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刘家富,男,1940年10月出生,福建省连江县人,中共党员,现任宁德市水产科技推广站推广研究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64年8月至1969年8月上海水产学院鱼类学与水产资源专业(五年制)。
1985年5月至2003年5月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
1986年8月至1988年8月福建省宁德市大黄鱼增殖站,站长(兼)。
1987年12月至1998年12月福建省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工程师。
1999年1月至2005年2月福建省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高级工程师。
1999年9月农业部技术职能鉴定考评员培训(厦门)。
2002年12月农业部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员资格培训(苏州)。
2002年9月至2004年3月福建省宁德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站长(兼)。
2005年3月福建省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推广研究员。
社会任职:
1. 宁德市渔业协会会长。
2. 中国水产学会资深会员。
3. 福建省水产学会理事、海水养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水产增养殖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七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大黄鱼人工繁殖及养殖应用技术研究,完成者。
2. 大黄鱼人工育苗及其增养殖技术研究,主要攻关者。
3. 《无公害食品 大黄鱼养殖技术规范》(已发布实施)和《大黄鱼种质、亲鱼和苗种》(已送审)国家农业行业标准,主持。
4. 省海洋与渔业局委托的《福建省大黄鱼优势出口水产品区域规划实施方案》,主持。
科研成果:
1. 香鱼工化批量育苗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2005年获省科技奖三等奖,第一名。
2. 大黄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第一名。
3. 大黄鱼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研究,1996年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二名。
4. 大黄鱼性早熟防治技术 方永强; 翁幼竹; 刘家富; 谢芳靖; 周晶; 陈慧娟 【科技成果】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2002-11-28
5. 大黄鱼染色体组操作技术培育全雌良种及应用技术研究 刘家富; 王志勇; 谢芳靖; 林利民; 郑尧兰; 翁朝红; 王艺磊; 谢仰杰; 张雅芝; 张艺 【科技成果】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 2006-09-11
6. 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刘家富; 谢芳靖; 刘招坤; 郑尧兰; 林永添; 周胜利; 陈慧; 韩承义; 李雅璀; 苏仰源; 郑钦华; 薛学忠; 汪长友 【科技成果】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试验场; 宁德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 宁德市大黄鱼协会; 霞浦县科学技术局; 宁德市蕉城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宁德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010-06-21
发明专利: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中文论文:
1 大黄鱼遗传改良与性别控制的研究 王志勇; 谢芳靖; 刘家富; 林利民; 张雅芝; 蔡明夷; 刘贤德; 翁朝红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 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会议】中国遗传学会七届二次青年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6-08-01
2 我国大黄鱼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刘家富; 韩坤煌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福建省国家级大黄鱼原种场 【期刊】福建水产 2011-12-25
3 大黄鱼个体选育F_1代的生长发育比较研究 毛连环; 张义; 刘家富; 陈慧; 周胜利; 潘丽萍 闽东水产研究所;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期刊】现代渔业信息 2010-02-25
4 论海水鱼网箱的健康养殖与节能减排 刘家富; 张艺; 刘家富; 郑升阳; 林培华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宁德市渔业协会 【期刊】现代渔业信息 2009-07-25
5 不同家系大黄鱼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林利民; 王秋荣; 王志勇; 张雅芝; 刘家富; 谢芳靖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 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福建厦门; 福建厦门; 福建宁德 【期刊】中国水产科学 2006-03-30
6 大黄鱼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后代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王晓清; 王志勇; 柳小春; 谢芳靖; 刘家富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福建省集美大学水产学院; 福建省宁德市海洋渔业局 长沙 【期刊】遗传 2006-07-30
7 大黄鱼的发声及信号特性研究 任新敏; 高大治; 姚玉玲; 杨峰; 刘家富; 谢芳靖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山东青岛; 山东青岛; 福建宁德 【期刊】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7-04-30
