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泊,男,1956年12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消化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医学中心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消化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广东省胃肠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方医院临床技能学科带头人。
教育及工作经历:
现任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消化中心主任。
1982年12月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
曾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消化科工作10年,1995年于第一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
2000年在日本专修早期大肠癌肠镜下诊治。
2000年曾在日本秋田赤十字医院做访问学者。
2011~2013年在美国纽约西奈山医院做访问教授。
学术兼职及社会任职:
1.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
2.中国医师学会消化医师分会执行委员。
3.第二届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副会长。
4.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
5.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
6.胃肠病学副主编。
7.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副主编。
8.现代消化介入及诊疗杂志副主编。
9.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
研究方向:
1、大肠癌的发病机制及早期大肠癌的诊疗
2、炎症性肠病
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解决疑难疾病诊治能力;对大肠癌早期诊治,炎性肠病和功能性胃肠疾病等疾病诊治经验丰富, 对胃肠道微生态系统与肠粘膜屏障及免疫相关疾病以及肠道炎症和肿瘤发生之间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对内镜下诊治早癌及癌前病变经验丰富, 致力于推广应用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及大肠镜单人操作等方法以提高早癌诊治水平。在推动我国早期大肠癌诊治水平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承担科研项目:
1.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结直肠癌早诊分子标志谱的鉴定和临床评价(重点项目),2009年-2012年,30万
2.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社区结直肠癌筛查方案及早诊早治技术规范的初步探讨,2009年-2012年,20万
3.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胃肠疾病重点实验室,2009年-2012年,负责人 200万
4.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战略性核心技术-结肠交囊机器人,负责人1000万
目前可支配总经费:1500万元
科研成果:
1.率先开展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工作,同时引进了大肠平坦型肿瘤、pit分型等概念,在国内率先开展大肠平坦型肿瘤的相关研究,建立了从临床内镜、病理到分子标志物检测一整套早期大肠癌诊断策略,将早期大肠癌诊断率提高了10%以上,并积极在全国推广;在国内外讲学上百次,并多次在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上进行结肠镜单人操作法和肿瘤内镜下粘膜剥离术表演。
2.在广东省和河南漯河等地建立了25万人左右的大肠癌研究基地并坚持长年监测,填补了我国大肠癌现场研究仅限于北方的空白,对大肠癌筛查方法、方案的选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进行了初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3.对Wnt、MAPK等信号通路在大肠癌发病机制、诊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从细胞系到组织及血清样本的相关研究体系,并逐渐完善;肠道微生态研究居于国内同行前列,对real-timePCR、基因芯片等方法在肠道艰难梭菌、耶尔森菌、空弯菌等肠道细菌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研制和开发了相应的诊断试剂盒。
4.消化科临床和科研整体实力大幅提高,不仅成为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消化和内镜诊治基地,科室的实验中心也成为华南地区唯一的胃肠疾病专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科室科研经费近千万,SCI收录论文从无到有,到年年在数量和质量上创新高。
5.项目名称:大肠癌发生与转移的分子调控及早期诊治的综合研究
项目编号:2003-J-233-2-10-R01
等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完成单位:第一军医大学
完成人:姜泊、丁彦青、李学农、周殿元、李祖国、张亚历、张振书、智发朝、孙青、肖冰
6.项目名称:癌基因和TGF-β1、IL-6对大肠癌的诊断与调控
项目编号:99301013
等级: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完成单位:第一军医大学
完成人:姜泊、肖冰、张亚历、张振书、谭晓华、周殿元、林金容、陈宏、陈学清
7.项目名称:大肠癌的基因诊断与调控的综合研究
项目编号:2000-J-3-R06-X181
等级: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完成单位:第一军医大学
完成人:姜泊、肖并、张亚历、张振书、谭晓华、周殿元、林金容、陈宏陈、学清
发表论文300余篇,SCI论文达10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近50余篇。在医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并取得了突出业绩, 主编出版了我国十二.五医学本科规划教材<<内科学>>, 另主编和副主编出版专著10余部。
论文专著:
1、姜泊、张亚历、周殿元,主编.《分子生物学常用实验方法》.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2,
2、姜泊.《细胞凋亡的基础与临床》.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6,第一版.
