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张中庸 男,1929 年9月生,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人,中共党员。1949年考入国立西北农学院,学习动物医学专业, 1953年大学毕业,服从国家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来到了新疆乌鲁木齐八一农学院任教,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和少数民族服务觉得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八一农学院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硕士导师,32年后,1985年3月到天津农学院历任教授、《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天津农学院学报》编委、天津实验动物中心研究员,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天津市西青区第十一、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天津市教委专家咨询委员、中国兽医病理学分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农业系统高评委、天津市一级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天津市畜牧顾问团顾问、天津市高教局咨询专家、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
1986年获天津市农业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荣获天津市总工会“七五”立功奖章。1987年荣获天津市总工会“七五”立功奖章。“九五”计划期间两项国际领先、一项国际先进、一项国家绝密级秘密技术发明者,“十五”计划期间血吸虫培养、传代创始人。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天津市西青区十一、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天津市总工会“七五”立功奖章获得者、天津市农业系统劳动模范、荣获2005年天津市总工会老有所为奉献金奖。
当介绍张中庸校友在攻克世界科学难题的工作与成就时,也应对参与科研工作并做出贡献的他的夫人李靓如教授表示敬意。他们是攻克世界科学难题的科学伉俪。他们治学严谨、勤奋刻苦,敢于选定在前人没干过的事业中进行突破,超越前人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科研项目:
1996年11月1日承担了国家“九五 ”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猪囊尾蚴组织细胞疫苗研究”与李靓如教授共同主持。建立了种子细胞—猪囊尾蚴免疫细胞系。
1997年10月,承担并主持了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猪囊尾蚴细胞疫苗开发研究”,是在已建立的猪囊尾蚴免疫细胞系的基础上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目标是研制一种第一类兽用新生物制品—猪囊尾蚴细胞疫苗。
此两项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有多项艰巨的科技攻关任务,也取得了多次重大突破:
一.是用猪囊尾蚴一定部位的组织,培养成为猪囊尾蚴细胞单层,并可以传代生长,猪囊尾蚴细胞培养获得成功,开拓了寄生虫学科研究新领域。
二.是“猪囊尾蚴CC-97免疫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性质研究”获得成功,建立了一个生物新品系,在天津创立,为中国所独有。
三.是本免疫细胞系突破了实验室的实验性规模,可以工业化生产,能够无限量生产制做疫苗的抗原。
四.是实验研究证明,用猪囊尾蚴细胞系的单独细胞成分,300万细胞一次免疫,经攻虫实验有50%的猪不染虫,得到完全保护,50%的猪平均染虫量0.5枚,染虫率为1.3%,减虫率达98.7%;用300万细胞加相应量代谢产物三次免疫后,经攻虫实验,有75.24%的猪不染虫,得到完全保护;用1,000-2,000万细胞加相应量代谢产物的疫苗,对实验染虫猪进行治疗试验,有87.5%的猪得到了免疫治疗,猪体内囊尾蚴发生退行性变化、吸收或纤维化。猪囊尾蚴细胞疫苗对猪囊尾蚴病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和显著的治疗作用,后者确属罕见。
五.是猪囊尾蚴细胞疫苗开发研究,已于2000年4月28日通过国家鉴定,达到一项“国际领先”,一项“国际先进”的科研水平。猪囊尾蚴细胞灭活疫苗研发成功,开创了寄生虫病细胞工程学免疫成功的先河。
自2000年10月起,以国家绝密级的寄生虫细胞培养技术,进行了血吸虫细胞的培养研究。经过5年艰苦攻关,日本血吸虫发育的4个阶段:毛蚴、尾蚴、童虫、成虫的4种细胞全部培养传代成功。从而改变了生物学界认为血吸虫细胞不增生、不传代的说法。为血吸虫细胞疫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1月承担了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猪囊尾蚴细胞灭活疫苗国家检验标准”,(编号 O2EFN211100040)。此标准研制成功后,于2004年10月15日首先通过了天津市科委的鉴定、验收,2005年初国家兽药审评专家委员会办公室选派专家组,以此项标准对猪囊尾蚴细胞灭活疫苗进行全面的复核检验。除了对疫苗的理化性质和安全性检验外,更重要的是对疫苗的效力进行了免疫注射、检测效价、攻虫、剖检的全面复核检验,结果猪囊尾蚴细胞灭活疫苗的保护率高达93%以上。
