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力,男,1951年10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导,机械电子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西安理工大学(原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机械制造工学硕士学位,北京理工大学获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担任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机电系统测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代光电测试技术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经赴欧美日澳学习、研究和交流;系日本国立福井大学客座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等兼职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电系统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故障预报,测控技术及其系统研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致力于本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推广工作,负责组织了系列“国际自动化测试与仪器仪表学术会议(ISTAI)”、系列“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等国内外学术会议。
主持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国际合作重点研究项目以及一批与企业合作的重要科技项目等数十项,取得了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科研成果,多项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多年“产学研用”相结合,以信息技术为科技手段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能源、交通、市政、石化、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文化等领域,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四百余篇(部);获得四十余项国家级知识产权,授权发明专利二十余项;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级及全国行业的一等奖、二等奖等十余项科技奖。国家机械部授予“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批“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北京学者”等称号。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8.6-1993.12 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机械系教师,机械动态特性研究室副主任,工程师,1993年间在丹麦B&K公司访问学习。
1993.12-1996.9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机电新技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硕导,国家机械部批准“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
1996.9-2000.12 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机械系,副主任,主任,教授,科技处处长,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间在日本国立福井大学合作研究及做学术报告并被聘为客座教授。
2000.12—2008.3 机电系统测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常务副主任,博导,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08.3—至今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兼职博导,机电系统测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代光电测试技术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社会及学术兼职:
1. 国际先进设备管理及维修技术中心理事。
2.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兼设备与维修工程分会主任委员。
3、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4.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
5.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理事。
6.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测量与仪器分会副主任委员。
7.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安全生产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8.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基础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9.北京电子仪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10.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基础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11.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
12.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
14.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机械类(优秀、抽查)博士学位论文评议专家。
15.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