8 福建闽东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Richardson)产业展望 刘家富; 刘招坤 宁德市大黄鱼产业技术委员会;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期刊】现代渔业信息 2008-12-25
9 大黄鱼脑垂体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 翁幼竹; 方永强; 周晶; 谢芳靖; 刘家富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养殖场; 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养殖场 福建厦门; 福建厦门; 福建宁德 【期刊】中国水产科学 2003-02-28
10 养殖条件下闽-粤东族大黄鱼不同群体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张雅芝; 王志勇; 林利民; 郑林; 刘家富; 谢芳靖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 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 水产生物技术研究所福建厦门; 水产生物技术研究所福建厦门; 福建宁德; 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期刊】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9-30
11 几种药物对大黄鱼的毒性及本尼登虫病治疗效果的试验 林克冰; 何丽斌; 周胜利; 周宸; 刘家富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宁德市水技站; 宁德市水技站 福建厦门; 福建厦门; 福建宁德 【期刊】福建水产 2003-03-30
12 福建官井洋海区大黄鱼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邹曙明; 李思发; 赵金良; 蔡完其; 刘家富 上海水产大学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福建省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上海; 福建宁德 【期刊】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3-06-30
13 三沙湾的水质状况 刘家富; 郑钦华; 陈洪清; 余祚溅; 林永添 宁德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 宁德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 宁德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 福建宁德; 福建宁德 【期刊】台湾海峡 2003-05-30
14 2001年闽东地区鱼类重大死亡事件调查报告 林永添; 刘家富 宁德市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站;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期刊】现代渔业信息 2003-01-25
15 大黄鱼假单胞菌病的初步研究 刘家富; 余祚溅; 林永添; 陈洪清; 谢文秋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试验场;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试验场;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试验场 福建宁德; 福建宁德 【期刊】海洋科学 2004-02-09
16 浅析闽东死鱼事件与养殖环境的保护对策 郑钦华; 刘家富; 林永添 宁德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 宁德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 宁德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 福建宁德; 福建宁德 【期刊】福建水产 2004-03-30
17 地方种类在我国海水鱼养殖中的地位 刘家富; 黄光亮; 谢芳靖 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中国福建省宁德市邮编:; 中国福建省宁德市邮编: 【期刊】现代渔业信息 2004-10-25
18 养殖大黄鱼一年两次性成熟发育特征的研究 刘家富 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福建 宁德 【期刊】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9-30
19 大黄鱼一年两次性成熟发育特征的研究 刘家富 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福建宁德 【期刊】福建水产 2005-03-30
20 香鱼全人工批量育苗技术研究 黄光亮; 刘家富; 刘招坤 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福建宁德; 福建宁德 【期刊】福建水产 2005-03-30
21 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病原菌研究 林克冰; 周宸; 刘家富; 周胜利; 曾志南; 陈木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宁德地区水技站; 宁德地区水技站 【期刊】海洋科学 1999-08-30
22 人工育苗条件下的大黄鱼胚胎发育及其仔、稚鱼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的研究 刘家富 福建省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期刊】海洋科学 1999-12-30
23 三都湾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的分布特征及海水质量的评价 郑钦华; 刘家富; 陈洪清; 余祚溅; 林永添; 吴国强 宁德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 宁德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 宁德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 福建 宁德; 福建 宁德 【期刊】福建水产 2002-12-30
