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人物 » 基础科学 » 地质学 »

陈丕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5-04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陈丕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专家信息

 陈丕基,男,汉族,陕西岐山人,1936年3月16日出生于西安市。启蒙之初,先就读于岐山县东街小学.后转到西安市陕西省立第一实验小学毕业;1949年考人西安陕西省立第一中学,后改名陕甘宁边区一中,即现在的西安中学;1955年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在地层古生物专业学习期满:1960年毕业分配进入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从事叶肢介、鲎虫和哈萨克虫化石及中生代陆相地层研究.至今已45年,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曾一度担任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地质系兼职教授。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与古地理和古气候、叶肢介化石,背甲目和哈萨克虫目化石。

曾多次出国访问、考察,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合作研究,是国际公认的叶肢介化石和陆相白垩纪地层研究权威;现正承担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九五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课题关于热河生物群的演化和环境演变研究。

资料更新生中……

 

论文专著

已发表论文和专著120余篇。

出版专著:

作者:陈丕基  著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页码:310。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一个侧面记述了虽经荆棘坎坷仍奋斗不止并取得成功的人生之路。记述了终生奉献给地质科学事业的作者近50 年,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事业成长史。

本书收入笔者或与他人合作发表过的文章21篇,包括上述曾涉足的各个领域。因为古生物学专著较多,篇幅嫌大,读者面又不广,因此只选了叶肢介、鲎虫和哈萨克虫方面的研究各一篇作为代表;有关大地构造、古地理和古环境变迁的文章则悉数纳入,共9篇,估计有兴趣的读者会多一些,可以雅俗共赏,但需声明的是笔者只能算是一个地层古生物专家且造诣平平,古地理与大地构造领域实在太吸引每一个地质工作者了,有时难免手痒之作,所讨论的问题只要有一丝可取之处,还望专家指正。

发表论文:

1. 湘中晚泥盆世地层分层分带及雪峯山砂岩的时代问题 陈丕基 王儀诚 王家倚 刘时蕃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60年 第02期

2. 吉林及黑龙江白垩纪新叶肢介化石 张文堂 陈丕基 古生物学报 1964年 第01期

3. 中国第三纪的叶肢介化石 陈丕基 中国科学A辑 1975年 第06期

4. 关于几个叶肢介化石属名的注解 S.莫里斯 陈丕基 古生物学报 1992年 第05期

5. 非洲叶肢介科在浙江的发现及其意义 陈丕基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 1977年 第01期

6. 从叶肢介化石看东北中生代陆相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一些问题 陈丕基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77年 第03期

7. 从叶肢介化石看大陆漂移 陈丕基 沈炎彬 化石 1977年 第02期

8. 中国侏罗、白垩纪古地理轮廓——兼论长江起源 陈丕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9年 第03期

9. 勐腊近狭叶肢介群与罗佛寨群的时代 陈丕基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 1980年 第03期

10. 吉林早三叠世叶肢介的发现及其意义 陈丕基 董洁 科学通报 1981年 第18期

11. STRATIGRAPHICAL CLASSIFICATION OF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IN CHINA 陈丕基 黎文本 陈金华 叶春辉 王振 沈炎彬 Science in China,Ser.B 1982年 第11期

12. 中国侏罗、白垩纪化石群序列 陈丕基 黎文本 陈金华 叶春辉 王振 沈炎彬 中国科学B辑 1982年 第06期

13. 中国侏罗、白垩纪的地层划分 陈丕基 黎文本 陈金华 叶春辉 王振 沈炎彬 中国科学B辑 1982年 第07期

14. SEQUENCE OF FOSSIL BIOTIC GROUPS OF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IN CHINA 陈丕基 黎文本 陈金华 叶春辉 王振 沈炎彬 Science in China,Ser.B 1982年 第09期

