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永春,1957年12月19日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科院二级岗位杰出人才。兼任中国菌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北京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和监事长,中国科学院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菌物学报》、《菌物研究》、《植物保护》等学术期刊编委。
主要工作经历
1991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1991-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3-1995年在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系任副教授和副系主任,1995-2005年在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2005年12月起在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曾从事主要科研工作和取得业绩
长期从事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863”计划课题、“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攻关”计划子课题等9项,另以学术骨干参加国家“863”、“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
首次明确了引起我国小麦雪霉叶枯病的病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寄主范围,研制出了病菌的选择性培养基,揭示了该病的侵染发生规律。明确了我国条形柄锈菌的种内分化、各专化型的生物学特点和地理分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将分子系统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相结合,澄清了子囊菌疱脐衣属两个形态疑难种淡腹疱脐衣和露西疱脐衣的关系,解决了国际上石耳科分类长期存在的疑难问题。初步建成了国内最为齐全的条锈菌保藏菌种数据库。对植物病原真菌菌种资源的描述、整理、保藏和管理初步进行了规范。
成功研发出了多个重要抗条锈病基因Yr5、Yr7、Yr8、Yr10、YrC591、YrSp等的DNA分子标记,且多数已转化为易用、可靠的SCAR标记。这些基因的SCAR标记大多为国际上首次报道或与目的基因最近,同时这些基因在国内小麦生产上还基本尚未利用,尤其Yr5和Yr10基因可抗国内条锈菌所有生理小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初步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小麦抗锈育种技术体系。参与提出了我国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控制策略,主持制定了国家标准“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规范”。基本摸清了我国主要小麦品种的抗条锈基因状况,发现了一批新的抗源材料,初步组建了小麦抗条锈基因库。
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参加编写和翻译植物病理学、真菌学专著4部,参加编写菌种目录2版。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其它奖2项。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农业微生物资源、植物-微生物相互关系、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真菌学。
联系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
邮 编:100081
电 话:010-82108647
Email:niuyongchun@caas.cn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