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王军成,男,1953年生,山东省招远人,曾任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所长,现任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山东省科学院调研员,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海洋资料浮标专家。“人类自然与生态安全国际科学院”终身院士。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获学士学位。
现任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及社会任职:
1、《海洋技术》编委。
2、中国海洋学会理事。
主讲课程:
资料更新中……
培养研究生情况:
指导培养了博士后1名、博士11名、硕士22名顺利毕业。
研究方向:
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理论研究及技术创新,重点开展适合于不同海洋环境的浮标动力模型,移动平台风速风向精确化测量技术,船基高分辨率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技术,海洋水声探测技术。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要从事大型海洋资料浮标和各种海洋仪器设备的研制,主持了我国近十年来海上工作的各种型号的海洋资料浮标系统的研制、改型及技术保障工作。解决了我国资料浮标长期可靠工作难题。先后主持完成5项国家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课题,获得1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作为海洋监测技术领域专家,其成果支撑了我国“国家海洋资料浮标监测网”及“国家海洋气象网”的业务运行。
863计划2004年第二批新立项课题:信息领域领域
2004AA604070 大型海洋环境多层监测浮标关键技术 山东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王军成 国拨经费100万元
863计划2004年第三批新立项课题:资源环境领域
2004AA639630 海洋水质污染综合监测系统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王军成 国拨经费70万元。
科研成果:
取得了多项成果奖励: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
1. 《Ⅱ型资料浮标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FZF2-2型海洋资料浮标系统》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学院和山东省科委评审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3. 《LWJ1-1型商用展示柜微机温度巡检系统》获山东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4. 《FZF2-3型海洋资料浮标系统》分别获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和山东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5. 《LWJ1-2型冰箱综合性能检测系统》获山东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6. 《FZF3-1型海洋资料浮标系统》获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二等奖。
7. 《船用测波仪》获机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8. 《全浮式水下目标监测系统》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船舶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9. 《水下潜标探测系统》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
出版专著:
1.《中国海洋资料浮标》王军成 海洋出版社 2001-01-01
2.《海洋资料浮标原理与工程》 王军成 海洋出版社 2013-12-01
代表性论文:
1 基于物理属性的虚拟装配过程 郑轶; 宁汝新; 王军成 机械工程学报 2008-07-15
2 热红外图像的提取及对比度增强处理技术的研究 徐克宝; 朱苹; 王军成; 宗贵聪; 由斌甲; 姜洪广 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 2008-06-01
3 一种小型无线风速仪的设计与实现 宋洁茹; 王军成 微计算机信息 2008-03-15
4 自学习式GPS车辆自主导航仪的研究 徐克宝; 王军成; 曾庆良; 高丽丽; 李小波; 孟秀芝 仪器仪表学报 2007-02-28
5 一种高灵敏度自主采样式热释电传感器的研究 徐克宝; 曹建; 亓学广; 高丽丽; 王军成 仪器仪表学报 2006-12-30
6 发展海洋监测高新技术振兴海洋仪器行业 王军成; 刘岩 山东科学 2006-10-30
7 用三维MEMS力学量传感器对涌浪微观形态测量的研究 徐克宝; 王军成; 陈广庆; 高丽丽; 李小波 传感技术学报 2006-05-30
8 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 发展海洋战略高技术 王军成; 曹恒永 科学与管理 2005-06-30
9 船基激光法波浪测量仪器的研究 王军成; 侯广利; 刘岩; 蒋慧略 海洋技术 2004-12-15
10 俄罗斯中央水文仪器所科技考察侧记 王军成; 张喜验; 曹恒永 科学与管理 2000-12-15
11 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的发展 王军成 山东科学 1999-12-25
12 依靠技术创新 促进海仪发展 王军成 科学与管理 1999-10-15
13 把握院所改制方向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张萌 ; 王乃静; 李琥; 黄涛; 王军成 科学与管理 1999-06-15
