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李新正,男,1963年出生,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1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1年6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
1996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1997年至1998在美国史密森研究院留学。
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2002年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2005年12月至2006年6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
2008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社会任职:
1. CoML中国委员会委员。
2. 国际甲壳动物学会理事。
3. 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
4. 农业部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
5. 青岛市动物学会理事长。
6. 全球海洋生物普查计划(CoML)科学委员会委员。
7. 中国动物学会理事。
8. 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秘书长。
9.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
10.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理事。
11. “中国动物志”、《海洋学报》、《动物分类学报》、《生物多样性》、《海洋科学集刊》、《海洋科学》、《海洋学研究》等期刊编委。
12. 《甲壳动物学论文集》编委会副主任。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无脊椎动物分类系统学、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底栖生态学、甲壳动物学研究和海洋环境检测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专题、国家专项专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课题等多项研究任务。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海域褐虾总科区系与动物地理学研究,2006。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足目甲壳动物进化机制和系统发育重建,2003。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海域长额虾总科区系和动物地理学研究,2002。
4. 国际合作项目:东南亚海洋甲壳动物关键类群生物多样性和种群生态学研究,2008。
科研成果:
开创了隐虾类与其它海洋无脊椎动物共栖关系研究工作,首次重构隐虾亚科的属间系统发育关系,提出了隐虾类形态和生物学的进化发展途径;解决了苜蓿盲蝽类的鉴定问题;建立了2新科、1新亚科、7新族、1新亚族、1新属等并发现对个新种。
1. “九五”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科学考察 陈清潮; 施平; 张毅祥; 黄良民; 陈木宏; 韩舞鹰; 黄企洲; 陈绍勇; 周蒂; 樊开意; 姚伯初; 李新正; 李永振; 赵焕庭; 汪稔; 林洪瑛; 黄奕普; 张正斌; 刘秦玉; 齐义泉; 高登义; 张仁和; 沈文周; 张全德; 傅孙成; 蒋兴伟; 李宝田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2001-01-01
资料更新中……
发明专利:
1. 一种用贝壳制作鱼类系列工艺品的方法 李新正; 刘林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06-02-15
2. 高脂肪含量的大型海洋哺乳动物和鱼类标本的制作方法 李新正; 刘林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06-09-20
3. 鳐类或鲼类标本的制作方法 李新正; 刘林 【中国专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06-11-15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35篇;专著3部、译著1部、科普著作1部。
出版专著:
1《水族馆生物》李新正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年05月
2《中国海洋大型底栖生物:研究与实践》李新正 海洋出版社 2010年09月
3《对虾生物学》
发表中文论文:
1 中国海铠甲虾属(Galathea)的分类学研究(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歪尾下目:铠甲虾科) 董超;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1-03-25
2 中国海斗凯虾属(Agononida)分类学研究(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歪尾下目:铠甲虾科) 董超;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1-03-25
3 发现于台湾的异瓷蟹属(Aliaporcellana)一新种及A.suluensis(Dana,1852)的重新描述(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十足目:瓷蟹科) 董栋; 李新正; 陈天任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 【中国会议】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1-03-25
4 发现于胶州湾的Delavalia属一新种(甲壳动物亚门:鄂足纲:桡足亚纲:猛水蚤目:粗毛猛水蚤科) 马林;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会议】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1-03-25
5 发现于青岛的日猛水蚤属(Tisbe)一新种(甲壳动物亚门:鄂足纲:桡足亚纲:猛水蚤目:日猛水蚤科) 马林; H.Dahms;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Sangmyung University 【中国会议】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1-03-25
6 发现于海南岛的岩瓷蟹属(Petrolisthes)一新种(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十足目:瓷蟹科) 董栋; 李新正; M.Osawa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University of the Ryukyus 【中国会议】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1-03-25
7 中国海域铠甲虾科(Galatheidae)和柱螯虾科(Chirostylidae)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十足目:铠甲虾总科) 董超; 李新正; 寇琦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1-03-25
