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人物 » 农业科学 » 作物学 »

张卫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卫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4-28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张卫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卫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专家信息:

张卫建,男,1966年11月生,江西分宜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信息农业教学试验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耕作制度学会常务理事及南方分会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曾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主任、支部书记,是美国生态学学会和农学会会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9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农田生态与耕作制度。

2001—2003在美国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进行全球环境变化与土壤生物学过程的博士后合作研究。

学术交流:

2005.08—2005.10在荷兰Wageningen University 进行作物-土壤生物学过程的学术交流。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农业生态学

专业课

2

8

720

耕作学

专业课

3

8

480

农业计算机应用

公共课

2

4

200

全球变化生态学

公共课

2

3

90

生态学研究方法

专业课

3

3

105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自1993年任教以来,先后承担了《农事操作》、《作物栽培学实验》、《耕作学实践教学》、《农业生态实践教学》等实验与实习4届以上。负责本科生综合能力考试、课程设计、文献综述70人次以上,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40人次以上,指导南京农业大学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SRT”计划2项。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 基于课程小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南京农业大学,2000-2001;

2. 《农业生态学》双语教学及教学改革,南京农业大学,2003-2005;

3. 《耕作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南京农业大学,2003-2004;

4. 《农业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南京农业大学,2005-2006。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 “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教育部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2006-2008;

2. 教学质量优秀,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2005年。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生态系统管理与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近年来主持主持“97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攻关专题和教育部优秀人才计划共6项,参加“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

1. 稻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消长的作物-土壤生物学过程及其调控途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2006-2008,NCET050492主持);

2. 保护性耕作制度下南方水田土壤固碳特征及其微生物学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2008,30571094,主持);

3. 典型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分析与关键过程比较研究(国家“973计划”子课题,2005-2010,2005CB121107,第二主持);

4. 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科技部重大专项,2004-2006,2004BA520A14C13,主持);

5. 中国主要水稻土有机碳的固定机制、稳定性与碳汇效应(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3-2006,40231016,参加);

6. 春玉米密植高产与水热高效协调途径与机制(973项目课题,主持);

7. 冬小麦生产力对昼夜不同增温的响应特征及其地下生物学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

8. 太湖流域现代农作制度技术与模式(农业行业科技项目);

9. 长江三角洲农田循环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张卫建教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Global Change Biolog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Pedosphere”、“Journal of Crop Improvement”、“生态学报”、“草业学报”、“作物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Agro-ecology》、《耕作学(南方本)》、《农业计算机应用》本科教材,参编《New Dimensions in Agroecology》、《农业概论》、《作物学通论》和《农业推广学》等全国统编教材。

1 北京市农业水资源供需状况及优化利用研究 宋振伟; 张卫建; 陈阜; 节水灌溉 2010-03-05

2 东北气候和土壤资源演变特征研究 王春春; 陈长青; 黄山; 邓艾兴; 张卫建; 卞新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0-03-30

3 农田开放式夜间增温系统的设计及其在稻麦上的试验效果 张彬; 郑建初; 田云录; 董文军; 陈金; 杨飞; 张卫建; 作物学报 2010-04-12

4 土壤铅和镉胁迫对空心菜生长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吴琦; 季辉; 张卫建;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04-15

5 土壤重金属Pb和Cd在蕹菜中的累积特征及产地环境安全临界值 吴琦; 杨菲; 季辉; 张卫建; 中国蔬菜 2010-05-15

6 不同土壤类型下杂交籼稻地上部器官对重金属镉和铅的富集特征 范中亮; 季辉; 杨菲; 吴琦; 张卫建; 中国水稻科学 2010-03-10

7 根际增氧模式的水稻形态、生理及产量响应特征 赵锋; 王丹英; 徐春梅; 张卫建; 李凤博; 毛海军; 章秀福; 作物学报 2010-02-12

8 大气CO_2含量升高对稻田水体微量元素流失的潜在影响 张莉; 郭嘉; 朱建国; 张卫建; 生态环境学报 2009-01-18

9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田水体细菌及大肠菌群数量的影响 郭嘉; 户其亮; 朱建国; 张卫建; 生态学报 2009-03-15

10 南方红壤稻田与旱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特征差异 李昌新; 黄山; 彭现宪; 黄欠如; 张卫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03-20

11 稻田转变为旱地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变化特征 黄山; 芮雯奕; 彭现宪; 刘武仁; 张卫建; 环境科学 2009-04-15