16. 《设备管理与维修》杂志主编。
17. 中国仪器仪表学报(EI收录期刊)编委、教育部国际期刊FMEC(Springer)编委、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编委等。
主讲课程:
测试技术(本科);
工业机器人概论(本科);
工程测试与信号分析(研究生);
机电系统状态检测与预报(研究生);
装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预报(研究生)等。
学科建设及培养研究生情况:
培养机电工程技术领域研究生,其中博士生十余人、硕士生百余人;担任学科带头人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负责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团队评为北京市高校学术创新团队。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机械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机电工程及其信息化技术,主要研究光机电一体化和机电系统测控技术,装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及趋势预测技术,远程网络测控及测控系统研发等。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了国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国家级国际合作项目以及面向企业的重要科研项目60余项;研发了多类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预报系统、系列光机电信息分析及测控系统等60余种新产品并工程应用。
代表性科研项目:
1. “大型旋转机械在线智能化状态维护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大型旋转机电系统非平稳状态的故障趋势智能预示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基于数据的机电设备多变换域非线性故障预测理论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基于能量解耦的风力发电旋转机械故障趋势预示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跨学科综合研究类)。
6.“第三届国际自动化测试与仪器仪表学术会议(ISTAI'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7.“第五届国际自动化测试与仪器仪表学术会议(ISTAI'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8.“机器维护智能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9.“数控机床故障预警诊断技术及基于功能部件的可重构监测诊断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10.“千台国产加工中心可靠性提升工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11.“现代设计技术发展前瞻研究”,国家科技攻关“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专题。
12.“面向光机电一体化测控系统的人工智能技术”,国家外专局国际科研合作项目。
13.“我国高端能源动力机械健康与能效监控智能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研究项目。
14.“基于EMD方法的机械故障诊断与趋势预测技术研究”,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15.“面向新能源装备的复杂机电系统运行稳定性劣化趋势方法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6.“光机电一体化测量分析仪器系列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研究”,北京科技重点项目。
17.“面向光机电一体化仪器的测控系统柔性集成技术研究”,北京科技重点项目。
18.“面向制造业的网络协同监控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9.“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智能随动测控技术研究”,北京市引进国外技术重点项目。
20.“机械系统在线趋势预示技术的研究”,国家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项目。
21.“面向制造业设备的非平稳状态早期故障智能预示技术”,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2.“有关天然气动力设备安全的智能预知维护及敏感特征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3.“环保型火化机的智能控制系统”,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
24.“引进国外机电系统工作状态监测现代技术”,北京市外国专家局经技项目。
25.“面向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的趋势预测技术研究及研发平台构建”,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拔尖人才)项目。
26.“机电设备安全监测技术研究及监测系统开发”,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高层次人才)项目。
27.“智能化数字化测色仪器系统研制”,北京市工业促进局(新产品新技术)项目。
28.“面向光机电一体化的现代测控技术研究及应用开发平台建设”,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团队)项目。
29.“精确自跟踪高效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研发平台”,北京市光机电一体化平台专项。
30.“油田注水站机组状态监测及故障预报系统”,大庆石油管理局项目。
代表性研究成果:
1.现代仪器制造柔性研发平台的创建及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2007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徐小力、张福学、苏中、李福林、梁福平、吴国新、韩秋实、许宝杰、郝静如、黄民。
2.光电分析仪器数字化智能化系列产品的开发及其研发平台构建,2006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徐小力、李福林、梁福平、吴国新、周悦放、王小川、谷玉海、张凤山、张祖刚、高锦宏、王少红、许宝杰、王吉芳。