8 南海北部的长臂虾科(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虾类 李新正 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室 【中国会议】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 1999-10-18
9 浅谈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 2000-11-21
10 关于Cirolanidae和Cymothoidae的中文名称 刘瑞玉;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0-11-01
11 有关节肢动物系统发育的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 谢强; 卜文俊; 李新正; 郑乐怡 南开大学生物系;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0-11-01
12 中国海域浪飘水虱科(甲壳动物:等足目)种类记述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0-11-01
13 南沙群岛与西沙群岛底栖海洋生物种类比较 李新正; 王永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0-11-01
14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动态的研究 李新正; 于海燕; 王永强; 帅莲梅; 张宝琳; 李笑红; 刘瑞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0-11-01
15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现状 李新正; 于海燕; 王永强; 帅莲梅; 张宝琳; 刘瑞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0-11-01
16 长额虾总科分类学研究概况及展望 刘录三;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0-11-01
17 中国长额虾总科(甲壳动物:十足目)种类初记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青年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摘要集 2001-07-01
18 笔螺科分类系统学研究概况及我国近海笔螺科研究进展 李宝泉; 张素萍; 徐凤山;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2-11-01
19 南沙群岛与西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海洋底栖生物种类对比 李新正; 王永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2-11-01
20 南黄海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 刘录三;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2-11-01
21 东海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 刘录三;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2-11-01
22 我国放射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金宝; 谭智源;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2-11-01
23 长江口区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吴耀泉;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2-11-01
24 有关节肢动物系统发育的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 谢强; 卜文俊; 李新正; 郑乐怡 南开大学生物系;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2-11-01
25 中国海域缩头水虱科(甲壳动物:等足目)的研究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2-11-01
26 中国近海团水虱科(甲壳动物:等足目)种类记述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2-11-01
27 黄海、东海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 李新正; 王永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2-11-01
28 寄生亚目的研究概况以及我国寄生亚目的研究进展 安建梅;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4-11-01
29 山东半岛镆铘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黄慧; 李新正; 王洪法; 张宝琳; 王金宝; 马林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海洋科学 2012-11-15
30 宁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和季节变化 甘志彬; 李新正; 王洪法; 张宝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期刊】应用生态学报 2012-11-15
31 寄生于瓷蟹的鳃虱科(甲壳动物亚门,等足目,寄生亚目)一新种记述 安建梅; 张秀青; 李新正 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动物分类学报 2012-10-15
32 山东黑泥湾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其环境效应 马立杰; 李新正; 毕海波; 杜廷芹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环境科学 2011-02-20
33 青岛近海浒苔暴发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研究 王洪法; 李新正; 王金宝; 李宝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学 2011-05-15
34 中国海多毛纲动物研究现状及展望 周进; 李新正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学 2011-06-15
35 我国海洋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展望:以黄海为例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生物多样性 2011-11-15
36 2005—2009年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王金宝; 李新正; 王洪法; 张宝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与湖沼 2011-09-30