15. 山东蒙阴侏罗纪叶肢介 陈丕基 古生物学报 1982年 第01期

16. 广东白垩纪叶肢介及红层的初步研究 张韦 陈丕基 古生物学报 1983年 第03期

17. 北欧纪行 陈丕基 化石 1983年 第01期

18. 北欧纪行(续) 陈丕基 化石 1983年 第02期

19. 吐鲁番盆地哈萨克虫化石研究 陈丕基 周汉忠 科学通报 1985年 第01期

20. 中国南方侏罗系的鲎虫化石——泛论背甲目的分类与分布 陈丕基 古生物学报 1985年 第03期

21. 国际侏罗——白垩系界线工作组活动近况 陈丕基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86年 第04期

22. 广东南雄上湖组叶肢介化石的发现——并论中国古新世陆相地层 陈丕基 古生物学报 1986年 第04期

23. “陆相白垩系对比”(IGCP245)介绍 马蒂尔 陈丕基 古生物学报 1986年 第04期

24. 中国早第三纪古地理与脊椎动物化石的分布 谷祖纲 陈丕基 古生物学报 1987年 第02期

25. 郯庐断裂巨大平移的时代与格局 陈丕基 科学通报 1988年 第04期

26. 热河动物群的分布与迁移——兼论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划分 陈丕基 古生物学报 1988年 第06期

27. 吉林通化三棵榆树侏罗-白垩系界线上、下化石群的演替 李东津 张普林 朱乃文 李春田 孙嘉儒 陈丕基 古生物学报 1988年 第06期

28. 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简讯 吴望始 陈丕基 孙卫国 古生物学报 1990年 第01期

29. 字母形叶肢介(Ipsilonia)在苏格兰泥盆系的发现 陈丕基 S.莫里斯 古生物学报 1991年 第02期

30. 西藏构造楔与塔里木-华南地块的裂解 陈丕基 E.Norling 科学通报 1994年 第16期

31. 新疆晚三叠世哈萨克虫动物群的进一步研究 陈丕基 K.G.McKenzie 古生物学报 1996年 第03期

32. 晚白垩世中国东南沿岸山系与中南地区的沙漠和盐湖化 陈丕基 地层学杂志 1997年 第03期

33. 松花江生物群与东北白垩系地层序列 陈丕基 施泽龙 叶宁 叶得泉 古生物学报 1998年 第03期

34. 中华鸟龙与孔子鸟类的时代——辽西义县组火山凝灰岩激光~(40)Ar/~(39)Ar年龄测定 罗清华 陈丕基 邹东羽 孙贤鉥 李寄鉥 地球化学 1999年 第04期

35. 最小的早期鸟类——娇小辽西鸟 侯连海 陈丕基 科学通报 1999年 第03期

36. 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划分对比述评 陈丕基 地层学杂志 2000年 第02期

37. 泰国半岛侏罗纪叶肢介再研究 段威武 陈丕基 地层学杂志 2000年 第04期

38. 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叶肢介化石群的时代 沈炎彬 陈丕基 黄迪颖 地层学杂志 2003年 第04期

39. 晚白垩世中国东南沿岸山系与中南地区的沙漠和盐湖化 陈丕基 地层学杂志 1997年 第03期

40. 松花江生物群与东北白垩系地层序列 陈丕基 施泽龙 叶宁 叶得泉 古生物学报 1998年 第03期

41. 中华鸟龙与孔子鸟类的时代——辽西义县组火山凝灰岩激光~(40)Ar/~(39)Ar年龄测定 罗清华 陈丕基 邹东羽 孙贤鉥 李寄鉥 地球化学 1999年 第04期

42. 最小的早期鸟类——娇小辽西鸟 侯连海 陈丕基 科学通报 1999年 第03期

43. 富饶阶地表地层剖面 陈丕基 万晓樵 姜剑虹 李献华 曹流 李罡 地层学杂志 2004年 第02期

44. 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划分对比述评 陈丕基 地层学杂志 2000年 第02期

45. 黑龙江富饶组上段凝灰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一个最接近白垩系/第三系界线的年龄 李献华 李武显 陈丕基 万晓樵 李罡 宋彪 科学通报 2004年 第08期