3、姜泊.主审.张亚历.主编.《图解消化病学-临床经典诊断与治疗方法》.第一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4、姜泊主编《内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发表英文论文:
1.BiaoNie,ZanShen,Jun-BaoWen,OscarGee-WanWong,BoJiang,andMarieC.M.Lin.AAV-HGFK1andAd-p53cocktailtherapyprolongssurvivalofmicewithcoloncancer.MolecularCancerTherapeutics.20087(9):2855-65(IFɦ.8)(通讯作者)
2.WeiGong,ZhengwenAn,YunlingWang,XinyanPan,WeigangFang,BoJiangandHongquanZhang.P21-activatedkinase5isoverexpressedduringcolorectalcancerprogressionandregulatescolorectalcarcinomacelladhesionandmigration.Int.J.Cancer:125,548–555(2009)(IFɦ.555)(通讯作者)
3.XinyingWang,MingLi,JideWang,Chung-ManYeung,HongquanZhang,Hsiang-fuKung,BoJiang,MarieChia-miLin.TheBH3-onlyprotein,PUMA,isinvolvedinoxaliplatin-inducedapoptosisincoloncancercells.BiochemicalPharmacology2006,71(11):1540-1550(IFɥ.617)(通讯作者)
资料更新中……
发表中文论文:
1 基于虚拟胃镜的系统反馈自学法与教师指导法的胃镜技能获得的比较研究 白杨; 智发朝; 杜庆峰; 刘思德; 张强; 潘德寿; 杜许峰; 蔡建群; 肖冰; 张亚历; 姜泊 中国内镜杂志 2012-03-15
2 仿真结肠镜运用系统反馈独立训练与教师指导训练的比较研究 白杨; 智发朝; 杜庆峰; 刘思德; 张强; 潘德寿; 杜许峰; 蔡建群; 肖冰; 张亚历; 姜泊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1-06-20
3 牙周健康状况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的研究 李风舟; 姜泊; 章锦才; 王丹; 轩东英 广东牙病防治 2011-03-20
4 四分子交联体5表达上调对结直肠癌细胞转移能力的促进作用观察 耿焱; 姜泊; 王伟; 马强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0-06-01
5 艰难梭菌细胞毒素B功能区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 刘红升; 张清华; 蒋知新; 姜泊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7-12-15
6 一株双歧杆菌质粒聚合酶基因的PCR扩增和鉴定 朱忠生; 王立生; 曾位森; 郑跃杰; 罗深秋; 李迎雪; 姜泊; 潘令嘉; 周殿元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7-08-30
7 四分子交联体5在大肠癌细胞中过表达并影响其黏附行为 耿焱; 姜泊; 张宏权; 赖卓胜 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 2007-05-01
8 RNAi沉默dUTPase对SW620细胞黏附的影响 赖晓嵘; 童华生; 武金宝; 何美蓉; 姜泊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6-07-10
9 dUTP焦磷酸酶在大肠癌细胞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 赖晓嵘; 童华生; 杨晓强; 耿焱; 刘炀; 陈楚弟; 姜泊 广东医学 2006-06-10
荣誉奖励:
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2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三等奖3项。
1、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3、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2010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5、2014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6、获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7、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
8、获得广东省教学名师称号。
姜泊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部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教学名师和广东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姜泊教授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诊治的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主任委员和全国大肠疾病学组组长,是在大肠癌早期诊治领域有突出贡献。曾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9部。