37 2000—2009年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变化 王洪法; 李新正; 王金宝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与湖沼 2011-09-30
38 中国海域南褐虾属种类记述(甲壳动物亚门,十足目,褐虾科) 韩庆喜;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山东省海岸带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学 2012-04-15
39 辽东湾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研究:Ⅱ.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 刘录三; 孟伟; 李新正; 李子成; 郑丙辉; 雷坤; 李中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佳木斯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期刊】环境科学研究 2009-02-15
40 瓯江口海域夏、秋季口足目和十足目虾类分布特征 徐兆礼; 沈盎绿; 李新正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中国水产科学 2009-01-15
4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推进了我国现代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快速进步——以海洋虾类分类学研究为例 方玉东; 李新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中国科学基金 2009-03-15
42 东海微稚虫属(多毛纲:海稚虫科)一新种记述(英文) 周进; 纪炜炜; 李新正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海洋渔业 2009-08-15
43 黄、渤海褐虾科(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十足目)记述 韩庆喜;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动物分类学报 2010-01-15
44 中国海才女虫属复合体(多毛纲:海稚虫科)种类记述(英文) 周进; 纪炜炜; 李新正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海洋渔业 2010-02-15
45 乳山近海六种重要经济动物重金属含量现状与评价 李宝泉; 李新正; 王洪法; 姜永新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期刊】海洋环境科学 2010-06-20
46 胶州湾多毛类环节动物优势种的生态特点 王金宝; 李新正; 王洪法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山东青岛 【期刊】动物学报 2006-02-28
47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现状 于海燕; 李新正; 李宝泉; 王金宝; 王洪法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期刊】生态学报 2006-02-28
48 胶州湾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李宝泉; 李新正; 王洪法; 张宝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生物多样性 2006-03-30
49 胶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生态 李新正; 李宝泉; 王洪法; 王金宝; 张宝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山东青岛 【期刊】动物学报 2006-06-30
50 胶州湾红石崖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王洪法; 李宝泉; 张宝琳; 帅莲梅;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科学 2006-09-09
51 胶州湾女姑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李宝泉; 张宝琳; 刘丹运; 王少青; 王洪法;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蓬莱市新港街道办事处水产站;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山东青岛; 山东蓬莱 【期刊】海洋科学 2006-10-09
52 胶州湾多毛类环节动物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王金宝; 李新正; 王洪法; 于海燕; 李宝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期刊】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6-12-25
53 长江口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李宝泉; 李新正; 王洪法; 王永强; 王金宝; 张宝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期刊】动物学报 2007-02-15
54 南沙群岛渚碧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李新正; 李宝泉; 王洪法; 王少青; 王金宝; 张宝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山东青岛 【期刊】动物学报 2007-02-15
55 中国海砂海星科(棘皮动物门,海星纲)种类记述 刘伟; 廖玉麟; 李新正 山东省潍坊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期刊】动物分类学报 2007-01-30
56 青岛文昌鱼体征变化及影响因素探究 李新正; 张宝琳; 李宝泉; 李士玲; 王洪法; 王金宝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科学 2007-01-09
57 胶州湾辛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 张宝琳; 王洪法; 李宝泉; 王永强; 王金宝;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科学 2007-01-09
58 异毛虫科(环节动物门,多毛纲)中国种类记述(英文) 周进;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动物分类学报 2007-04-15
59 胶州湾肠鳃类种类与分布 张宝琳; 王洪法; 张文勇; 李宝泉;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科学 2007-02-09
60 黄海特定断面夏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 王金宝; 李新正; 王洪法; 刘录三; 李宝泉; 张宝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期刊】生态学报 2007-10-15
61 中国鳃虱科一新纪录属(甲壳动物亚门,等足目,寄生亚目) 安建梅; 于海燕; 李新正 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西临汾; 山东青岛 【期刊】动物分类学报 2007-10-15
