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乔,女,汉族,1968年生,河北定州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青海民族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青海省首批生物领域学术带头人,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学术领军人才”,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青海省高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省部共建青海省“资源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主任,青海省“生物技术与分析测试”重点实验室主任。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0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 同年进入青海都兰监狱担任农业技术员,主要从事基层单位的农业科技推广和宣传工作,工作的四年间,主持或参与了省部级及单位项目6项。
1994年,进入青海大学工作担任农学系教师,主要从事青藏高原特有资源生物(蕨麻、黄绿蜜环菌、盐湖微生物、密花香薷)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微生物学、植物学的教学工作。期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学习,于2001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硕士学位和2004年获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博士学位。
2007年3月担任青海民族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青藏高原特有资源生物(蕨麻、密花香薷)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微生物学、植物学的教学工作。
2006年9月至2008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学术兼职:
1、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
2、中国耕作学学会会员。
3、民盟青海省委委员。
4、民盟青海省科技经济委员会委员。
5、民盟青海民族大学副主委。
6、青海省农学会会员。
7、青海省科协专家。
8、青海省国家咨询库专家。
9、青海省高评委专家。
主讲课程:
主要讲授“普通微生物学”、“水处理微生物学”、“应用真菌学”、“食用菌栽培技术”、“微生物工程”、“食品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微生物药物学”、“植物组织培养”、“高级生态学”等课程。
培养研究生情况:
培养研究生数名。
教学成果: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00余人,指导硕士研究生论文10余篇,指导博士研究生论文1篇,总学时达到20000学时。曾多次获得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小岛奖学金等。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青藏高原特有资源生物(蕨麻、密花香薷)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微生物学、植物学的教学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参加科研项目20余项,并获得了青海省科技成果证书。主要的研究项目有:
1、“青藏高原蕨麻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亲缘关系研究”(青海省自然基金,2012-2014)。
2、“青藏高原蕨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特用型品系的筛选”(国家自然基金,2010-2012)。
3、“青海蕨麻1号新品种扩繁与示范”(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0-2012)。
4、“密花香薷的植物学特性及资源调查”(青海省科技厅,2009-2011)。
5、“鹅绒委陵菜生态退化地及城市绿化人工建植试验示范与推广”(青海省科技厅,2009-2011)
6、“蕨麻优良资源的选育和研究”(国家自然基金,2007-2009)。
7、“极端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及潜在的应用价值评估极端微生物及其功能利用的基础研究(课题1)”(国家“973”计划,2005-2009)。
8、“青藏高原黄绿蜜环菌生物反应器中细胞培养技术及代谢产物分析”(国家自然基金, 2005-2007)。
9、“蕨麻优良品种的选育”(青海省科技厅,2005-2007)。
10、“野生黄绿蜜环菌的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青海省科技厅, 2004-2006)。
11、“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盐湖嗜盐微生物的开发研究”(青海省科技厅,2004-2006)。
12、“唐菖蒲、花百合、康乃馨及郁金香的组织培养” (青海省科技厅,1993-1996)。
13、青海省春小麦生产试验(青海省科技厅,1990-1993)。
14、青海省蚕豆引种试验(青海省农林科学院,1992-1994)。
15、青海省豌豆引种试验(青海省农林科学院,1992-1994)。
16、野燕麦防除技术研究(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1992-1994)。
科研成果:
1、2009年我国首个人工驯化栽培的蕨麻品种——“青海蕨麻1号”获审定通过;
