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常青,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近三十年来,针对地质问题和地质研究目标,采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手段,在地球深部探测、矿产资源探测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曾获得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软件知识产权证书4项。在地球深部探测方面,作为国家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课题负责人之一,在科探井WFSD-4的选址及钻井设计研究工作中,结合龙门山断裂带实际地质情况和汶川地震后造成的破坏情况,针对地震要求和钻探目标,提出了针对断裂带特征的山地高精度反射地震采集方案和处理方法,通过所获得的地震剖面,运用替代转换技术获取了深度地震剖面并进行了钻探设计,钻探成果与预测成果一致,同时提出了诱发汶川地震为一新的、较原有断裂倾角更大的同震断裂的依据,为汶川断裂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矿产资源及油气探测方面,作为中石化科技项目“鄂北地区地震叠前、叠后综合反演技术研究”项目及与之对应的“塔巴庙地区地震资料的AVO处理及综合评价”和“大16井区地震解释及储层综合评价”项目负责人之一,针对研究区的实际地质情况和油气特点,通过对该地区以往钻井情况、构造及沉积情况、地震资料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低幅度构造成藏和煤层补偿的理念,通过强化地质、测井、地震综合研究确立了以寻找河道砂为主要目标的储层岩性预测及含气性预测研究方法,并在研究中运用叠前AVO技术和叠后相控反演的方法,为该地区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作出了贡献,该项目获得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国家地调项目“钾盐资源调查”计划项目和973计划项目“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专题负责人,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针对钾盐矿特征的(固态和液态两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震电拟合技术,并运用这些技术在云南勐野井地区、青海柴达木盆地、陕北盆地及塔里木等地区开展研究工作和资料分析处理。目前已经在云南及陕北的固体钾盐探测和青海柴达木盆地的钾盐探测中取得突破。其中在柴达木盆地西部所设计的钻探井钻探结果与预测结果一致;2011年所设计的钻井黑ZK01井在125~405米深度钻遇储卤层,日出卤水量达到860多方;2012年所设计黑ZK02井在381~808米钻遇了427米多的储卤层,梁10井在897~1600米钻遇储卤层,单井日涌水量达到1889立方。在云南勐野井地区所设计的MK-1井钻探所揭示地层发现,在井深2253~2323m(J2h)段发育石盐沉积(此前学界一直认为云南侏罗系没有盐),并见少部分钾石盐填充石盐裂隙中。该成果印证了思茅盆地侏罗系具备成盐成钾条件的认识,与预测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在塔里木盆地运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参数反演,预测了固体钾盐储层的特征和空间展布,预测结果与钻井成果一致,为在塔里木盆地开展钾盐探测提供了重要依据,先后在2011年和2014年被评为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青海木里盆地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三维地震勘查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项新的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对我国的能源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地质调查中心和青海煤田地质局105勘探队在前期木里盆地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基础上,开展三维地震探测和钻探,取得重要进展,为该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青海木里盆地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三维地震勘查”项目由神华集团青海公司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投资,主要完成人有于常青、李永红、卢振权、杨文采、王伟超、瞿辰、王琪、谈顺佳、罗愫、周宇、张平川、程振炎、李惠民等。
冻土区反射地震探测,特别是针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反射地震探测在国际上应用较少,在我国仅有的两个应用地区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项目组在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木里地区的地质特点和冻土区特征,设计了一套针对性较强的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流程,成功获取了第一块针对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处理,得到了冻土层的反射特征和地下构造及岩性信息,为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提供了可靠依据;针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的AVO等岩性分析处理,获取了研究区烃类空间展布,为钻探部署提供了依据;依据三维地震资料成果提出了17口钻探建议井位,目前已经实施了9口,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并显示不同程度的烃类异常信息,钻探结果与预测结果一致。
这是国际上首次利用三维地震探测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结果证明了三维地震探测在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探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该项目针对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反射地震资料所设计的采集、处理和解释分析流程及方法,经实践检验是可行的,为以后类似地区开展工作提供了参数和依据。
项目负责人简介
于常青,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近三十年来,针对地质问题和地质研究目标,采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手段,在地球深部探测、矿产资源探测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曾获得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软件知识产权证书4项。在地球深部探测方面,作为国家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课题负责人之一,在科探井WFSD-4的选址及钻井设计研究工作中,结合龙门山断裂带实际地质情况和汶川地震后造成的破坏情况,针对地震要求和钻探目标,提出了针对断裂带特征的山地高精度反射地震采集方案和处理方法,通过所获得的地震剖面,运用替代转换技术获取了深度地震剖面并进行了钻探设计,钻探成果与预测成果一致,同时提出了诱发汶川地震为一新的、较原有断裂倾角更大的同震断裂的依据,为汶川断裂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矿产资源及油气探测方面,作为中石化科技项目“鄂北地区地震叠前、叠后综合反演技术研究”项目及与之对应的“塔巴庙地区地震资料的AVO处理及综合评价”和“大16井区地震解释及储层综合评价”项目负责人之一,针对研究区的实际地质情况和油气特点,通过对该地区以往钻井情况、构造及沉积情况、地震资料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低幅度构造成藏和煤层补偿的理念,通过强化地质、测井、地震综合研究确立了以寻找河道砂为主要目标的储层岩性预测及含气性预测研究方法,并在研究中运用叠前AVO技术和叠后相控反演的方法,为该地区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作出了贡献,该项目获得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国家地调项目“钾盐资源调查”计划项目和973计划项目“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专题负责人,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针对钾盐矿特征的(固态和液态两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震电拟合技术,并运用这些技术在云南勐野井地区、青海柴达木盆地、陕北盆地及塔里木等地区开展研究工作和资料分析处理。目前已经在云南及陕北的固体钾盐探测和青海柴达木盆地的钾盐探测中取得突破。其中在柴达木盆地西部所设计的钻探井钻探结果与预测结果一致;2011年所设计的钻井黑ZK01井在125~405米深度钻遇储卤层,日出卤水量达到860多方;2012年所设计黑ZK02井在381~808米钻遇了427米多的储卤层,梁10井在897~1600米钻遇储卤层,单井日涌水量达到1889立方。在云南勐野井地区所设计的MK-1井钻探所揭示地层发现,在井深2253~2323m(J2h)段发育石盐沉积(此前学界一直认为云南侏罗系没有盐),并见少部分钾石盐填充石盐裂隙中。该成果印证了思茅盆地侏罗系具备成盐成钾条件的认识,与预测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在塔里木盆地运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参数反演,预测了固体钾盐储层的特征和空间展布,预测结果与钻井成果一致,为在塔里木盆地开展钾盐探测提供了重要依据,先后在2011年和2014年被评为地质科技十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