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徐先英——荒漠化防治专家徐先英——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员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5-03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徐先英——荒漠化防治专家徐先英——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员 

专家信息:

 

徐先英,1963年出生。现任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副站长。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林学院沙漠治理系。

 

1985年至今,一直在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从事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

 

1996-1997年在美国怀俄明大学做访问学者。

 

2003年获北京林业大学荒漠化防治硕士学位。

 

2005年在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攻读博士。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荒漠化防治工程与技术研究。

 

承担的科研情况:

 

先后主持或参加国际合作、国家科技攻关、甘肃省科技攻关及其它项目12项。先后参加国家“七五”、“八五”林业科技攻关课题“盐渍化沙地适生树种选择及抗逆性造林技术”、“三北地区防护林建设与水分平衡”及联合国援助中国项目“甘肃沙漠综合治理与持续农业”和“民勤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多项专题研究。

 

科研成果:

 

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1 沙区综合治理试验示范 徐先英;吴春荣;满多清;杨自辉;李昌龙;丁峰;彭鸿嘉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2004

2 甘肃河西绿洲边缘风沙危害重点区的治理监测及沙产业开发 徐先英;唐进年;张盹明;金红喜;魏怀东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2005

3 甘肃河西绿洲边缘风沙危害重点区的治理、监测及沙产业开发 徐先英;唐进年;张盹明;金红喜;魏怀东;贺访印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2004

4 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 王继和;廖空太;俄有浩;苏志珠;丁峰;张锦春;唐进年;刘虎俊;郑庆钟;张国中;袁洪波;刘世增;严平;李耀辉;张伟民;翟新伟;孙东怀;赵明;徐先英;魏怀东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2007

5 石羊河流域荒漠绿洲交错带生态系统退化特征的前期基础研究 杨自辉;方峨天;赵翠莲;俄有浩;纪永福;李爱德;张应昌;刘虎俊;徐先英;郭春秀 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07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

 

发表论文:

1 两种蒿属植物的光合特性研究 张盹明; 唐进年; 徐先英; 金红喜 西北农业学报 2009-03-16

2 玉米茎流速率及耗水量研究 聂文果; 张盹明; 徐先英; 唐进年; 金红喜 中国农学通报 2009-04-05

3 石羊河流域荒漠区主要固沙植物根系研究 柴成武; 徐先英; 唐卫东; 王方琳; 王龙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07-15

4 甘肃河西干旱荒漠绿洲区舍饲养羊模式研究 刘光武; 贺访印; 徐先英; 丁钰 中国草食动物 2009-10-15

5 民勤沙井子典型固沙植被区土壤水分动态与降水再分配研究 徐先英; 刘士余; 柴成武; 郭树江; 金红喜 水土保持学报 2009-12-15

6 近50年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演变及综合治理对策 徐先英; 丁国栋; 高志海; 杨自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6-02-28

7 花棒液流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金红喜; 徐先英; 唐进年; 张盹明 西北植物学报 2006-02-28

8 库姆塔格沙漠南缘荒漠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张锦春; 王继和; 赵明; 刘虎俊; 廖空太; 徐先英 植物生态学报 2006-05-30

9 固沙植物沙米光合特性研究 张盹明; 金红喜; 徐先英; 唐进年 中国农学通报 2006-04-05

10 ABT生根粉在固沙造林中的应用 张盹明; 徐先英; 唐进年; 金红喜 中国农学通报 2006-06-05

11 荒漠绿洲甘草的栽培与利用 贺访印; 王继和; 徐先英; 赵明; 李亚 草业科学 2006-08-15

12 一年生荒漠植物的生态功能及在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 唐进年; 彭金凤; 徐先英; 张盹明; 金红喜 甘肃科技 2006-10-30

13 民勤县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地荒漠化类型判定 柴成武; 蒋志荣; 徐先英; 唐卫东; 柴薇薇; 李禄军; 李彩霞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6-11-30

14 自然风成沙纹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地表沙物理性状的关系 唐进年; 徐先英; 金红喜; 张盹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03-30

15 药用植物黄芪的茎流速率研究 张盹明; 徐先英; 唐进年; 金红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04-30