3.机电设备故障预报及安全保障信息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2014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徐小力、黄 民、王红军、吴国新、乔文生、丁克勤、张占一、谷玉海、左云波、徐 湛。
4.机电装备安全运行信息化技术及监控系统集成, 2013中国自动化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CAA科技奖)二等奖,徐小力、王红军、栾忠权、吴国新、王少红、许宝杰、韩秋实、左云波、朱春梅、马超、陈涛、乔文生、马汉元、谷玉海、王立勇。
5.高端装备运行安全保障及故障预报的信息化技术,2012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徐小力、王红军、吴国新、王少红、谷玉海、朱春梅、王立勇、左云波、乔文生、马汉元。
6.复杂机电装备运行安全保障及故障预报技术,2012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徐小力、黄民、王红军、吴国新、王少红、谷玉海、朱春梅、王立勇、乔文生、马汉元。
7.现场数据驱动的多类型复杂机械系统故障预报方法及工程实践,2012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徐小力、乔文生、王红军、韩秋实、吴国新、马汉元、邢敏、梁福平、谷玉海、王少红。
8.基于设备状态趋势预示技术的监测仪器系统研发及应用,2011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徐小力、王少红、谷玉海、吴国新、王立勇、王红军。
9.多类型复杂仪器的可重构系统集成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2013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徐小力、吴国新,谷玉海,王红军,左云波,徐湛。
10.机电装备故障预报关键技术及系列安全保障监测系统的研发与应用,2011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徐小力、李 东、许宝杰、吴国新、王红军、王少红。
11.数字化智能化光电分析仪器研发平台的构建以及系列产品的改造与开发,2008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徐小力、李福林、吕乃光、吴国新、王小川、谷玉海。
12.具有智能图形分析的光机电一体化火化机烟尘排放系统,2004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王为真; 徐小力; 张凤山; 张祖刚; 韩肇庆; 李乔松。
13.面向旋转机械设备状态维护的智能化在线状态预测方法及系统的研究,2002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徐小力、梁福平、王为真、许宝杰、韩秋实、高锦宏、栾忠权、许益杲、张凤山。
14.油田注水站机组状态监测及故障预报系统,1996国家机械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徐小力、王为真、张凤山、姜友、费守江。
15.无靠模数控凸轮轴磨床数控加工原理及程序设计,1999国家机械工业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6.机电设备监测与诊断技术的进展,2003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奖(优秀论文奖),徐小力。
17.机器设备工作状态在线趋势预测技术的研究,1996~200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奖(优秀论文奖),徐小力。
18.大型旋转机械在线智能化状态维护的研究, 徐小力 【科技成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1999-12-09
19.新型电动轮椅车研制 徐小力; 王为真; 张凤山; 谢军 【科技成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06-01-01
20.聚中四注水站五机组微机巡控系统 徐小力; 王为真; 张凤山; 左鹤声; 徐勇 【科技成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06-01-01
21.中十四注水站机巡检系统 王为真; 徐小力; 张凤山; 张劲广 【科技成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06-01-01
22.台式胶印机微机系统研制 徐小力; 柳燕生; 祁志生 【科技成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06-01-01
23.机械系统在线趋势预示技术的研究 徐小力; 梁福平; 王为真; 许宝杰; 韩秋实 【科技成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06-01-01
24.数控凸轮轴磨床数控程序研制及系统设计 韩秋实; 许宝杰; 王红军; 张怀存; 徐小力; 涂志; 刘刚; 张涛 【科技成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06-01-01
25.状态维护智能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 徐小力; 韩秋实; 高锦宏; 许宝杰; 栾忠权; 李东 【科技成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06-01-01
26.现代设计技术发展前瞻研究 徐小力; 栾忠权; 滕启; 郭莹; 米洁; 孙江宏 【科技成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06-01-01
27.具有遗传功能的神经网络及在故障诊断预报中的应用 许宝杰; 徐小力; 韩秋实; 张祖刚; 姚小敏 【科技成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06-01-01
28.车用IC卡管理层技术的开发 徐小力; 王为真; 张风山 【科技成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06-01-01
29.车用IC卡技术的研究 徐小力; 王为真; 张凤山 【科技成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06-01-01
30.面向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的趋势预测关键技术及其监测系统集成 徐小力; 王红军; 吴国新; 谷玉海; 王少红; 乔文生; 梁福平; 许宝杰; 韩秋实; 黄民; 王吉芳; 马汉元; 王立勇; 孙江宏; 朱春梅; 马洁; 乔道鄂; 马超; 左云波; 陈涛 【科技成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京航公司; 西马力检测仪器有限公司 2009-12-29