46. 富饶阶地表地层剖面 陈丕基 万晓樵 姜剑虹 李献华 曹流 李罡 地层学杂志 2004年 第02期

47. 嫩江阶底界层型剖面研究 李罡 陈丕基 万晓樵 姜剑虹 刘吉才 尹德顺 地层学杂志 2004年 第04期

48. 论义县组尖山沟层 陈丕基 王启飞 张海春 曹美珍 黎文本 吴舜卿 中国科学D辑 2004年 第10期

49. 蒙古东南部早白垩世新水井组的甲壳类化石 袁凤钿 陈丕基 古生物学报 2005年 第01期

50. 白垩纪年代地层学研究简述 王启飞 陈丕基 地层学杂志 2005年 第02期

51. 松辽盆地白垩纪青山口阶的同位素地层标志及其与海相Cenomanian阶的对比 万晓樵 李罡 陈丕基 于涛 叶得泉 地质学报 2005年 第02期

52. 河南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地层中无脊椎动物化石的首次发现 王德有 陈丕基 陈金华 曹美珍 潘华璋 李罡 古生物学报 2006年 第04期

53. 热河生物群研究的巨大进展 陈丕基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 发表时间:2001-05-01

54. 热河生物群——中国辽西的一个世界级化石珍藏宝库 陈丕基 第三届安徽科技论坛地质古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 发表时间:2004-11-01

55. 中国生物地层学 张文堂 陈丕基 A.R.Palmer 戎嘉余 陈旭 金玉干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 发表时间:2003-11-20

媒体报道

龙鸟不是鸟 仍然很重要——访中科院专家陈丕基

来源:朝阳日报

本报讯 在朝阳,提起中华龙鸟,很多人都会把它和季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它和陈丕基这个名字的联系却鲜为人知。实际上,1996年中华龙鸟的化石标本被发现时,它是保存在从中间劈开的两面化石上。其中一面保存了中华龙鸟骨骼的80 %,被称为正面;另一面被称为副面。当时,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陈丕基和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分别获得了正面和副面,而季强首先把这一标本命名为中华龙鸟。陈丕基则认为这是一枚恐龙化石,并于1998年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与别人合作发表了对中华龙鸟的研究成果。6月3日,在第五届世界古鸟类与进化大会期间,记者访问了陈丕基。

谈起中华龙鸟,陈丕基说,当时我们就知道这是个恐龙。1996年8月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举行时,我们把中华龙鸟的幻灯片放给中外专家看,一些恐龙专家就说它和在德国始祖鸟同一地层中发现的美颌龙很接近。所以当别人把它当作鸟来描述、认为它是最早的鸟时,我们就认为它是一种恐龙,但是它的发现仍然很重要。美颌龙在世界上只发现了两块,一个在德国的巴伐利亚州,一块在法国的南部。它们身上都没发现毛,只是按着形态功能分析,如对它们的骨头分析,认为它们的活动量是非常大的,应该是热血的。热血动物如果没有毛的话就没法生存,因为它必须保持体温。中华龙鸟的发现,是一个重大的证据,证明恐龙身上有毛了。

另外,国际上关于鸟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派。一派认为鸟是由恐龙来的,一派认为鸟和恐龙都起源于槽齿类爬行动物,有共同的祖先。美国很有名的奥斯特罗姆教授提出了鸟是从小型兽脚类恐龙来的学说后,学术界一直在争论。实际这个争论也没结束。目前由于中国标本的发现支持了恐龙起源说,使它在世界上占了优势,但它还不是最终的结论。

中华龙鸟还没有像原始祖鸟和尾羽龙那样更接近鸟类,真正的由恐龙向鸟过渡的类型是原始祖鸟和尾羽龙,因为它们有真正的羽毛了。中华龙鸟没有羽毛,它有原始状的绒毛。中华龙鸟的发现非常重要,所以当时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曾作为当时一条很重大的消息在国际上报道。

荣誉奖励

“中国的叶介化石”一书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塔里木生物地层与地质演化”获中国科学院一等奖。

“中国侏罗、白垩纪古地理轮廓”一文获江苏省科技四等奖。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