1.高危人群筛查方法的建立与研究
结直肠癌是一种发病率、致死率均很高的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位居第二位,在中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但由于我国医疗模式及医疗资源所限,病人就诊时多为中晚期患者,这类中晚期病人的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仅为40%~50%。以往我国以中晚期肿瘤治疗为主的医疗模式,不仅造成有限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卫生事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度。而多数早期大肠癌是可以治愈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同时大肠癌具有明确的癌前病变,是一个动态过程,早期发现大肠癌的癌前病变并及时干预,能够有效阻断结直肠癌发生的进程。但大肠癌难以早发现的主要原因是:(1)早期大肠癌多无症状,早期病变无症状,即使有症状也是非相关症状,不能及时就诊;(2)目前发现早期癌的主要方法是高危人群筛查,我国无这类制度;(3)以往用于筛查的大便潜血试验是基于病灶有出血,检出阳性率低,仅20%~30%,因此目前应用的早诊方法不能有效地将高危人群迅速标定以进一步接受肠镜检查及干预。如何能给潜在的病人一个理由让他接受肠镜检查是医学科技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研究者们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串联或并联甚至替代现有的诊断的方法及检测手段。姜泊教授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寻找迅捷并实用的人群筛查方法用于迅速标定大肠癌高危人群并接受大肠镜检查。
姜泊教授将研究目标锁定在原有敏感血红蛋白标记结合粪便标本DNA候选基因及不同阶段可能存在的肿瘤蛋白候选标志物的进行筛选,采用Luminex&ram方法形成组合液体快速筛查芯片,以提高大肠肿瘤病人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提高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也大大方便了临床检测并有助于对大规模人群进行筛查。项目形成独特的集血红蛋白检测、DNA和相关表达蛋白检测于一体的筛查方法,为其它胃肠道肿瘤筛查提供思路。
2.大肠镜下诊治大肠肿瘤及早期癌系列平台建立与推广
姜泊教授建立了系列诊治技术与方法并以大肠肿瘤早诊及早期干预为科研重点,提出了从临床内镜早期病变检出、有效的病理诊断、早诊分子标志物检测到内镜下微创治疗等一整套早期大肠病变诊疗策略,建立了以染色内镜、放大内镜等技术检出早期大肠癌和大肠平坦型病变等系列实用解决方案,率先引进并开展了EMR、EPMR和ESD等系列的大肠肿瘤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形成了实用可靠的内镜下大肠肿瘤诊治平台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008年主持制定的《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早期大肠癌诊治规范化的进程,使我国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特别是平坦型大肠肿瘤的诊治水平明显提高。
3.结肠胶囊机器人产业化及临床应用推广
结肠是消化道内最容易出现疾病的部位之一,常见的疾病有结肠息肉、炎症性肠病、阿米巴肠病、急性细菌性痢疾、结肠癌等,并且其病程和治疗时间较长,恢复慢,易复发,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不适。结肠疾病占消化系统疾病的55%以上,其中乡镇(农村)远远高于城市,达70%。全国结肠疾病人数可达1.6亿人,其中每年有近8000万人需要进行结肠检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加大,这一数字还在上升。
目前用于结肠检查的结肠镜通常是电子结肠镜。传统的结肠镜检查方式病人常觉得痛苦,有时会对肠道黏膜造成机械性损害,部分对疼痛敏感的病人需在全身麻醉状下才能接受检查。胶囊内镜是一种新型的无创、无痛消化道疾病智能诊断设备,克服了传统的推进式内窥镜体积大、检查过程痛苦、不适用于老年体弱和危险病人等缺陷,可广泛应用于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尤其在传统内窥镜不能到达的小肠检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胶囊内镜的研发成功被医学界誉为“消化道疾病诊断的第四个里程碑”,被业界称为消化道检查尤其是小肠检查的金标准,也是未来消化道内窥镜发展的主导方向。
姜泊教授在OMOM胶囊内镜研发基础上,开始进行大肠镜检查方法的第三次革命——开发结肠胶囊内镜机器人操作系统,将产学研有机结合,成功开发出可控结肠胶囊内镜,并获得广东省第一批战略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支持。
4.发现并报道了与大肠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和锯齿状腺瘤,并带领课题组建立了世界首株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细胞株。
在长期临床内镜检诊中发现可能具有大肠肿瘤早诊意义的征象“异常隐窝病灶(ACF)”,针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发现:ACF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早期的大肠肿瘤癌前病变。