62 黄河口岔尖岛、大口河岛和望子岛潮间带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 王晓晨; 李新正; 王洪法; 李宝泉; 王金宝; 于子山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杂志 2008-12-20
63 中国褐虾鳃虱亚科研究(甲壳动物亚门,等足目,寄生亚目) 安建梅; 于海燕; 李新正 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西临汾; 山东青岛 【期刊】动物分类学报 2008-01-15
64 黄海中华哲水蚤度夏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周进; 李新正; 李宝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山东青岛 【期刊】动物学报 2008-06-15
65 辽东湾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研究:Ⅰ.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刘录三; 孟伟; 郑丙辉; 李新正; 雷坤; 李中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佳木斯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期刊】环境科学研究 2008-11-15
66 南黄海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 刘录三;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期刊】海洋与湖沼 2003-01-30
67 笔螺科分类系统学研究概况及我国近海笔螺科研究进展 李宝泉; 张素萍;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期刊】海洋科学 2003-02-28
68 我国放射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金宝;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期刊】海洋科学 2003-09-29
69 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李宝泉; 李新正; 于海燕; 王洪法; 王金宝; 徐凤山; 张宝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海洋与湖沼 2005-05-30
70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研究(英文) 李新正; 张宝琳; 王洪法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期刊】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5-06-28
71 胶州湾大型底栖甲壳动物数量动态变化 于海燕; 李新正; 李宝泉; 王金宝; 王洪法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期刊】海洋与湖沼 2005-07-30
72 东海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研究(英文) 李新正; 王金宝; 王洪法; 张宝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期刊】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5-08-28
73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 李新正; 王洪法; 张宝琳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期刊】海洋与湖沼 2005-11-30
74 用16S rDNA序列初步探讨部分真虾类的系统发育关系 徐琰; 宋林生;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科学 2005-09-09
75 寄生亚目的系统研究概况以及我国寄生亚目的研究展望 安建梅;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山西临汾;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科学 2005-10-09
76 南海西北部浮游生物中多孔放射虫的组成与分布 王金宝; 李新正; 谭智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5-11-13
77 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研究(英文) 李新正; 于子山; 王金宝; 王洪法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山东青岛 【期刊】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5-12-28
78 不同孔径底层筛对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取样结果的影响 李新正; 王洪法; 王金宝; 张宝琳; 李宝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山东青岛 【期刊】海洋科学 2005-12-09
79 中国长臂虾总科的动物地理学特点 李新正; 刘瑞玉; 梁象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上海水产大学 青岛 【期刊】生物多样性 2003-09-25
80 中国海域缩头水虱科的研究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海洋科学集刊 2003-06-15
81 中国近海团水虱科种类记述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海洋科学集刊 2003-06-15
82 海南岛扇肢亚目的补充记述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海洋科学集刊 2003-06-15
83 中国海笔螺科的分布与区系特点 李宝泉;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期刊】动物学杂志 2004-08-20
84 中国海域长额虾科和长臂虾科隐虾亚科种类记述(甲壳动物,十足目,真虾下目)(英文)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期刊】动物分类学报 2004-12-30
85 胶州湾棘皮动物的数量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李新正; 王洪法; 于海燕; 李宝泉; 王金宝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期刊】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4-10-28
86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生物量与资源评估 韩庆喜; 高雯芳; 李宝泉;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期刊】动物学杂志 2004-10-20
87 中国海笔螺属(腹足纲,新腹足目,笔螺科)记述(英文) 李宝泉;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期刊】动物分类学报 2005-06-30
