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华,男,1963年生,山东省莒县人,中共党员,研究员。现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小麦育种室主任。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4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4年进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从事小麦诱变育种研究工作。
学术兼职:
1、山东省第四、五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
2、中国原子能农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
1.大幅度提高小麦基因突变频率和高效调控基因变异方向的诱变遗传操作技术研究;
2.重点开展基于核辐射、航天搭载、高能重离子等各种新诱变源诱发作物突变的特异性与分子遗传机理研究;
3.研究建立小麦离体诱变细胞工程的研究;
4.开展小麦分子诱变改良品质与抗逆性,综合利用诱变与生物技术相结合选育超高产、优质小麦新种质、新品种。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课题和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课题多项。
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研究项目2项,主持完成了农业部下达的课题1项,主持并完成了省科技厅下达的课题2项。
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小麦空间环境诱变育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8-2010。
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小麦航天工程育种技术与新品种创制,2007-2010。
3、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定向选育抗小麦基腐病高产小麦新品种,2010-2012 。
4、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项目:航天育种技术选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2006-2010。
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主要农作物核辐射诱变育种技术与新品种创制,2009-2011。
6、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抗寒性突变体分离小麦抗寒性相关基因(ZR 2009DQ024),2010-2012。
7、山东省良种工程项目:高产优质抗逆超级小麦新品种培育,2012-2014。
研究成果:
主持选育出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鲁原502”和山东省审定的小麦新品种 “鲁原301”,在国家级等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和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各1项。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派出研究人员出访欧洲,实地考察法国小麦育种并参与波兰等欧洲国家的小麦育种工作,先后引进欧洲小麦种质资源数百份。
1.成功申报完成农业部650万元“山东省农科院优质小麦原原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选育出“鲁麦20号”、“鲁原301”等小麦品种;
2.近年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取得了较大成绩,选出了鲁原301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山东省区域试验中两年产量皆比对照增产7%以上,综合性状好;
3.做为参加人完成了“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课题,于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4.作为主要执行人参加农业部“山东省农科院优质小麦原原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的建设工作。
培育品种:
鲁原502小麦品种审定, 2011年国家审,审定号:国审麦2011016。
鲁原301小麦品种审定,2007年山东省审定,审定编号:鲁农审2007044号。
鲁原301小麦品种权,2009年农业部授权,品种权号:CNA20050523.8。
鲁原202小麦品种权,2010年农业部授权,品种权号: CNA20060688.3。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的构建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2005年,山东省农科院一等奖。
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鲁原301”小麦产业化开发,2010年山东省农科院三等奖。
发表期刊论文:
1 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鲁原502适宜播期播量研究 李鹏; 孙明柱; 张凤云; 高国强; 李新华 山东农业科学 2014/07
2 法国小麦种质VPM抗性系统的分子标记检测 李鹏; 孙明柱; 张凤云; 高国强; 邱登林; 李新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13/36
3 小麦抗寒生理生化特性与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李鹏; 孙明柱; 张凤云; 高国强; 李新华 山东农业科学 2013/09
4 国审小麦新品种鲁原502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李新华; 李鹏; 高国强; 张凤云; 孙明柱 农业科技通讯 2013/05
5 法国小麦种质及其突变体农艺性状表现 高国强; 李新华; 李鹏; 孙明柱; 张凤云 山东农业科学 2013/04
6 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鲁原502及其育种策略 李新华; 李鹏; 高国强; 张凤云; 孙明柱 山东农业科学 2013/04
