新; 程爱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06-10
2 黑龙江水稻食味和其他品质性状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徐正进; 范淑秀; 潘国君; 李霞辉; 陈温福 中国稻米 2010-07-20
3 应用花粉管通道技术选育超级稻龙粳14试验研究 刘传雪; 潘国君; 冯雅舒; 刘丽艳; 刘文萍; 吕晓波 北方水稻 2009-01-15
4 粳稻品种食味品质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李霞辉; 潘国君; 张瑞英; 孟庆虹; 程爱华; 王伟威 北方水稻 2009-01-15
5 粳稻品种的粒厚特征及其对食味品质的影响 孟庆虹; 潘国君; 李霞辉; 张瑞英; 姚鑫淼; 王伟威; 关海涛; 黄晓群; 王翠 中国水稻科学 2009-07-10
6 应用浸胚法转化寒地水稻的试验研究 刘传雪; 潘国君; 张淑华; 关世武; 张兰民; 王瑞英 北方水稻 2009-03-15
7 寒地早粳品种稻瘟病抗性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潘国君; 陈书强; 宋成艳; 王桂玲; 潘博 中国农学通报 2009-10-05
8 花培选育寒地水稻抗瘟新种质试验研究 刘传雪; 张淑华; 王瑞英; 张兰民; 冯雅舒; 潘国君 北方水稻 2009-07-15
9 寒地粳稻粒宽在DH群体中遗传变异研究 孙洪义; 刘传雪; 邱爱民; 冯雅舒; 黄晓群; 潘国君 中国农学通报 2009-12-05
10 品种混植防治寒地稻瘟病流行效果的研究 潘国君; 陈书强; 刘传雪; 宋成艳; 王桂玲; 潘博 中国农学通报 2010-02-20
11 开发东北地区优质粳稻的思考与建议 李霞辉; 张瑞英; 潘国君 粮食加工 2006-08-01
12 黑龙江省优质超级稻研究进展与展望 潘国君; 刘传雪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7-10-15
13 寒地水稻品质育种研究 潘国君; 刘传雪; 邱爱民; 孙洪义; 李敏; 王翠 北方水稻 2008-11-15
14 寒地粳稻直链淀粉含量在DH群体中的遗传变异研究 刘传雪; 邹德堂; 潘国君; 张淑华; 关世武; 孙洪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08-25
15 铁在寒地早粳花药培养中的效应研究 张兰民; 黄晓群; 潘国君; 王瑞英; 刘传雪; 张淑华; 关世武; 冯雅舒; 李大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08-10-05
16 磷营养对粳稻根部性状的影响 刘传雪; 潘国君; 张淑华; 刘乃生; 张兰民; 徐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05-09-30
17 寒地水稻花培育种研究 潘国君; 陈温福; 冯雅舒; 刘传雪; 张兰民; 王瑞英; 张淑华; 关士武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3-12-25
18 寒地早粳品种稻瘟病抗性与品质的关系 潘国君; 陈温福; 冯雅舒; 宋成艳; 李霞辉; 张兰民; 刘传雪; 王桂玲; 王瑞英; 张云江 中国农学通报 2005-01-30
19 寒地水稻花培优异种质龙粳8号的选育评价研究 刘传雪; 潘国君; 张淑华; 宋立泉; 宋成艳; 丛万彪 中国农业科学 1999-06-20
20 寒地粳稻耐低磷品种鉴定研究 潘国君; 张淑华; 刘乃生; 刘传雪; 张兰民 作物品种资源 1999-07-21
21 寒地粳稻耐低磷品种筛选方法研究 张兰民; 潘国君; 张淑华; 刘传雪; 刘乃生; 张雅玲 中国农学通报 1999-12-30
22 寒地早粳品种矮生性遗传研究 刘传雪; 潘国君; 张云江; 张淑华; 王瑞英; 吕彬; 关世武; 张兰民; 冯雅舒 作物学报 2001-07-20
23 水稻花培三段培养法 潘国君 世界农业 1994-02-10
24 从龙粳8号的选育看利用综合育种技术实现多优集成 孙岩松; 潘国君; 吕彬; 张淑华 作物品种资源 1998-10-21
25 双态双层培养法提高粳稻花药培养力的研究 潘国君; 刘传雪; 张云江 中国农学通报 1998-12-30
资料更新中……
荣誉奖励:
1. 曾获国务院和黑龙江省政府特贴。
2.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3. 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
4. 佳木斯市十大杰出青年。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
位于佳木斯市东郊的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始建于1949年,是我省成立最早、规模最大、水稻专业学科较齐全的科研机构。她前身是佳木斯农事试验场水稻组, 历经50多年的稳步发展,铸就了现今的辉煌业绩。1997年经农业部批准并投资建成国家水稻原种基地,200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并投资建成优质水稻生产基地,2005年建立寒地优质水稻品种改良分中心,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建所以来为我省水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我国北方及世界同类稻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年创社会经济效益3.0亿元。
省水稻研究所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科技优势,现有职工61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17人,享受国家特贴5人,省政府特贴3人。主要开展水稻常规有性杂交、花培、胚培、幼穗培养、外源总DNA导入、分子标记、辐射诱变、太空搭载等综合技术育种、优质高效绿色水稻栽培、水稻病害、稻种资源、大豆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优质水稻、大豆、玉米种子、水田专用肥药的生产与开发。现有现代化智能连栋温室1栋、综合实验楼1座,内设生物技术实验室、米质分析实验室,植保实验室、综合化验室,配套的仪器设备100多台件。
省水稻研究所具有丰硕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储备。建所以来共育成水稻新品种44个,取得获奖科研成果79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水稻品种合江19号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省重大科技效益奖及省长特别奖;水稻品种合江23号和小孢子培养技术在寒地水稻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龙粳3号获省星火二等奖;龙粳8号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黑龙江省第二次优质米评选中总分名列第一,并在日本“95国际粳米鉴评会”上与龙粳9号一同被评为优质粳米。 “水稻基穗型经济施肥法”、“水稻大面积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等栽培技术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水稻植保、稻种资源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先后出国研修与合作研究16人次,发表论文320篇,“十五”期间承担国家863、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省部级科技攻关及国际协作项目20余项。
坚持对外合作 汲取百家之长