5.在大肠癌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及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发现Wnt信号通路在新型癌前病变中的作用。
研究发现Wnt信号通路在癌变的最早期ACF中即有激活,并且无论是D-ACF还是N-ACF中均有激活,beta-catenin染色增强出现在腺管底部,提示其发生可能与干细胞有关。Wnt信号通路中重要分子beta-catenin、GSK-3β、cyclinD1在侧向发育型肿瘤中具有更强的活性。从整个信号传导通路层面上系统研究隆起型腺瘤和侧向发育型肿瘤之间的差异,为特殊类型癌变途径理论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这些发现有助于阐明平坦型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为我国平坦型大肠癌的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在研究中还发现了一批对大肠肿瘤早诊具有重要意义的分子标志谱,并有助于国内大肠肿瘤早诊分子标志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来源:科学成果管理与研究 2014年第1期
姜泊 男,1956年12月出生。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学科带头人,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常委,广东省消化内镜分会主委、省肝病学会副会长。擅长消化道肿瘤、大肠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于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研究。 曾师从世界著名的大肠癌专家日本学者工藤进英教授研修肠镜单人操作法和早期大肠癌诊治,学成归国后致力于在全国推广这两项新技术,在国内讲学达100余次,并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大肠肿瘤内镜下诊治操作表演,目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主攻大肠癌早期诊治和艰难梭菌性肠炎的诊治。在国内首次报导了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和大肠锯齿状腺瘤两种新的肿瘤类型,建立了大肠粘膜腺管开口分型的新的诊断标准,对于鉴别大肠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对消化内镜下诊治造诣深厚,尤其擅长大肠粘膜微小病变、大肠平坦型肿瘤的诊断及内镜下治疗。2003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多年来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二等奖共5项;是第七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2次;主编专著3部,发表文章200余篇。
一.
姜泊出生于一个医生之家,祖籍吉林,母亲是一个医生,父亲也一直在医院工作,因此打小他就“饱受”来自家庭的医药文化熏陶。
姜泊不会忘记,还是在他刚刚懂事的时候,父亲就被打成“右派”,一家子跟着父亲下放到了辽源的一个小镇。虽然父母都是吃医这碗饭的,按理自古做医生的,不愁吃来不愁穿,但那时家里生活已相当拮据,能弄几个土豆、几颗白菜让兄妹们饱餐一顿,已觉得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儿。
母亲是位儿科医生,医术很好,来找她瞧病的人很多,为此,她总是起早摸黑,经常半夜三更地被乡亲们叫去急诊。辽源的冬夜冷啊,寒风一刮那叫刺骨,但只要一听哪家小孩有情况,母亲就会象是听到紧急集合的哨响,迅速翻身起床,麻利地披上大衣,然后提着药箱就往外闯,比小孩家属还着急。
小姜泊有时就老大不高兴,因为母亲不能陪自己,深夜也要去看人家的孩子了,有两次母亲半夜看病回来,他还赌气不给开门;母亲还常常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地到老远的地方出诊去,因为没人照顾,小姜泊还沾母亲的光,有时就做了“陪同前往”,于是乎也在方圆几十里“旅行”过了好几趟。嘿嘿,他是见过世面的。
有一次,一位老大爷拎来一篮子鸡蛋,说是感谢母亲救了他的小孙子。母亲还来不及推辞,老爷子把鸡蛋放在门口就赶紧走了。吃着香喷喷的鸡蛋,体会到了妈妈的伟大。才几岁的姜泊告诉母亲:长大一定要做像妈妈一样做个伟大的医生。母亲只是笑笑说:是吗?做医生啊?做医生要很耐烦,你会不会不耐烦啊?
做医生不错啊,姜泊心里说,做医生不但可以攒到钱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且那些病人或者被母亲医治好了,或者病情缓解了,都对母亲充满了感激之情,这治病救人,还确实真有特别的意义在啊。
姜泊觉得医生这个职业的确很是神圣,所以做医生是他很小很小时就有的愿望。“一直以来我就没想过要做别的职业,就是想当医生。”姜泊说。
二.
1974,姜泊高中毕业的那年,年仅44岁的父亲因肺癌转移去世。从发病到死亡,仅两个月时间。姜泊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发病不久,医生拿着CT片,指着一块阴影说:看见没?这就是肿瘤,这东西呀,谁也没法治。
那天,大雪纷飞,寒风凌厉,姜泊就站在白求恩医大(那时叫吉林医科大学)的大门口,久久地,久久地,没有离去。眼泪,不自觉地顺着眼眶悄然而下;年轻的心,承受着即将失去亲人的痛苦的煎熬,
“世界绝不是辽源那巴掌大的一块地,世界也不止东三省,世界特别大,”姜泊想,“但我以后一定要到这里来上大学,来学习!”
