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许学工,女,1950年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院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综合自然地理学专家。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7年入大学学习,获山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学士学位,河南大学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
1993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7-1998年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作访问学者。
学术兼职:
1.全国高等院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2.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GIS专业委员会委员。
3.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4.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
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与区域开发、自然保护与环境管理、以及专题地图等。
研究的重点区域——渤海西部海岸带,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和煤炭运输港口所在地,集中了重要的钢铁基地、制造业基地、石油基地、盐业基地、重化工基地。密集而增长迅速的高强度开发建设,使海岸带的景观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导致了诸多环境问题。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2008年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渤海西部海岸带高强度开发的环境变化影响与多功能持续发展”。
2.主持、参与了多个三角洲和海岸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部委、省市和国际合作项目。
科研成果:
1.许学工及其团队发现“1989年到2012年,渤海湾各区县的开发强度保持加速增长,沿海景观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大量耕地和未利用地转变为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填海造陆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从根本上改变了自然海岸线的景观格局,打破了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造成不可逆的破坏。研究数据显示,渤海湾沿岸生态服务功能总量在递减,局部地区有增加,高强度开发对陆域和近海造成了严重污染,海岸工程的大规模兴建,影响到海水动力作用,也使海岸工程本身面临更大的侵蚀风险。”
2.许学工研究团队提出了《关于高强度开发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其中包括:调整滨海地区产业结构和开发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园区和绿色产业园区;集约开发,审慎填海;资源调控,环境治理;海平面上升风险防范和适应性管理以及陆海统筹等多层面建议。这些建议,同样适用于整个环渤海地区,对其他高强度开发的海岸带也有参考价值。如果建议能够被政府部门所采纳,将对我国从“海洋大国”转型为“海洋强国”的进程大有裨益。
1.《自然科学是什么?地理学是什么》王恩涌;许学工著 2008-05-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2.《加拿大的自然保护区 管理》许学工著 2000-12-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发表论文:
1 天津海堤堤顶高程安全设计 段晓峰; 许学工; 张建立; 李响; 刘克修 第二届中国沿海地区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11-29
2 滨州沿海地区贝壳堤的退化与保护 段晓峰; 许学工 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 2012-07-23
3 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 周鑫; 许学工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6届年会暨金丝峡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11-10-22
4 基于集中度与集中期的黄河上游径流年内分配特征 马宗文; 许学工 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 2011-07-16
5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deltaic development of the Mississippi and Yellow Rivers Timothy Rosen; 许学工; 胥毅军 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 2011-07-16
6 天津滨海地区海平面上升的风险评估 段晓峰; 许学工 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 2011-07-01
7 海岸带环境规划中保护与利用的协调——以山东无棣为例 段晓峰; 许学工 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 2010-05-05
8 海岸带海陆交互作用(LOICZ)的新动向和国内研究进展 朱高儒; 许学工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 2009-10-17
9 现代自然地理学研究论题的拓展——以海岸带研究为例 许学工; 段晓峰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 2009-10-17
10 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谢正磊; 许学工; 段晓峰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 2009-10-17
11 京郊绿色空间开展生态旅游的复合功能探讨——以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百花山-白草畔园区为例 许诺安; 张茵; 许学工 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建设——旅游地学论文集第十六集 2009-10-12
12 自然保护区的合作与网络联系——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许学工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 2008-12-01
13 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市场特征研究——以四川九寨沟为例 颜磊; 许学工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3届年会暨二连恐龙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2008-09-11
14 北京市域绿色空间变化研究 陈默; 许学工 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8-07-01