31.大型旋转机械非平稳长历程状态趋势预示方法及其故障预报系统集成研究 徐小力; 王红军; 韩秋实; 黄民; 吴国新; 谷玉海; 乔文生; 马汉元; 王少红; 左云波; 马超; 陈涛; 马洁; 王立勇; 孙鹏 【科技成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京航公司; 西马力检测仪器有限公司 2009-12-29
获得40余项国家级知识产权,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代表性发明专利:
1. 太阳能光伏发电全天候自跟踪系统,ZL200910086876.1,徐小力、吴国新、左云波、刘秋爽。
2. 一种光电积分式测色仪,ZL200910087678.7,谷玉海、徐小力。
3. 一种太阳能采集装置中柔性太阳跟踪系统,ZL200910238106.4,徐小力、左云波、刘秋爽、吴国新、谷玉海。
4. 一种旋转设备故障预测方法及其装置,ZL201010101274.1,徐小力、吴国新、王红军、谷玉海。
5,。一种动力设备故障监测预报方法及其系统,ZL201010101275.6,徐小力、王立勇、王红军、谷玉海。
6. 一种动力设备故障诊断方法,ZL201010101341.X,徐小力、王立勇、王红军、吴国新。
7. 一种机械故障预测的特征提取方法,ZL201010101327.X,徐小力、陈涛、王少红、王红军。
8. 一种机电设备神经网络故障趋势预测方法,ZL201010101328.4,徐小力、陈涛、王少红、王红军。
9. 一种机电设备非线性故障预测方法,ZL201010101329.9,徐小力、陈涛、王少红、吴国新。
10. 一种车辆变速箱故障诊断方法及其检测系统,ZL201010101330.1,徐小力、王立勇、王红军、马超。
11. 一种车铣复合机床故障诊断知识库的知识获取方法,ZL201010102878.8,徐小力、王红军、黄民、吴国新。
12. 多光栅单色仪及其定标方法,ZL200810225424.2,徐小力、谷玉海、乔道鄂。
13. 生成信号调理电路图像的系统,ZL201010232138.6,徐小力、刘秋爽、谷玉海、左云波、吴国新。
14. 测量风速的方法和装置,ZL201010103551.2,谷玉海、徐小力、刘秋爽、吴国新、左云波。
15. 图像生成方法,ZL201010232139.0,徐小力、刘秋爽、谷玉海、左云波、吴国新。
16. 一种光电式测色仪,ZL201010526101.4,谷玉海、徐小力、王少红。
17. 一种旋转机械故障趋势预测的特征提取方法,ZL201210123651.0,徐小力、左云波、吴国新、王红军、蒋章雷。
18. 一种仪用氙灯电源,ZL201210507350.8,谷玉海、徐小力、王少红。
19.一种便携光电式测色仪,ZL201210303608.2,徐小力、谷玉海、王少红。
20. 基于局部切空间和支持向量机的机电系统故障诊断方法,ZL201210559167.2,王红军、徐小力、韩秋实、马超。
21.面向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故障预报的知识库构建方法,ZL201210240271.5,徐小力; 吴国新;王少红;任彬。
22. 一种基于组合预测模型对机电设备的故障预测方法,ZL201210487778.0,王少红、徐小力、马超。
23. 一种用于精密机电设备中的电机转速测量方法,ZL201210164655.3,谷玉海、徐小力、王少红。
国内外发表学术论著400余篇(部),其中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00余篇,部分论文他引千余次;出版学术专著及专业书10余部。
代表性学术论著:
1、大型旋转机械运行状态趋势预测,徐小力、王红军,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徐小力、杨申仲,刘鹏,杨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机电设备监测与诊断现代技术,徐小力,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
4、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及其工程应用,徐小力,王书茂,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
5、Application of the State Deterioration Evolution Based on Bi-spectrum in Wind Turbine,徐小力、蒋章雷、王红军、吴国新、左云波、陈鹏(日)、王立勇,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UK,2014。(SCI)
6、Intelligent fault prediction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徐小力、陈涛、见浪(日),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UK,2012。(SCI)
7、基于Birgé-Massart阈值的烟气发电机组状态特征弱信息提取方法,徐小力、蒋章雷、任彬、陈涛,机械工程学报,2012。(EI)
8、基于主观贝叶斯推理的多传感器分布式故障检测融合方法,徐小力、刘秀丽、蒋章雷、任彬,机械工程学报,2015。(EI)
9、面向现代仪器制造的柔性研发系统IFDS,徐小力、左云波,吴国新,仪器仪表学报,2008。(EI)
10、Tend Predic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Largest Lyapunov Exponent for Large Rotating Machine Equipments,徐小力、朱春梅、张建民,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9。(EI)
11、Research on Methods of Forecasting Fault Feature Trend in Rotating Machinery for Wind Power with Variable Conditions,徐小力、左云波、许宝杰,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2012。(EI)
12、多类型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及安全信息化技术研究,徐小力、丁克勤、张占一,振动与冲击,2014。
13、Early faults prediction of running state of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and reconfigurable integration of series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s,徐小力、左云波、陈涛、刘秀丽、陈山鹏(日),仪器仪表学报, 2014。(EI)
14、基于不确定性推理的多传感器故障检测平台, 徐小力、 刘秀丽、任彬,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4。