14 FZF2-3型海洋资料浮标系统研制 王军成; 纪宝存 海洋技术 1998-06-10
15 国内外海洋资料浮标技术现状与发展 王军成 海洋技术 1998-03-10
荣誉奖励:
曾获得多次荣誉奖励,其中获山东省科学院奖励多次,三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两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一次荣立"一等功",三次荣立"二等功",三次荣立"三等功",两次荣获"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誉奖励,一次获国家计委、科委颁发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荣誉奖。
1、201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
2、2002年获“青岛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
3、2002年获“青岛市百名优秀引进人才”。
4、2002年获“山东省十佳优秀专业技术人员。
5、2003年当选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6、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7、2007年选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8、获“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
9、获“国际科学成就评定委员会《金色弗尔图娜》荣誉证书”。
10、获“《人格、荣誉劳动》英雄勋章”。
11、获“俄罗斯社会生态保护“圣坦卡勋章”。
12、获乌克兰科学院“骑士勋章”。
王军成研究员获山东省科技最高奖
省委书记姜异康为王军成研究员颁奖
2015年1月22日上午,省委、省政府在济南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为我省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王军成研究员获得2014年省科学技术最高奖,成为该奖项自设立以来第20位获奖者。省委书记姜异康出席会议并为王军成研究员颁奖。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讲话。 王军成代表获奖人员作了发言。他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他个人和团队的肯定,更是对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巨大鼓励。海洋监测是认识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其技术及装备的研究水平关系到我省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利益。
自七五攻关开始,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发团队历经四个五年计划及产品标准化定型研究,研制了不同型号的系列浮标及传感器,构建了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体系,形成了系列海洋监测技术规范与国家标准,开发了海洋资料浮标系列化装备,引领了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技术发展方向,其综合技术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近海海洋资料浮标监测网的建设,100余套国产化浮标分布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各海区,每天向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气象局及其他科研机构提供近三万组气象水文数据,为我国海洋环境预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渔业生产、海上军事活动、海洋科学研究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撑。王军成表示,要以这次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为契机,化荣誉为动力,敢于担当,勇于超越,锲而不舍,遵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为推进我省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经济文化强省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锚定于海钟情蔚蓝
——记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王军成研究员
在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海洋正成为人类繁衍发展的生命线。海洋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是维系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基地。正因如此,加速发展海洋资料观测的新技术、新方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凭着对这一片蔚蓝的一腔热爱,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王军成研究员从事海洋监测技术与装备研究30余年,主要致力于海洋环境监测装备“海洋资料浮标系统”的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先后主持完成5项国家科研项目、10多项省部级课题,获得1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成果得到广泛应用,支撑着国家“海洋资料浮标监测网”及“海洋气象网”的业务运行,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权益维护作出突出贡献,是“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者。