7 小麦空间诱变抗寒性突变体的初步研究 李鹏; 孙明柱; 张凤云; 高国强; 邱登林; 李新华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27):70-74
8 玉米秸秆还田对不同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锋; 李鹏; 张凤云; 李新华; 孙明柱; 高国强 山东农业科学 2011,3: 30-32
9 航天搭载小麦种子SP3代的遗传变异分析 李鹏; 张锋; 孙明柱; 张凤云; 高国强; 李新华中国农学通报 2010,26(23):85-88
10 法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概况 李新华; 李鹏; 张锋; 高国强; 张凤云; 孙明柱 山东农业科学 2010,6:27-28
11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李鹏; 孙明柱; 张锋; 张凤云; 李新华核农学报 2009 ,23 (6) :935-938
12 玉米秸杆还田与氮肥互作对不同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锋; 李新华; 张凤云; 李鹏; 孙明柱 西北农业学报 2009,18(6): 103-106
13 法国小麦种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李鹏; 孙明柱; 张锋; 张凤云; 李新华; 丁祥祺 山东农业科学 2009,9:5-7
14 利用航天育种技术选育高产小麦品种鲁原301 张凤云; 李新华; 张锋; 李鹏; 孙明柱 山东农业科学 2009,7: 109-110
15 法国小麦种质资源的特点与诱变利用 李新华; 李鹏; 张锋; 张凤云; 孙明柱 山东农业科学 2009,6:27-29
16 植物辐射诱变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李鹏; 李新华; 张锋; 邱登林 核农学报 2008 ,22 (5) :626-629
17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中的核质互作研究进展 李鹏; 李新华; 张锋; 邱登林 山东农业科学 2008, 6: 36-40
18 coxⅢ基因转录本的编辑与V型小麦育性恢复的关系 李鹏; 李新华; 邱登林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S1
19 PPR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徐相波; 邱登林; 孙永堂; 王守经; 孙桂芝; 李新华 遗传 2006/06
20 山东省小麦诱变育种 李新华; 邱登林; 孙桂芝; 徐相波 核农学报 2006/01
21 花药组织培养和小麦×玉米杂交技术应用于产生小麦单倍体的比较研究 李新华 核农学报 2005/01
22 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 李新华; 孙永堂; 孙桂芝; 李若勤 山东农业科学 2004/03
23 植物双单倍体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张开运; 宋康; 雷鹏; 侯广云; 李新华; 徐相波; 孙永堂 山东农业科学 2003/04
24 小麦矮源的利用和矮秆基因的研究进展 徐相波; 张爱民; 李新华; 孙永堂 核农学报 2001/03
25 诱发突变技术在植物双单倍体生产中的应用 孙永堂; 侯广云; 李新华 核农学报 1999/04
26 辐照小麦花粉的诱变效应 李新华; 孙永堂; 井立玲; 刘树玉; 侯广云; 徐相波 核农学报 1998/04
27 辐照小麦花粉与有性杂交技术相结合选育小麦新品种 李新华; 孙永堂; 井立玲; 侯广云; 徐相波; 刘树玉 山东农业科学 1998/01
28 不同株高和熟性的小麦品种及其F_1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刘树玉; 王文美; 李新华; 井立玲; 高国强 核农学通报 1997/02
29 小麦品种早熟性研究进展 刘树玉; 李新华; 王文美; 井立玲 麦类作物学报 1997/01
30 近地空间处理小麦干种子对 M_1的生物学效应 刘树玉; 李新华; 井立玲; 王文美; 孙桂芝; 高国强; 代群 核农学报 1996/04
31 核诱变技术在冬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王文美; 刘树玉; 李新华; 井立玲; 孙桂芝 山东农业科学 1996/04
32 辐照小麦花粉对当代籽粒发育及幼胚培养的影响 李新华; 刘树玉; 井立玲; 孙桂芝; 王文美 核农学通报 1996/04
33 辐射育成鲁麦20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刘树玉; 王文美; 李新华; 井立玲; 侯广云 核农学通报 1996/01
34 山东省小麦辐射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李新华; 王文美 核农学通报 1996/01
35 鲁麦20号小麦早熟性的遗传分析 王文美; 刘树玉; 井立玲; 李新华; 侯广云 山东农业科学 1995/03
36 诱变育种在山东省选育农作物新品种中的应用 李新华; 王文美; 刘树玉; 井立玲 核农学通报 1994/03
37 小麦品种及突变体八个农艺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 侯广云; 王文美; 井立玲; 刘树玉; 李新华 核农学报 1994/01
38 小麦品种及突变体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Ⅰ.杂种优势和配合力 侯广云; 王文美; 井立玲; 刘树玉; 李新华 核农学通报 1994/02
39 小麦品种及突变体杂种F2代7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研究 侯广云; 王文美; 井立玲; 李新华; 刘树玉 核农学通报 1994/01
40 激光在山东省冬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李新华; 王文美; 井立玲 核农学通报 1993/03
41 鲁麦20号的生育特点与栽培技术 王文美; 井立玲; 李新华; 刘树玉; 侯广云 山东农业科学 1993/02
42 60Co-γ射线辐照冬小麦花粉、子房及合子辐射效应的研究 王文美; 李新华; 井立玲; 刘树玉 山东农业科学 1990/01
43 辐射育成极早熟小麦突变系的研究 王文美; 井立玲; 李新华 核农学报 1989/03
会议论文:
1 一个小麦抗寒性突变体的变异分析 李鹏; 孙明柱; 张凤云; 高国强; 邱登林; 李新华 第六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核农学分会 中国会议 2011-10-11