15、机电设备运行状态健康监测系统研发及其工程应用, 徐小力、乔文生、马汉元、叶晓明,设备管理与维修,2014。
16、基于MWGANN模型的旋转机械趋势预测,徐小力、 蒋章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17、光伏充气膜温室自跟踪发电系统发电量预测,徐小力、 刘秋爽、见浪護,农业机械学报, 2012。(EI)
18、量子神经网络在旋转机组状态趋势预测中的应用,徐小力、 左云波、吴国新,机械强度 2010。
19、现代仪器制造柔性研发平台的创建及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 徐小力、张福学、苏中、李福林、梁福平、吴国新、韩秋实、许宝杰、郝静如、黄民,中国科技奖励,2009。
20、旋转机械的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徐小力、徐洪安、王少红,机械工程学报, 2003。
学术交流:
1.作为发起之一成立了“国际先进设备管理及维修技术中心”并参与组织了先进设备管理与维修国际技术大会,担任大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组织召开了系列国际自动化测试与仪器仪表学术会议ISTAI,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3.合作组织了“第四届世界维修大会”,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4.合作组织了“世界维修论坛”,作为合作组织方负责人。
5.负责组织了系列“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
组织了相关领域国内外学术公益活动等。
荣誉奖励:
1.1995年他被原国家机械部授予“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
2.1996年他被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UN TIPS)授予“发明创新科技之星”。
3.1999年他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4.2002年他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评为北京市高校首批“北京市重点学科”。
5.2005年他所带领的机械电子工程团队评为北京市高校首批“学术创新团队”。
6.2005年他被北京市教委授予“北京市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
7.2006年他被北京市教工委、教委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8.2007年他被北京市总工会授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
9. 2008年他被北京市教育工会授予“北京市师德标兵”称号。
10.2008年“The construction of a flexible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modern instrument manufacturing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series of products”获得国际科技创新展展览奖表彰(INSITE 2008,南非)。
11.2008年获得The Fourth World Congress on Maintenance,Award For Contribution(第四届世界维修大会)大会贡献奖表彰。
12.2009年他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3.2010年他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称号。
14.2015年他被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北京学者”称号。
徐小力:问心无愧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
徐小力,1951年10月出生,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汽车专业毕业,之后获得了机械制造相关专业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国立福井大学客座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兼职博士生导师。兼任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机电系统测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代光电测试技术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科学评议专家等职务;并获得了国家机械部授予“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诸多荣誉。
“徐小力同学特别地谦逊”,徐小力的同窗李进民学长如是说。在尚未采访徐小力学长之前,我先见了他的同班同学李进民。之所以会有这次会面, 还是因为徐小力的谦逊。李进民料到他会对自己的许多优点避而不谈,故而在听说本刊要采访徐小力时,自告奋勇地要提供一些参考材料。
很快,这种谦逊得到了最直接的证实:在我与徐小力接洽的整个过程中,他始终绝口不谈“采访”,而坚持称自己是在向母校汇报工作。他确实也是这样做的。当我坐在他的办公室里,他用投影仪把自己的个人材料投射到墙壁上(由于长时间在计算机前工作,影响了他的视力,要用投影仪放大屏幕画面),逐一讲解,介绍简洁而朴实。每当我问及一个问题,他便站前来,找出一件件材料给我看,十分认真。
采访结束以后,我告诉李进民:“他确实非常谦逊”。
清华人的情结
徐小力的时间表排得很满,他除了承担科研、教学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外,还负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学科等工作,并正在组织国际自动化测试与仪器仪表学术会议和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采访约了许多次才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找到些许时间。见面的时间虽然短,但是可以看出他为了这么短短的一小时准备得很充分、很认真。
在清华上过学的人通常都有一个体会,这个学校有一种独特的精神魅力。以至于徐小力于1978年毕业后至今三十余年间,仍与清华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如:他与清华大学合作完成重要科研基金项目,共同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共同承担国家重点项目的立项和验收,还曾受聘为清华兼职指导教师,受邀参加清华博士论文的评阅和答辩等。