24 池养香鱼亲鱼的批量培育和采卵技术研究 刘招坤; 刘家富; 黄光亮 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福建省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期刊】水产科技情报 2002-10-30
25 福建省大黄鱼养殖现状分析与对策 张彩兰; 刘家富; 李雅璀; 陈植 福建省科技厅农业处; 福建省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福建省霞浦县科委;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处 福建福州; 福建宁德; 福建霞浦; 福建福州 【期刊】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2-03-30
26 大黄鱼性早熟的机制:精巢中间质细胞和足细胞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 方永强; 翁幼竹; 周晶; 谢方靖; 刘家富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养殖场; 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养殖场 福建厦门; 福建厦门; 福建宁德 【期刊】台湾海峡 2002-08-30
27 福建三都澳水产养殖区水体氮磷含量及潜在性富营养化程度分析 黄标; 钱鲁闽; 刘家富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宁德市水产局水产技术推广站 福建福州; 福建厦门; 福建宁德 【期刊】台湾海峡 2002-11-30
28 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弧菌病的病原菌 林克冰; 周宸; 刘家富; 周胜利; 何丽斌; 曾志南; 陈木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福建省宁德地区水技站; 福建省宁德地区水技站 【期刊】台湾海峡 1999-08-15
29 人工育苗条件下的大黄鱼胚胎发育及其仔、稚鱼形态特征与生态的研究 刘家富 福建省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中国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北路21号 【期刊】现代渔业信息 1999-07-15
30 大黄鱼性早熟问题的研究I.网箱养殖鱼性腺发育状况 方永强; 翁幼竹; 周晶; 刘家富; 谢芳靖; 陈慧娟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养殖试验场; 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养殖试验场 【期刊】台湾海峡 2000-08-20
31 大黄鱼性早熟问题的研究Ⅱ.不同药物对性早熟的影响 方永强; 翁幼竹; 周晶; 刘家富; 谢芳靖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养殖试验场; 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养殖试验场 【期刊】台湾海峡 2000-11-20
32 GnRH-A和紫萁抑制大黄鱼性腺早熟的机制 翁幼竹; 方永强; 周晶; 刘家富; 谢方靖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养殖场; 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养殖场 福建厦门; 福建厦门; 福建宁德 【期刊】水产学报 2001-12-30
33 官井洋大黄鱼标志放流技术与放流标志鱼早期生态习性的初步研究 刘家富; 翁忠钗; 唐晓刚; 关金藏; 施学文; 洪港船 福建省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福建省宁德地区大黄鱼增殖站; 福建省闽东水产研究所;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期刊】海洋科学 1994-10-15
34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的研究 苏跃中; 郑智莺; 游岚; 施学文; 刘家富; 翁忠钗; 唐晓刚; 颜阔秋; 黄荣兴; 江坛光; 林丹军; 张健 福建省闽东水产研究所; 福建省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福建省宁德地区大黄鱼增殖站; 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 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 中国福建省宁德市; 中国福建省宁德市;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 【期刊】现代渔业信息 1997-05-15
35 配合饲料饲喂大黄鱼鱼种的试验 刘家富 福建省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期刊】中国水产 1998-10-15
36 关于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网箱育种技术的探讨 刘家富; 林天然 福建省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中国福建省宁德市;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古楼区冶山路26号 【期刊】现代渔业信息 1998-03-15
37 台湾海峡北部及其附近海区鱼类区系研究 张其永; 张雅芝; 刘家富 厦门大学; 厦门水产学院; 福建省宁德地区水技站 【期刊】海洋与湖沼 1986-05-01
荣誉奖励:
1. 1987年获宁德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 1988年获省水产厅 “水产科技推广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3. 1996年获省水产厅“八五期间科教兴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4. 1997年获国家科委“全国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5. 1998年被省政府 “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6. 1999年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7. 2003年获“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8. 2003年获科技部、农业部“星火计划”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9. 2003年获全国优秀水产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10. 2004年获福建省十佳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荣誉称号。