15 自然保护区的合作与网络联系——构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合作框架 许学工 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7-11-01
16 首都绿色空间格局的构建 许学工; 孙强; 段晓峰 《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 2006-08-01
17 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及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县为例 孙海清; 许学工 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6-08-01
18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研究——以北京市城近郊区为例 段晓峰; 许学工 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 2006-08-01
19 威海城市用地密度变化分析 王文博; 许学工 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6-08-01
20 旅游景区信息服务系统构建探讨——以山东滕州湿地红荷生态旅游区为例 彭慧芳; 许学工 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2005-06-30
21 青藏高原地区在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李海涛; 许学工 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国家地质公园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20届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06-01
22 烟台市快速城市化的土地资源冲突及协同管理 彭慧芳; 许学工 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4-12-01
23 天山北坡三工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李海涛; 许学工 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 2003-10-01
24 喜马拉雅山南坡吉隆藏布高山峡谷景观与生态旅游开发 刘文政; 王德刚; 许学工 全国第18届旅游地学年会暨广西贺州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2003-09-18
25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变化与生态建设 许学工 黄河河口问题及治理对策研讨会专家论坛文集 2003-03-01
26 试论创新型地理学人才的培养 许学工 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2-11-01
27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生产结构优化——以黄河三角洲“台田—鱼塘”开发的效应为例 许学工; 何煜; 刘燕花; 林辉平 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2-08-01
28 地质公园及其旅游开发建议 后立胜; 许学工 全国第16届旅游地学年会暨漳州地区火山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2001-11-03
29 GIS在旅游制图中的应用——以长江三峡黄牛岩生态风景旅游区生态旅游功能类型图和绿化规划图的编制为例 林辉平; 许学工; 邬恩 全国第15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镇江市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2000-05-23
30 生态旅游——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一世纪的希望 张茵; 许学工 全国第14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长白山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1999-07-27
31 产业园林研究案例——汕头经济特区礐石天坛花园总体规划 陈传康; 许学工; 李蕾蕾; 俞孔坚; 牟光蓉 区域旅游开发研究 1992-06-01
32 黄河三角洲(东营市)高效生态渔业综合效益评估 周鑫; 许学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20
33 自然地理学的大数据研究 马振刚; 李黎黎; 许学工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05-15
34 中国重要海岛县产业结构升级过程比较研究 周杏雨; 许学工 生态经济 2015-03-01
35 基于海平面上升的辽东湾绥中海岸侵蚀危险度评估 包春霞; 文世勇; 徐丽芬; 吴彤; 赵冬至; 黄凤荣; 许学工 灾害学 2015-01-20
36 平原城市土地利用与河流污染关系分析——以天津市滨海地区为例 优先出版 孟祥巍; 许学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1-24 18:09
37 基于长期验潮数据的海平面预测方法与案例应用 优先出版 段晓峰; 许学工; 陈满春; 李响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1-05 10:04
38 天津沿海地区地面沉降及其影响因素 优先出版 段晓峰; 许学工; 王若柏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1-05 10:17
39 东营市典型高效生态渔业模式 优先出版 周鑫; 许学工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4-05-12 15:13
40 平原城市河流面源污染研究范围及方法的选择与效果比较 孟祥巍; 许学工 生态环境学报 2014-01-18
41 渤海湾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关联因子分析 朱高儒; 许学工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3-10-15
42 中国地理课程系统工程建设与展望 王静爱; 王卫; 陆骏; 赵媛; 许学工; 左伟; 满都呼; 楚新正; 苏荺; 常晟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9-30
43 沧州市产业结构分析与区域发展战略 周鑫; 许学工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2-11-15
44 基于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修订方法——以渤海湾沿岸为例 徐丽芬; 许学工; 罗涛; 朱高儒; 马宗文 地理研究 2012-10-15
45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植物与土壤因子关系及生态位分析 马宗文; 谢正磊; 段晓峰; 周鑫; Timothy R.ROSEN; 许学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9-20
46 渤海湾西北岸1974~2010年逐年填海造陆进程分析 朱高儒; 许学工 地理科学 2012-08-15
47 环渤海五省市生态风险评价 卢亚灵; 徐丽芬; 马宗文; 颜磊; 许学工 生态学杂志 2012-01-15
48 关于有序填海的思路与方法 朱高儒; 许学工 生态环境学报 2011-12-18
49 中国自然灾害生态风险评价 优先出版 许学工; 颜磊; 徐丽芬; 卢亚灵; 马禄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8-20 15:00
50 自然地理学方法研究与学科发展 李双成; 许学工; 蔡运龙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1-07-15