88 东海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 刘录三;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期刊】生物多样性 2002-11-21
89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动态的研究 李新正; 于海燕; 王永强; 帅莲梅; 张宝琳; 李笑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学集刊 2002-06-15
90 南沙群岛与西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海洋底栖生物种类对比 李新正; 王永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学集刊 2002-06-15
91 关于Cirolanidae和Cymothoidae的中文名称 刘瑞玉;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杂志 2000-10-20
92 中国长额虾总科的分类系统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学 2000-08-29
93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现状 李新正; 于海燕; 王永强; 帅莲梅; 张宝琳; 刘瑞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生物多样性 2001-02-21
94 中国海域浪飘水虱科(甲壳动物:等足目)种类记述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学集刊 2001-06-15
95 有关节肢动物系统发育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 谢强; 卜文俊; 李新正; 郑乐怡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天津 【期刊】动物分类学报 2002-09-30
96 中国海域团水虱属一新种(甲壳纲:等足目:团水虱科)(英文)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动物分类学报 2002-12-30
97 长额虾总科分类系统学研究概况及我国长额虾总科研究展望 刘录三;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期刊】海洋科学 2002-02-28
98 姬缘蝽科系统发育初探──(异翅亚目:缘蝽总科) 李新正; 郑乐怡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南开大学生物系 【期刊】动物分类学报 1994-01-24
99 隐虾类与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共栖关系(Ⅱ)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学 1994-02-15
100 支序分类学简介(Ⅰ)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学 1994-08-15
101 支序分类学简介(Ⅱ)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学 1994-10-15
102 狭义巨缘蝽族支序分析研究——以亚洲材料为研究对象(异翅亚目:缘蝽科)(英语) 李新正; 郑乐怡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南开大学生物系 青岛 【期刊】Entomologia Sinica 1994-03-30
103 隐虾亚科10个中国新纪录种(十足目:长臂虾科) 李新正; 刘瑞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动物分类学报 1996-10-24
104 缘蝽科的比较形态学研究Ⅰ(异翅亚目:缘蝽总科)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96-03-30
105 缘蝽科的比较形态学研究Ⅱ(异翅亚目:缘蝽总科)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96-06-30
106 缘蝽科的比较形态学研究 Ⅲ(异翅亚目:缘蝽总科)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动物学研究 1996-09-30
107 隐虾类对其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形态变异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学 1996-08-15
108 缘蝽总科支序分析及其高级分类系统(半翅目:异翅亚目)(英)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期刊】Entomologia Sinica 1996-12-30
109 缘蝽科族级单元系统发育关系支序分析(半翅目:异翅亚目:缘蝽总科)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动物分类学报 1997-01-24
110 隐虾亚科(十足目:长臂虾科)系统发育初探 李新正; 刘瑞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与湖沼 1997-08-15
111 西沙群岛及邻近海域叶颚虾科和长臂虾科隐虾亚科(十足目,长臂虾总科)种类记述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学集刊 1997-03-15
112 等足目分类系统学研究概况及我国近海等足目研究展望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学 1998-08-15
113 隐虾类与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共栖关系(I)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期刊】海洋科学 1993-12-27
114 蛛缘蝽科系统发育初探(半翅目:缘蝽总科) 李新正; 郑乐怡 南开大学生物系;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期刊】动物分类学报 1993-10-01
115 中国海域缩头水虱科的研究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海洋科学集刊 2003-06-15
116 中国近海团水虱科种类记述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海洋科学集刊 2003-06-15
117 海南岛扇肢亚目的补充记述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海洋科学集刊 2003-06-15
118 西沙群岛及邻近海域叶颚虾科和长臂虾科隐虾亚科(十足目,长臂虾总科)种类记述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科学集刊 1997-03-15
119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动态的研究 李新正; 于海燕; 王永强; 帅莲梅; 张宝琳; 李笑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科学集刊 2002-06-15