为拓宽项目争取渠道,实现广泛的技术协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水稻所在单独争取项目的同时,注重与国内外科研单位的技术协作,攀高结贵,博采众家之长,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寒地稻作创新平台。自1985年以来,水稻所就与日本北海道立中央农试场、日本北海道三江平原国际协力事业团、国际水稻所、韩国等有关单位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使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提档升级。2005年,水稻所又与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合作,加入了国际水稻遗传资源协作网,并与世界49个国家联合,开展耐冷及抗病性鉴定;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沈阳农大合作开展超级稻育种;联合省内其它水稻科研单位共同请题,提升我省水稻科研实力,共同打造龙江水稻人的新形象,让北方粳稻的科研贡献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坚持人才培养,创建成长条件
人才是水稻所发展、壮大的资源和根本,是生存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人为本,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以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的知识积累与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采取引进来与送出去培训相结合的办法鼓励青年科技人员读博士和硕士学位。2003年水稻所制定了人才培养5年、10年规划,力争5年内80%的青年科技人员拿到硕士学位,争取1-2名同志取得博士学位;10年内科研一线90%以上青年科技人员要达到硕士学位。为实现此目标,水稻所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青年科技人员读学位的激励措施。设立自主科技创新基金、举办高水平学术报告会,请国内一流专家作学术报告,拓宽科技人员创新思维,使科技人员素质全面提高。力争10年内培养1-2名国内有名、省内领先的水稻专业学科带头人,3-4名省内知名的水稻育种、栽培、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等专业学科带头人,建立一支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的寒地优质水稻科技创新队伍。
坚持科技创新,提升科研能力
科技创新是水稻所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水稻所积极制定了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和预期目标,科研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十五”期间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16项,承担各级研究课题20项。其中国家863课题4项,省部级攻关课题7项,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在承担课题数量和层次上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近年来,水稻所以承担的国家、省、市各级科研课题、项目为载体,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研究所的科技竞争力。2004年制定了水稻所科技创新工作规划,简称“54321”工程,即:用5年时间,推广4个以上具有较高科技含量、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品种,使水稻所育成的水稻品种在全省种植面积恢复到30%,搭建生物技术实验室和米质分析实验室2个科技创新平台,整合资源,集中人才,构建1个以水稻生物技术和常规技术育种为主体,其它育种手段和各专业学科相互配合协作攻关的创新体系。通过近年来的科技攻关和院科技创新工程的资助,水稻所的水稻育种工作取得了新进展。2005年审定推广的龙粳14号水稻新品种,在9月份通过了农业部超级稻专家组验收,大面积实测亩产达到709.2公斤,填补了我省早熟超级稻品种的空白。水稻品种龙粳12号连续3年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为我省自育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的1个水稻新品种。
坚持开发活所,激励自主创新
科研、开发、管理是一个研究所加快发展、提升竞争力永远面临的主题,三者缺一不可,科研是核心,开发是目的,管理是保证。鉴于这样一种理念,多年来,水稻所不断探索科技开发新途径、新方法,以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激励研究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坚持开发活所方面形成了符合水稻所实际的开发管理模式,树立了竞争意识,加快了科技创新进程,增强了研究所的实力,给其发展带来了活力。
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水稻所形成了以下开发模式:实施各开发实体必须在所里宏观调控政策之下进行经济活动,并接受所里监督和管理;科室间建立了内部竞争机制,谁育成的品种谁开发,实现以科研拉动开发,以开发促进科研工作,激励自主创新能力,保护育种者的利益;开发政策透明,所长、实体领办人首先接受大家监督,每个职工,不管是开发实体人员还是非开发实体人员,都在全所职工的监督之中、开发政策的规范之下,科技、开发人员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加科技开发收入,提高研究所科技竞争力,鼓励科研人员尽快拿出自主创新的物化成果,所里又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如设立了品种推广重大效益奖,称之为“118”奖励机制,即审定推广品种当年开发效益首次达到100万元、推广面积首次达到100万亩的同时,所里奖励育成者8万元人民币,面积超过部分以100为基数折扣累加计算。这一激励政策的出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 2004年与2005年龙粳12号品种分别达到了107万亩与207万亩,育成者分别获得奖金5.4万元和5万元,在科技人员中引起良好的反响。
总之,这些令人瞩目成绩的取得,是多年来,水稻所在以强化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发展为目的,着力培养一支爱岗敬业、求实创新、争做一流工作业绩的科研队伍,努力创建国内有名、北方稻区知名,并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水稻研究所努力的结果。
今天,所长潘国君博士携全所职工正以饱满的创新激情,依靠科技兴所,紧紧抓住国家“十一五”规划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契机,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事业发展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水稻所定会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公众的面前,成为北方稻区一流的水稻研究所!
来源:三江消费指南网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