12 不同施肥模式对南方红壤稻田冬春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赵锋; 董文军; 芮雯奕; 张彬; 周博; 黄欠如; 余喜初; 张卫建; 杂草科学 2009-03-25

13 东北地区玉米田长期免耕土壤碳氮及微生物活性的剖面分布特征 黄山; 刘武仁; 殷明; 彭现宪; 张卫建; 玉米科学 2009-06-15

14 长期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施用对双季稻田冬春季杂草群落的影响 李昌新; 赵锋; 芮雯奕; 黄欠如; 余喜初; 张卫建; 草业学报 2009-06-20

15 水稻氧营养的生理、生态机制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赵锋; 王丹英; 徐春梅; 张卫建; 章秀福; 中国水稻科学 2009-07-10

16 稻田水体可溶性有机碳与可溶性氮对大气CO_2浓度增高的响应 杨菲; 郭嘉; 户其亮; 朱建国; 张卫建; 环境科学学报 2009-07-06

17 施肥与秸秆还田对太湖稻-油复种系统春季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黄爱军; 赵锋; 陈雪凤; 张莉; 杨菲; 张卫建;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06-15

18 纳米涂料在烤烟密集烘烤中的应用 宋朝鹏; 彭万师; 杨超; 马啸; 张卫建; 宫长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8-10

19 密集烘烤定色期烟叶类胡萝卜素降解及相关酶活性变化 宋朝鹏; 高远; 武圣江; 许自成; 宫长荣; 张卫建; 中国农业科学 2009-08-10

20 基于GIS的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区域差异和空间分区 冯继宏; 张卫建; 卞新民; 姚霞;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9-06-20

21 微生物制剂对烤烟淀粉降解及中性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 宋朝鹏; 高远; 李少鹏; 许自成; 张卫建; 宫长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9-10

22 江苏省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分析 芮雯奕; 周博; 张卫建; 生态环境学报 2009-09-18

23 中国稻田节能减排的技术模式及其配套政策探讨 谭淑豪; 张卫建; 科技导报 2009-12-13

24 水稻对过氧化尿素用量的响应特征 赵锋; 王丹英; 徐春梅; 郑金波; 张卫建; 章秀福; 中国稻米 2010-01-20

25 长江三角洲水田保护性耕作制度的碳收集效应估算 芮雯奕; 周博; 张卫建;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03-30

26 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其前沿领域 郑建初; 芮雯奕; 冯金侠; 张卫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12-30

27 我国农田土壤碳氮耦合特征的区域差异 许泉; 芮雯奕; 刘家龙; 刘智; 杨玲; 尹宇静; 张卫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6-07-25

28 环太湖耕地利用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仇恒佳; 卞新民; 张卫建; 胡大伟; 土壤 2006-08-30

29 江苏省不同类型蔬菜价格波动的时空特征分析 姚霞; 张卫建; 朱艳; 曹卫星; 卞新民; 江苏农业科学 2006-09-15

30 稻鸭共作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的影响 甄若宏; 王强盛; 张卫建; 卞新民; 沈晓昆; 李元喜; 生态学报 2006-09-30

31 不同利用方式下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及区域差异 许泉; 芮雯奕; 何航; 吴峰; 罗鸿; 卞新民; 张卫建; 中国农业科学 2006-12-10

32 时鲜农产品价格预测的ARIMA时序模型构建与应用 姚霞; 彭汉艮; 朱艳; 曹卫星; 张卫建;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7-02-28

33 施肥水平对抽穗期水稻穗部温度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张彬; 郑建初; 杨飞; 田云录; 彭兰; 李明安; 卞新民; 张卫建; 中国水稻科学 2007-03-10

34 稻鸭共作对稻田主要病、虫、草的生态控制效应 甄若宏; 王强盛; 张卫建; 卞新民; 李元喜; 沈晓昆;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7-05-15

35 加强管理监督 确保特殊药品使用安全 张卫建; 安全与健康 2007-06-10

36 水稻开花期花粉活力和结实率对高温的响应特征 张彬; 芮雯奕; 郑建初; 周博; 杨飞; 张卫建; 作物学报 2007-07-12

37 稻田生态系统在保障环太湖环境健康与经济持续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张卫建; 丁艳锋; 王龙俊; 芮雯奕; 郭嘉; 科技导报 2007-09-10

