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人物 » 基础科学 » 地质学 »

李家熙—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5-04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李家熙—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

专家信息:

地质学是公认的“艰辛”科学,科研环境十分艰苦。然而在这一几乎是须眉一统的基础科学领域,却有着一位杰出的女性,她就是著名的分析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科学家李家熙教授。李教授的科研生涯伴随新中国的地质实验工作一起走过了风雨50年。她在极谱分析、原子吸收分析及痕量元素分析,水化学业分析技术,使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在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Os同位素测定等技术,更长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同时,在她的努力下,我国的地质分析仪器产业化获得了实质性的发展,李家熙教授也成我国该领域的奠基人一。

李家熙研究员1932年生于上海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分配到地质部北京实验室,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员;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主任、地质矿产部岩矿测式技术研究所所长;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医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学会地质分会主任委员、全国地质矿产标准物质分会主任委员、国家科委科技攻关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暨咨询委员公副主任科技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科学仪器的研制与开发》专家组成员、《国家科学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家顾问组成员。

 

科学研究:
50年段,我国地质样品分析沿处于起步阶段, 李家熙教授在经典极谱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方波极谱分析方法和仪器的研究;60年代,结合水地球化学元素迁移、集散的模拟实验,开展方法研究,完善了水分析操作规程,研制了适合野外分析的测定仪;70至80年代,系统总结了《岩石矿物分析》中极谱、原子吸收和水分析方法,与地质实验室的专家们在岩石矿物中的痕量元素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地质矿质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为地质找矿获得准确、可对比的数据,领导组织地质矿产部省局实验室研制标准物质、建立标准方法,使现有的地质、地球化学各类标准物质(含岩石)、矿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海洋沉积物和单矿物共238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国内外广泛使用。90年代,任“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及深海沉积物的标准物质研制”项目负责人,制备了不同类型多金属结核和深海沉积物标准,有力地支持了我国海洋资源的勘察工作,该项目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探索新领域,推动仪器产业化

70年代,李家熙成功地将原子吸收技术引入国内并率先广泛应用地质系统,在大量实验工作的基础上,指导开展原子吸收仪器的开发,研制的无火焰原子吸收、塞曼火焰原子吸收等新仪器、新方法被文泛应用于地质实验第一线。她还致力于进口仪器的改造和国产化。80年代,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大功率石墨炉原子吸收分析技术和磁光旋转光谱分析的研究,在地质系统开辟了原子光谱研究新领域。为满足地质找矿和环境科学研的需要,积极推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子荧光光度计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仪器产业化的进程。

引领新方向,扰展地学内涵

当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地质工作的战略目标做出了重大调整,地质实验工作面临着转制及专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挑战。全球地学的知识体系已开始从地质、矿业、资源等传统地学向环境地学拓展。

李家熙教授凭借其学术的敏感性把握住了新时代学科发展的趋势,引领了学科发展的方向。她通过探索元素在岩石圈、土圈、水圈和生的圈的传递和演化,建立了地学与农业和生命科学组合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解释了元素通过水载体从岩石到土壤,经农作物最后进入人体的过程。首先对微量元素从岩石圈到土壤之间的物质迁移、演化机理做了详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水系沉积物和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圈定了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区;西北内陆区、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东北三江—西南三江区和东南沿海区,在每个分区中,,微量元素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分布。为研究各种环境问题提供了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同时在宏观上为指导土壤改良、微肥的使用和作物种植规划,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营养元素的盈亏状态提供了科学依据。科研成果在北京效区、山东、广西、去南、内蒙应用于家业、种植业和地下水处理,都取得了显著效果;开发的天然碘矿泉水为弥补我国碘资源的不足开辟了新途径。

2001年,《区域地球化学与农业和健康》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系统研究典型地区人体硒失衡环境控制因素的《人体硒缺乏与过剩的地球化学预测及防治研究》项目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综合休现其研究成果的著作《中国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图集》、《人体硒缺乏与过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预》和《地球化学业环境—农业健康》已出版发行。

“初战”的告捷,进一步证明了地质实验工作的先行作用,同时地球化学元素、环境健康关系等新认识、新思路正逐步为们接受;处于大转折中的地质工作正逐步与长期需求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日益成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地质环境对水、土等资源的区配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具有监测、预警与控制意义,这一点也正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20世纪70年代末地质矿产部开展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覆盖全国600多万平方公里,组合样品200万个,单个样品测定元素39个,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是完成这一分析测试方法作务的牵头单位,时任中心主任的李家熙教授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从有关大区实验室的建设,测定方法的制定,全国统一质量控制,以及一些基本分析仪器的研制和生产等方面起到了技术开拓、奠基和组织领导的作用;同时以其多年积淀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能力从中看到了分析工作在地学领域的重大责任。

90年代初期,她承担了国家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区域地球化学与农业和健康”,并在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建立了“生物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心”(现“环境与能源地球化学研究室”),与中科院、高等院校及相关部门的研究机构进行跨行业、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在以分析化学为主的测试中心内派生出一门新的学科,培养 了一支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门类学科齐全的环境生物地球化新队伍,他们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将岩石、土壤、水、水系沉积物等地球化学研究资料系统地应用于农业—人体健康的研究上,通过对地质—地球化学与农业、生命科学的关联性重点研究,在地学领域探索了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自90年代中期,李家熙就地球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和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等研究问题与英国地调局、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开展了多方面的广泛合作,目前正积极着手“中法地学环境实验室”的筹建工作。

李家熙教授基于对城市地球化学环境问题的认识,2000年建议的“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列入科技部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中,2003年国土资源部“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及污染影响机理研究”也正式启动。这都表明城市环境地球化学作为一项战略性、前瞻性的综合创新工作,是一次更新的尝试与拓展,它将更加重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更加重视解决社会的需求,更长加直接地、全方位地服务于可持续发展战略。

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李家熙教授认为;在研究工作中既要注重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又要注重实际工作的适用性;既要注重所提出的方法在理论方面的完备性,又要考虑其在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运用的实用性和简便性。

李教授在科研学术上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她50多年来艰苦卓绝的努力不可分割,但她却谦逊地将功劳与老一辈专家、学者、同行、同事及朋友们在自己人生奋进的征途上给予的真诚帮助与大力支持联系在一起。

李家熙虽年过七旬,现仍一如既往、潜心钻研、孜孜不倦地奋战在分析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科研第一线,为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而努力奋斗!

 

论文专著:

资料更新中……

 

获奖情况:

资料更新中……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