2006年4月4日农业部颁发了“中国人民共和国一类新生物制品”——猪囊尾蚴细胞灭活疫苗《新兽药注册证书》证号:(2006)新兽药证字09号。至此,历时10年两项创新性科研项目及与之相匹配的检验标准圆满完成了。
研究成果:
1.猪囊尾蚴CC-97免疫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性质研究”: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编号96-005-02-02-06。该项目由张中庸和李靓如教授共同主持。
该项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是:
猪囊尾蚴组织培养获得成功,开拓了寄生虫学学科研究的新领域。此前在寄生虫培养中,仅仅限于将虫卵孵化为蚴虫和成虫培养,而该项目用猪囊尾蚴一定部位的组织,以细胞工程技术建立原代培养,形成猪囊尾蚴细胞单层,并可以传代生长,在全世界此属首例; 2.“猪囊尾蚴CC-97免疫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性质研究”获得成功,创建了一个生物新品系,在世界上它只属于中国,属于天津。该细胞系的特点是具有形态均一、生长稳定,以及高度的免疫原性和稳定的细胞遗传学性质,而称之为“四性细胞系”,从而解决了猪囊尾蚴细胞培养、培养物的抗原性,以及对本动物(猪)的免疫原性问题。该成果通过了国家的会议鉴定,结论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并已获得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经1998年度科学技术部和国家保密局审查、核准为绝密级国家秘密技术,保密期限五年;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期评审专家组确认“猪囊尾蚴免疫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居国际领先地位”。
2.“猪囊尾蚴细胞疫苗开发研究”:为国家科委、天津市“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编号96-005-02-05。
本项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是:
开创了寄生虫病细胞免疫成功的先河,从此寄生虫病可以免疫防治了。这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的许多寄生虫学者所进行的寄生虫病免疫研究的理想成果。
猪囊尾蚴细胞疫苗通过了国家鉴定,鉴定意见是:“……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研究首次采用了细胞工程技术,解决了猪囊尾蚴抗原的工厂化生产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确定了细胞苗的制备方法,初步建立了生产工艺,生产的细胞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作为重大成果上报。”并已获得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和登记证书。
猪囊尾蚴细胞疫苗的免疫治疗作用:用1 000~2 000万细胞加相应量代谢产物的疫苗,对感染囊虫病的猪进行免疫治疗,结果有87.5%的猪得到了治疗,是本研究工作的一项重大突破,对开发人囊虫病免疫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
两项攻关项目获得了两项国际领先、一项国际先进、一项绝密级国家秘密技术的科学成果,同属国家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 血吸虫细胞培养首次获得成功:结束了几十年来国内外血吸虫细胞培养均未获成功的历史。以上研究包含36项内容,共写出研究报告60余篇,约30万字,在全国一级刊物发表论文和摘要14篇,在四次四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摘要发表英文论文22篇。在国内几次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及摘要20余篇。培养副研究员两名。
猪囊尾蚴免疫细胞系的建立,以及用该细胞系研制成功的猪囊尾蚴细胞疫苗,在技术、理论、产品上获得了三重收获,并已应用此技术原理,开拓了其它寄生虫病的细胞学防治研究。现在血吸虫细胞培养已首获成功,包虫细胞培养已传代至15代,开创了这两种寄生虫病细胞学免疫研究的新局面。
3.动物遗传疾病发病机理研究:主要从事猪染色体畸变和猪性别畸形发病机理研究,完成论文25篇,发表于国家一级刊物的有4篇,其中一篇被CHEMICAL ABSTRACT录用。并应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合作出版了《家畜遗传病学》专著一书。
4.2005年初国家兽药监察所专家组以上述研究制定的国家标准为依据,对猪囊尾蚴细胞灭活疫苗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复核监定验收,不仅对疫苗的理化性质和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对疫苗的效力(免疫期、免疫力)进行了监察检验;用三组猪进行免疫注射、效价监察、攻虫、剖检结果等系统检验。结果免疫保护率高达93%以上,复核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5.2006年4月4日农业部颁发了“《中华人共和国新兽药注册证书》证号:(2006)新兽药证字09号;注册分类;一类;新兽药名称;猪囊尾蚴细胞灭活疫苗(cc—97细胞系)”,至此历时10年两项创新性,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开发成果;一个寄生虫是细胞系、一个寄生虫细胞工程疫苗,以及与之相区配的国家质量标准诞生了,它为千百年来困扰人类的人畜区患猪囊尾蚴病的防治打开了行之有效的捷径.