51 环渤海地区NDVI拟合方法比较及其影响因素 马宗文; 许学工; 卢亚灵 生态学杂志 2011-07-15
52 中国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分析 优先出版 马禄义; 许学工; 徐丽芬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7-08 17:57
53 美国长期生态研究计划三十年:特点、效果与启示——以弗吉尼亚海岸带保护区为例 朱高儒; John H.PORTER; 许学工 应用生态学报 2011-06-15
54 填海造陆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朱高儒; 许学工 生态环境学报 2011-04-18
55 土地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方法 马宗文; 许学工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1-03-15
56 陆地表层系统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方法 徐丽芬; 许学工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1-01-15
57 基于自然灾害的北京幅综合生态风险评价 徐丽芬; 许学工; 卢亚灵; 颜磊; 马禄义 生态环境学报 2010-11-18
58 高校“中国地理”教学质量提升与发展——纪念全国高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成立30周年 王静爱; 王卫; 陆骏; 赵媛; 许学工; 左伟; 满都呼; 李玲琴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9-15
59 基于气象灾害的青岛市域生态风险评价 马禄义; 许学工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10-08-20
60 基于物元可拓法和偏好熵权的饮用水源水质评价——以天津市大港区为例 马禄义; 李加军; 孙宝年; 许学工; 杨树元; 段晓峰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08-15
61 熵权属性识别模型在水质动态评价中的应用 段晓峰; 孙宝年; 李加军; 许学工; 杨树元; 谢正磊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0-04-25
62 北京市域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的相对评估 崔朝伟; 许学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20
63 山东省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段晓峰; 许学工 地理科学进展 2010-03-15
64 生态风险与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及前景 卢亚灵; 许学工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0-02-25
65 环渤海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空间自相关分析 卢亚灵; 颜磊; 许学工 资源科学 2010-02-15
66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颜磊; 许学工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02-10
67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河北省近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 马禄义; 许学工 生态环境学报 2010-01-18
68 美国海岸带管理和环境评估的框架及启示 许学工; 许诺安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01-15
69 北京市域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的相对评估 崔朝伟; 许学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2009-12-30
70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客源市场的空间特征与潜力研究 许诺安; 颜磊; 许学工 旅游论坛 2009-12-15
71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益的地区差异评估 段晓峰; 许学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1-20
72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近今进展与前瞻 许学工; 李双成; 蔡运龙 地理学报 2009-09-15
73 北京市绿色空间变化研究 陈默; 许学工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7-20
74 北京市绿色空间变化研究 陈默; 许学工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07-15
75 北京市域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颜磊; 许学工; 谢正磊; 李海龙 生态学报 2009-06-15
76 基于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的教学团队功能与发展 王静爱; 王卫; 陆骏; 赵媛; 许学工; 左伟; 满都呼; 殷红梅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15
77 九寨沟世界遗产地旅游流时间特征分析 颜磊; 许学工; 章小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20
78 自然保护区的合作与网络联系——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许学工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08-12-31
79 《中国地理图集》制图设计与编制 左伟; 王静爱; 王卫; 许学工; 赵媛; 周清; 贾慧聪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12-15
80 震后重建中的自然遗产保护——以都江堰市为例 许学工; 颜磊; 许诺安 生态学报 2008-12-15
81 海平面上升的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 段晓峰; 许学工 海洋湖沼通报 2008-12-15
82 基于GIS的北京山区优势林分生态位分析 段晓峰; 许学工 地理科学 2008-10-15
83 北京耕保底线测算和“等效面积”耕保机制 王文博; 许学工; 蔡运龙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08-15
84 北京绿色空间梯度分析及适应性管理研究 孙海清; 许学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7-20
85 基于Patch-Dynamics模式的土地覆被变化预测——以北京市为例 谢正磊; 许学工; 孙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20
86 城市绿色空间规划与设计——首尔的经验及其对北京的启示 孙强; 许学工; 段晓峰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1-01
87 基于非线性理论的绿色空间和建设用地竞争关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谢正磊; 许学工 水土保持研究 2007-12-15
88 北京市农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崔朝伟; 许学工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7-10-15