2、2010年编制出“青海蕨麻1号品种标准”地方标准;<
3、2011年编制出“青海蕨麻1号栽培技术规范”以及“蕨麻品种的观察记载标准”3个地方标准;
4、2012年李军乔带领团队编制出“蕨麻国家标准”;
5、开展蕨麻研究以来,收集蕨麻种质资源128份,建立了蕨麻种质资源圃,筛选出食用型、药用型和生态型蕨麻优良品系7个;
6、2011年主编的学术专著《青藏高原蕨麻》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首部关于蕨麻的系统专著;她参编的学术专著《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教材《农作学》和《应用微生物学》也先后出版。多年来她发表了50余篇学术论文,主持完成的“蕨麻新品种选育、人工驯化栽培及相关生物学基础研究”获得了2012~201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类三等奖。
出版专著:
1、《青藏高原蕨麻》 ,李军乔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
2、《应用微生物学》教材,参编。
3、《农作学》教材,参编。
4、《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参编。
发表论文:
1 高温环境对肉仔鸡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李军乔; 韩爱云; 黄仁录 河北省畜牧兽医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06-30
2 委陵菜属四种植物茎叶解剖结构的比较研究 韦梅琴; 李军乔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9-25
3 日循环高温对肉鸡线粒体活性氧产生量、钙泵活性及胸肌品质的影响 冯京海; 张敏红; 郑姗姗; 谢鹏; 李军乔 畜牧兽医学报 2006-12-30
4 陕西不同地区栓皮栎种群年龄结构动态模型的研究 韩照祥; 张文辉; 李军乔; 山仑 西北植物学报 2004-02-29
5 土壤水分对鹅绒委陵菜表型可塑性的影响 盛海彦; 李军乔; 杨银柱; 李红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4-09-10
6 青海省野生资源植物——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e L.)的应用研究 李军乔 生物学杂志 2003-10-25
7 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 L.)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李军乔; 王立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6-25
8 高温及氧化应激对体外培养肉鸡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冯京海; 张敏红; 郑姗姗; 谢鹏; 李军乔 中国农业科学 2008-10-10
9 青海密花香薷挥发性成分分析 包锦渊; 李军乔; 肖远灿 食品科学 2014-01-25
10 鹅绒委陵菜的生态适应性及栽培技术研究 李军乔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5-08-25
11 民族院校生物反应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优先出版 张湑泽; 赵明德; 杨婷; 李军乔 轻工科技 2015-03-26 14:05
12 密花香薷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及提取工艺 包锦渊; 李军乔; 张璐璐 湖北农业科学 2011-04-20
13 密花香薷有效成分的定性分析 包锦渊; 李军乔; 张璐璐; 张伟伟 北方园艺 2011-01-15
14 不同光照周期对蛋鸡高峰期血液激素水平的影响 黄仁录; 陈辉; 邸科前; 张竞乾; 李军乔; 张振红; 潘栋 畜牧兽医学报 2008-03-15
15 不同方法提取青藏高原蕨麻总DNA的比较研究 吉日木图; 李军乔 北方园艺 2011-03-30
16 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 L.)自然资源状况的初步研究 李军乔; 史俊通; 余青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4-06-10
17 密花香薷种子形态及萌发特性研究 李宁; 沈宁东; 韦梅琴; 陈瑞英; 李军乔; 包锦渊 种子 2012-03-25
18 氮素对蕨麻克隆构型的可塑性反应 李军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07-30
19 青海黄绿蜜环菌植被类型及伴生植物的初步调查 卢素锦; 李军乔; 陈刚; 盛海彦; 周劲松; 马国良; 汤青川 食用菌 2006-05-23
20 藏药蕨麻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包锦渊; 李军乔; 韦梅琴; 李宁; 沈宁东 江苏农业科学 2012-03-25
21 蕨麻生物量变化与气候因子关系数学模型的建立 余青兰; 李军乔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8-10-15
22 干旱胁迫对蕨麻克隆构件的可塑性反应 汤青川; 李军乔 中国农学通报 2005-11-30
23 小花玄参中微量金属元素分析 包锦渊; 卢群林; 温馨; 李军乔 分子科学学报 2014-08-15
24 热应激对肉仔鸡热应激蛋白转录的影响 李军乔; 王振旗; 张敏红; 黄仁录; 陈辉 饲料研究 2009-12-07
25 不同贮藏期对蕨麻中淀粉与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包锦渊; 李军乔; 韦梅琴; 李宁; 沈宁东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2-06-05
