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朱晓晴,男,1957年生,安徽省安庆市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有机化学年轻学术带头人,有机负氢化学专家,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7-1981年就读于安庆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并获化学教育学学士学位。
1991-1996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并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6-1998年在南开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并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主要从事生物信使分子NO化学亲合势的测定和生物有机负氢化合物烟酰胺辅酶NADH反应机理研究。
1999年任南开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2000年起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
2001年起任南开大学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2012年起任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学术委员。
学术兼职及社会任职:
美国化学刊物JACS特约审稿人。
主讲课程:
本科生:《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合成》等课程,每年平均主讲课时超过72个。
培养研究生情况:
培养博士生30名,培养硕士生22名 。
研究方向:
生物物理有机化学、仿生绿色有机合成、分子器件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有机负氢源化合物设计合成与应用。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主持国家973课题1项,主持天津市自然科学重点基金1项,同时还参与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1. 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课题是“有机负氢转移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目的是要解决有机负氢转移反应中两大基础科学问题:一个是热力学问题,即建立世界上唯一的比较完整的有机负氢转移反应热力学数据库。人们利用我们建立的热力学数据库,就可以判断有机负氢转移反应方向、中间体和机理等;另一个是动力学问题,即建立一个普适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和有关的反应物动力学参数数据库。人们利用我们建立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和有关的反应物动力学参数,就可以估算有机负氢转移反应的速度。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烟酰胺辅酶等生物活性分子与高价金属氧配合物负氢转移反应各基元步骤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85万, 2015/1/1- 2018/12/31 。
3. 2007年后,课题组的中心课题和任务:“寻找Marcus电子转移理论原则性错误根源,建立新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
科研成果:
1. 推翻了Marcus电子转移理论(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所有实验证据,发现了Marcus电子转移理论原则性错误根源(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否定了化学反应中“反转区”存在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一个取代Marcus理论的新的动力学理论方程。
2. 测定了数千个具有代表性结构且在实践中常用的有机负氢离子供体及其可能的氧化中间体在乙腈介质中释放负氢离子、释放氢原子、释放电子以及释放质子等的热力学驱动力参数;测定了数千个具有代表性结构且在实践中常用的有机不饱和化合物及其可能的还原中间体在乙腈介质中获取负氢离子、获取氢原子、获取电子以及获取质子等的热力学亲合力参数;根据测得的有机负氢供体和受体有关的热力学参数,建立了近百万个能够可靠地诊断有机负氢转移反应机理的热力学分析平台。
3. 探明了升高温度使化学反应速度变慢,升高温度使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变大等反常化学现象的本质,否定了文献中一些不科学的解释和错误的理论。
4. 在烟酰胺辅酶负氢化学和生物信使分子一氧化氮生物物理有机化学等化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如,用实验方法首次成功地测定出了烟酰胺辅酶(NAD(P)H)及其正离子基在水相中C4-H键的均裂能和异裂能,阐明了烟酰胺辅酶氧化还原反应活性中心结构为什么只选择1,4-二氢烟酰胺而不选择1,2-或1,6-二氢烟酰胺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根源,建立了区分烟酰胺辅酶负氢离子不同转移机理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方法,建立了生物信使自由基分子一氧化氮与生物活性分子中不同载体原子之间结合力数据库,彻底揭示了一氧化氮与卟啉金属配位Lewis酸的本质等。这些重要的学术成果引起了国际同行专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5. 根据自己多年对负氢化合物的研究最新成果,在第四届全国有机化学大会上首次把负氢化合物分为无机负氢化合物和有机负氢化合物,并系统地介绍了有机负氢化合物的特点、性质、功能和用途,正式提出了有机负氢化合物概念和构建《有机负氢化学》学科的新思想,创立了《有机负氢化学》新学科,受到了有机化学界广泛的关注。
论文专著:
Selected publications:
1 X.-Q. Zhu, F.-H. Deng, J.-D. Yang, et al., A new kinetic equation to replace Marcus equation for hydride transfer reactions, Org. Biomol. Chem. 2013, 11, 6071-6089.
2 X.-Q. Zhu, J.-D. Yang, Fundamental flaw of Marcus theory, Chem. J. Chinese Univ. 2013, 34(10), 2247-2253.
3 X.-Q. Zhu, J.-D. Yang, Direct conflict of Marcus theory with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J. Phys. Org. Chem. 2013, 26, 271-273.