16 库姆塔格沙漠各沙丘类型沙粒粒度分析 魏怀东; 王继和; 徐先英; 丁峰; 唐进年; 刘虎俊; 廖空太; 赵明; 张锦春; 张应昌; 张立文 甘肃科技 2007-05-15

17 库姆塔格沙漠沙丘的粒度特征 魏怀东; 徐先英; 王继和; 唐进年; 刘虎俊; 丁峰; 廖空太; 赵明; 张锦春; 张应昌; 张立文 水土保持学报 2007-06-15

18 内陆河下游民勤绿洲主要防风固沙植被生态需水量研究 徐先英; 丁国栋; 孙保平; 赵明; 金红喜 水土保持学报 2007-06-15

19 干旱荒漠风沙区沙化土地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以古浪县黄花滩治沙示范区为例 徐先英; 孙保平; 唐进年; 张盹明; 金红喜; 贺访印 中国沙漠 2007-07-15

20 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荒漠化影响因素趋势预测 柴成武; 徐先英; 王方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08-15

21 民勤绿洲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 魏怀东; 徐先英; 丁峰; 周兰萍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10-15

22 民勤绿洲边缘地下水位变化对植物种群生态位的影响 杨自辉; 方峨天; 刘虎俊; 李爱德; 徐先英 生态学报 2007-11-15

23 河西固沙林群落和林下土壤的演替发育及稳定性 吴春荣; 雷瑞德; 王继和; 徐先英 甘肃科技 2007-12-23

24 不同人工措施对沙质荒漠生态恢复与重建初期效应的影响 唐进年; 张盹明; 徐先英; 金红喜; 贺访印; 张晓琴; 朱淑娟 生态环境 2007-11-18

25 试论河西绿洲节水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贺访印; 俄有浩; 徐先英; 唐进年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2-01

26 干旱荒漠区典型固沙灌木液流动态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徐先英; 孙保平; 丁国栋; 郭树江; 柴成武 生态学报 2008-03-15

27 奶山羊规模化舍饲养殖产业发展研究 刘光武; 徐先英; 贺访印 当代畜牧 2008-02-15

28 陶寒F_1、波寒F_1与小尾寒羊育肥试验研究 刘光武; 徐先英; 贺访印 中国畜牧兽医 2008-09-20

29 干旱荒漠区沙地衬膜樟子松育苗技术研究 满多清; 徐先英; 吴春荣; 杨自辉; 刘世增 水土保持学报 2003-06-30

30 3种新型化学固沙剂的固沙效益实验研究 徐先英; 唐进年; 金红喜; 张盹明 水土保持学报 2005-06-28

31 库姆塔格沙漠南部的风积地貌特征 刘虎俊; 赵明; 王继和; 徐先英; 寥空太; 魏怀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12-30

32 浅谈景电灌区沙化土地的治理 杨自辉; 徐先英; 满多清; 吴春荣 甘肃科技 2003-08-30

33 荒漠绿洲农田防护林伐根嫁接毛白杨更新技术 满多清; 杨自辉; 徐先英; 吴春荣; 丁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06-30

34 热平衡茎流计在荒漠灌木植物耗水研究中的应用 金红喜; 刘左军; 王继和; 徐先英; 唐进年; 张盹明 防护林科技 2004-11-10

35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植被盖度月变化特征及生态恢复 满多清; 吴春荣; 徐先英; 杨自辉; 丁峰; 魏怀东 中国沙漠 2005-01-25

36 甘肃治沙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 王继和; 徐先英; 马全林 中国沙漠 2002-03-30

37 景电灌区沙地苜蓿种植试验示范 满多清; 徐先英; 吴春荣; 杨自辉 草业科学 2002-05-25

38 河西沙区农业系统现状及发展对策──以民勤薛百为例 王继和; 徐先英; 张风春 甘肃林业科技 1995-09-30

39 沙拐枣属种间抗干旱抗风蚀性比较试验研究 张孝仁; 徐先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2-12-30

40 荒漠地带封沙育林育草区放牧利用的探讨 张凤春; 徐先英 草业科学 1992-03-01

41 柽柳属种间耐盐性比较试验 张孝仁; 徐先英 中国沙漠 1993-04-02

42 柽柳耐盐性水培试验研究 徐先英; 张孝仁 甘肃林业科技 1993-12-31

43 东疆沙拐枣红皮沙拐枣引种试验报告 张孝仁; 徐先英 甘肃林业科技 1991-07-02

44 荒漠地带封沙育草区放牧利用的探讨 张风春; 徐先英 中国沙漠 1992-07-01

45 河西固沙林群落和土壤的演替发育及稳定性 吴春荣; 徐先英 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 2003-08-01