26 不同地区蕨麻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白世俊; 包锦渊; 李军乔 湖北农业科学 2012-10-05
27 不同种植密度对蕨麻地上部分生长特性的影响 马国良; 沈宁东; 汤青川; 李宁; 韦梅琴; 李军乔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8-15
28 蕨麻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 沈宁东; 韦梅琴; 马国良; 李宁; 汤青川; 李军乔 北方园艺 2008-05-15
29 六倍体蕨麻的核型分析 李军乔; 蒋红霞; 温馨; 朱惠琴; 韦梅琴 湖北农业科学 2014-06-20
30 聚乙二醇模拟水分胁迫对密花香薷种子萌发的影响 沈宁东; 韦梅琴; 李宁; 陈瑞英; 李军乔; 包锦渊 北方园艺 2011-05-30
31 藏茴香种子休眠机理的初步研究 沈宁东; 韦梅琴; 李军乔 中国种业 2010-08-15
32 采收季节对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 L.)块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李军乔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2-15
33 收获时间对鹅绒委陵菜块根鞣质含量的影响研究 李宗仁; 李军乔; 马本双 陕西林业科技 2003-12-30
34 青海茶卡盐湖抗生素产生菌的活性筛选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魏有霞; 李宁; 马国良; 李军乔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15
35 有机肥对蕨麻生长及块根产量的影响 沈宁东; 韦梅琴; 马国良; 李宁; 汤青川; 李军乔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1-15
36 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前景展望 李军乔 攀登 2003-02-05
37 蕨麻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规律 沈宁东; 李军乔; 韦梅琴; 马福寿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15
38 不同处理方法对蕨麻球茎发芽率的影响 赵明德; 李军乔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12-30
39 资源植物——蕨麻形态及解剖学特征 余青兰; 李军乔 中国农学通报 2006-10-05
40 藏药蕨麻不同形状块根有效成分分析 李军乔; 包锦渊; 温馨; 沈宁东; 韦梅琴; 李宁; 白世俊 湖北农业科学 2014-06-20
41 地球环境问题及中国环境与发展对策 韩照祥; 李军乔; 呼世斌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00-09-30
42 不同采收季节蕨麻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军乔; 温馨; 包锦渊; 沈宁东; 韦梅琴; 李宁 北方园艺 2014-05-15
43 蕨麻花芽分化过程的解剖学研究 李军乔; 冯建辉; 韦梅琴; 包锦渊; 白世俊; 李宁 江苏农业科学 2014-06-25
44 青海茶卡盐湖细菌Ab9发酵液的化学成分分析 丁栋; 李军乔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20
45 NaCl胁迫对密花香薷种子萌发的影响 沈宁东; 韦梅琴; 陈瑞英; 李宁; 李军乔 中国种业 2013-08-15
46 HPLC法测定密花香薷中芸香苷的含量 张璐璐; 李军乔; 卢永昌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4-15
47 钾元素对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e L.)块根产量及形状的影响 王晓荣; 李军乔 陕西农业科学 2007-05-25
48 蕨麻试管苗与土培苗叶表特征比较 韦梅琴; 李军乔; 沈宁东; 姜毅; 李宁; 马国良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20
49 不同种植密度对蕨麻块根的影响 马国良; 沈宁东; 李军乔; 李宁; 汤青川; 韦梅琴 北方园艺 2010-09-15
50 盐分对克隆植物蕨麻原变种生长的影响 韦浩民; 李红英; 杨银柱; 李军乔 湖南农业科学 2008-11-27
51 土壤水分对蕨麻生物量的影响 盛海彦; 李军乔 青海农林科技 2004-09-20
52 不同海拔蕨麻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 韦梅琴; 沈宁东; 马国良; 李宁; 李军乔 北方园艺 2010-05-30
53 青海省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及开发途径 李军乔; 韩照祥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12-20
54 民族院校生物反应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优先出版 张湑泽; 赵明德; 杨婷; 李军乔 轻工科技 2015-03-26 14:05
55 蕨麻试管苗叶片生理特性的初步研究 韦浩民; 韦梅琴; 刘小龙; 沈宁东; 李军乔; 李宁; 汤青川; 马国良 北方园艺 2008-11-15
56 藏茴香种子形态及萌发特性研究 沈宁东; 韦梅琴; 李军乔 中国园艺文摘 2009-08-26
57 蕨麻试管苗根、叶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韦梅琴; 李军乔; 沈宁东; 李宁; 汤青川; 马国良 中国园艺文摘 2009-06-26
58 低温胁迫对蕨麻原变种生长形态的影响 余青兰; 李军乔 陕西农业科学 2007-09-25
