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科技创新网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编辑专家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人物 » 医药科学 » 基础医学 »

徐群渊——著名神经科学研究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教授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15-06-14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免费注册为会员后,您可以...
发布专家信息 推广科研成果
建立专家网页 在线洽谈生意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还不是会员,立即免费注册
 
 

徐群渊,男,1941年10月生,江苏武进人,教授,博导。1988年至今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神经再生修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教育及工作经历:

1. 1958.09-1963.07: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 医疗系本科生。

2. 1963.09-1990.12: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 助教-教授。

3. 1981.05-1988.07:瑞典Karolinska Institute解剖系(现神经科学系) 研修(获博士学位),,期间还在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进修。

4. 1985.11-2002.04:首都医科大学 校长

5. 1988.10-2012.10: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 所长

6. 2002.01-:北京市神经再生修复重点实验室 主任

学术兼职:

1. 中国优生科学学会副会长。

2. 北京医师协会监事。

3. 北京神经科学会副理事长。

4. 北京专家联谊会顾问。

5. 1994年至2002年任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现任名誉理事长)。

6. 解剖学报副主编。

7. Founding Editor of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8. 担任国际解剖科学学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ssociations of Anatomists,IFAA)执行委员、副秘书长。

       9. 亚洲太平洋解剖科学家大会(Asia-Pacific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natomists, APICA)执行委员.

      10. 转化医学研究常务副主编。

      11. 意大利解剖学会名誉理事。

徐群渊同志从事神经解剖科教工作40年,研究领域着重在探讨中枢神经系统中与运动机能相关的神经结构、功能、损伤变性机制和修复途径;即从基因、细胞和组织不同层面应用生物、医学高新技术对神经系统的形态、机能、病理和治疗进行研究。七十年代后期在“大鼠伏隔核纤维联系”方面有所发现,较早在国内建立先进的神经束路追踪技术;八十年代起,广泛运用各种神经追踪技术进行“脊髓小脑束形态学”研究,在起始细胞定位、纤维经路、侧枝投射和接受传入等方面有创新成果,丰富并纠正传统认识,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九十年代起进行“帕金森病基因治疗实验研究”,在国内较早将分子生物高科技引入神经解剖领域,属国内该领域最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已克隆系列国人相关治疗基因、构建多种载体、制成系列携带治疗基因的细胞系、在大鼠和猴模型已获良好效果,在复合基因治疗和人工微囊包裹工程细胞方面创新明显;新世纪开始,在“利用神经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技术进行神经损伤修复研究”方面又有相当进展,处于前沿。上述研究发表论文及综述220余篇(SCI收录论文40余篇),主要论文被SCI检索千余次,多次参与国际交流;他的部分研究工作已经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0项、教学奖3项;主持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研究项目;主编和参与编写专著、教材18部。他积极领导和参与“人体解剖学”、“神经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他已经培养出博士后及博、硕士研究生50余名。此外,徐群渊同志还获得过北京市劳模、教育部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以及人事部和北京市的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同类创新人物
 
 
Powered by kjcx.ac.cn 9.0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