2 coxⅢ基因转录本的编辑与V型小麦育性恢复的关系 李鹏; 李新华; 邱登林 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7-09
3 PPR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徐相波; 邱登林; 孙永堂; 王守经; 孙桂芝; 李新华 第五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 中国会议 2006-07
4 小麦×玉米产生小麦单倍体研究 李新华; 孙桂芝; 邱登林 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 中国会议 2005-11
5 卫星搭载小麦风干种子的生物学效应 李新华; 许方佐 空间诱变育种研究与开发进展——航天育种高层论坛 中国会议 2005-10
荣誉奖励:
1.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 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的构建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2005年,山东省农科院一等奖。
3. 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鲁原301”小麦产业化开发,2010年山东省农科院三等奖。
小麦诱变育种研究室
小麦诱变育种室成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现有研究人员5名,其中研究员2名,助理研究员3名。主要利用核技术、航天育种技术和单倍体育种技术开展小麦育种工作,先后创制出具有特异性状的有益种质资源50余份,并选育出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鲁原502”和山东省审定(认定)的小麦品种 “鲁原301”、“鲁麦20号” 和“鲁滕1号”小麦品种。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课题和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课题多项。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和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各1项。现有小麦品质分析设备、生物技术研究仪器共计30多台套,价值240余万元,是山东省研究小麦核诱变育种技术的综合实验室。
近年通过卫星搭载小麦干种子,研究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空间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因素)对农作物种子产生诱变机理。卫星搭载小麦干种子地面种植,试验结果表明诱变后代变异类型广,突变频率高,特别对缩短小麦生育期、提早小麦成熟,效果尤为明显。
荣誉奖励:
1.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 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的构建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2005年,山东省农科院一等奖。
3. 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鲁原301”小麦产业化开发,2010年山东省农科院三等奖。
小麦辐射诱变育种专家一一李新华研究员
李新华,男,1963年生,山东省莒县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84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从事小麦诱变育种究工作。现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小麦育种室主任,山东省第四、五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中国原子能农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幅度提高小麦基因突变频率和高效调控基因变异方向的诱变遗传操作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基于核辐射、航天搭载、高能重离子等各种新诱变源诱发作物突变的特异性与分子遗传机理研究;研究建立小麦离体诱变细胞工程的研究;开展小麦分子诱变改良品质与抗逆性,综合利用诱变与生物技术相结合选育超高产、优质小麦新种质、新品种。
“十五“以来,作为主持人完成了国家科技部下达的子课题研究项目2项,主持并完成了山东省科技厅下达的课题2项,作为参加人完成了”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课题“,于200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撰写发表相关专业研究论文40余篇。作为主要执行人参加农业部”山东省农科院优质小麦原原种繁胄基地建设“项目的建设工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购置小麦品质分析仪器13台(套),改造小麦实验室、考种室、种子风干室和挂藏室1000平方米,为开展优质小麦育种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
小麦育种室以诱变育种作为主要手段,近几年选育出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鲁原301和鲁麦20号等小麦品种。利用核诱变育种技术和航天育种技术选育出了4个亩产达到650-700公斤潜力的高产小麦新品种(系);优质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已育成2个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系)。鲁原301(公告号:CNA002679E)和鲁原202(公告号:CNA003793E)已获农业部小麦品种权保护申请。
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派出人员先后多次出访欧洲,实地考察法国小麦育种和参与波兰等欧洲国家的小麦育种工作。同法国建立了小麦育种合作关系,共引进850份欧洲小麦种质资源,利用诱变育种技术创制出450份特异种质资源。先后两次邀请法国小麦育种专家到山东省农科院考察并进行学术交流。
来源:山东农业科学 200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