59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重建对策研究 李军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9-01
60 野生资源植物—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 L.)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 李军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5-01
荣誉奖励:
1、青海省首批生物领域学术带头人。
2、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学术领军人才。
3、 “青海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4、青海省三八红旗手。
5、2012-201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类三等奖。
6、2014年获得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梅花香自苦寒来——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青海民族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军乔
李军乔,女,1968年生,河北定州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青海民族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青海省首批生物领域学术带头人,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学术领军人才”,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青海省高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耕作学学会会员,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青海省农学会会员,青海省科协专家,省部共建青海省“资源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主任,青海省“生物技术与分析测试”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军乔1990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同年进入青海都兰监狱担任农业技术员,主要从事基层单位的农业科技推广和宣传工作,工作的四年间,主持或参与了省部级及单位项目6项。1994年,进入青海大学工作担任农学系教师,主要从事青藏高原特有资源生物(蕨麻、黄绿蜜环菌、盐湖微生物、密花香薷)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微生物学、植物学的教学工作。期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07年3月担任青海民族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青藏高原特有资源生物(蕨麻、密花香薷)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微生物学、植物学的教学工作。2006年9月至2008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十八载求索结硕果
蕨麻是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 L.)的变种,属蔷薇科(Rosacrae),委陵菜属(Potentilla),以叶为锯齿状奇数羽状复叶、匍匐茎、单生小花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为特征,因叶片被有白色绒毛而得名。鹅绒委陵菜分布极广,但只在青藏高原等高寒地区,块根才膨大发育,其中青海省境内蕨麻分布最广,产量最高,品质最好。蕨麻富含各种营养和活性成分,历来作为藏区群众的民俗食品、保健品和藏药使用。蕨麻具有生长速度快、耐瘠薄、耐干旱、耐盐碱、保持水分等特点,对生态恢复具有较好的作用。同时蕨麻具有耐践踏、花色鲜艳等特点,适宜作为园林草坪草种利用。
李军乔在多年的工作实践当中发现蕨麻的经济价值及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属于典型的“绿色食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随着市场开发,需求量剧增,经济价值更是有增无减。但由于蕨麻完全处于野生状态,大量采挖使得野生资源遭受重创,蕨麻品质急剧下滑,导致市场上出售的蕨麻品质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商品率和价格。同时,有限的产量和低品质阻碍了对其进行深加工,市场上的商品大多数是干品,基本是出售原材料,使得蕨麻的商业价值大打折扣。
为了实现蕨麻的人工栽培,遏制蕨麻资源量和品质的下降,提高蕨麻的产量和商品率,李军乔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十八载的漫漫求索。没有科研经费,她自己垫付;没有成功栽培的先例,她一点点积累经验;没有文献资料可参考,她就到处请教相关专家。在对蕨麻进行系统研究的过程中,李军乔经常求人带自己去蕨麻野生地采挖蕨麻,在租来的地里做试验,自己掏腰包雇人翻地、施肥、打塄坎、种地,有时候因为钱少雇不到人她就一个人在试验田种植,腰累得直不起来就跪着种,再不行就趴着种,直到汗水和泪水一滴滴地撒到地里……由于长年在烈日的曝晒下工作,李军乔的皮肤变得又黑又粗,日光性皮炎使得这个30多岁的女人看起来比同龄人要苍老许多。
辛勤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2004年李军乔博士毕业,她拿着写好的博士论文——《青藏高原野生资源植物——蕨麻的生物学特性及开发利用途径》找到了青海省科技主管部门申请到了第一个蕨麻科研项目。