6.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合作,培养、传代成功了日本血吸虫4个发育阶段;毛蚴、尾蚴、童虫、成虫4种细胞,从而颠覆了学术界关于日本吸血虫细胞不增殖、不传代的说法,攻克这一世界难题,为吸血虫病菌细胞工程学免疫防治铺平了道路。
论文专著:
1. 寄生虫病细胞工程学免疫防治研究 张中庸 李靓如 张京 曾宪芳 易新元 言敢威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2年 第04期
2. 慢性新城疫的防制 李颖 张中庸 李继蓉 马文芝 马彦龙 吴秀娟 ...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1994年 第03期
3. 猪带绦虫卵对实验猪的攻虫效力研究 张中庸 李靓如 张京 马春艳 吴莲英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2年 第01期
4. 猪囊尾蚴四性细胞系细胞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 张中庸 李靓如 张京 马春艳 吴莲英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1年 第02期
5. 日本血吸虫尾蚴细胞的传代培养及抗原性检测 张中庸 李靓如 曾宪芳 易新元 曾庆仁 言敢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2年 第06期
6.我市牧业生物技术现状及发展刍议 张中庸 周礼贤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1994年 第03期
7. 我市牧业生物技术现状及发展刍议 张中庸 周礼贤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1994年 第03期
8. 日本血吸虫细胞体外培养实验研究 张京 张中庸 李靓如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9年 第01期
9.科学论文的严格性 张中庸 张明琪 董志珍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1994年 第01期
10. 寄生虫病细胞学防治研究 张中庸 李靓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一次兽医病理学、第十次动物病理生理学学术研讨会 发表时间:2001
11. 生物素标记IBDV-RNA探针的制备及应用的初步研究 董志珍 张中庸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1996年 第01期
12. XX/XY真两性畸形猪发病机理探讨 邱家祥 张中庸 华北农学报 1990年 第01期
13. 日本血吸虫幼虫——毛蚴、尾蚴和成虫细胞体外培养获得成功 张中庸 曾宪芳 李靓如 易新元 张京 言敢威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2年 第03期
14. 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体外培养研究 李靓如 易新元 张中庸 曾宪芳 张京 言敢威 中国动物学会第七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 发表时间:2002
15. 日本血吸虫毛蚴细胞体外培养研究 张中庸 曾宪芳 李靓如 易新元 张京 言敢威 中国动物学会第七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 发表时间:2002
16. 日本血吸虫尾蚴细胞体外培养研究 张中庸 曾宪芳 李靓如 易新元 张京 言敢威 中国动物学会第七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 发表时间:2002
17. 寄生虫病细胞学防治研究 张中庸 李靓如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1年 第01期
18. 猪囊尾蚴CC-97免疫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性质研究 李靓如 张中庸 李万密 张京 马春燕 黎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8年 第S2期
19. 猪性别畸形的发病机理 苏忠 张中庸 邹继超 华北农学报 1986年 第04期
20. 乳牛精子细胞核可被精确地分成类似于X,Y精子的两个群体 柳荣 张中庸李天俊 张天翔 雷钧 付金凤 天津农学院学报 1996年 第04期
21. 真两性畸形猪垂体-性腺轴和肾上腺内分泌特征 黎立 张中庸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93年 第02期
22. 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型免疫原的确认与免疫调节剂联用抗感染效果观察 喻容 张京,张中庸,李靓如,等. 发表时间:2008 天津农学院学报
23. 日本血吸虫细胞体外培养研究 张中庸 曾宪芳 李靓如 易新元 张京 曾庆仁 ... 中国热带医学 2002年 第04期
24. 猪囊尾蚴“四性细胞系”代谢产物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原性 张中庸 李靓如 张京 马春艳 吴莲英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1年 第03期
25. 疾病数理诊断学 张中庸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7年 第02期
26 雌、雄激素受体比值改变与家猪睾丸雌性化综合症(TFS) 戈银生 张中庸 邹继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91年 第01期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