46 甘肃河西生态林业建设成就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张生贤; 王继和; 彭鸿嘉; 徐先英; 马全林 西部大开发; 建设绿色家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1-03-01

 

 

荣誉奖励:

 

1、2000年荣获甘肃省首届林业青年科技奖。

 

2、2009年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


 

捐资治沙的徐先英:把这里做成样板工程

 

把这里做成样板工程本报记者专访捐资治沙项目主持人徐先英

 

在2006年12月30日举行的“沙漠盾牌•拯救民勤全球行动”揭碑仪式上,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副站长、捐资治沙项目主持人徐先英代表项目实施单位———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表示,一定要用最先进的理念、最新的技术成果,保质保量完成“沙漠盾牌•拯救民勤全球行动”治沙示范点工程的建设任务,并把该工程建成西北防沙治沙的样板工程。当天,记者就治沙示范点工程项目实施计划对徐先英进行了专访。

 

记者:这个项目将依据什么样的设计原则?

 

徐先英: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沙漠化发展程度,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综合措施等多方位开展系统连续治理。以荒漠化土地治理的基本原则、风沙物理学和治沙造林学的基本原理为基本出发点,对荒漠化土地类型进行分区,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土地资源;依靠科技力量引进新材料加快治理步伐;因地制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与注重生态效益、保证经济效益并重;开发与治理相结合,以开发促治理,多项治理措施密切配合,合理布局,使其共同发挥作用。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项目区的概况?

 

徐先英:项目区处于民勤县境内,确切地说是在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巴丹吉林大沙漠的东南缘,地理位置为:38°34′ N ,102°58′ E 。项目区有着明显的干旱季节,且干季与风季同期,起沙风5m / s ,该地平均年降水量在113.2 mm左右,而蒸发量高达2644mm ,干燥度大于4,平均年沙尘暴日数37d,最大风力11级,属于典型的干旱荒漠气候。地貌以原有流动沙丘与半固定活化沙丘及其丘间地为主,土壤类型以风沙土为主。

 

记者:项目实施中将采取哪些手段进行荒漠化治理?

 

徐先英:治沙示范点工程预计完成防风固沙260亩的任务。主要是依靠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综合措施多种手段营造防风固沙林带,从而达到防风、固沙、生态多重目的。其中主要包括在项目区设置生态垫10亩,塑料网沙障45亩,麦草沙障60亩,粘土沙障30亩,沥青沙障15亩,高分子固沙剂沙障13亩。然后在设置沙障的沙丘上栽植或补植梭梭、沙拐枣等固沙植物178亩,在丘间低地营造灌木防风林82亩。

 

记者:一期工程有没有具体的时间表?

 

徐先英:本项目计划2006年至2011年共6年时间完成。计划在项目区实施防风固沙工程2000亩,第一期260亩,第二期500亩,第三期1240亩。2006-2007年完成第一期项目。从12月30日起,该工程一期260亩就已经正式开始治理了。我们预计2007年3月前完成苗圃灌溉,2007年5月前完成生物措施部分,2007年12月进行项目验收。

 

相关链接: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及项目主持人简介

 

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建于1959年4月3日,是原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在西北五省(区)及内蒙古分设的6个治沙站之一,隶属省林业厅领导。1980年在本站基础上建立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从而成了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永久性试验基地。站区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的民勤西沙窝,面积1200公顷。治沙站现有职工55人,其中中高级科技人员30人,技术工人25人。建站以来,经几代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开发技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获科技成果奖130多项。

 

徐先英,研究员,博士生。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副站长,主要从事荒漠化防治工程与技术研究。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林学院沙漠治理系,1996-1997年在美国怀俄明大学做访问学者;2003年获北京林业大学荒漠化防治硕士学位;2005年在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攻读博士。先后主持或参加国际合作、国家科技攻关、甘肃省科技攻关及其它项目12项,其中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00年荣获甘肃省首届林业青年科技奖,发表科研论文30篇。

 

来源:《兰州晨报》2007年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