姜泊说,我当时就想,我得做医生,我不能不做医生啊! CT片上那块沉重的阴影以及主治医生无可奈何的话,强烈地再度激发了姜泊从医的决心!于是上白求恩医大,就成为姜泊那一时期生命中的最大心愿。
但那时还是文革期间,那年头还不可能实现这种奢求,气候不允许。
父亲去世那年姜泊下乡到了当地的一个生产大队当了“知识青年”;一年后他又回城接了父亲的班(那时叫“顶退”),到了医院工作。姜泊有时也灰心地想:也许我以后能上中专都不错了。然而在他内心深处,却始终满怀憧憬。当“知识青年”的姜泊没有丢掉文化学习,到了医院工作的他就更想进修、上学了。但当时就只有单位推荐的工农兵大学生。这种焦渴和期盼一直持续到恢复高考制度的1977年。
1977年,国家一宣布恢复高考,好个姜泊,一直拉弓待发的他,当年即以优异的成绩“金榜提名”,并被他做梦也想去的白求恩医科大学录取了!
圆梦了!人生中的一大心愿转眼活脱变成了现实!姜泊很激动。接到录取书后的一天,他悄然来到了父亲的坟前……
三.
但真正的圆梦还在后面!
大学五年寒窗后,姜泊被分到了解放军总医院。他觉得,利用自己刻苦学到的医学知识,投入实践,且大干一场的时候到了。
姜泊诚恳地对我们说:“到现在我非常感谢我在301医院时的老主任,也是我的硕士生导师,她对我要求非常严,有时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严厉。有一点分心、不认真工作就会批评我。当时是很记恨于她的,现在回想起来我从她的身上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在那个年代我老想进一步学习、进一步钻研,这跟工作就存有难免的冲突。现在想起来,没有老教授当时给我的压力,我也不可能做到现在,也不可能最后导致到南方医科大学(原南方第一军医大)来攻读博士学位。”姜泊觉得,压力就是进一步奋斗的动力。
在姜泊考上301医院的硕士研究生,但尚未明确自己的学科研究方向之时,发生在自己爱人家的又一件大事,让他确定了人生进取的航向:
一天,他的岳母突然告诉他:他的岳父大便不太正常!有着职业敏感的姜泊,为伯父看过病后基本认为其直肠可能存有严重问题,立即带岳父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大家吓一跳:是直肠癌。
那时是1986年,正好赶上姜泊读研究生了。姜泊此时寻思:当年自己父亲的病我无能力做任何事,帮任何忙,那天风雪交加,自己默立在医院大门口的情行依然历历在目!而今天,我的又一个“父亲”,竟又戏剧性地患上了癌症。
“我现在已然是一个医生了,”他对自己说,“既然我已从医,我就有责任把这些癌症首先是这令人诅咒的直肠癌给解决咯!”就这样,很有些莫名激愤的姜泊,于是就把大肠癌确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而这种研究和角力,让他一直义无返顾地持续到现在!
必须首先告之的是:姜泊与直肠癌二十年针锋相对、“生死”角力,是取得了显著的、突出的成果的。其中第一个成果就是——可以说他已经将他岳父的直肠癌彻底治愈了!
是的,20多年了,岳父大人身骨依旧非常的硬朗,吃么么香,身体倍棒!
四.
那么,奇迹是怎样发生的?