38 长期施用化肥对红壤性水稻土中微生物生物量、活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乔洁; 毕利东; 张卫建; 沈仁芳; 张斌; 胡锋; 刘艳丽; 土壤 2007-10-15

39 近20年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碳氮及速效磷钾含量的动态特征 王绪奎; 张林钱; 芮雯奕; 黄山; 黄爱军; 张卫建; 江苏农业科学 2007-12-15

40 抽穗期不同灌水深度下水稻群体与大气的温度差异 张彬; 郑建初; 黄山; 田云录; 彭兰; 卞新民; 张卫建; 应用生态学报 2008-01-15

41 大气CO_2浓度倍增对稻田生态系统钙、镁、硅离子流失的潜在影响 郭嘉; 张卫建; 户其亮; 朱建国;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8-06-15

42 南京地区水稻田N素径流流失模拟模型 卞立平; 焦隽; 李慧; 张卫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8-07-25

43 中国耕作学学科的历史成就和新世纪若干发展问题 冯金侠; 张卫建 耕作与栽培 2005-08-28

44 中国稻鸭共作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郑建初; 谭淑豪; 刘华周; 冯金侠; 张卫建 江苏农业科学 2005-09-30

45 抽穗期高温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 郑建初; 张彬; 陈留根; 杜群; 秦永生; 宋健; 张卫建; 江苏农业学报 2005-12-28

46 气温上升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英文) 张卫建; 许泉; 王绪奎; 卞新民 生态学报 2004-08-25

47 我国稻鸭共作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展望 甄若宏; 王强盛; 沈晓昆; 张卫建; 卞新民; 黄丕生 农村生态环境 2004-11-30

48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卞新民; 张卫建; 叶飞; 红旗文稿 2004-10-23

49 种植业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与应用 李昌新; 余德贵; 柯建国; 张卫建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2-11-01

50 基于GIS的长江三角洲农牧系统生产力综合评价 张卫建; 李昌新; 冯金侠; 章熙谷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01-25

51 长江三角洲集约农区农牧系统区域差异及发展趋势 张卫建; 卞新民; 李昌新; 章熙谷; 王龙裕 生态农业研究 1999-08-15

52 长江三角洲农牧系统结构的区域差异及空间位移研究 张卫建; 李昌新; 李春生; 章熙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0-11-30

53 加速南方农业发展迎接新世纪粮食挑战 卞新民; 冯金侠; 张卫建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0-02-29

54 基于网络GIS的区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思路与方法 张卫建; 卞新民; 柯建国; 章熙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0-05-30

55 长江三角洲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演变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张卫建; 李春生; 冯金侠; 柯建国; 章熙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1-02-28

56 稻/草-鹅农牧结合模式的综合效益及种养技术初探 张卫建; 郑建初; 江海东; 冯金侠; 吴魁; 何龙兴; 李小妹; 秦君明 草业科学 2001-10-30

57 南方农区草业在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张卫建; 谭淑豪; 江海东; 章熙谷 草业学报 2001-06-30

58 农区农牧系统生产布局的区际空间转移分析方法及实例 张卫建; 李昌新; 柯建国; 章熙谷 应用生态学报 2001-10-18

59 稻/牧草-鹅农牧结合模式农田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张卫建; 冯金侠; 郑建初; 吴魁; 李小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1-11-15

60 单季中稻体内氮营养水平诊断研究 张卫建; 黄丕生; 陆士龙 江苏农业学报 1996-08-30

61 农牧结合在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中的作用 张卫建; 卞新民; 章熙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7-11-30

62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耕地非农化问题及对策 张卫建; 谭淑豪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8-11-23

63 集约农区土地资源利用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研究 张卫建; 谭淑豪; 章熙谷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1998-08-15

64 南方集约农区农牧结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张卫建; 谭淑豪; 冯金侠; 章熙谷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8-06-20

65 红黄壤水田高产高效可持续复种模式研究 张卫建; 柯建国; 李昌新; 万猛邦 耕作与栽培 1998-10-15

66 持续土壤水分胁迫对水稻物质积累和运转的影响 陆建飞; 黄丕生; 丁艳锋; 张卫建 江苏农业学报 1998-08-25

 

 

 

 

荣誉奖励: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3项。

1. 沿江、苏南地区多元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与应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政府,2000,排名5/21。

2. 长江三角洲发达地区高效外向型种植模式研制及推广,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 2000,排名9/19。

3. 江南丘陵红壤区高产高效种植制度与冬季农业开发技术,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2000,排名9/18。

4. 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