2008年4月27日清华大学建校97周年校庆时,许多当年的老师和同学们又相聚在一起,回忆在清华的岁月,大家都感慨万千。学校大礼堂为毕业三十年的校友召开了专场校友毕业纪念大会。校庆日中,水木清华、工字厅、机械工程系馆和照澜院等地方勾起了校友对清华的思绪和留念之情,图书馆新馆、汽车研究所、综合体育馆和清华科技园等地方展现和预示了清华的建设和发展。
徐小力七十年代在清华
在上世纪7 0 年代那个特殊时期,学习科学知识需要有勇气。李进民回忆说,徐小力是曾经的班干部,他和班里许多同学一样非常珍惜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是打倒“四人帮”后,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望表现在了刻苦学习上,学习到晚上11点是很正常的事情。徐小力满怀兴致地回想起当年在学校学习微机的经历:“当时全校只有寥寥几台计算机,还是用打孔纸带作为存储媒介的,好不容易才有机会能够进行上机实践,特别兴奋。”
“在我们班,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李进民说。回想起当年老师们的音容笑貌,徐小力仍感到如当年一般熟悉而亲切。谈起朝夕相处的老师袁大宏、许忠厚等,至今他还能绘声绘色地描述老师们的言行举止。
走上了机电一体化的专业之路
“ 我喜欢‘ 电’ , 却学了‘机’”。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错位”。在上大学以前,徐小力对电子技术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他阴差阳错地学了机械专业。但是他逐步悟出了一个道理:学科的划分只是知识训练的划分,并不应成为人追求自己梦想的障碍。
徐小力多次提及清华大学袁大宏老师对自己启蒙时期的影响。“我记得袁老师在那个时候就提倡机电结合的研究思路,这一点启迪了我并促使我努力追求。”徐小力在毕业参加工作后没几年,从事了发动机微机检测方面的工作,该项工作涉及当时非常前沿的领域,势必要进行大量的学习研究,徐小力回到清华大学向袁大宏老师请教,得到了袁老师的指导和鼓励。
“工作一段时间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逐步产生继续深造的渴望。”徐小力回忆说。李进民对此也颇为感慨:“当时工作任务很重,还要抽时间备考和读书很不容易,班里继续深造的同学并不多。”
1984年徐小力开始攻读工学硕士学位,攻读的关键技术是机电技术,那时研究室拥有一部当时国际尖端的设备,全国仅几台,当时他所在研究室的这台设备配置最高;徐小力在研究生阶段便“亲密”地接触到了高端系统,使他在未来将信号处理等现代技术融入传统机械系统的研究之路上有一个较高的起点。随后的几年里, 他又攻读了工学博士学位,攻读的关键技术还是机电技术。
在进一步的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实践中,他对机械工程专业深入钻研,又不放弃对电子技术的热爱。这就催发出了一种机械和电子技术相互支撑的“升力”,使得他向“交叉”技术领域发展。日后,最初的那份“无奈”竟然慢慢陈酿、发酵成了一种具有特色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发展道路。他深入研究了机电系统动态特性、故障诊断和光机电测控系统集成等多学科交叉技术,并努力进行了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现在徐小力已是机械电子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的带头人;他所带领的机械电子工程团队被评为了北京市高校学术创新团队;他担任了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多个学术职务;他还负责组织了本研究领域的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全国性学术会议。为了表彰徐小力在机电技术领域做出的突出成绩,1995年国家机械部授予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1999年国务院批准他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如今,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机械专业教学和科研较成熟的体系,而在30多年前,这是一种“前卫”的想法,在采访过程中,徐小力不断地强调这一点。机电一体化的理念和技术,使得传统的机械学中融入了信息技术,能够明显提升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一体化与网络化水平。
徐小力向记者展示了他目前正在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学研究项目,这些项目涉及了光机电等多学科交叉的现代技术。现在,在他的头脑中,思考的元素愈来愈多样化了。他在机电工程领域,源源不断将新知识、新技术结合到传统机械学领域当中。
我问徐小力, 在其学术与视野的发展上, 有没有一个转折点? 他想了想, 回答说: “ 没有, 学术更需要沉淀。” 李进民的评价更印证了这一点:“你看徐小力的简历就看得出来,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非常平和,非常清晰,非常稳健。”我相信,对徐小力来说,他的成功并非是某次“顿悟”的结果,是遵循了清华“ 勤奋” 和“ 求实” 的学风,是从学习和实践的那一天开始就慢慢形成的某种习惯。
采访的过程中,徐小力向我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他正在进行的一个研究项目,听上去像一个智能化及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电子向日葵”,其中融入了能源技术(太阳能)、光学、电学和机械学。“实际上就是光机电一体化的思路,未来还可以把更多的技术整合进来。”我想,他所具有的智慧其实在于一种思路,一种具有包容性与创造力的思维方式。而这一切可能正是与他在初入学时面临的那种专业“错位”有关,当然徐小力更会强调这与袁大宏老师等一批清华教师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倡导与坚持有关。
取得了创新性的科技成果
要罗列徐小力取得的学术成果与头衔,是一件颇为费力的事情,因为实在是太多了。他似乎也并不看重这些东西,因为我看到各种证书(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都被他堆在办公柜中一个旧纸箱里。
“创新”应该是徐小力能够取得这样多成就的源动力。在他的身上,创新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强烈的冲动。在到清华学习之前,他在北京市摩托车制造厂当工人,“我自学了全部高中课程,还选读了大学的书”,由于基础较扎实,在后来大学学习及进一步深造和研究工作中他才能够如鱼得水。