11. 2004年获宁德市科学技术杰出人才重大贡献奖。
12. 2005年获宁德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13. 2006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津贴。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一:
记宁德市水技站研究员刘家富
40年默默坚守岗位,40年写就年年有鱼。出身于渔民家庭的刘家富,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以一个海洋与渔业科技人员应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克服了诸多困难,以“研究一尾鱼、形成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科研理念,带领团队先后把资源濒临枯竭的大黄鱼、香鱼、鮸鱼研发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养殖产业。
一个普通渔民的儿子,对海洋别有一番深情。1969年从上海水产学院毕业后,他先在连江县从事了10年的渔场渔情工作,亲历了1973年和1979年冬汛以来我国舟山、闽江口两个大黄鱼渔场从丰产到资源枯竭的全过程。如何拯救濒临枯竭的大黄鱼,如何保护海洋生态?
倾心拯救濒危国鱼
大黄鱼是我国的国鱼,原为我国海洋四大主捕对象之一,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过度捕捞,造成资源枯竭。
“连子孙饭都吃光了,那我们从事的海洋事业还有什么前景。”出于拯救大黄鱼资源的职业责任感,也为了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发展前景,1981年,刘家富向组织请调到宁德地区水技站从事鱼类增养殖工作,并于1983年首先提出利用官井洋大黄鱼内湾产卵场的种源条件,开展大黄鱼增养殖技术研究的建议。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在原省水产厅的支持下,刘家富和他的科研队伍利用官井洋大黄鱼天然产卵场的亲鱼资源,首获大黄鱼海上人工授精、室内育苗7343尾的成功。1986年起,他作为省、部“大黄鱼人工育苗量产及其增养殖应用技术研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的主要攻关者,同课题组其他成员一起,攻克了大黄鱼这一中下层洄游性鱼类人工培育亲鱼和催产等一系列国内技术难题,首创了全人工批量育苗的核心技术。
“1987年5月成功培育成熟大黄鱼亲鱼,而恰恰从这一年开始,官井洋上已捕不到正在产卵的成熟大黄鱼亲鱼了,我们正好突破了拯救大黄鱼的核心技术,这使一次质的突破。”刘家富告诉记者,1990年突破了育出104万尾大黄鱼苗的纪录。
1991年,养殖大黄鱼面临着一个困扰:大黄鱼养殖是否有经济效益?课题研究是否延续下去,往什么方向深化研究?多数课题组成员和专家都认为养殖没有前景。然而,就在这抉择两难的时刻,却毅然选择继续研发,并于1991年3月刘家富写报告建议创立闽东大黄鱼养殖产业,获得省人大支持,水产厅立项由他主持大黄鱼养殖技术中间试验。经多番努力,注册成立了水技站试验场作为中试基地,一边通过研究先后获得大黄鱼网箱、土池批量养殖及秋季人工育苗成功;一边指导养殖户开展池塘与网箱试养大黄鱼获得丰收,为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辛勤耕耘平凡事业
不负组织培养,不忘百姓利益,刘家富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为海洋与渔业科技事业尽心尽力,荣获了“大黄鱼之父”的美誉。
谈及付出最大的收获时,刘家富笑着说,最大的收获就是拯救了国鱼,让老百姓享有年年有鱼、年年有余的好景象。
1994年,身为连家船民的林曲俤购买了1万尾人工培育的大黄鱼鱼苗,两年后赚了20多万元;同一批,渔民陈言灶也购买了1万尾人工培育的大黄鱼鱼苗,两年后也赚了30多万元。人工养殖大黄鱼有效益,有利润,1996年,福建省掀起了大黄鱼养殖的热潮。
1996年起大批水产科技人员下海育大黄鱼苗致富。许多人以优惠的待遇聘请刘家富,同行老板的建议曾打动过他。在个人利益与困难面前,刘家富选择了事业,哪怕是自讨苦吃。大黄鱼研发事业的路是少不了坎坷的,唯有百姓的利益高过一切,为了它,就是受再多的苦和吃再大的亏,他都觉得值。
“人家越是表扬我为了事业能正确处理家庭问题时,我越感到对不起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刘家富说。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累累硕果,但刘家富的家庭却很不幸。在其结婚不久,前妻就患了精神病,为了工作,他带着妻子和女儿奔走在科研一线上。
顾大家舍小家,刘家富无怨无悔。
“我们自己研发的成果,为什么不将其进行成果转化,继而发展产业推动闽东的发展。”刘家富动情地说。
25年来,历经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化和构建产业技术体系等的艰苦历程,刘家富和他研发团队,首创了大黄鱼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缔造了年育苗数亿尾,产量7万吨,直接产值30亿元、累计200多亿元,年出口创汇上亿美元、累计6亿多美元的我国大黄鱼产业,使其成为我国最大养殖规模的海水鱼和8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同时还带动了专业、兼业的10多万人就业,推动了我国海水鱼养殖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998~2004年,他还主持开展了资源濒临枯竭的闽东香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使其成为福建省继大黄鱼之后新的出口养殖鱼类,约年产600吨、创汇300万美元。1996年首创的鮸鱼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也已初具产业规模,年产量高的年份达2000多吨,产值近亿元,也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养殖鱼类。
文章来源:《宁德网》2009-11-9
媒体报道二:
为了这条大黄鱼——记宁德地区水技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刘家富
当新千年的钟声还在耳边缭绕之际,刚刚荣获“地区十佳科技人才”称号的刘家富,于1月6日又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这荣誉是对刘家富15年来献身大黄鱼事业并作出重大贡献的充分肯定。