89 北京绿色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孙海清; 许学工 地理科学进展 2007-09-15
90 北京城近郊区园林绿地多目标规划 段晓峰; 许学工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7-06-20
91 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分析 李海涛; 许学工; 肖笃宁 干旱区研究 2007-05-15
92 “恢复美国的河口”的启迪 许学工; Gaboury Benoit; 崔朝伟 人民珠江 2007-01-25
9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自然资本研究 段晓峰; 许学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11-30
94 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以山东省为例 段晓峰; 许学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11-20
95 国际碳减排活动中的利益博弈和中国策略的思考 李海涛; 许学工; 刘文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9-30
96 沿海防潮堤坝对风暴潮危害的减灾效益研究 段晓峰; 许学工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06-09-15
97 海岸带快速城市化的土地资源冲突与协调——以山东半岛为例 许学工; 彭慧芳; 徐勤政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7-20
98 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以山东省为例 段晓峰; 许学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2006-06-30
99 黄河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性的能值分析 段晓峰; 许学工 地理科学进展 2006-01-30
100 湿地状态对石油污染和植物长势影响的模拟研究 许学工; ShawL.Yu; 张枝焕; 杜巧玲; 后立胜; 林辉平; 王道军; 甄晓玥; 刘文政; 张清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1-20
101 部分国家碳减排方案及其基本依据 彭慧芳; 许学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10-30
102 武威绿洲水资源利用分析 李海涛; 许学工; 肖笃宁 水土保持研究 2005-08-30
103 喀斯特地区旅游开发的自然景观保护——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 孙强; 许学工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07-30
104 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资本价值——以阜康市天山北坡中段森林区生态系统为例 李海涛; 许学工; 肖笃宁 生态学报 2005-06-25
105 天山北坡中段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 李海涛; 许学工; 肖笃宁 生态学杂志 2005-05-30
106 黑河中下游绿洲生态安全变化分析 杜巧玲; 许学工; 李海涛; 彭慧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20
107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适宜方案的选择 彭慧芳; 许学工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5-01-28
108 黑河中下游绿洲生态安全评价 杜巧玲; 许学工; 刘文政 生态学报 2004-09-25
109 经济层面和技术层面的碳减排研究 后立胜; 许学工; 彭慧芳; 姚新 地理科学进展 2004-03-30
110 国家地质公园的内涵及其价值特征 后立胜; 许学工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2004-02-29
111 山东半岛海岸带资源开发方面三个问题的思考 高林宇; 韩慕康; 许学工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4-02-29
112 平原水库对周边地下水及土壤的影响——以黄河三角洲耿井水库为例 许学工; 郭洪海; 彭慧芳 中国环境科学 2004-02-20
113 国家地质公园及其旅游开发 后立胜; 许学工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10-30
114 数字摄影测量与陆地卫星遥感研究海岸动态变化 黄海军; 许学工 海洋科学集刊 2003-06-15
115 地表水环境质量灰关联评价方法探讨 肖晓柏; 许学工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3-05-28
116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探 张茵; 许学工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01-30
117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杜巧玲; 后立胜; 许学工 水土保持研究 2002-09-30
118 晋陕甘宁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比较研究 后立胜; 许学工; 杜巧玲 水土保持研究 2002-09-30
119 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划 许学工; 后立胜; 林辉平 地理学报 2002-07-23
120 海岸带遥感资源调查的计算机解译方法探讨 李柏良; 许学工; 林辉平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06-05
121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质量变化 许学工; 陈晓玲; 郭洪海; 林辉平 地理学报 2001-11-23
122 加拿大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启迪 许学工 生物多样性 2001-08-21
123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付在毅; 许学工 地球科学进展 2001-04-15
124 黄河、辽河三角洲农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许学工; 林辉平; 后立胜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1-03-30
125 辽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付在毅; 许学工; 林辉平; 王宪礼 生态学报 2001-03-25
126 密西西比河流域治理的措施及启示 后立胜; 许学工 人民黄河 2001-01-30
127 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许学工; 林辉平; 付在毅; 布仁仓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1-20
128 加拿大的保护区系统 许学工 生态学杂志 2000-12-11
129 加拿大自然保护区的两种建立模式 许学工 环境保护 2000-11-25
130 黄河三角洲土壤(潮土)石油类含量对小麦的影响研究 韩言柱; 王立成; 许学工; 田凌云; 胡乃升; 孙洪涛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0-11-18