有意思的是, 进清华前徐小力已是所在工厂和总公司的“技术革新”名人,在北京市青年工人中也小有名气;他还因此接受过报纸和电台的采访, 甚至在入学前被清华大学请到大礼堂介绍技术革新体会。现在看来,当年的“技术革新”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和环境的局限性,但是对于创新来说,重要的是意识而不是结果;一个人的成就,不一定是年轻时就达到了什么水平,更重要的是他的创新意识及创造冲动,他所具有的好思考及好尝试的潜质。
“这可能也与我的家庭教育有关系”,徐小力自己分析说:“身在知识型的老干部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了一种价值导向,即国家要发展,要靠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
正是这种要发展要创新的意识与冲动,灌注了徐小力三十余年的研究生涯。他长期从事机械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光机电一体化和机电系统测控技术,主要研究面向机电系统及制造业设备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及趋势预测技术研究,并进行监控系统集成、远程网络监控、智能仪器及虚拟仪器的研究开发等。
近年来他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项目、国家级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国家外专局国际交流项目以及一批重大横向科研项目等数十项,取得了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科研成果,研究成果广泛地应用于制造业、机械电子、仪器仪表以及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在国内外发表了学术论著100余篇(部)。
例如,徐小力主持完成了系列光机电一体化检测仪器及系统的研发,从项目研发之初就非常注重成果转化。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分析层次提升了相关骨干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成功地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光机电一体化新型仪器及系统,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机械、电子、石化、电力、航天、医药、材料、交通和环保等许多领域;研究成果在多个仪器系统制造企业的新产品集成创新和传统产品提升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又例如,徐小力主持完成了面向关键机电系统的工作状态监控和早期故障预报技术研发,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油田采油的大型注水机组、市政的大型供水机组、石化企业的大型烟汽发电机组、机车的大功率动力机组、煤矿的通风大型风机以及航天发射系统安全监测等关键机电系统,新技术能够在重要设备安全保障,延长设备累计维修周期,减少设备维护费用,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科学维护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丰硕的科研成果也给徐小力带来了众多的荣誉,他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及全国行业科技奖十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优秀科技成果奖、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国际科技创新展览奖等都具有分量;其中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现代仪器制造柔性研发平台的创建及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他所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获得国家科技奖的突破,也是当年北京市属市管单位(高校、研究单位和企业)中唯一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国家科技奖。
成为了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清华印记也体现在徐小力二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除了知识的教导,传道是要些心法的。徐小力说起这个问题时,总结得准确而简练:都可归于清华的校训“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他把清华的“齐步走”传统带到教育实践中,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让学生的未来之路更为顺畅。学生的发展,只要主观上建立起了正确的导向,其他的便都好解决了, 难得的是好学上进的心,至于外部条件,总是可以努力创造的。
在教学中, 用徐小力自己的话说“要努力禀承清华老师的精深和务实的作风”,“注重理论方法上的严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增强师生的互动性,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的热情和信心;他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他带领学生到条件艰苦的工业现场进行科研实践,曾经严冬数月与学生同住野外施工移动房,以言传身教方式推崇“ 勤奋” 和“奉献”的清华传统;他生活中关心热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据说有些学生因家庭困难买不起材料,徐小力便代为购齐;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充足的实验条件,他将进行科研和研究生学习的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学生有困难找到他时,他都会尽全力提供帮助;他鼓励优秀学生继续深造,将有潜力的学生推荐给国外合作大学, 帮助学生接洽就业单位,自费资助病困学生……多年来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众多毕业生在国家建设中做出突出业绩。
在徐小力近年来的教书育人足迹中,2006年,他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07年,他被授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8年,他被授予“北京市师德标兵”;2009年,他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对他的核心评价是:以德育人,甘为人梯。