将心血锚定海洋浮标研究
海洋浮标是以锚定在海上的观测浮标为主体组成的海洋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站。它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可靠收集海洋环境资料能力,能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自动发送,是现代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主体,对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环境开发、国防安全有特殊意义。
我国海洋浮标的研制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研制的只是原理样机。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几家科研单位开始海洋资料浮标攻关,最终只有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做成了较为成熟的产品。1989年,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制的第一台海洋浮标在北海投运。
当时我国研究海洋浮标的条件很艰难,但王军成认定浮标这个研究方向是未来深入了解海洋资源环境的大势所趋,一直坚持下来。坚持的过程漫长而又煎熬,或许正因如此,方显出敢为人先精神的珍贵。
从80年代开始,作为海洋资料浮标工程研究的开拓者,王军成主持了我国各种型号的浮标的研制,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和突破,建立了“海洋动力环境浮标监测技术理论”,推动我国浮标技术不断发展。
“七五”期间,他们攻克了浮标系统在恶劣海洋环境下生存及获取基本测量要素的技术难点,初步建立起浮标技术体系。“八五”和“九五”期间,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卫星传输、能源供给、数据测量准确度的难点,提高了浮标系统的性能,进一步提高完善了浮标技术体系。“十五”期间,他主持国家863计划“大浮标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创新研究,取得了四个方面技术突破:根据冗余设计理念,提出浮标数据采集双机并行控制技术,解决了浮标在恶劣环境下长期业务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关键技术;突破大浮标拼装式设计技术,解决了深远海大浮标的快捷装配及运输难题;依据浮标随波特性,设计数字积分测波技术,解决浮标波向测量难题;采用链缆混合设计及水下耐压浮球成型新工艺,解决了深远海浮标锚系安全关键技术。通过上述一系列创新,全面提升浮标技术性能,构建了国家大浮标技术体系。
王军成和他的团队不仅在技术上获得突破,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建树颇丰。他通过对海洋监测浮标动力学、运动学分析研究及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建立了“海洋动力环境浮标监测技术理论”,通过对浮标在不同海域适用性的分析,指导了不同形式、结构和尺寸的浮标设计,实现浮标系列化;通过对浮标体随波特性的分析,解决了不同载体波浪测量的反演、修正问题;通过对海上载体表面干扰风场特性的分析,解决了局部干扰风场准确测量的技术难题;通过对水下载体结构动力学的分析,解决了载体的姿态及锚系设计问题。
历经四个五年计划及863产品标准化定型研究,“大型海洋资料浮标系统”成为我国自主创新产品,综合技术性能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坚持的价值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长时间的耕耘,终于见到了硕果累累。至今,他们研制的第一台浮标仍在运行,只是随着技术进步、产品完善,“心脏换了”。
他们研制的海洋资料浮标先后三次获得国家奖励,代表着我国该领域的最高水平和最佳业绩: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国的表征浮标突破了海上生存关键技术,能够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下正常运行(MTBF>2160h),实现了基本海洋数据的监测;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表征浮标经过“八五”“九五”持续技术创新,测量准确度、可靠性进一步提高(MTBF>8640h),实现卫星可靠传输等技术;2009年获“国家自主创新产品”奖,表征浮标进入高科技产品应用时代(MTBF>20000h),国家大浮标技术体系建成。三次国家奖励,见证了我国浮标技术发展的时代进程,也是海洋监测技术与装备领域中仅有的三次国家奖。
在实现建设国家海洋资料浮标网目标的征程中,王军成几十年如一日奋力拼搏在科研一线,凭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始终牢牢把握大型海洋资料浮标系统研究方向,锲而不舍地迈向使大型海洋资料浮标系统能够业务化运行的目标,不断采用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并吸取国内外成功的新经验和新成果,终于成功建立我国大型海洋资料浮标技术体系,并以大型海洋资料浮标系统为支柱成功建设成我国海洋资料浮标网,实现了我国可业务化运行的大型海洋资料浮标系统及海洋浮标监测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突破。主持完成的在海洋资料浮标系统,解决了资料浮标系统长期稳定可靠工作问题,使我国的资料浮标综合技术性能日趋完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了我国资料浮标网业务化运行的需求,成为国家海洋局、中央气象局主要订购产品。
近几年王军成带领团队研制生产的各种型号浮标上百套,其中装备了国家海洋局“海洋资料浮标网”43套,装备中国气象局“海洋气象网”27套,其他涉海单位32套,研制的浮标以可靠性高、监测参数多、技术先进等优势,成为我国海洋监测体系的支柱。目前我国全部在位运行的大浮标共46套,100%由其团队提供,支撑了我国海洋监测浮标网的业务化运行。