代表性中文论文:
1 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科学性探讨 朱晓晴; 杨金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3-10-10
2 有机负氢转移反应动力学新理论 朱晓晴 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6分会场摘要集 2012-04-13
3 NADH辅酶氧化热力学动力学和真实机理 杨金东; 李秀涛; 童遥; 朱晓晴 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6分会场摘要集 2012-04-13
4 可溶性聚乙二醇负载的烟酰胺辅酶模型物设计合成及应用 梅连瑞; 朱晓晴; 程津培 科学通报 2010-08-25
5 一种基于吡喃鎓离子的分子半加器和半减器研究 曹朝暾; 刘辉; 朱晓晴; 程津培 科学通报 2010-08-25
6 New field of Organic Chemistry:Organic Hydride Chemistry 朱晓晴 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6分会场摘要集 2010-06-20
7 聚苯乙烯固载NADH辅酶模型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张宝莲; 朱晓晴; 程津培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9-02-15
8 维生素A在胶束溶液中衰变动力学及机理研究 刘巧云; 梅连瑞; 朱晓晴; 程津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9-02-10
9 1,4-与1,2-二氢NADH模型物反应活性的比较 焦晓云; 章名田; 朱晓晴; 程津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8-06-10
10 N-亚硝基吲哚系列化合物及其自由基负离子在乙腈介质中N—NO键断裂能的测定 李鑫; 朱晓晴; 王小小; 程津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7-12-10
11 乙腈溶液中亚硝酸苄(醇)酯系列化合物NO化学亲和势的测定 李鑫; 朱晓晴; 程津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7-12-10
12 一氧化氮(NO)化学亲合势标度的建立及其应用 朱晓晴; 程津培 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 2005-08-01
13 烟酰胺辅酶结构及反应机理若干物理有机化学问题 朱晓晴; 程津培 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 2004-08-01
14 聚硅氧烷固载NADH模型物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张宝莲; 朱晓晴; 艾腾; 卢金勇; 王鹏; 程津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3-11-15
15 二茂铁类环肽的合成与分子识别研究 韩前伟; 朱晓晴; 胡旭波; 程津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2-12-15
16 一氧化氮生物有机化学研究进展 李倩; 朱晓晴; 何家骐; 程津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2-01-15
17 乙腈介质中S—NO键异裂能和均裂能的测定 吕健明; 朱晓晴; 李倩; 何家骐; 鲜明; 程津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0-04-15
18 1,4-二氢Hantzsch吡啶衍生物的合成及其1HNMR和荧光光谱研究 赵炳筠; 朱晓晴; 何家骐; 夏炽中; 程津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9-11-15
19 Mechanism of reduction of benzylidenemalono-nitrile by l-benzyl-1,4-dihydronicotinamide 王宏义; 刘有成; 朱晓晴; 郭庆祥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1999-04-15
20 NAD(P)H辅酶模型物结构与反应性关系的研究──3-位酰基的电子效应 鲁云; 鲜明; 朱晓晴; 王昆; 穆林静; 程津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9-01-15
学术交流:
1.2004年8月第17届国际IUPAC物理有机化学大会邀请了朱晓晴做了题为“Why the Redox Active Center of NAD(P)H Coenzyme in vivo Chooses 1,4-Dihydropyridine rather than 1,2-Dihydropyridine Structure?”的大会邀请报告。
2.朱晓晴教授安庆师范学院讲学。
南开大学陈军教授和朱晓晴教授来我校讲学
4月29日,南开大学国家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平台负责人陈军教授和我校知名校友朱晓晴教授应邀来校讲学。两位教授在教学楼713教室分别作了题为《多电子反应的无机/有机电极材料》和《诺贝尔化学奖(1992)成果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科学性问题》的学术报告,化学化工学院全体研究生,部分本科生和青年教师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吴根华教授主持。
陈军教授介绍了构成化学电源的主要部件,并详细讲解了无机/有机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朱晓晴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其推翻Marcus电子转移理论(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所有的实验证据,指出了Marcus电子转移理论原则性错误根源,并否定了化学反应Marcus“反转区”存在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取代Marcus理论的新的动力学理论方程。
两位专家语言幽默,举例形象,机理讲解深入浅出,报告会上听众掌声不断。(化学化工学院)
来源:安庆师范学院 2014-05-06