“讲台上的徐老师不仅是一位授课教师,更像是一位没有架子的学者,他的科研实践精神诲人不倦,生活中他平易近人,关心学生,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导师。”这是徐小力执教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学生对他的评价。
清华的不解之缘
“在自己的经历中,似乎总有清华的缘分在起作用”,徐小力耐人回味地说,“自己在清华大学学习了几年,有幸结识了那么多难以忘怀的清华老师和同学们”,“启发自己走上机电一体化专业道路的是清华大学机电技术专家袁大宏教授”,“指导自己攻读工学硕士学位的导师是早年清华大学毕业的中国机械行业知名专家朱骥北老教授”,“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是全国知名的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家王先逵教授”,“连我和妻子的月下老人也是六十年代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的王世龙老学长”等等。
提起徐小力与清华的缘分,还不得不提及他的家人。徐小力全家都是清华人,妻子仇琳女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自动控制专业;儿子徐湛目前正在清华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徐小力解释,字典上“湛”字的含意是“清”和“深” , 寓意清华精神)。“等到2011年清华大学100年校庆的时候,我们全家三个清华人还打算在清华二校门前合个影”,徐小力饶有兴趣地说。
告辞前, 徐小力给我看了他回母校参加毕业三十周年校庆时拍的照片。照片上,他平和而充满自信地站在二校门前。我不由得想起那句话:“问心无愧”。这份内心的从容,贯彻了他三十年前学生生活时对良知的坚持,贯彻了他三十年来对科研创新的不懈追求,贯彻了他二十年来教书育人的责任心,这一切是对于清华校风“行胜于言”最好的注脚。
文章来源:《水木清华》2010年第2、3期合刊
开拓创新光机电一体化测控技术——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徐小力教授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现代测控、机械动态特性、电子信息、仪器仪表、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交叉的研究领域,涉及当前科技发展的新理论、方法、技术以及装备,是发展现代制造业和开发光机电产品的重要技术领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徐小力教授该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徐小力长期从事面向光机电一体化的现代测控技术的开发研究,主要包括机电系统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趋势预测技术、测控系统集成和远程网络监控技术、智能仪器及虚拟仪器等现代仪器系统等。
多年来,徐小力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项目、国家级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国家外专局国际交流项目以及一批重大横向科研项目等数十项,取得了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科研成果,多项科研成果经鉴定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获得国家专利多项,研究成果广泛地应用于制造业、机械电子、仪器仪表以及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JOURNAL OF PHYSICS (UK)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进入国际三大检索系统的学术论文数十篇;获得国家、省部级及全国行业科技奖等十余项。
在徐小力主持完成的“现代仪器制造柔性研发平台的创建及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中,他提出了面向仪器的柔性研发系统的理念,提出了可兼容、可扩展、可升级的现代仪器研发平台柔性化设计思想,对现代机电设备智能化监测分析的核心技术开展了创新性研究,完成了仪器系统的创新设计,该研究成果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光机电一体化测量分析仪器研发平台构建及系列产品开发”研究成果获得2006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正在承担课题还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与企业合作重大研发项目。
徐小平现在还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工程分会副主任及设备监测与诊断技术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安全生产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等。他负责召开了第 11 届和第 12 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负责会议学术工作)、测试自动化与仪器国际会议 ISTAI'2006 (担任会议第一副主席);2008年11月他组织了第二届国际自动化测试与仪器仪表学术会议,该会议是著名的多国仪器仪表学术会议暨展览会(MICONEX)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家档案:
徐小力,男,1951年10月出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北京理工大学获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在丹麦B&K公司访问学习,2000年在日本国立福井大学合作研究及做学术报告并被聘为客座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兼任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机电系统测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代光电测试技术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科学评议专家、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机械类博士学位论文评议专家、国家人事部专家顾问委员等;1996年国家机械部授予“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文章来源:《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年0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