日本,是利用内镜诊疗肠癌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姜泊因而先后三次到日本进修取经,他说:“对于大肠癌,我国发现的只是晚期,所以不论技术如何先进,治疗效果总是不甚理想。而日本对于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达50%以上(我国当时不到10%),所以日本大肠癌的治愈率远远高于我国。”在日本,姜泊曾师从世界著名的大肠癌专家日本学者工藤进英教授,研修肠镜单人操作法和早期大肠癌诊治。
2000年6月,姜泊到日本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肠镜的单人操作”进修时,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只有找到大肠癌变的源头,才是提高大肠癌治愈率的有效方法。他决定将自己的科研方向进一步调整为“早期大肠癌临床诊治”。
他白天观摩(日方不让操作),晚上整理资料,每天最多只休息4、5个小时。
正值干得兴头起,干得不亦乐乎之际,他忽地不明原因地发烧了,这一烧就持续了13天,每天都有两小时高烧达39℃。在这种情况下,姜教授还坚持每天骑半小时自行车上班,工作到晚上11点。烧到第10天时,姜泊突然半夜感到体内憋气严重,涨痛难忍,情急中他挣起身子,拨通了国内家里的电话,语带艰涩地对妻子说:“这次我感觉很不对,我不一定回得来了。”在接下来的几天,姜泊还在电脑里写下了多份“遗嘱”。其中还没忘对他的大肠癌研究作了“身后”安排。
在拼着一条性命完成学习研究回国之后,一检查,果不其然,肝脏竟有达10公分的脓肿。幸亏无大碍。
从日本带回关于早期大肠癌临床诊治系列研究成果后,姜泊积极投身于临床实践和研究,他发现,大肠微小病变和凹陷性病变(IIc病变)的识别是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治水平的重要一环,而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则是发现此类病变的基础。[以往,医生们把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息肉癌变上,而对凹陷型早期大肠癌关注甚少;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凹陷型大肠肿瘤较之隆起型肿瘤,更易穿过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其恶性度也更高,堪称肠道里的“定时炸弹”。]
就是这样,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几代人潜心攻关的基础上,姜泊归国后很快将所学技术应用于临床,不到一年,在国内首次发布了有关“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和“大肠锯齿状腺瘤两种新的肿瘤”的新发现,建立了大肠粘膜腺管开口分型的新的诊断标准,对于鉴别大肠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这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姜泊当然是第一完成人
这些成果首先在南方呼吸科生根开花,继而在国内广泛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近年,由于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在临床的应用,“姜泊研究室”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更是明显提高。而在尽可能做到对早期肿瘤“明察秋毫”的同时,姜泊等利用逐渐兴起的对早期大肠癌和大肠平坦型肿瘤的内镜分片粘膜剥离术(EPMR)和切除术(EMR),进一步达到内科治愈的效果,从而使大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
2002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举行的中日大肠内镜学术交流会上,来自日本的内镜专家 教授一行,参观了解南方医院内镜中心后大为惊叹:中国在大肠早期癌变基础科研方面,已等同于日本的一流水平!
好嘛,“徒弟打师傅”了!
五.
“直肠癌属于消化系统。我们呼吸科是一个全国重点学科(是2001年教育部批准启动的),也是南方医科大学临床上的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在门外挂有“国家重点学科”牌匾的南方医院(原第一军大)消化科主任办公室,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主任姜泊教授向我们介绍道。
消化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一共有四家: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消化内科、常海医院消化内科、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内科和姜泊领导的南方医院消化科。长江以南就是姜泊这一家了。
20世纪50年代建科的南方医院消化科,到现在已是50多年的历史。姜泊的老师、南方消化学科的老前辈是周济然教授 。姜泊介绍:“他是以肠镜起家的,在业界地位相当高,在国内外都特别有影响。”
姜泊从2002年做科主任之后继承了学科的传统,立下了“以大肠癌作为重点攻关项目,把学科做精做大”的学科目标。“最近这几年我们学科取得的成绩比较大:获得过两个国家进步二等奖(一个是1997年幽门螺旋杆菌的基础研究;一个是2003年由我来牵头的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在业界一个学科有两个二等奖应该只有我们一家。所以我们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知名度。而且我们在大肠癌的早期发生机制上在平坦型病变方面(原来是隆体型的,平坦型的发现不了)取得了突破。2000年我在日本回来之后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发现了很多常规发现不到的病变——而这些病变对人的危害性也是最大的,不能早期发现就会进入晚期,从而导致死亡。我们为此做了非常大量的工作。这方面我现在有一个团对在做。我提出一个口号:在中国的消化界,每周都必须听到我们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科室专家的声音!”