蕨麻是一种以无性繁殖为主、有性繁殖为辅的植物,自然界这种植物不多,对此类植物进行研究的更少。李军乔带领团队对蕨麻进行了十八年的系统研究,主持并参与了“蕨麻优良资源的选育和研究”、“青藏高原蕨麻的遗传多样性及特用型品系的筛选”、“青海蕨麻1号新品种扩繁与示范”等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省部级项目20余项,对蕨麻的自然分布状况、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生态学习性、人工驯化栽培技术、品种选育、化学成分定性及定量分析、遗传多样性、系统亲缘关系、繁育系统、标准制定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2009年我国首个人工驯化栽培的蕨麻品种——“青海蕨麻1号”获审定通过;2012年李军乔带领团队编制出“蕨麻国家标准”; 2010年编制出“青海蕨麻1号品种标准”地方标准;2011年编制出“青海蕨麻1号栽培技术规范”以及“蕨麻品种的观察记载标准”3个地方标准。开展蕨麻研究以来,李军乔收集蕨麻种质资源128份,建立了蕨麻种质资源圃,筛选出食用型、药用型和生态型蕨麻优良品系7个。2011年李军乔主编的学术专著《青藏高原蕨麻》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首部关于蕨麻的系统专著;她参编的学术专著《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教材《农作学》和《应用微生物学》也先后出版。多年来她发表了50余篇学术论文,主持完成的“蕨麻新品种选育、人工驯化栽培及相关生物学基础研究”获得了2012~201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类三等奖。 2013年对于李军乔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当年她带领团队完成了蕨麻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实现了蕨麻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的飞跃,遏制了蕨麻资源量和品质的下降,提高了蕨麻的产量和商品率,蕨麻的人工栽培及深加工成为了青海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蕨麻科技成果的转化调整了产业结构,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促进了农牧区经济增长,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现在,“青海蕨麻1号”种植面积达10000亩,亩产300~350公斤(鲜),每公斤市场价60~100元,年新增利润1.8~3.5亿元,经济效益显著。野生蕨麻主要生长于青海省三江源地区,这里的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蕨麻科技成果的转化缓解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从教二十五年来,李军乔曾先后担任“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水处理微生物学”、“霉菌与酵母”、“食用菌栽培”、“生物发酵工程”、“微生物学生态学”、“植物组织培养”、“高级细胞生物学”、“药用微生物学”、“seminar”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及实验工作,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00余人,指导硕士研究生论文10余篇,指导博士研究生论文1篇,总学时达到20000学时。由于教学及科研任务比较繁重,李军乔经常备课到凌晨,她每学期新增教案,二十五年累计下来有2米多高。
俗话说,给人一杯水,自己便要有一缸水。为了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李军乔在工作的同时先后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业,做到了不断进步,与时俱进。生物专业是一个发展日新月异的专业,不学习新知识就意味着落后,李军乔每周浏览国际前沿生物学动态,查阅英文文献,实时关注国内外的相关报道,使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由于治学严谨,业绩突出,近年来她多次获得教学优秀奖和青海省小岛奖励基金。
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于从教二十余的李军乔来说,同样坚信以爱为本,爱能感化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
李军乔认为,教师不仅肩负着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重任,更要教会学生们如何做人。她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出多个学生们所关心的话题,如“珍爱生命”、“学会感恩”、“职业道德”、“整理自己”、“人生就是河流”、“挫折是彩虹”、“健康是1”、“男女有别”等,结合生物学教学的特点,利用每节课5~10分钟时间与学生共同探讨,无论是学生还是她本人都从中受益匪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工作以来,李军乔勤奋好学,严谨求实,孜孜不倦追求自己所热爱的科研事业,完成好教学任务的同时,在蕨麻新品种选育、人工驯化栽培及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李军乔的所有蕨麻研究成果均属自有技术,开展的研究在同领域所处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多年来,她先后被评为 “青海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青海省三八红旗手,2014年获得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