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祥国在大庆石油学院主要从事提高油气采收率、调剖堵水和采油工艺技术等方向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勤奋钻研,在高效低成本液流转向剂开发和应用、聚合物凝胶分子构型与油藏孔隙结构适应性及其渗流特性、扩大波及体积与提高洗油效率在提高采收率中作用及其机理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油气重大专项、省部和油田重点攻关课题8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集体)和二等奖各1项。曾获得8项专利授权,公开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刊物和SPE等国际会议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和EI检索20余篇。先后10余次应邀前往美国和日本等国学习、进行学术交流或合作研究。
2002年卢祥国获得日本国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晋升为教授,2004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8年被聘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被聘为国家二级教授。不久前,他被评为中国科协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龙江学者”志在提高油气采油率技术——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东北石油大学卢祥国教授
他,以业为生,以技成仁,以德育教,无愧“龙江学者”的称号。从向往石油,到择业北上;从默默奉献,到钟情科研,卢祥国在坚守的道路上一直勇于向前。他善言而不虚夸,他精湛而不固守,在化学驱油理论和实践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
以业为生
卢祥国教授与石油结缘,源于“采油姑娘”。当时在家乡四川有个油矿,媒体纷纷报道“采油姑娘”,“采油姑娘”也由此声名远扬。卢祥国教授那时很年轻,他认为小姑娘都能从事采油工作,又怎难得倒我七尺男儿!就这样, 1979年,卢祥国进入西南石油学院(今西南石油大学)开发系采油专业学习,毕业分配时,恰逢大庆石油学院(现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与西南石油学院互换优秀毕业生,卢祥国作为交换生来到大庆,离开四川故土。
卢祥国在大庆石油学院主要从事提高油气采收率、调剖堵水和采油工艺技术等方向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勤奋钻研,在高效低成本液流转向剂开发和应用、聚合物凝胶分子构型与油藏孔隙结构适应性及其渗流特性、扩大波及体积与提高洗油效率在提高采收率中作用及其机理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油气重大专项、省部和油田重点攻关课题8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集体)和二等奖各1项。曾获得8项专利授权,公开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刊物和SPE等国际会议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和EI检索20余篇。先后10余次应邀前往美国和日本等国学习、进行学术交流或合作研究。
2002年卢祥国获得日本国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晋升为教授,2004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8年被聘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被聘为国家二级教授。不久前,他被评为中国科协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以技成仁
传统驱油理论认为,驱油剂黏度大小代表了其驱油性能优劣程度,这促使石油工程师们采取各种方式来增加驱油剂黏度。事实上,黏度只是布氏黏度计测量、反映驱油剂内摩擦力的量化指标,其大小与溶剂水矿化度、聚合物浓度、聚合物分子聚集体结构和测试温度等因素相关,但它并不能反映驱油剂在多孔介质内真实工作状况。
卢祥国教授在化学驱实践中发现,对于非均质性储层,制约水驱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是注入水沿高渗透层突进,中低渗透层波及效果差。化学驱提高原油采收率主要机理是聚合物在高渗透层内滞留(化学吸附和机械捕集),造成其渗流阻力增加,全井注入压力升高,进而促使中低渗透层吸液压差增加,吸液量增大,最终达到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采收率目的。 按照这一理论,化学驱油剂首先应能够在多孔介质内运移,同时又具有较高滞留水平,这样才能使高渗透层内形成大范围滞留区域,促使后续驱油剂更多地进入中低渗透层,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采收率。因此,一味追求驱油剂黏度而不考虑驱油剂中聚合物分子聚集体与储层岩石孔隙尺寸间匹配关系的做法是不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
为此,卢祥国教授开发出了一种新型驱油剂,它拥有“分子内”交联结构特征,即交联反应主要发生在同一聚合物分子的不同支链间,具有视黏度低、与储层岩石孔喉适应性好和转向能力强等特点,尤其适合高矿化度和特高矿化度溶剂水条件下的化学驱或调驱施工。该驱油剂至2006年开始在渤海LD10-1、NB35-2、LD5-2、GHD33-1和BZ28-2等油田进行了矿场应用,取得了明显增油降水效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物理模拟实验是化学驱驱油剂性能评价的主要技术手段,也是矿场工艺方案编制所需参数的主要来源,物理模拟实验中岩心是不可缺少的材料。但由于天然岩心来源少,重复性差,又难以反映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岩心问题长期困扰物理模拟实验工作。针对这一技术难题,通过长期思考和反复实验,卢祥国教授实验室开发出了一种人造岩心制作技术,并形成了岩心系列产品,满足了国内石油院校和油田院所物理模拟实验的岩心需求。
以德育教
多年来,作为国家精品课《石油工程》主讲教师,卢祥国教授长期工作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第一线。尽管科研工作繁重,但他在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培养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总结出了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和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有效方法,在学校组织的历次课堂教学效果专家考核和学生网上测评中名列前茅。
卢祥国教授不仅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而且特别重视科技论文撰写环节,坚决反对学生为了发表论文而拼凑论文,积极鼓励学生去享受撰写论文这个过程。通过文献资料阅读和实验数据分析,从中去提炼创新点、归纳新认识。对待学生撰写和发表论文,他总是亲力亲为,一遍一遍地去修改。尽管这样,他都把学生署名放在第一位,以此鼓励学生进步和提高自信心。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每位学生努力工作,积极思考,毕业时都有多篇论文发表在相关主流核心期刊上,其中一位硕士研究生更是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在《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中国化学》和《石油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现在,他所带领的研究生团队已成为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由于严格和系统培养,毕业研究生都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求真、求实、求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这是一位师从卢祥国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在完成学业后对导师的评价,也是卢祥国教授研究团队一直以来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