131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及其保护的初步研究 韩言柱; 田凌云; 许学工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0-05-18
132 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的环境经济损益研究 韩言柱; 许学工; 田凌云 农业环境保护 2000-04-20
133 黄河三角洲的适用生态农业模式及农业地域结构探讨 许学工 地理科学 2000-02-29
134 黄河三角洲土地结构分析 许学工 地理学报 1997-01-23
135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评估和预警研究 许学工 生态学报 1996-09-30
136 发挥湘中区位优势,建设资江(冷水江)地级市 陈传康; 许学工 经济地理 1996-09-30
137 白沙湾海滨风景旅游区按规划进行调整建设 陈传康; 许学工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5-05-23
138 黄河三角洲的环境资源系统结构 许学工 自然资源学报 1995-01-20
139 黄河三角洲地域结构与综合开发 许学工 地理研究 1994-03-25
140 《渤海西南岸环境演变卫星监测及预测研究》通过部级鉴定 许学工 遥感信息 1992-12-30
141 黄河口区域演变的预测研究 郭永盛; 许学工; 范兆木; 吴培红; 朱小鸽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2-06-29
142 黄河三角洲土地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许学工 自然资源学报 1992-04-01
143 黄河三角洲农牧业生产潜力 许学工 地理学报 1991-05-01
144 自然保护区的合作与网络联系——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许学工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08-12-31
145 数字摄影测量与陆地卫星遥感研究海岸动态变化 黄海军; 许学工 海洋科学集刊 2003-06-15
资料更新中……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许学工教授来烟台海岸带所进行学术交流
2013年7月11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许学工教授应邀到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
许学工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与区域开发、自然保护与环境管理、三角洲与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等,在海岸带资源保护与管理研究方面经验丰富。
来访期间,许学工教授做了题为“海岸带土地变化、环境效应及海平面上升的风险评价”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渤海湾西部海岸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围填海演进特征及其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和海平面上升风险评价中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渤海西部海岸带高强度开发的环境变化影响与多功能持续发展”的内容。许教授的报告图文并茂,系统、深入,对海岸带所在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开展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和灾害风险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所海岸带信息集成与综合管理实验室邢前国副主任及其实验室各学科组组长向许教授简要介绍了近期工作进展和下一步工作任务,并就感兴趣的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海岸带流域环境管理、海平面上升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研究所其他相关科研人员与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并就有关学术研究进行了深入、热烈地探讨。
来源: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海岸带上的探索者
——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许学工
许学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学毕业后曾在生产建设兵团和工厂工作,1977级入大学学习,获山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学士学位,河南大学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曾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作访问学者,在美国耶鲁大学作高级研究学者/访问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与区域开发、自然保护与环境管理,对三角洲和海岸带进行连续研究,探索环境变化及人地系统的互动效应。兼任全国高等院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黄河分会委员、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从鱼盐之利到舟楫之便,从耕海牧渔到填海造陆,雄踞在太平洋西岸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是海洋文明的探索者与受益者。然而,正如600多年前郑和告诫世人的那样“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随着沿海地区开发强度持续加大,海岸带及近岸海洋生态系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这一次,发出预警信息的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许学工。过度的填海造地、无序的港口布局、疏于管理的滨海旅游、大量排放的陆源污染物……都是她认为亟待攻克的问题。
结缘“前沿地带”
40多年以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将许学工送到了位于黄河口的生产建设兵团。正是这段生活经历,滋养了她对黄河三角洲的兴趣,恢复高考后,许学工进入了地理系,逐渐走上了针对性研究的道路,她的硕士和博士论文都在研究黄河三角洲,后来扩展到海岸带:“三角洲是海岸带的一部分,这些年中,我自己主持的项目,多是围绕环渤海区域进行的。”
国际上公认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世纪初,我们就已迎来了“海洋工业文明”的曙光。沉睡在广阔海洋中的资源,犹如一个诱人的宝藏,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构想,海岸带正是我们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前沿地带。但另一方面,海岸带作为地球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最频繁、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对环境变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生态环境也极为脆弱。近年来,虽然针对海岸与近海海域进行保护的呼声不断,但中国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依然严峻,部分海域生物多样性仍在减少,滨海湿地生态功能时刻面临着大量永久性丧失的威胁。