120 南沙群岛与西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海洋底栖生物种类对比 李新正; 王永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科学集刊 2002-06-15
121 中国海域浪飘水虱科(甲壳动物:等足目)种类记述 于海燕;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科学集刊 2001-06-15
荣誉奖励:
1. 199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 1999年获中科院沈阳分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3. 2000年获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
探索蓝色国土——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新正
“我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
“960万平方公里。”
面对这样一个常识性问题,大多数人都会对从小根植于我们心中的答案脱口而出。然而,你可知道,除了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外,我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作为生命摇篮的海洋,拥有地球上90%以上的生物门类。曾经,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在这个进程里,位于黄海之滨青岛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在这片沃土上,有一个人已默默耕耘了二十多年,在累累的硕果中依然淡然执着地前行着,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新正。
入殿堂,何惧艰难
“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李新正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中学生物课上老师说的话。正是在这句话的引导下,他走进了生物学的世界,怀揣理想进入了南开大学生物系学习。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上世纪下半叶人类在资源危机下把目光转向海洋起,这句话就成了人们的共识。又是在其触动下,他心怀责任地走进了海洋生物学的科研殿堂,并选择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展开研究,从此,纵有艰难险阻,他从无退缩。
办公室里,李新正给我们展示了他“拍”回来的资料,照片装了满满一个柜子。“为什么要用照相机拍呢?”笔者好奇地问。李新正笑笑说:“分类学起源于欧洲,一些早期的文献收集很困难,甚至一些近期的文献由于发表在较偏僻的地方期刊或专著上也很难收集到。”然而,科学研究离不开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前沿信息。为了充分地占有资料,他除了充分利用国内各图书馆搜集外,还请国外同行代为收集国内没有的文献。出国访问期间,他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各大图书馆度过的,但是有时在国外一些老文献不允许复印,只能拍照,在有限的时间里,他只能不分昼夜地拍,有时连续拍几天,最后胳膊都抬不起来。这些“拍”回来的珍贵资料为李新正的研究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成了课题组和所里的“宝贝”。
“听说您懂得很多门外语?”笔者又问。李新正忙摆手道:“说不上懂,只是工作需要自学了几门外语。”虽然他很谦逊,但我们依然感佩于他的坚毅和执着。除国际通用的英语外,世界各国的学者在发表论文时经常用的是本国语言,这对于不懂该国语言的研究者来说是个很大的障碍。面对辛苦收集回来而又看不懂的文献,李新正没有将它们束之高阁,而怎样才能利用它们呢?“没有捷径,只有学习。”为此,二十年里,他先后自学了俄语、德语、法语等,其中的艰辛不用细数也可想而知。“最近西班牙语和日语的文献越来越多了,还得自学。”在自学了这么多门外语之后,深受其苦的李新正一直坚持用英文撰写论文,并且要求学生也这样做,“这也是为了让我们的成果尽早为同行所了解,被更多的同行引用。”
求突破,创新为本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是支撑科学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海洋生物分类学、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都是海洋科学以及很多其它生命学科的基础,是研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健康并可持续利用的基石。
李新正用满腔的热忱和不懈的努力在这个领域坚持多年,取得一系列突破和创新性成果。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创新点是开创了隐虾类与其它海洋无脊椎动物共栖关系研究工作,提出了隐虾亚科的属间系统发育关系,重构了隐虾类形态和生物学的进化发展途径。在对甲壳动物十足目重要共栖类群隐虾亚科的生活习性、形态变化、与其它海洋生物共栖生活关系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他首次对该类群进行系统发育支序分析研究,探讨了该类群共栖生活习性的起源、形态变化模式和系统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隐虾类的系统演化走的是与其它海洋生物特别是无脊椎动物营共栖生活的演化路线,研究成果对于如鼓虾类、藻虾类等有共栖习性的其它虾类或其它甲壳动物类群的系统演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新正积极开展了印度-太平洋海域深海虾类的分类、动物地理学研究,对中国海域种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报道:报道了数百种虾类,包括数十个新种和大量中国新记录;完成了世界隐虾亚科种属目录的编写,是迄今世界上有关该虾类分类学、区系和动物地理学、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最基础、最系统、最完整的文献资料著作。其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除甲壳动物外,李新正与学生一起开展了塔螺类等小型贝类、多毛类环节动物、底栖和浮游放射虫类原生动物、棘皮动物等多个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的系统的分类学和区系研究,很多工作在中国都是开创性的。
海洋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复杂,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繁复多变,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是主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在《中国海洋大型底栖生物——研究与实践》专著中,李新正与学生一起系统概括了我国各海区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群落多样性特征、物种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及其研究历史和研究方法,是我国海洋生态学、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文献和成果综述。