海洋资料浮标网的运行,推进了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根据《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我国海洋灾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十年间降低了近200亿元,其中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浮标每天向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气象局提供29360个气象数据,为海洋灾害预报预警提供了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实时数据。近5年,对进入我国的台风实现了浮标的海上提前监测,为我国近海减灾防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除上述外,他和他的团队还为国家涉海工程和科学研究研制了各种专业化浮标,如极地中心的北极海气耦合监测浮标、北京奥运会的帆船赛场监测浮标、中海油的南海深水区油田监测浮标、中科院海洋所的近海环境研究监测浮标等,满足了多元化、特殊化的海洋监测需求。
除提供一手的海洋资料外,特定海域浮标的布放,为海防安全和维护国家权益发挥重要作用。据悉,总参气象局已在相关海域布放不同用途浮标X套,海军在相关海域布放X套,国家海洋局在台湾海峡布放X套,钓鱼岛布放X套。这些浮标的投放,对于维护我国海洋主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依赖于浮标提供的水文气象资料,我国新兴海洋产业高速增长,海洋石油、海洋渔业、海洋工程、海洋能发电、海洋矿产开采等进行设计施工和作业,有了更加可靠的数据基础保证。如洋口港浮标为建港提供设计数据;中石油LNG浮标为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南海深水区浮标为我国深海石油勘探开采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浮标为海洋和大气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不断积累的浮标数据为研究海洋环流、温室效应、北极涛动等创造了良好条件。如布放于格陵兰海的海气耦合浮标在国际上属首次,提供了对该海域研究的新认识。
发展海洋立体监测, 打造优秀创新团队
王军成卓有成效地完成了海洋资料浮标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但是,他研究的脚步并未就此停下。
近年来,他瞄准国家在海洋监测技术领域的重大战略需要,将目光投向了面向未来的海洋立体监测技术研究上,主要开展了水下探测技术和船用气象测量系统研究。
水下探测技术是我国亟待发展的军民两用技术,王军成主持研发的“全浮式水下监测系统”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船舶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主持研究的国家“十一五”“十二五”863重点项目“水下探测系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2011年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
他带领团队研制的“舰船气象测量系统”成为我国海军舰船主要的气象测量装备,四次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为我国首艘航母研制装备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气象测量系统,突破了舰面风场准确测量的关键技术,提高了舰船气象要素实时数据的准确性,为舰载机起降及武器系统发挥效能提供了气象保障。
多年来王军成脚踏实地、执着追求、勇于创新,不仅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身,更培养出一支集科研、生产、技术保障为一体的坚强团队。在进行海洋资料浮标与海洋船舶气象仪等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每当遇到重大技术难题,即使面对大风大浪的恶劣海况和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也会亲自率领团队成员克服重重困难来到现场,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他的这种脚踏实地、执着追求、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深深感染了团队成员,培养出一支集科研、生产、技术保障为一体的坚强团队。该团队技术精湛、作风优良、服务质量高,在行内被广泛认可。以此团队为基础组建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创新团队”被评为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
在人才培养方面,王军成总能以丰富的人生阅历、严谨的治学精神感染学生,到大学、科研院所做海洋监测技术方面的讲座、座谈、报告50余场,组织完成100多个班次的海洋资料浮标方面的培训任务,培训业务骨干80余名,指导培养了博士后1名、博士11名、硕士22名顺利毕业。
“山东省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十佳)”、“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多次获山东省科学院荣誉奖励及立功,是国际生态保护研究院院士,获得过乌克兰科学院“骑士勋章”和俄罗斯社会生态保护“圣坦卡勋章”……一系列的奖励和荣誉,见证着王军成求真务实、不断进取、兢兢业业、奋力拼搏的工作业绩与工作实效,见证着国家对其科技事业成就的肯定,也见证着他在国内及国际科技界的影响。满载这些荣誉,王军成仍将继续在蔚蓝的大海上,书写一名研究者的新篇章。
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
王军成:海洋逐梦30年
■本报记者 唐凤
