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荷琴,女,研究员、博士,植物病害综合防治专业, 现任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安阳)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植保室副主任、棉花病害防控团队首席科学家、棉花病害研究课题组组长。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6年7月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植物病理专业。
1986年7月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工作。
学术兼职:
1、中国植保学会农作物抗病虫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
2、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棉花抗病机理、棉花病害综合防治、转基因棉花环境安全、病原菌遗传多样性、病原菌致病机理、病原菌与寄主互作机制等研究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先后主持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支撑计划、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等科研项目13项。
科研成果:
在国内率先创建了规范化、标准化的棉花抗枯、黄萎病性鉴定技术体系。建立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辅助以农业措施、诱导抗性剂、生物防治的转基因棉田黄萎病综合控制技术体系。研究明确了转基因对棉花主要病害、土壤微生物群落等的影响,转基因棉花中外源基因的漂移规律及生存竞争能力。查清了我国三大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的群体遗传差异,首次提出新疆棉区的黄萎病菌,在致病力水平和遗传上与内地有明显的差异。研究提出较高温度的长期选择及耐病品种的大量单一种植可能是导致落叶型黄萎病产生的重要原因。明确了葡萄糖抑制调节蛋白基因CYC8不仅控制病原菌的分生孢子产量和菌丝生长,而且在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表科技论文96篇,其中SCI论文7篇,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7部。获省级以上奖励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一种鉴定棉花抗黄萎病性的蛭石沙土无底纸钵定量蘸菌液方法,ZL200910092786.3;棉花内生真菌CEF08111及其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中的应用,ZL201210021045.8)。主持完成的“棉花枯、黄萎病抗性鉴定技术创新与应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2004年6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
2.利用抗性诱导预防和控制作物枯黄萎病研究与应用,2010年12月,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名
3.转基因抗虫棉黄萎病综合控制技术体系,2009年10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第3名
4.棉花枯、黄萎病抗性鉴定技术创新与应用,2013年10月,河南省科技成果,第1名
5.棉花枯、黄萎病抗性鉴定技术创新与应用 ,2014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出版专著:
1、《中国棉花栽培学》(第三版) 主编: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编委会主任/主编:毛树春;编委会副主任/副主编:李亚兵、董合忠、别 墅、林永增、董合林;编委会委员/主要撰稿成员(按姓氏笔画为序):马 艳、王坤波、毛树春、冯自立、邢朝柱、朱荷琴、刘国强、杜雄明、杨付新、杨伟华、李亚兵、汪若海、郭香墨、唐淑荣、黄滋康、崔金杰、董合林、韩迎春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年3月
2、《中国棉花新品种动态》 主编:杨付新、付小琼等;编写人员:马艳、付小琼、刘逢举、朱荷琴、杨付新、唐淑荣等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年5月
3、《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研究》 参编:朱荷琴、宋晓轩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年9月
4、《特种棉花及其产业化》 主编:李付广、喻树迅; 副主编:崔金杰、邢朝柱; 参编:李付广、喻树迅、崔金杰、邢朝柱、范术丽、刘传亮、郭立平、苗成朵、崔学芬、杜雄明、张立祯、宋美珍、张朝军、韩迎春、朱荷琴、熊宗伟、魏晓文、庄军年、刘培臣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11月
5、《棉花优质高产新技术》(新农村建设实用技术丛书) 主编:毛树春; 编委:张末喜、韩迎春、董合林、朱荷琴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8月
6、《棉花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丛书) 主编:杜雄明、周忠丽; 执笔:周忠丽、杜雄明、刘国强、孙君灵、简桂良、潘兆娥、贾银华 等; 审稿:龙腾芳、叶武威、朱荷琴、刘 方、杨伟华、汪若海、宋国立、崔金杰 等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年11月
7、《棉花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 主编:崔金杰、马 艳 等; 副主编:郭香墨 等; 编著:马 艳、王春义、朱荷琴、李春花、时增凯、郭香墨、崔金杰、彭 军、雒珺瑜 等 金盾出版社 2004年6月
8、《中国棉花遗传资源及其性状》 主编:刘国强、傅怀勤、刘金定、王坤波; 参编:马丽华、方昌源、龙腾芳、叶武威、石玉真、朱荷琴、毕桂珍、吴同礼、李成葆、李润花、宋晓轩、宋国立、陈建华、余 楠、杜雄明、张久绪、周忠丽、项显林、高 迅、鲁黎明、董双林、董秉坤、黎绍惠、樊伟莉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年7月
9、《棉花抗逆性及抗病虫鉴定技术》 刘金定 主编,叶武威 刘国强 副主编,马丽华、叶武威、刘金定、刘国强、朱荷琴、宋晓轩、吴同礼、傅怀勤等 编委,夏敬源、谢方灵、王坤波 编审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年10月
发表英文论文
1、Diversity of Endophytic Fungi from Different Verticillium-Wilt-Resistant Gossypium hirsutum and Evaluation of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Verticil
1.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2004年6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