多年来,他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专题、国家专项专题、中科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课题等多项研究任务,并笔耕不辍,已发表专著3部、译著1部、科普著作1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45篇,专利授权3项。在海洋生物学这一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上,李新正充分地认识到,“必须创新才有出路。”
重交流,融汇贯通
科学研究要走在前沿,必须要有广阔的视野、合作的精神和融合各门类知识的能力。李新正取得这么多的突破,正是与他在科研工作中的勤于交流合作,善于融汇贯通分不开的。
“事实证明,合作的结局是双赢,合作双方都会从中得到多于预期的成果和帮助,益处多多。”李新正说。李新正尤其注重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以此掌握最新研究动态和学科发展趋势。2008年6月,他曾作为大陆唯一的代表被邀请参加了“十足目分类与系统学专家国际联席会议——关于十足目甲壳动物种类编目”,与世界20多位十足目分类学顶级专家共同商讨制定有关该类群研究的科学问题和发展方向;2010年又受推荐成为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CoML)新一届科学计划委员会委员,参与新十年该普查计划——“变化海洋中的生命”调查计划的研讨和起草工作。
“但是,高水平的成果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和资本。”李新正又强调,“需要先做出令同行信服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同行才愿意与你合作,才会在一些领域有话语权。”事实正是如此。李新正一直积极开展分子系统学研究,在十足目真虾类、关公蟹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方面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近期正在与香港、台湾、英国、法国、日本的同行合作,利用5-6个基因序列对系统演化研究较混乱的世界长臂虾总科种类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已取得了部分种类的序列,并且发现了新的系统学问题,为正确揭示该类生物的起源、系统演化、分布扩散、生物学习性的演变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
除了本专业领域内的交流外,海洋生物分类学、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的研究离不开学科的交叉和与其它生物学、海洋学分支学科的交融。因此,李新正在研究中,积极将尖端的调查监测手段与设备、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分类学、生态学等传统学科中,使之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和作用,取得更好的成果。李新正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海洋生命的起源、系统演化、区系形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都离不开海洋生态环境,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要搞清楚这个体系的运行机制和规律,就必须从整个海洋环境的各个侧面入手,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深海、海底热泉口、冷渗口、海山等环境的生物群落及其环境条件,都是李新正最近特别关注的领域。
“只有学科的交叉和联合、尖端技术和设备的正确使用,才能了解到生命的真相,才能准确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运行机制,解开海洋生命系统的各种谜团。”为了这些目标,李新正一直在交流合作、融会贯通中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
育人才,以身作则
爱因斯坦说:“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这也正是李新正的“育人经”。在学生的眼中,他学高为师,博学强识,令人折服;而更重要的是,他身正为范,以身作则,苛于自律。
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调查都是很艰苦的工作,有大量的野外工作,要求科研人员长时间在科考船上采集样品和数据。在茫茫大海中有时一待就是几个月,颠簸于风浪中对于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然而课题组的那群年轻人从来没有打退堂鼓的,从来没有叫苦喊累的。因为李新正就是这样的:吃得了苦、受得了罪,再苦再累也要完成采样任务。虽然刚“下海”的年轻人也有过晕船,有过呕吐,有过恐惧,但李新正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和课题组成员: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服从大局是一个海洋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于是,在李新正平静而坚毅的目光中,只要踏上科考船,他们的心就由浅蓝色的水面潜入了深蓝色的海底,仿佛岸上的繁花似锦都与他们毫无关系。
“与自已取得的成果相比,组织、训练和培养一个有良好发展势头的高素质创新研究团队,积极争取各类资源,特别是国家和国际研究资源,使本团队既可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所承担的各类研究任务,又同时能为国家输送本学科领域高起点高层次的科研人才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近年来,李新正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在海上,李新正用自己坚定的意志带领年轻人在大风大浪中出色地完成任务;在岸上,他是一个平易近人、谦逊亲和的“老朋友”,他说:“我喜欢跟学生做知心朋友。”他喜欢与学生和年轻的同事一起讨论科学问题,在轻松的氛围中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科研进展。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自1996年指导研究生开始,李新正如今已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工作在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里,有很多人已成为单位的科研骨干甚至是院系的领导或学科带头人。
“从1978年国家科学大会之后,中国的科学事业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如果说我在某些领域有一点儿成就和贡献的话,主要原因是幸运地赶上了新时代。进入新世纪以来,对海洋资源的探索更显示出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因为开发利用海洋是解决21世纪陆地资源逐渐匮乏、人口膨胀性增长的重要途径。”采访最后,当被问及自己的贡献时,李新正平静地如是说。“为发展蓝色经济保驾护航、提供科学技术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句话他缓缓道来,却在我们心中久久回荡。
文章来源:《科学中国人》2011年第24期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