“我是一个山东人,从小就迷恋和向往大海的蔚蓝和广阔,希望能在海上做一番事业。”山东省科学院研究员王军成几乎将自己的全部职业生涯都贡献给了海洋事业,“我这辈子干了30年,研究了二十多年浮标,近十年正在研究潜标,只要能干成这两件事,为国家干成这两件大工程,我就可以退休了。”
虽然是地方科研院所,但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仪器装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海洋高技术领域成果产业化基地,其实力在国内海洋科研院所中位居前列。王军成作为研究所学术带头人,主要致力于海洋环境监测装备“海洋资料浮标系统”的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先后主持了我国三代大型海洋资料浮标系统的研制,实现了海洋资料浮标系列化装备,其研究成果支撑建设了我国海洋监测“海洋资料浮标网”及“海洋气象网”的业务运行,在我国海洋环境预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获得了“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称号的海洋资料浮标,是王军成几十年科研心血的代表。海洋浮标是以锚定在海上的观测浮标为主体组成的海洋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站,对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环境开发、国防安全有特殊意义。“目前,国家业务在位运行的海洋浮标90%以上都是我们造的,能为国家进行海洋监测是我们最自豪的。”王军成说。
摸索海洋浮标
跟海洋打了近一辈子交道的王军成,最初学的却是无线通信技术。王军成毕业时还属于计划分配阶段,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有很多条路,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军成却希望能在海上做一番事业。
“我毕业的时候,国家的海洋事业刚刚起步,海洋装备和海洋技术方面的研究几乎是零,无法满足国家应用的需求,但换个角度讲,它的前景也非常广阔。”王军成提到。而且,无线通信技术本身也与海洋装备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浮标、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都离不开通讯,无线电技术是海洋仪器研究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最初,王军成和同事遇到了不少困难。我国海洋浮标的研制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我们没有经验,对海洋几乎没有概念,大家都没有做过海洋仪器装备,资料也很缺乏。”
当时,国家开始意识到要重视海洋仪器研究,第一工业机械部、国家海洋局和海军联合组织启动海洋仪器大型研究,国务院也开始主持进行海洋仪器装备研究,组织大会战,但1年之后却停下来了。到上世纪70年代,国家开始重新重视科学,于是海洋仪器也再次被提上日程。王军成和单位的一些老同事,就开始摸索着研究海洋浮标。最终,1989年,仪表所研制的第一台海洋浮标在北海投运。
苦并自豪着
数十年的研究,落在纸上,可能只有寥寥几个字,但在现实中,这些文字的背后却有着让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例如,海上作业非常辛苦,王军成甚至还被迫跳过一次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浮标技术并不成熟,海洋装备需要大量海上试验检验其性能,可能设备三四个月就会出现故障,就需要进行检修,而检修需要及时,即便大风大浪也要硬着头皮出海。维修的时候,王军成需要从船上跳到海洋浮标上。
有一次,王军成记忆颇深,当时浪高1.5米,王军成和同事勉强可以作业,但整整维修了4个小时,身体已经到达极限,只能边呕吐边维修。而修完以后风浪越来越大,浪高达到2.5米,甚至3米,由于浮标和船摇晃碰撞剧烈,落差太大,他们无法从浮标再回到船上。于是,船长立刻要求他们跳海,套上救生圈跳海然后用绳子把他们拖到船上。“这种危险我们其实碰到好多次,我觉得自己非常万幸,工作这几十年还没发生过特别重大的事故,艰苦我们都已经适应了,而且,都是工作过程中必然承受的。”
而海洋浮标带给王军成的除了艰苦,更多的是自豪,海洋浮标分别于1993年和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999年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建国50周年成就展,2008年为在青岛举行的北京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提供气象保障,2012年我国第一次在北极布放大型海洋观测浮标,2013年我国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布放第一台浮标……
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当时比赛要求每十分钟就要把海上的气象变化传输到运动员佩戴的接收器上,运动员需要知道每分钟海上的风速和气压变化等信息。2007年,奥委会决定对浮标设备进行招标。最初,奥委会决定选择使用挪威生产的设备。设备到位后,进行海上试用,结果挪威的浮标运行半年就坏了两次,而且维修非常不便,难以及时处理,于是,奥委会随即决定征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浮标。最后,在多家竞争者中,王军成和他的设备脱颖而出。“2007年夏天我们把浮标布好,接下来半年一点故障都没有,2008年奥帆赛期间也顺利完成任务,质量非常过硬。比赛完以后,奥委会专门给我们发来感谢信,感谢我们保证了帆船比赛的顺利进行。”王军成感到十分自豪。
就这样风风雨雨30年,责任感支撑着王军成苦中作乐一路走来。“我从走上这条路开始就有一个强烈的责任感: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海洋技术必须先行。国家迫切需要这项事业,我从事海洋技术研究,就有责任来为国家解决一些问题。”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4-12-19 第5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