“有了这些声音,我们就可以宣传我们的学科,宣讲我们的业已取得的成果,普及大肠癌方面的技术。肠病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以此为核心来带动其它。”
如今的姜泊,已是呼吸学科大肠癌研究领域一位集大成者,作为业内的领头羊之一,其鸿鹄之志故不在小,恢弘之气,亦叫人不可等闲视之矣。
“我们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肠道疾病会议,从明年开始这个会议将转型为国际性的会议。国家卫生部已经同意了。明年这个会议则就将成为“第三界国际肠道疾病大会”。在学科建设上,在国内我们的规模是比较大的,我们有两个病房、近百张床位、一个实验中心以及在国际上面积、规模都是最大之一的消化病大楼。
“在学校和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当年我们的起点就极高,我们的学科就是以内镜为龙头做起来的,我们把目标放在内镜室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两个方面。这栋楼我们内镜室就达到了2100平米,设备装备都是国际一流标准,国外同行专家看后都震动很大,说你们在国际上走入了最先进的行列。我们始终保持与世界最先进设施的同步,我们就是要做好金银窝,并引来金凤凰。”
姜泊回忆自己到南方医院后的工作、生活,充满感恩之情。他说:“在科里,周碧元教授对我非常好,非常非常的重视,以致业界都传,说无论学艺上、工作上、生活上周教授都把我当儿子一样看待。当时我一个人在南方医院工作了六年时间,有些孤立无助,每周我都到周教授家,说:‘我谗了,师母给我做顿肉吃。’
“周教授真的是在生活上照顾我,在工作上又激励我奋发向上。那的确是我的恩师!可以说是他扶着我一步步走到现在。所以讲我所走的路还是比较顺的。”
姜泊本人在业界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就,尤其在对早期大肠癌的发现上,他做出了贡献。他把大肠癌的早期诊断、肠病的这些经验向全国推广,在全国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大肠学组组长等。每年姜泊在国内讲学都达到50次以上,基本每周都有。2006年年初,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内科消毒会议上,姜泊代表中国做了一个讲座;2005年中日学术双面交流会上他也代表中国大肠疾病方面做了一个大会报告。现在在国际上可以越来越多地听到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科室的声音了。
“这个学科在最近五年中变化非常大,”姜泊绍介,“学科非常有起色,无愧于国家重点学科的称誉。”
六.
姜的学生反映,导师姜泊有一大令大家欢欣鼓舞的 “政策”就是:鼓励人才“冒尖”。
应当说,姜泊十分重视科室的软件建设。他认为:软件建设就是人的建设,人力资源从各方面来看都是最重要的。
“我们这方面的重点就是建设好学科的学术梯队,把好的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送到国外去培养。这两年,通过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和送出培养,我们的医师基本上都在外面训练过了。培训和专项技术结合,长期的和短期的相结合。
“有个最典型的例子:非常年轻有为的刘思德副教授,不到四十多岁,2002年‘放’他出去,现在他在大肠镜和大肠癌早期诊断方面,在业界做到了前一二名。在某种意义上,后来者居上,他已经走到了我们前面。还有王纪德副教授,小伙子2006新年伊始就在国外发表了两篇论文。他连续在国外呆了几年,是我们科室重点培养对象。
“我们在培养新人上,是一层一层、一个梯队一个梯队往前走。虽然科室工作紧张,我还是每年要保持两到三个人甚至四个人送出去培养。今天我们一个任博士又到美国去学习,给他的时间又是两年。我要求他:两年以上你没有成就就不要回来!
“我想未来再有个三五年时间,我们学科的人全都完成到国外的系统学习;现在国外的博士后就已经有6个人了,23人中18个人已到国外学习。潜力是非常大的。在国外学习的每个人都能在国外比较好的杂志发表业界有一定影响的文章。”
姜泊不遗余力打造他的团队力量,他指出:年轻人长进了,我们学科就有希望。
他说:“有医生超过主任,有学生超过我这个老师,我一点也不觉得丢脸,反而为他们的成长感到欣慰。如果在消化病学术论坛上,只有我一个人的声音,那只能说明是我当主任的失败。平时对弟子、对医生要多鼓励,自己多当观众、听众;关键时刻要推一把
“弟子们都有出息了,那么科室的整体实力则更强;作为老师、科室主任也会更有名望。对不对?