2.利用抗性诱导预防和控制作物枯黄萎病研究与应用,2010年12月,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名
3.转基因抗虫棉黄萎病综合控制技术体系,2009年10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第3名
4.棉花枯、黄萎病抗性鉴定技术创新与应用 ,2014 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性评价技术创新与应用
枯萎病和黄萎病是世界棉花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被称为棉花的“癌症”,在我国棉花生产上经常大面积发生。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其危害的经济有效措施,准确评价品种的抗病性是品种选育、审定和推广的核心。针对相关理论基础研究不足、关键技术不完善及没有统一规范的国家标准等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植保室副主任朱荷琴研究员带领团队,经过近二十年研究,创建了准确、快速、规范的抗病评价技术体系,促成一批抗(耐)病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取得了突破性创新成果。
一、首创了大规模的棉花枯、黄萎病菌资源库,研究明确了其分型和分布,创立了抗病鉴定的标准菌系
创建的资源库涵盖全国不同棉区14个省96个县的2600余个菌株及其生物学性状信息;明确我国的棉花枯萎病菌存在3、7、8号三个生理小种,7号小种为优势小种,确定为枯萎病鉴定标准菌系;黄萎病菌存在强、中、弱三种致病力类型,中等致病力类型为优势类群,确定为黄萎病鉴定标准菌系;筛选标准菌株18个;在国内外率先筛选确定了一套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测定鉴别寄主。
二、制定了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性评价国家标准,首次实现了全国范围抗病评价的统一“度量衡”
通过创新规范人工接种技术、标准对照、病情分级标准和抗病类型划分标准,创建标准化的抗性评价指标“相对抗性指数”,完善黄萎病评价技术,制定了国际上唯一的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性评价国家标准,不仅广泛应用于抗病育种及相关研究,而且成为国家和省级品种区试和审定的法定评价依据。
三、发明了两种黄萎病快速鉴定新方法,实现了批量材料快捷筛选和分子实时检测
发现根尖伸长区和分生区是黄萎病菌侵入的主要位点,抗病品种能抑制病原菌在根表的萌发,发明了微伤根接种技术,创建了微伤根无底纸钵定量蘸菌液法,鉴定周期缩短100天左右;获得了与抗病表型显著关联的分子标记位点,建立了以抗病优势等位基因平均效应值为标准的黄萎病分子检测技术。
四、研究明确了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和防御机制,创新了以“多基因聚合–多菌系强压–分子标记实时辅助选择”为核心的抗黄萎病全生育期实时动态高效育种技术
陆地棉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属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为次;Betv1和UbI是抗病品种抵御黄萎病菌侵染的两类重要基因家族,其中GhUbI1、GhSCF、GhEG和GhSkip35的表达量与抗黄萎病性显著相关,克隆出GhSkip35等抗病相关基因。聚合杂交、苗期多菌系接种鉴定、成株期病圃强压筛选,结合分子标记实时辅助选择,高效聚合优异抗病基因,培育出高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系10份、抗病新品系12份,并提供给多家育种单位应用。
研究团队创建了棉花抗病鉴定技术平台,准确鉴定评价6541个棉花品种(系)和资源材料,筛选出抗病新品系1105个;推荐333个抗(耐)病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其中13个品种获得国家奖;至2011年,经推荐审定的品种累计推广2.8亿亩,经济效益为105.36亿元,使枯萎病和黄萎病从猖獗危害到有效控制。项目制定国家标准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一种鉴定棉花抗黄萎病性的蛭石沙土无底纸钵定量蘸菌液方法ZL200910092786.3;一种用于陆地棉抗黄萎病性状辅助选择育种的分子标记ZL201010294455.0)、植物新品种权1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49篇,其中SCI论文9篇。项目成果2014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专家简介
朱荷琴,女,1966年4月出生于河南省汤阴县,研究员,博士。1986年7月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植物病理专业,同年7月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棉花抗病机理、棉花病害综合防治、转基因棉花环境安全、病原菌遗传多样性、病原菌致病机理、病原菌与寄主互作机制等研究工作。现任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安阳)副主任、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植保室副主任、棉花病害防控团队首席科学家、棉花病害研究课题组组长,担任中国植保学会农作物抗病虫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
先后主持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农业行业科研专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科研项目13项。在国内率先创建了规范化、标准化的棉花抗枯、黄萎病性鉴定技术体系。建立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辅助以农业措施、诱导抗性剂、生物防治的转基因棉田黄萎病综合控制技术体系。研究明确了转基因对棉花主要病害、土壤微生物群落等的影响,转基因棉花中外源基因的漂移规律及生存竞争能力。查清了我国三大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的群体遗传差异,首次提出新疆棉区的黄萎病菌,在致病力水平和遗传上与内地有明显的差异。研究提出较高温度的长期选择及耐病品种的大量单一种植可能是导致落叶型黄萎病产生的重要原因。明确了葡萄糖抑制调节蛋白基因CYC8不仅控制病原菌的分生孢子产量和菌丝生长,而且在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表科技论文96篇,其中SCI论文7篇,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7部。获省级以上奖励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一种鉴定棉花抗黄萎病性的蛭石沙土无底纸钵定量蘸菌液方法,ZL200910092786.3;棉花内生真菌CEF08111及其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中的应用,ZL201210021045.8)。主持完成的“棉花枯、黄萎病抗性鉴定技术创新与应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