这几年,大黄鱼网箱养殖和土池养殖在全省沿海普遍推广,大黄鱼的产量在稳步上升,人们不再担心吃不到大黄鱼了。可谁能想象得到,从70年代末起,由于捕捞过度,大黄鱼成了珍稀鱼种。为了拯救大黄鱼,1985年,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刘家富头脑萌生。这位1969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鱼类资源专业的科技干部,凭着自己十多年从事水产科技工作的丰富经验,提出利用我国独有的官井洋大黄鱼内湾产卵场这一优越自然条件开展人工繁殖及增养殖应用技术研究。不久,这项富有建设性的设想被列为国家农业部和我省“七五”重大攻关项目。刘家富勇敢地挑起了大黄鱼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研究课题组主要攻关者的重担。大黄鱼为中下层回游性鱼类,在自然海区产卵有着严格的综合生态环境。为此,他经过多次科学论证,为课题研究设计了至今仍不失其先进性
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为了这个课题的尽快实施,他和课题组同志一起全身心投入到海区采卵、人工育苗和天然鱼的保活、驯化研究中。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5月,终于成功地培育出成熟的亲鱼并首次催产成功。这一成果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刘家富确确实实被大黄鱼“迷”住了。他说:“苦点累点都没什么,我什么都可以不要,只要能让我继续我的研究。”1992年,大黄鱼养殖中间试验与深化研究这一课题面临夭折。面对着20多万元的债务,更痛心的是人工育苗的成果将因此而无法得以应用和推广,大黄鱼产业开发也
将成为泡影。此时,已是年过半百的刘家富没有退却,因为他坚信大黄鱼的产业开发前景广阔。没有资金建房,他花二千元买下一艘破木船,既当食堂又当宿舍,创办了养殖试验场并亲自兼任场长。他带领课题组同志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建造了沙滤池、蓄水池、鱼池;塑料管买不起,砍根毛竹替代;经费不足就以个人名义向朋友借。终于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7年来,他成功地进行了网箱培育鱼种与土池养殖的试验,进行了大黄鱼夏季与秋季人工育苗试验、真鲷早繁、?鱼人工育苗等重大科研攻关,分别通过了省级专家验收,为大黄鱼产业和海水鱼类新品种开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为了大黄鱼,刘家富付出了无数艰辛的汗水,他的妻子、女儿也跟着受了不少苦。刘家富的妻子患有精神病,后来又瘫痪了,有一阵时间,因为工作繁忙,他只好把妻子寄在医院。他的独生女儿常常跟着他随船奔波。搞标志放流时,在海上一连几个昼夜,船在风浪里颠簸,孩子连黄胆都吐出来了,狠心的爸爸就是不叫返航。刘家富出名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身为水产科技干部的职责。他把推广示范水产科学技术和传授病害防治知识视为己任,尽心尽意为群众服务。他先后主持了20多期大黄鱼养殖技术和病害防治培训班,培训渔民技术员380人次。每到夏季病害高发期,他带领的“大黄鱼病害防治服务队”都会及时出现在渔排边,拂去养殖户脸上的愁云。他带动试验场所在地的渔潭村从事养殖生产,走上富路。他也因此被当地渔民称为“大富大贵之星”。辛勤的汗水浇出了丰硕的果实,也赢得了荣誉。1987年,他被宁德地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8、1996年又先后被省水产厅评为“水产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和“八五期间科教兴渔先进个人”;1997年获国家科委“全国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突出贡献者”称号;1998年被省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当记者结束采访时,已届退休年龄的刘家富怀着对大黄鱼事业的眷念之情告诉记者,他想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比如水产科技队伍建设,还有鱼类新品种的开发……我们祝愿他花甲之年“锦上添花”,再创新辉煌!
文章来源:《闽东日报》
媒体报道三:
刘家富:“大黄鱼之父”
刘家富,1940年生,1969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鱼类与水产资源专业,现为宁德市水产科技推广站站长兼试验场场长,水产养殖高级工程师,农业部“大黄鱼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科技奖”获得者。因为破解大黄鱼人工繁殖养育的难题,被称为“大黄鱼之父”。
大黄鱼是我国沿海中下层迥游性经济鱼类,体色金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每当大黄鱼越冬、产卵的季节,它们成群结队汇集宁德三都澳官井洋,这时,讨海为生的渔民们打开灯光,擂起征鼓,张开渔网,呐喊声惊天动海。
大黄鱼属海洋中下层鱼类,离水即死,因此,人工养黄鱼,国内外尚无先例,更不要说人工繁殖大黄鱼了。1983年,刘家富和他所在的闽东水产研究所、宁德地区水技站科研团队一起,经过深入调查和严密思考,一个大胆的设想酝酿成熟:利用官井洋独特的自然条件,开展大黄鱼人工繁殖及养殖应用技术研究。他们的设想以其周密、科学而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被列入“七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刘家富开始研究大黄鱼人工繁殖时,国内开展海水鱼人工养殖领域研究的人还不多,没有现成技术和经验可以借鉴参考,其研究难度可想而知。国内一些专家在研究时常因亲鱼问题没有解决,而无法继续进行。因此,很多人对人工培育成熟亲鱼和人工繁殖持怀疑态度。但是,刘家富凭着10多年来搜集、整理的大量技术资料和积累的鱼类人工繁殖及养殖经验,研究设计了至今仍不失其先进性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
要人工培育亲鱼,可以从人工苗开始进行养殖与培育,但这样起码需要2年时间才能成熟,加上研究人工繁殖技术,就需要3到4年时间,这样周期太长。为缩短大黄鱼人工繁殖研究周期,刘家富想出了从海上采捕天然大黄鱼进行保活、驯化与培育。
1987年,课题组找了雌雄亲鱼20尾进行试验。其中一组亲鱼产卵了,获得了两万多粒的受精卵,最终培育出100多尾全长约3厘米的鱼苗。这一成果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目前,大黄鱼已成为我国最大养殖规模的海水鱼种类。在大黄鱼养殖技术的带动下,闽东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水鱼类人工育苗与养殖基地,拥有海水鱼类育苗室400多家,可进行人工繁育的海水鱼种类达25种,养殖的海水鱼种类达30多种。
文章来源:《福建日报》2009-09-15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