目前,南方医院消化科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5年来,发表学术文章300多篇,获省级以上科技二等奖8项,有9名专家教授在全国一级学术团体任职。
七.
看到成绩,也就更强烈、更焦急地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对这点,姜泊很客观,不讳言。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当然有差距,我想表现在这么几方面:1.在专业上,我们的信息量少,人才跟人家比还不够。但在内镜我们跟国际没什么明显的差距。这方面日本是最先进的,它只要有新东西出来,我马上派人去学,或者我去把信息带过来;2.临床基础研究跟欧美国家比还是有较大的差异——但临床差距也不大,这几年也在逐步赶上。
“我们与国外建立了很多联系。如纽约大学的蒙泰山医学院,瑞典的卡洛琳斯卡医学院等我们经常派人去进行交流,他们也有人做我们的客座教授,每年都带来最新的知识最新的理念。这些知识思想的碰撞,能擦出火花。在香港大学的分子生物研究所,现在我还有个博士生在那做课题。在日本(不用说)学习的点较多,都有各自的优势。我还派了我们的护士长到美国去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访问和学习,在临床护理方面收获也都很大。今年我又计划派护士去国外学习。全方位地把国外的先进东西学过来,用于我们自身。其实在交流过程中对方也能发现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优势。这样就能收获很多火花。就是说基础我们这边弱一点,就注重跟国内国外的结合,这也能做大做强。”
经过近15年的研究,姜泊现在也算修成正果了,上文已列举他曾获得包括国家最高级奖励的情况。他的“两个父亲”都是癌症,结果一个死了,一个活着,前者让姜泊选择职业,后者使姜泊确定了学术研究的方向。这个职业和方向,救了自己的岳父。
诚然,在姜的医疗生涯当中,因为他的这个选择而获救的远不止他的岳父,从死亡线上下来的人就有上百个。大肠癌在这里早期发现早期治愈了,也就活下来了。所以现在姜泊在各地巡回宣讲时,总强调癌症一定要早期发现,教育自己的医生、自己的病人,注重科普;到处推广先进的理念和业已掌握的与技术。更多的人在间接地受益。
“每当看到又有一个医院在专业杂志发表有关我这个领域的研究论文的时候,我总感到特别的欣慰。”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展望明天,姜泊感觉明天“应当是乐观的、美好的”。他表示:“我希望把中国大肠癌的早期发现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即从现在不到10%,在未来十年提高到30—50%。——那就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可能我这一辈子完成不了这个愿望;把死亡率从现在的60%、70%降低倒30%。——这是我的责任,我想在中国我应当做这件事情。我希望用我一点微薄的力量推动中国肠病和大肠癌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最重要的就是落实到一点:能够让中国大肠癌病早期无症状期发现,最后得到充分的治愈。癌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早期发现。”
姜泊接着说:“另外我还有一个希望:大家不要对胃肠镜特别恐惧,它是发现早期癌症比较重要的工具。我现在在努力做这个工作,做所谓‘舒适内镜’的工作。 让患者获得一种舒适内镜的享受,非常高兴而不是很痛苦地接受检查。不要象现在一进内镜室:‘哇,不是人遭的罪啊’。让大家舒舒服服地接受检查。把它当作一个非常愉快的事情来做。
“现在我工作的重点不能完全放在‘抓奖’上,而是要多做一些实事。50岁的人啦,得多做些实事了。”姜泊感慨。
文章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忽然莫名地、不经意地竟想起了姜泊的母亲,一个以人为善的、也因为知之不多而有些神秘感的前辈医生。
我臆想着,在某个霞光阑珊的傍晚,当姜泊陪伴他年迈却精神矍铄的母亲,不期而然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时的情景。
姜泊的人生是有某些传奇色彩,或者,人生本来就是充满传奇的——这传奇并不一定要迂回曲折、大起大落的故事铺陈,也不须一会悲憾痛哭、一会喜极而泣的色彩涂抹。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每一个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相信持“剧烈”反对意见的不多。
只要你活着,只要你愿意,传奇就将继续。
(童少波 宁习源)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