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许强,男,教授,1954年2月生于北京市。现为宁夏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9年毕业于宁夏农学院。
1994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
2005年获得宁夏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
社会兼职:
1.自治区农牧厅顾问。
2.农业部丰收奖评定委员会委员。
3.自治区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4.《农业科学研究》编委。
5.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常务理事。
6.宁夏生态学会常务理事。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主讲高级耕作学,作物生态学,研究生班讨论,农业生态学,农业环境保护课程。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从事耕作制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六盘山五种道地中草药人工驯化及栽培研究》。
2.国家科技部(西部专项目)《六盘山地区道地中药材资源修复、再生技术开发与示范》(子课题)。
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宁夏中部风沙区地表覆被防沙尘技术集成与示范》。
4.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课题《压砂地持续利用种植结构模式和轮茬作物筛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5.宁夏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宁夏银北万亩脱硫渣改良盐碱地研究与示范》。
6.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黄河上游灌区农田退水污染控制与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灌区农田低污染种植结构优化技术研究—弄太牛低污染种植模式研究》。
科研成果:
许强教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从事了大量的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曾在宁夏彭阳县负责地膜玉米大面积推广的研究与技术指导,两年累计推广面积2.1万亩,累计增产粮食708.5万公斤,净增产值440.83万元.1997-1999年在青铜峡市峡口镇从事粮食种植生产的科技推广工作,累计推广(扩大)面积2.85万亩,累计新增产值162.75万元. 近年来,在宁夏中部干旱带从事保护性耕作和压砂地的相关研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2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农业部丰收奖1项。
发明专利:
1 盐碱地专用营养性土壤改良剂及其加工方法 孙兆军; 何文寿; 许兴; 戈敢; 李茜; 张峰举; 罗成科; 吕雯; 许强; 秦萍; 王平 宁夏大学 2007-04-18
2 农田铺砂机 孙兆军; 许强; 杨军; 杜学军; 孙正录; 吴宏亮; 康建宏 宁夏大学 2008-04-16
3 土石分离机 许强; 吴冠英; 刘高德; 戈敢; 崔永庆; 兰泽松; 张鹏程; 吴宏亮; 康建宏; 强力; 赵燕; 李成军 宁夏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宁夏大学 2009-08-26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农业生态学》 中国农大出版社 2009年
《中国旱区农业》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
《节水稻作研究与应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年
《农作学》 科学出版社 2005年
《农业概论》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年
发表论文:
1 旱区砂田肥力演变特征研究 许强; 吴宏亮; 康建宏; 强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01-10
2 宁夏砂田辣椒引种与品种比较研究 赵燕; 强力; 康建宏; 吴宏亮; 许强;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03-10
3 保护性耕作下玉米田土壤水温效应研究 李成军; 吴宏亮; 康建宏; 许强;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06-10
4 砂田的发展及其在宁夏的应用研究 赵燕; 李成军; 康建宏; 吴宏亮; 许强; 农业科学研究 2009-06-25
5 保护性耕作现状分析及宁夏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前景 李成军; 吴宏亮; 康建宏; 许强; 农业科学研究 2009-06-25
6 砂田水热及减尘效应研究 许强; 强力; 吴宏亮; 康建宏; 李成军; 赵燕; 丁秀玲;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25
7 宁夏中部风沙区玉米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研究 康建宏; 李成军; 吴宏亮; 许强;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1-10
8 宁夏中部干旱区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及覆盖措施研究 李成军; 吴宏亮; 康建宏; 许强; 农业科学研究 2009-12-25
9 六盘山区秦艽植物资源及其利用研究 唐建宁; 杨云飞; 李满; 许强; 王俊; 农业科学研究 2006-03-25
10 秦艽与小秦艽光合日变化的研究 唐建宁; 康建宏; 许强; 王俊; 宋立军; 西北植物学报 2006-04-30
11 水稻机播幼苗旱长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徐志霞; 康建宏; 许强; 王文经;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12-10
