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朱庆林,男,博士。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海域使用论证资格证书》和《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5年6月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专业,获博士学位。
2005年6月至今中国海洋大学工作。
社会任职:
资料更新中……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本科生“海洋管理概论”、“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自编教材)等课程。
研究生“海洋环境评价”(自编教材)、“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管理”(自编教材)等课程。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海洋功能评价,海洋环境、资源评价,海域使用论证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国家海洋软科学项目:海洋功能评估数学模型研究,主持。
2. 国电潍坊风电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及电缆路由论证,主持。
3. 福建罗源火电厂数值模拟试验及海洋环境评价补充,主持。
4. 福州港江阴港区15#-17#泊位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主持。
5. 福州港江阴港区8#、9#泊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主持。
6. “辽海作业一号”平台改造作为人工鱼礁导航设施环境影响评价,主持。
7. 江苏滨海港电厂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评价,主持。
8. 舟山成品油码头及配套设施工程海域使用论证,主持。
9. 国家“973”项目:黄河口地质演变和泥沙运移海上实测工作,参与。
10. 威海电厂2期工程海上水文观测,参与。
11. 莱州电厂水文方面可行性研究和环境评价以及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参与。
12. 蓬莱电厂海上水文观测与数据处理工作,参与。
13. 江苏燕尾港电厂建设及港口扩建海上水文实测,参与。
14. 浙江舟山国家“863”项目地波雷达比测试验,参与。
15. 福建罗源湾电厂及港口建设可行性研究,参与。
16. 福建罗源火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参与。
17. 东营大唐电厂可行性研究,参与。
18. 山东寻山电厂海洋环境评价,参与。
19. 烟台污水处理厂排污混合区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修编,参与。
20. 石岛湾核电厂厂址环境影响评价,参与。
科研成果:
1. 《海洋环境保护》2011年获中国海洋大学教材建设基金资助。
资料更新中……
发明专利:
1. “海洋功能评价数学模型软件”,国家专利证书号2008SR15187。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1部。
出版专著:
《海洋环境保护》朱庆林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1年11月1日
发表中文论文:
1 海洋人才开发战略研究 朱庆林; 郭佩芳; 谭骏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中国会议】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7-08-01
2 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综合评价研究 张樨樨; 朱庆林; 谭骏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国家海洋局北京教育培训中心 【期刊】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1-05
3 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张樨樨; 朱庆林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期刊】东岳论丛 2011-09-25
4 罗源湾海水交换三维数值模拟 杜伊; 周良明; 郭佩芳; 朱庆林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 青岛 【期刊】海洋湖沼通报 2007-03-30
5 利用波浪折绕射模型和风浪成长公式计算临港重现期波要素 司广成; 周良明; 朱庆林; 郭佩芳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 【期刊】海洋湖沼通报 2007-12-15
6 港口资源基于熵权的多目标决策评价模型 朱庆林; 郭佩芳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山东青岛; 山东青岛 【期刊】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6-20
7 港口资源定量评价理论及应用 朱庆林; 郭佩芳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山东青岛; 山东青岛 【期刊】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5-12-15
8 海岸带功能评价数学模型研究与应用 朱庆林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中国海洋大学 2005-05-01
荣誉奖励:
资料更新中……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