许学工研究的重点区域——渤海西部海岸带,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和煤炭运输港口所在地,集中了重要的钢铁基地、制造业基地、石油基地、盐业基地、重化工基地。密集而增长迅速的高强度开发建设,使海岸带的景观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导致了诸多环境问题。2008年许学工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渤海西部海岸带高强度开发的环境变化影响与多功能持续发展”,她希望能以渤海西岸为例,研究海岸带在陆、海相互作用中,在人类活动强度开发和受全球变化影响的双重压力下所出现的环境问题,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好风善借力
在牵头“渤海西部海岸带高强度开发的环境变化影响与多功能持续发展”项目之前,许学工还主持、参与了多个三角洲和海岸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部委、省市和国际合作项目。多年来在北京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的科研经历,让她对相关国际核心计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介绍说:“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化关键在于地球系统中界面过程的综合研究,资源环境问题的突破往往也选在地球系统的界面上。而海岸带就是地球系统中陆地、大气、海洋系统的界面,因此‘国际地圈和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都把‘海岸带的陆-海相互作用’(LOICZ)列为核心计划之一,今年1月LOICZ又成为未来地球(Future Earth)的核心计划之一。在环境变化背景下进行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的适应性调控研究,能够与国际科学研究核心计划密切结合,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可以为其他高强度开发的海岸带提供参考。”
为了保证重点项目顺利进行,北京大学作为主持单位,联络了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两家合作单位,有景观生态专家肖笃宁研究员、海平面专家陈满春研究员和一批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加盟,项目还聘请海洋海岸带专家韩慕康教授和人文地理专家王恩涌教授作为顾问,组建了一支优势互补的团队,分为综合自然地理组(许学工、段晓峰、朱高儒等)、经济地理组(曹广忠等)、景观生态组(肖笃宁、李小玉、冷文芳等)、环境组(卢晓霞、刘燕花、张辉等)、海洋物理和海洋生物组(陈满春、李响、王素凤等)。用许学工的话来说是“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全面。”
项目启动之后,多个单位协作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了。各个单位、各个专题分散调研后,进行了集中的联合考察,对天津市及滨海新区、唐山市及曹妃甸新区、秦皇岛市及黄金海岸保护区进行野外考察和访问座谈。联合考察过程中,项目组各单位、不同专业之间进一步加强交流,并避免了重复性的收集资料工作。之后,各研究组又通过采样化验、定位和半定位监测、遥感解译、模型模拟等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组织了4次工作交流会,团队齐心协力,配合十分默契,通过分工负责与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经过研究,许学工及其团队发现“1989年到2012年,渤海湾各区县的开发强度保持加速增长,沿海景观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大量耕地和未利用地转变为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填海造陆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从根本上改变了自然海岸线的景观格局,打破了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造成不可逆的破坏。研究数据显示,渤海湾沿岸生态服务功能总量在递减,局部地区有增加,高强度开发对陆域和近海造成了严重污染,海岸工程的大规模兴建,影响到海水动力作用,也使海岸工程本身面临更大的侵蚀风险。”
“困难当然存在,克服它就好”
2013年,基于对渤海西部海岸带的缜密研究,许学工研究团队提出了《关于高强度开发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其中包括:调整滨海地区产业结构和开发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园区和绿色产业园区;集约开发,审慎填海;资源调控,环境治理;海平面上升风险防范和适应性管理以及陆海统筹等多层面建议。这些建议,同样适用于整个环渤海地区,对其他高强度开发的海岸带也有参考价值。如果建议能够被政府部门所采纳,将对我国从“海洋大国”转型为“海洋强国”的进程大有裨益。
而当记者面对沉甸甸的学术成果问及许学工在科研中的难题时,她却爽朗地笑了,“困难当然存在,克服它就好”。记者问她野外工作是否太辛苦,她说“人们常常觉得我们在野外有多辛苦,其实我们学地理的、包括学生,都觉得这是很平常的事情。虽然现在有了许多先进的仪器手段,但不能完全替代实地调研。我喜欢跑野外,大家在野外虽然辛苦也很快活”。上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结题后,许学工和她的研究组又在研究一个新的面上项目《海岸带陆海一体统筹开发及适应性调控——以环渤海为例》,对蓝色国土的关注、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吸引着他们在不断地探索。
曾经有人说,郑和之后的世界海洋,鲜见中国人的身影。而当“海洋强国”和“中国梦”紧紧连结在一起时,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科技与海洋军事一样,成为了我们华丽转身必不可少的“硬件”要素。正是有许学工他们这样的探索者,我们才如此笃定“中国的海洋开发正走在可持续发展的中兴路上”。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5年第7期
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简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免责声明:
1、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的大型云平台,平台主要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科技创新人物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实现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暨“互联网+”科技创新人物开放共享平台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都是采用计算机手段与相关数据库信息自动匹配提取数据生成,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发现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4、如果发现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提供的内容有误或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向本站反馈,网站编辑部邮箱:kjcxac@126.com。
5、中国科技创新人物云平台建设中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难于确认不可避免产生错误。因此,平台信息仅供参考,对于使用平台信息而引起的任何争议,平台概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