12 宁夏濒危药用植物铁棒锤的资源利用与保护 李满; 杨浩; 康建宏; 许强; 王俊; 宁夏农林科技 2007-02-10
13 宁夏半干旱地区梯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余峰; 董立国; 赵庆丰; 李生宝; 蒋齐; 许强; 水土保持研究 2007-02-28
14 铁棒锤的研究进展 李满; 许强; 康建宏; 王俊; 农业科学研究 2007-03-25
15 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对宁夏银川北部中度盐碱地及油葵生长发育的影响 马雪莲; 罗成科; 许强; 沈振荣; 安徽农业科学 2007-04-10
16 伏毛铁棒锤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唐建宁; 张银霞; 许强; 农业科学研究 2007-09-25
17 宁夏引黄灌区不同灌溉定额下玉米耗水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许飚; 马文礼; 许强; 农业科学研究 2007-12-25
18 宽窄幅小麦/玉米—青贮边际产量性状及经济效益分析 刘根红 ; 许强; 宁夏农林科技 2007-10-10
19 宁夏引黄灌区节水型种植业结构优化研究 施建新; 陈广梅; 马文礼; 吴宏亮 ; 康建宏; 许强; 农业科技通讯 2008-12-17
20 六盘山区伏毛铁棒锤资源调查的研究与评价 张银霞; 张银娟; 唐建宁 ; 许强; 农业科学研究 2008-03-25
21 宁夏灌区春小麦品种更替中群体光合性能的演替规律研究 康安新; 康建宏 ; 吴宏亮; 代晓华; 马文礼; 许强; 农业科学研究 2008-06-25
22 宁夏粮食主产区农牧结合种植模式的研究 许强; 刘跟红; 杨建功; 王凌; 刘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3-12-30
23 黄淮海平原优质玉米生长发育特性比较研究 张志诚; 陈阜; 谢仲伦; 许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04-01
24 宁夏引黄灌区不同灌溉定额下油葵耗水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马文礼; 许强; 康建宏; 李勇 农业科学研究 2005-06-10
25 宁夏灌区春小麦光合作用对光强的响应 康建宏; 吴宏亮; 许强; 代晓华 农业科学研究 2005-09-10
26 半夏人工驯化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唐建宁; 吴建宏; 许强 农业科学研究 2005-09-10
27 宁夏玉米产业经济发展探讨 许强; 黄辉; 许飚; 农业科学研究 2005-12-10
28 饲用甜菜栽培、饲喂及深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刘根红; 许强; 白永平; 农业科学研究 2005-12-10
29 宁夏灌区春小麦更替品种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研究 周续莲; 康建宏; 马文礼; 吴宏亮; 许强; 张万有; 张燕 宁夏农学院学报 2003-12-25
30 胡芦巴研究进展 吴宏亮; 周续莲; 许强; 康建宏 宁夏农学院学报 2003-12-25
31 宁夏灌区冬麦后复种水稻适宜移栽期的研究 马宏玮; 许强; 刘生祥; 徐军国 宁夏农林科技 2003-04-27
32 马铃薯氮素营养诊断及追肥推荐模型的研究 周娜娜; 秦亚兵; 许强; 陈晓群 宁夏农林科技 2004-04-10
33 我国油炸专用马铃薯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周娜娜; 秦亚兵; 许强 宁夏农学院学报 2004-06-10
34 不同滴灌量和施氮量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周娜娜; 张学军; 秦亚兵; 许强 土壤肥料 2004-12-10
35 宁夏引黄灌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考与实践 许强; 柳伟祥; 刘跟红 耕作与栽培 2002-11-28
36 宁夏引黄灌区22种种植模式的层次分析法研究 刘跟红; 许强; 王凌; 刘伟 宁夏农学院学报 2002-06-25
37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的影响 康建宏; 周续莲; 许强 宁夏农学院学报 2002-12-25
38 西北传统保护性耕作法——砂田生态机制研究 许强; 强力; 吴宏亮; 康建宏;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 2008-10-10
39 弃耕砂田植物多样性研究 吴宏亮; 康建宏; 许强;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 2008-10-10
40 西北干旱地区压砂瓜产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田军仓; 孙兆军; 刘声锋; 许强; 张蓉; 蒋齐; 吕宏军; 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7-08-01
荣誉奖励:
1.1988年被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1988年获国家农业部丰收奖。
3.1991年获第二届宁夏青年科技奖。
4.1994年入选宁夏回族自治区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5.自治区重点学科“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带头人。
6.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12《引黄灌区种植业三元结构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与推广》,实现效益4.13亿元。
7.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04《宁夏引黄灌区结构节水型农作制度研究》。
8.2008年获自治区“9.10教育奖章”。
9.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07《宁夏六盘山区道地中药材资源修复、再生与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0.2009年获自治区优秀教师。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